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易費用條件下的國際貿易理論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國際貿易理論的現狀與缺陷
  從17、18世紀直到當代,國際貿易理論已經過了好幾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的標志是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第二個階段是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第三階段是赫克歇爾-俄林(H-O)的要素稟賦理論,第四個階段便是當代的國際競爭優勢理論。盡管貿易理論在具體內容上有了很大發展,但在理論方法和思維模式上并沒有根本的突破。由李嘉圖比較成本原理發展而來的比較優勢理論一直被視為國際貿易基礎的基礎,比較優勢成為國際貿易最基本的概念(克魯格曼、奧伯斯特菲爾德,1997),因為它使各國得以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揚長避短,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協作,安全符合自由貿易的精神,是自由貿易政策的理論基礎(Samuelson and Nordhaus,1998;Salvatore,1995;Carbaugh,1998)。以后的H-O理論與李嘉圖模型應該說是一脈相承,只不過是由單一要素模型擴展為多要素模型。國際貿易新要素說進一步指出了更為廣泛的要素稟賦類型(張二震、馬野青1998;黃建忠,1999)。隨著要素種類的擴展,知識與信息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被推為第一要素。但這些多樣化的要素,特別是知識要素,不僅使得要素的組織與配置復雜化(反映在不完全競爭與規制結構、規模經濟及外部性與動態效益等方面),而且似乎也使人們失去了某種感覺與方向,人們不明白各國究竟應該追求什么樣的比較優勢。不少學者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如日本學者xiǎo@①原三代平的動態比較優勢(黃建忠,1999;Carbaugh,1998),斯蒂格利茨(1993)的取得的稟賦及信息比較優勢(陳禹,1998;鄧力平、賴春萍,1999)。但這些新的國際貿易理論,仍將比較優勢原理作為基礎理論,而將各種國際貿易新現象、新問題作為種種特例,分別加以研究和解釋。新貿易理論在實踐中成為戰略貿易理論的邏輯起點(張碧瓊,1999),貿易政策與貿易理論自身之間的矛盾進一步顯露,一方面要堅持比較優勢原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采取實用主義態度,偏離這一原理。Porter(1990)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指出比較優勢也許只是理論上和歷史中的一種存在,而非現實中的存在,現實中的優勢是競爭優勢,在國際貿易中發揮作用的是絕對競爭原理(陶然、周巨泰,1996;張二震、馬野青,1998;Anderson and Palma,2000)。但在本質上,國家競爭優勢原理仍然沒有突破比較優勢原理的框架,只是一種朦朧的否定與修正。
  那么,這些傳統的與現代的國際貿易理論究竟存在什么樣的缺陷呢?首先是立足點問題,即應該從生產還是交換的視角去研究國際貿易現象;其次是零交易費用的假設問題。一些有關國際貿易的文獻提及到交易費用(湯敏、茅于軾,1989;劉東,1998;Novos,2000),但只把它作為一個新的成本因素來考慮(克魯格曼、奧伯斯特菲爾德,1997;Carbaugh,1998),交易費用的概念并沒有正式引入國際貿易與國際分工理論。現有貿易理論很難一般化地回答這樣的一些問題:技術進步一定會推動兩國間的貿易發展嗎?國際貿易作為一種特殊的區域現象會逐漸失去其經濟學上的國家特征嗎(劉厚俊,1994)?
  有關“視角”問題,作者另有文章闡述;對“假設”問題,本文通過引入交易費用與信息要素,建立一種新的貿易模型進行分析,并對信息投資問題進行了討論。有關交易費用的一大困難是它很難測度,也正是由于它測度上的困難,曾經阻礙了交易費用論的廣泛應用。因此,有關的經驗研究也較為復雜。本文最后的結論部分,對本模型做了簡要的評價,并指出了今后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
  二、正交易條件下的國際貿易模型
  (一)基本假設
  1.兩個國家,多種要素;2.兩國存在不同的資源稟賦類型和單位投入差別(外國變量分別上標星號);3.本國資源稟賦為ω=(L,K,N)[T],其中L為勞動,K為資本,N為信息資源;4.商品z的單位投入為a(z)=[a[,L](z),a[,K](z),a[,N](z)][T];5.兩國間按現實的市場規則競爭交易,其中資源價格為:P[,ω]=(p[,L],p[,K],p[,N])[T],生產成本為p(z)=a(z)[T]Pω;6.現實的市場交易存在各種交易費用,其中包括各種競爭障礙,國內交易費用內化為生產成本;7.信息資源是影響交易費用的因素之一,信息資源具有(部分)公共性與流動性。此外還假定,交易費用是不可能徹底消除的。
