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新一代“教師形象”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教師是什么?
  這還用問嗎?人們對教師角色的認識不是很明確嗎?
  其實不然。
  比如關于“紅燭”的比喻,近年來就有爭論。有的人認為,以“紅燭”喻教師,強調的是無私付出、奉獻,忽略了教師也有權利實現個人價值、獲得個人幸福,因此,不能把教師比喻為“紅燭”。有的人就批駁,奉獻精神之于教師,是一個基本要求,不因時代變化而改變,何況這個比喻已經成為我們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能取消“紅燭”這個比喻。
  類似的爭論還有很多,這是一個信號: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中,尤其是在各種教育改革思想、觀念的撞擊下,我們對教師形象的認識存在相當程度的模糊、混亂。
  重新思考“教師是什么”,合理確定教師角色,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新課題。筆者以為,塑造新一代“教師形象”,至少要照顧以下幾個層面:
  堅持理想色彩,但不神化。我們的傳統觀念是“天、地、君、親、師”,是“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里的“道”,乃君民之道,王者之道,當然也包括作為士人的基本道德操守、良心和社會關懷。在這樣的觀念下,教師的作用被放大,地位被拔高,乃至被神化。
  教師是天底下無上光榮的職業,教師的職業形象應該具備理想色彩。因為教育首先是育人,是培育一顆顆健康向上的心靈,是為了社會更文明、更和諧。對教師的倫理或精神性要求理應比對別的職業者更嚴格、更理想。比如我們說,教師是愛的化身,是心靈的保姆。
  在此基礎上,我們也需承認,現代教師也是“人”。而且,教師只有以活生生的“人”出現,才可能讓學生“親其人,信其道”。相反,如果把教師神化,結果是使教師的形象變得蒼白,讓學生敬而遠之。曾經有一個小學生,不經意間發現自己的數學老師在辦公室笑了,竟當作重大“新聞”向同學宣布:老師也會笑!
  對教師形象的塑造,要堅持理想,但也要兼顧現實,不神化,也不俗化。我以為,中小學教師應該是這樣的人——精神豐富、人格健全、富有愛心、懷抱理想的生活中的“人”。
  堅持專業化方向,不詩化。“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是北京師范大學著名的校訓。教師首先是倫理性的職業,品德、人格是其第一位的職業素養。但僅有道德是不夠的。現代教師屬于專業工作者,只有通過良好的專業服務和創造,才能獲得社會的認可。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這個職業缺乏浪漫色彩。
  有些人以為,有良好的態度、愛的熱情,就能產生教育的奇跡。而實際上,中小學教師如果沒有良好的知識結構,沒有對所教學科的深入理解,沒有基本的教育學、課程教學論、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素養,不懂得與家長相處,品德再好也難以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著名數學教師華應龍說,教是因為需要教。沒有良好的專業素養,你怎么知道什么是“需要教”?中小學教師將習慣過一種知性的生活——不詩化現實,而以堅韌的態度面對職業,以專業的服務贏得尊嚴和榮耀。
  堅持教育的靈性,但不高蹈、虛化。教育是藝術的,但是這藝術的一面是扎根于堅實的專業土壤、可敬的人格品質。否則,教育就成了不可捉摸的虛幻之物,就成了紙糊的玫瑰。語文及其他文科教學,課程內容本身可能就是文學的、藝術的,我們不難理解其教學具有靈性的色彩。那么數學等理科教學呢?思維的愉悅、求知的樂趣,可能是理科課程獨有的魅力。如果能帶領學生享受到這些魅力,師生在課堂上能靈犀相通,不也是教育的美妙境界嗎?
  教育靈性的一面,決定了教師角色某種程度上具有藝術氣質。中小學教師應該對一切新鮮的東西保持好奇,對生活和職業充滿激情,通過堅實的專業化勞動,創造教育的幸福圖景。他們將使社會、家長對教育充滿信心,并對教育懷抱合理的期待。他們不是要破壞教育的理想,相反,是要更韌性地堅持下去。

中國教育報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王金良20072007
王金良,福建省寧化城東中學。
作者:中國教育報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王金良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1:43:09

[新一篇] 基因組新論據動搖了生命之樹

[舊一篇] 境內居民直接投資境外股市試點的效應分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