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類聚,人以情分

>>>  深入傳統文化及個人修身養性  >>> 簡體     傳統

有則笑話:一次吵架之后,女孩兒跟男友提出分手。男孩兒仍在氣頭上,不僅不假思索地答應了,而且放出狠話,氣急敗壞地說:“你以為你是誰!只不過是我的一個玩具!”誰知女孩兒毫不示弱,幽然一笑:“切,你也不過是我的一個工具。”

        在對待戀愛的態度上,最應該注意的就是避免把這份情感物化,像笑話里這種情況一旦發生,無非會導致兩種結果——用最女人的話講出來就是“沒人性的”,或者是“沒良心的”。這則注意事項無形之中還暗合了現代性向后現代演進的進程:戀人之間應該摒棄“工具理性”,而選擇“交往理性”,而選擇“交往理性”。

        可話說回來,從王洛賓的“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到錢鐘書的“古典學者看她(唐曉芙)說笑時露出的好牙齒,會詫異為什么古今中外詩人,都甘心變成女人頭插的釵,腰可的帶,身體睡的席,甚至腳下踐踏的鞋,可是從沒想到化作她的牙刷。”面對意中人,心甘情愿“物化”自己的男人不在少數。除了想象力天馬行空的小孩子,最羨慕孫悟空七十二變的就是這些人了,他們多么渴望變成羊,釵,帶,席,鞋,牙刷進入對方的日常生活,或者更現代化一點的變成手機,iPod, PDA什么的更容易討女孩子歡心。其實,這里所謂的“物化”不過是用自己做一次比喻和宣誓。因為恐懼來源于無知,為了讓對方更容易了解自己,索性把自己比做對方熟悉的事物,以弱化人際關系中的鴻溝,同時表明愛到死的決心——何出“死”言呢?古語云: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大活人甘心變成小東西,放棄主觀能動性,絕對服從主人支配,可真是與死相差無幾。

        除去上述心甘情愿的情況,對于生活在制度主義時代的我們,還應該認識到:降低物化的發生率還得依靠合理的制度。不久前和女友參加了朋友的婚禮,主婚人發言的第一句便是:“他們是自由戀愛”,全場頓時掌聲雷動。這句話說得好像我國當代年輕人都還活在指腹為婚,包辦代替的陰影里,其幽默效果和當代馬三立八十多歲時登臺說的一句“等我長大了要當警察!”有一拼,后者是完全沒有可能,前者則是完全沒有不可能。我能體會到主婚人的良苦用心,因為在人類現行社會形態之下,自由戀愛是將愛情“物化”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的一種制度,如果說舊時代的包辦婚姻看重的是物多于情,社會細胞的建立更像一次“物以類聚”的過程的話,那么自由戀愛則是真正的有情人終成眷屬,愛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人,區分的標志正是一個“情”字,這便是題目中提到的“人以情分”。


曹曉王 2011-02-23 05:03:36

[新一篇] 有一種愛,叫放手

[舊一篇] <戒淫> 著者回家人(上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