  (二)基本模型
  1.成本。將所有商品指數化為Z=(0,1),z∈Z,且p(z)為非降函數,p[*](z)為非升函數。若設Z為連續集,則p['](z)≥0,p[*'](z)≤0。設:
  p(z)=C·p[*](1-z)            (1)
  為簡化起見,假設C為常數。當C=1時,兩國成本優勢結構完全對稱。
  在不存在交易費用時,由p(z)=p[*](z)得貿易臨界點Z[,0](見圖1),兩國所有產品均成為貿易品,本國出口所有(0,Z[,0])的商品,進口所有(Z[,0],1)的商品。這正符合現有貿易理論模型。
  2.交易費用。假設兩國間的交易費用T不為0,設:
  附圖F520L01.JPG
  T[,1]為交通運輸費用;T[,2]包括規制等各種競爭障礙在內的貿易壁壘;T[,3]包括促銷、談判、結算在內的契約費用;T[,4]為包括搜尋成本在內的通訊費用。
  附圖F520L02.JPG
           1為使計算簡便,令:G=───       (3)           1+T
  
  當T≠0時,則由p(z)=p[*](z)·G及p(z)=p[*](z)/G分別得貿易臨界點Z[*][,T]、Z[,T](見圖2),本國出口(0,Z[*][,T])的商品,進口(Z[,T],1)的商品,外國正好相反。(Z[*][,T],Z[,T])的商品則成為非貿易品。貿易臨界點反映了一定的交易費用狀態對貿易結構的影響。令:
  D=D(p,p[*],T)=Z[,T]-Z[*][,T]      (4)
  則,在p、p[*]確定的情況下,D為交易費用T的增函數,它反映了交易費用對貿易規模的影響。
  當T→∞,G→0時,D=1,貿易被完全阻斷;反之,當T→0,G→1時,D=0,兩國間貿易完全自由化。
  3.信息。特別地,當T=T[,1]時,得貿易臨界點Z[*][,1]、Z[,1],此時D[,1]=Z[,1]-Z[*][,1],反映了運輸費用的影響。當T=T[,1]+T[,2]時,得貿易臨界點Z[*][,2]、Z[,2],此時D[,2]=Z[,2]-Z[*][,2],反映了自然隔絕、規制影響與社會文化等人為隔絕的影響。當T=T[,1]+T[,2]+T[,3]時,得貿易臨界點Z[*][,3]、Z[,3],此時D[,3]=Z[,3]-Z[*][,3],則進一步反映了人的機會主義本性、未來不確定性的影響。最后,當T[,4]≠0時,D[,4]=Z[,4]-Z[*][,4]反映了人的有限理性。借助于信息手段,人的理性得以延伸。T[,4]是信息資源的減函數,同時由于信息資源的部分公共性,我們有:
  T[,4]=T[,4](N,N[*])
  附圖F520L14.JPG
  三、信息投資與信息市場開放問題
  (一)資源狀態
  設本國初始資源狀態為ω=(L[,0],K[,0],0)[T],并由此得到上述貿易臨界點Z[,0]、Z[,1]、Z[,2]、Z[,3]、Z[,4]及Z[*][,1]、Z[*][,2]、Z[*][,3]、Z[*][,4]。
  現在本國決定按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一定比率k進行信息投資,以便獲得信息資源并降低交易費用。假設信息產品是完全公共產品(部分公共性稍后討論),則兩國應達成協議,按相同投資率進行投資,k=k[*],世界信息公共投資為:
  I=kV[,0]=k(ω[T][,0]P[,ω0]+ω[*][,0]P[*][,ω0]   (6)
  設信息投資基礎規模為I[,0],則:
  附圖F520L03.JPG
  由于信息產品是公共產品,且具有流動性,所以兩國具有相同的信息資源:
  附圖F520L04.JPG
  它表明,由于信息是公共產品,且具有流動性,信息投資不僅可以在本國獲得資源補償,而且,即使在傳統資源不流動的情況下,還可以從國外獲得額外的補償。于是本國新的資源稟賦為:
  附圖F520L05.JPG
  它反映了傳統資源的相對貶值、投資規模以及信息資源的形成等三個方面的影響。
  (二)福利水平
  在新的資源稟賦條件下,本國生產函數為(篇幅所限,推導過程略,k>k[,0]):
  附圖F520L06.JPG
  附圖F520L07.JPG
  第一項為投資負担與資源效應;第二項為交易費用效應,應為正數;第三四兩項為國內外生產成本效應。由U['](k)=0可以得到最佳投資率水平k[,m]。U(k)曲線性狀如圖3所示。
  設兩國成本節約系數相同,均為-β(k),β(k)<0,則一階條件U['](k)=0可簡化為:
  附圖F520L08.JPG
  (四)信息產業的開放問題
  信息產業的開放問題在本質上是投資問題。我們由U['](k)=0確定k[,m],同樣,由U[*'](k)=0可確定k[*][,m]。
  附圖F520L09.JPG
  U[*](k)曲線性狀如圖3所示。
  當ω[,0]=ω[*][,0],且p(z)=p[*](1-z)時,k[,m]=k[*][,m],兩國易于達成共同投資率協議,因而也就不存在信息產業的開放問題。但通常情況下,上述條件并不成立,因而一般地有k[,m]≠k[*][,m],兩國間不易達成共同投資率協議。設k[,m]>k[*][,m],當k→k[*][,m]時,外國投資效率最佳,但本國仍存在投資余地。當k→k[,m]時,本國投資績效最大,但外國投資已超過最佳效率狀態,投資效率受損。當k∈(k[*][,m],k[,m])時,一方面外國投資效率下降,另一方面,本國投資報酬率仍有上升的余地。因此,在k[,m]≠k[*][,m]的情況下,兩國難以繼續執行共同投資率協議。因而,兩國間存在跨國投資壓力。
