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敗后的沉思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董華 撰稿)
  人云:失敗乃成功之母。但遺憾的是,就中國足球而言,每一次失敗竟都是不太稱職的“母親”——她們培養的孩子,自今全都是“失敗”,沒有一次“成功”。
  然而,我們現在已經沒有太多的心情,去責怪、去埋怨,甚至去再換一茬教練。失敗給予中國足球的最大利益,就是我們心理上的逐漸成熟,使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去承受每一次失敗,去面對中國足球的現實,去沉思中國足球的未來。
  ——中國足球的體制改革已近四年,職業聯賽也開展了兩屆,為什么我們在國際大賽中的成績,比四年前反而更差了?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改革并不成功,中國足球職業化道路的選擇是又一次錯誤?!回答應該是否定的。在短短的數年里,中國足球完成了對舊模式的反省和否定,對新概念的認同和接納,完成了從舊體制到新體制的轉軌。兩年的職業聯賽,創造了我們過去只能想象的奇跡,給足球市場注入了強大的活力,使足球成為中國體壇成績最差但又最有影響力的項目。這些,都是我們在失敗之際應該看到的成績。的確,“我們在進步,別人也在進步”,問題是,既然我們不能幻想有一天別人會停下腳步來等待我們,那我們就應該加快自己的步伐,力爭早日趕上并超過對手。這,就是改革中的中國足球必須面臨的現實,也是這一代人甚至下一代人必須完成的任務。
  ——足協主席袁偉民同志在國奧失利數天后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講到:現在球員的訓練質量與過去相比有了不小的進步,但同先進足球國家的隊員比,同國內先進項目隊員比,無論在訓練熱情、刻苦程度上都仍然有相當大的差距。訓練上不去,關鍵時刻就拿不出東西來,打不出應有的水平,這是失利的重要原因(大意如此)。訓練,是困擾中國足球多年、令人頭痛的問題。隨著足球市場的建立、球員對自身價值的認識,過去“一堂訓練課,半堂地上坐”的現象消失了。輿論界曾驚喜地“宣布”:中國球員已經從“要我練”向“我要練”轉變。事實上,轉變雖有,其實不大。這一點,袁偉民同志的講話是擊中了要害。在紅塔山、萬寶路、啤酒、卡拉OK面前,中國球員還是很容易忘記明天要訓練;在中國足球人才匱乏、兵力不足的今天,中國球員仍然過多地看中房子、汽車、身價,而不是如何才能達到自己職業生涯的巔峰狀態。除去隊員之外,訓練的另一個關鍵是教練。筆者希望,在中國職業聯賽進入第三個年頭的時候,各俱樂部能加快體制改革的步伐,進一步理順俱樂部的各項關系,讓教練員從經費、往返機票、食宿以及其它許多瑣事里面“解放”出來,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訓練中、業務學習中、技戰術思考中去。同時,也希望一線教練員不僅僅滿足于穩定軍心、招兵買馬、引進“外援”,而要以中國足球的進步為己任,大膽創新、勇于探索,找到具有中國特色的、更有效的訓練方法。
  ——國奧隊的失敗,最充分地暴露出中國足球后備力量的薄弱。這是一個嚴峻的現實,也是中國足球最大的危機。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數十年積弊,又豈是四年即可掃除,所以,盡管我們對此高度重視、不斷重視,但事實上在青少年足球這一塊依然收效甚微,問題成堆。一方面,隨著球市的升溫、聯賽的火爆,越來越多的孩子已經把成為職業球員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另一方面,可供他們實現這種目標的草皮場、土場甚一小塊空地卻少得可憐,而且還在一天天減少。一方面,社會企業界加大了對成年隊的資金投入,而不愿“照看”無現實利益的青少年隊伍,對此我們只能感謝而不能強求;另一方面,政府職能部門、中國足協也沒有更多的錢去支持青少年足球,行政上的某些命令也只能流于形式。一方面,中國足球人才匱乏,急需培養大批的小球星來“接班”;另一方面,培養小球星必需的高水平青少年教練卻少之又少,而且因待遇太低正在不斷流失……。公正地講,這不是中國足球改革的錯,但正是中國足球必須改革的地方。如果我們徹底失去了足球的基礎建設,那么,不管是送了一支隊去巴西也好,還是送了一支隊去俄羅斯也罷,對中國足球的未來而言,都無異于是杯水車薪。
  事實上,在新的失敗面前,我們已無話可說,也勿須再說。真正需要的,是富有成效的行動。*
  
  
  
足球世界京G8體育董華19961996 作者:足球世界京G8體育董華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42:12

[新一篇] 再談文藝學的“呈現”性

[舊一篇] 再造工程在產品開發中的應用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