評論蜀中為何無大將,看企業人才管理培養機制

>>>  晚明變革與中國近代化  >>> 簡體     傳統

原文引用如下: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成語所揭示的原本是三國后期蜀漢人才奇缺的歷史事實,后來則引伸為泛指因為沒有杰出人才,平庸之輩也能僥幸成名,與“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意義相近。唐朝的魏元忠說:“何代而不生才,何才而不生代?”進而他說:“士有不用,未有無士之時。”魏元忠說得有道理。人才缺,有種種原因,但根本不出人才的時代、地方是沒有的。那么蜀中緣何無大將?是因為或死于非命,或被放逐,喪失殆盡。使人不可思議的是,他們的遭遇直接或間接地都與鞠躬盡瘁的諸葛亮相關。馬謖是被他揮淚斬了的,除此之外,至少還有七個這樣的人物。《三國志》都有介紹。

  劉封,劉備的養子,“有武藝,氣力過人”。劉備入蜀打劉璋的時候,劉封才二十來歲,卻已“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溯流而上,所在皆克”,堪稱一員猛將。劉備很看好這個養子,沒生阿斗時打算把他作為繼嗣。劉封因未救關羽,且與孟達不和使之降魏,而受到劉備的責怪。但劉備只是責之而已,且劉封面對孟達的招降毫不為之所動亦可見其忠心。然諸葛亮則“慮(劉)封剛猛,易世之后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導致劉備賜劉封死。

  彭羕,劉備稱之為“當與孔明、孝直(即法正)諸人齊足并驅”,然諸葛亮“雖外接待(彭)羕,而內不能善,屢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劉備聽諸葛亮的,就給了彭羕一個遠離京師的太守職位,“意以稍疏”。彭羕對自己被左遷甚感不平,一氣之下對問起原因的馬超說劉備“老革昏悖”,并說了一句很容易引起誤解的話:“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馬超的覺悟很高,彭羕前腳一走,他趕快就告了密。彭羕在獄中作書與諸葛亮,對自己對主公的不恭先作了千般懊悔,又對那句話作了萬般解釋,最后還是以37歲的盛年被誅殺。

  廖立,曾與諸葛亮、龐統相提并論,且譽為“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廖立自己也“自謂才名宜位諸葛亮之貳”。劉備死后,廖立分析形勢,對當年劉備的不取漢中提出批評;又總結了關羽之敗在于其“怙恃勇名,作軍無法”,使身死之外,“前后數喪師眾”;又直言評點了幾位當朝人物。意見對不對,可以討論,但這些話到了諸葛亮那里,卻都成了罪名。于是把他廢職為民,趕去汶山,京城也不讓呆了。

  與諸葛亮并受遺詔輔佐劉禪、“統內外軍事”的李嚴(后改名為平),則是被徙去梓潼。諸葛亮與李嚴,表面上惺惺相惜,實則都想斗倒對方,終是諸葛亮技高一籌。“班位每亞于李嚴”的劉琰,操行不甚檢點,“車服飲食,號為侈糜”。但他知道,自己不能見容于諸葛亮不在這點,而在于與魏延不和。他自己很知趣,申請辭職,諸葛亮沒有答應,但是同意他從前線調回京師。劉琰遂從此“失志恍惚”,終于在老婆問題上出了岔子。劉琰的老婆很漂亮,有一次去見太后,在宮里給留了一個多月。劉琰有氣,也懷疑老婆跟劉禪“有私”,乃“呼卒五百”去抓自己的老婆,脫下鞋子抽她的耳光。劉琰因此而被棄。

  魏延,羅貫中說諸葛亮一早就看出他頭上長有“反骨”,天生就不是個好東西。此不足信。但諸葛亮確實是想除掉魏延的。魏延常常抱怨諸葛亮膽子小,在他手下做事,“嘆恨己才用之不盡”。諸葛亮病重時囑咐在他死后撤軍,魏延不同意:“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但魏延沒想到,諸葛亮等人早已謀劃好了,撤不撤軍都要置他于死地。楊儀看到魏延被斬下的頭顱,站起來踩了一腳:“庸奴!復能作惡不!”