  發展中國家所需要的最佳共同投資率,通常要比發達國家高。在相同投資率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的信息投資經濟報酬率要優于發達國家,因此發達國家的資金要求進入發展中國家的信息市場,發展中國家存在開放信息市場的壓力。
  必須再次說明的是,為什么兩國要保持相同的投資率水平呢?這是由信息產品,特別是國家信息投資創造的公共信息產品具有的公共性決定的,不一致的投資率使得投資率較高的國家投資報酬率下降。當我們假設信息產品為部分公共性時,則發展中國家還會面臨更大的開放壓力。在部分公共性條件下,當k[,m]≠k[*][,m]時,一方面使得共同投資率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上,從而交易費用的下降過程受阻;另一方面,部分公共性又使得各國生產成本有可能下降,導致貿易規模下降,出現我們可稱之為“信息之迷”的現象。貿易規模的下降對發達國家來說是不能接受的,因為發達國家的市場矛盾更為突出。因此信息市場的封閉不僅是單個產業市場的保護,而且也是整個國際貿易的一種壁壘。這種貿易壁壘不能稱之為貿易保護,因為保護的目的與效果是單向的,而這種壁壘的消極作用卻是雙向的,只不過在進出口兩個方向上的作用有強弱之分。
  當然,信息產業的開發問題不僅是一個純經濟學問題,還涉及一國文化與政治制度方面的問題,但兩者均在交易費用論的考慮范圍之內。其中后一個問題超出本文的討論范圍。
  四、對本模型的簡要評價
  較之現有的國際貿易理論,本模型具有以下幾點創造性:
  1.將交易費用引入國際貿易分析,表明交易費用是使廠商之間的生產競爭表現為國際間的國家競爭,使國際貿易區別于國內貿易的根本原因。國際貿易是交易費用存在的特征現象。
  2.否定比較優勢理論,建立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模型。廣義的交易費用是市場機制失靈和效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國際貿易的區域特征是市場機制削弱的最佳證明。隨著國際間交易費用的下降,國際貿易漸漸獲得或增強市場競爭機能。因此,在國際市場發展、完善的過程中,貿易的基礎必然從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過渡,這是符合客觀歷史事實的。
  3.通過交易費用,將信息要素引入國際貿易分析。信息要素有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降低交易費用;二是降低傳統要素的生產消耗;三是信息作為新的要素影響一國生產與消費水平。將信息要素引入國際貿易分析,使得生產過程與貿易過程進一步統一起來。
  4.信息要素并不能最終消除交易費用,因而國際貿易的區域特征是不會完全消失的。這預示著,即使經濟全球化后,地區貿易仍將是貿易研究的重要領域。另一方面,交易費用的降低,除了依靠信息要素外,還需要各國國內和國際間的制度安排與制度協調。
  本模型今后一些可行的研究發展方向為:將兩國模型擴展為多國模型;運用本模型對貿易過程中交易費用的影響做進一步的理論展開和廣泛的經驗研究;對國際貿易中交易費用的構成進行研究;依據本模型對信息的作用和信息產業的特性做進一步的研究;信息產業市場準入方面的政策研究。
世界經濟京57~61F52外貿經濟、國際貿易袁志田20002000本文通過引入交易費用和信息資源概念,建立新的國際貿易模型。這一模型提出了國際貿易理論研究的新視角,指出交易費用不僅是市場機制失靈的根本原因,也是國際貿易區域特征的根本原因,從實際上否定了經典的國際貿易比較優勢模型。本文運用該模型分析了信息產業的貿易發展。文章最后結論部分對本模型做了簡要的評價,并指出了今后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新國際貿易模型/交易費用/信息投資/信息市場開放袁志田 南京大學商學院 南京大學78信箱 210093 電子信箱:farmidyll@sina.com。 作者:世界經濟京57~61F52外貿經濟、國際貿易袁志田20002000本文通過引入交易費用和信息資源概念,建立新的國際貿易模型。這一模型提出了國際貿易理論研究的新視角,指出交易費用不僅是市場機制失靈的根本原因,也是國際貿易區域特征的根本原因,從實際上否定了經典的國際貿易比較優勢模型。本文運用該模型分析了信息產業的貿易發展。文章最后結論部分對本模型做了簡要的評價,并指出了今后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新國際貿易模型/交易費用/信息投資/信息市場開放

網載 2013-09-10 21:36:28

[新一篇] 歐盟統一對外貿易制度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舊一篇] 武術發展的文化選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