  但楊儀得意得太早了,他“自以為功勛至大,宜當代亮秉政”,不料諸葛亮根本沒看起他,丞相的職位早已暗中給了蔣琬。楊儀當尚書的時候,蔣琬還只是個尚書郎,資歷比他淺,水平比他低,現在居然倒過來了。楊儀當然生氣,至于“怨憤形于聲色,嘆咤之音發于五內”,嚇得別人都不敢跟他來往。惟獨后將軍費去看他,楊儀發牢騷說,丞相死的時候,我要是和魏延聯手,難道會是今天這個地步嗎?“令人追悔不可復及。”不料費立即跑去揭發。楊儀最終自殺。

 

 

評論如下:

青潤注:

諸葛亮被稱為一代天才,古今中外可謂無人不知,但是,他的才也使得他做了一些不當之事。我看了一下文中的內容,回憶了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的對應片斷,的確如此。

這篇文字寫得不無道理,也說明了作為一個領導人除了要考慮短期利益以外,還需要有真正長遠的眼光,不能顧此失彼。可嘆諸葛亮,可嘆三分國。

 

一個朋友對這篇文字提出了一些異議,下面是他給我發的內容:

看了你關于創業那帖子的討論,似乎采取多人合辦的形式,當然采取什么樣的形式不重要,關鍵是要有統一的行動。創業與守業不同,創業宜專權,這樣才能快速決策,統一行動,當公司到一定規模,到守業階段,才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制衡機制,來保證決策的正確性。

我想你的朋友肯定也非碌碌之輩,都是有思想,有自己價值觀和做事方法的人,這樣的一群人聚在一起,要想事事都能在認識上一致是不可能的,這時候就需要通過權力來統一行動。不要以為大家熟在這個問題上就可以隨便,zhf_karen(zhf)所說的失敗例子估計這就是原因之一。缺少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不利于創業,當然如果能夠通過一個理念把大家統一起來是最好的,但這何其難呀!
還是拿三國說事巴。劉備自身各項技術能力并不高,但他的為人和理念深深吸引諸將士,而諸葛亮能力比較強,他利用劉備這個精神領袖和自身能力統一了諸將士的行動,這是他們早期能成功的原因。但是人總會存在思想分歧的,劉備非要出兵東吳,關羽自大守荊州,諸葛亮也無可奈何,而且他一個人也分身乏術,不可能所有的征戰都隨軍,到這種規模上就應該考慮多人協作的問題。說到這我就順便駁斥一下你那個蜀中無大將的觀點。
蜀中無大將,主要的原因不是諸葛亮不能容人,而是諸葛亮太強。主上強則屬下會碌碌,反正大家都知道軍師的計策決不會錯,造做就行了,于是大家都沒了做事的積極主動性,每個人都依計行事,臨事必上報軍師,久而久之,蜀中就只有諸葛一人,最后他自己都決得無人可用,以至于六出祁山時凡20軍棍以上的事都得親自過問(當然這里面有他的責任心)。
三國的魏蜀吳對應三種管理模式。曹操自身能力頗強,他往往自己就作出決策,有時會找謀士商量一下,但也常限于身邊幾個關系好的。而我最推崇的是東吳的孫權。每臨大事,必召集群臣商議,而且每次都會激烈爭論,各將皆能盡抒其意,竭盡其能,是以吳國將士能力雖不如魏蜀,但能發揮團隊精神,以與魏蜀抗衡。而孫權本人似乎并無建樹,但的卻是個好的組織者和協調者,這才是道家無為和儒家中庸的真義。無為并不是真的無作為,而是實有為而表現得無為。

 

我看了以后,也頗有感慨,不過,關于這篇文章我還有一些要說明的看法,于是回復給他說:

您的建議非常好,我很支持,我也在考慮具體如何做。目前主要是缺乏資金,所以,我還在考慮是否需要引入資金,還是直接自己做起來。
關于制度方面,我現在已經著手在編制了,網上也已經有了三四個剛認識的網友給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我也都正在規劃考慮中。

我制定好以后,還會發出來讓各位朋友一同參看,評論。
您對三國的考慮大部分是對的,關于那篇文章的確是有其原因的,不過,諸葛先生曾經做過的錯事,也是不容忽視的。馬謖雖然失了街廳,但其實罪不致死,如果他真的該死,那劉備就不知道該死多少次了,而諸葛先生還一直追隨著劉備先生的遺愿做事。他肯定也考慮到過很多,比如,為什么要派關羽來守荊州,他明知道關羽是個事事好勝的人,屬于攻擊性的將領,而不是收成型的將領,而且,在他們進入蜀地平定漢中的過程中需要的是荊州的安定,而這個時間是相當漫長的。荊州之地需要穩重之人來守,黃漢升、趙子龍,甚至魏延都是可以勝任的,而諸葛

亮卻盲從于劉備的安排。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隱患。
你所說的主強屬弱的情況在三國的確很明顯,如果不是司馬家族的存在,魏國也同樣會進入到類似的圈子中。
不過說實話,諸葛先生也肯定是看到了劉禪的懦弱,于是不得不把有可能存在異心的人而除掉,不管他能力多強,什么時候才可能反叛。比如魏延,就曾經在襄陽城外反戈而出,這也是諸葛先生要排擠他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了。
不過,過強的排擠,而不是適度的調教,也可能是諸葛先生看到了自己命不久長的原因,按照時間而言,馬謖之死的關鍵不在于街廳失手,而在于他本人沒有協納眾議過于剛強自閉,這也使得諸葛先生內心對他很担心,因為當時已經有人在傳說馬謖將是諸葛先生的接班人。而諸葛先生本人沒有時間來讓他改變,而一次事件后,諸葛先生又沒有時間來平衡他和新的接班人之間可能發生的矛盾,于是這次就強行殺了他,免得今后殺之無名——這是我的一個觀點。
所以,諸葛先生有些事情過于担憂,他不是為了百姓著想,而僅僅是為了劉備的天下不起內亂著想的。

 

那個朋友的后續回復:
我的意思是說主強屬弱的情況是諸葛亮自己造成的。劉璋暗弱,他在時蜀地尚有一些人才,何以到劉備反而沒了,諸葛亮事必親躬,精神固然可嘉,但自己操勞過度,同時不能培養人才,這是他的失敗之處。人做事就要充分利用自己身邊的資源來完成,哪有非得等到姜維才做,所以在這點上我覺得東吳做得很好。
關于馬謖之死,你說的也許也是原因之一,但從三國演義這本書里還看不出。出了事情,總得有個人來頂罪,既然選了馬謖,這也說明馬謖在諸葛亮眼中無足輕重,而這與先前他對馬謖的態度似有矛盾,所以你的推測也有可能。
你說得對,諸葛亮畢竟有其歷史局限性,他所維護的還是劉氏的利益,而非天下的利益。

 

flyingbug的留言:

想起了余世維所說的文官體系
中國統治者對社會的管理向來是人治
這和戰國時代儒家思想占據上風有關
如果是法家占據了上風,肯能就不是這樣了

 

青潤續語:

實際上,西蜀除了文中寫的那些人物外,還有一位非常優秀的人物,可惜在劉備入川后不久就去世了。
法正!
我機的他所推崇的學說就是法家學派。雖然后來諸葛亮哭過他,說,如果孝直在,主公必不會如此。
后來想來,有點貓哭老鼠的味道,畢竟諸葛先生和法正在很多觀點上有差異,就算存在,也難免會出現問題。
一點痛苦,一點無奈,還含有著點點惋惜。
希望將來不會有人再重蹈覆轍。

發表于2004年07月31日 9:20 AM

 

評論

# 回復:評論蜀中為何無大將,看企業人才管理培養機制2004-10-16 1:41 PM argen

中國統治者對社會的管理向來是人治
這和戰國時代儒家思想占據上風有關
如果是法家占據了上風,肯能就不是這樣了
 

 

# 回復:評論蜀中為何無大將,看企業人才管理培養機制2004-10-16 1:41 PM argen

寫得不錯

 

# 回復:評論蜀中為何無大將,看企業人才管理培養機制2004-10-16 2:34 PM 老大

如果這樣評價諸葛的話,未免牽強。是必親躬,這是不合理的地方;其他的嗎,只能說你的想法很好!!“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希望你可以做好!


網載 2011-02-22 20:30:21

[新一篇] 論三國真英雄趙云

[舊一篇] 劉禪:五千年少有大氣政治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