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需要回報——董李鳳美康健學校老師關懷智障兒童的故事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引子
  每個人都渴望被重視。對于智力低下的人,我們常習慣于憐憫,而他們最需要的,卻是尊重以及鼓勵。
  在本市西南角的浦北路上,有一所專為弱智兒童、少年開設的輔讀學校——徐匯區董李鳳美康健學校。這兒的學生年齡跨度為4—18歲,智商均在70以下。翻開學校的校史冊,該校學生在香港特殊奧運會榮獲2枚金牌;在澳門特奧會獲得9項冠軍;在區中小學“三模”(航模、車模、空模)比賽中獲團體總分第五名(注:與智力正常兒童一起比賽)……1997香港回歸前夕,董李鳳美康健學校舞蹈隊組團赴香港參加“心連心弱智人士妙舞星輝迎’97舞蹈大賽”,又是捧回兩座獎杯。在這些金牌和獎杯的背后,是老師們默默無聞的奉獻。
      耳光和微笑
  胡老師在董李鳳美康健學校任教已經有4個年頭了。1994 年從普通學校轉來時,她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這里的孩子接受能力差,教育可能會費些勁。她沒想到去學校報到,首先迎接她的,是響亮的一記耳光。
  那是在上課前,胡老師發現班里一個男學生的鞋帶散了,就俯下身為他系鞋帶。忽然,“啪”,胡老師感覺臉上一陣麻。原來,這個學生看到陌生人,受到驚嚇,扇了新老師一巴掌。“當時我感到腦袋嗡嗡直響。眼鏡架也被打歪了,生疼生疼的。”
  在董李鳳美康健學校,幾乎每個老師都有過類似的體驗。顧寶珍老師忘不了剛接手一個班時,班上好幾個孩子不會穿衣、撒尿。“每次我幫助他們穿衣,好多孩子口水流個不停,衣服還沒穿完,口水已經流得我滿頭滿臉。但一看到他們緊張的眼神,我的怨恨就煙消云散了。”說這話時,顧老師始終面帶笑容。甘曉雯老師剛從普通幼兒園調到董李鳳美康健學校時,曾反復問自己:“你不怕受環境的影響,你不怕被同化嗎?”當時,她找不到說服自己的理由,直到看到報上的一組數據。
  “按兒童現殘率0.968%推算,目前全市常住戶口兒童中, 有殘疾兒童6000余人,其中智力殘疾為3000多人。”小甘想到了正在讀初三的兒子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又想到了那三千多戶家庭母親所受的重壓,她不再彷惶。
      撒尿和寬容
  面對個別弱智兒童不能自控的“拳打腳踢”,老師們要始終以德報怨。這一切說來容易,做起來卻需要超乎尋常的忍耐和寬容。
  康健學校里的大多數孩子進校時不會聽說讀寫、不會計算、不會玩游戲棒、飛行棋、老鷹捉小雞,甚至不會休息、睡覺。但老師們始終堅信一點,只要施以濃濃的愛,給弱智兒童以平等的教育、充分的機會,每個孩子的潛能終將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四年級(2)班有一個患腦癱的學生,剛來學校時,不會走路、 不會講話、不會用勺吃飯。收不收?校領導決定,收。上課時,這個學生經常會隔三差五地尿褲子,有時一天四五次。每天,家長都在他的書包中塞滿供換的干褲子,而替換的工作,就交給了學校。為了不影響正常授課,路過的老師均主動承担替換的工作。
  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的邱軼老師自愿投身弱智教育。平時,他總是仔細觀察、記錄每個孩子的特點。“我常用的方法是贊揚、鼓勵,而不是批評、懲罚。”邱老師這樣總結他的教學經驗。班里一個女孩子患有嚴重多動癥,喜歡吃鉛筆、粉筆等異物,身上常因自傷而抓得血跡斑斑長滿疥瘡。邱老師仔細分析后發現:這位學生缺乏父愛,也得不到身邊人的重視。于是,每當小女孩吞吃異物時,小邱主動陪她去漱口,告訴她老師非常喜歡她,并幫她清洗身上的膿瘡,提拔她做小干部。漸漸地,小女孩變得安靜了,不再吃異物了。
      行走和汗水
  幾天前,當我踏入學前教育班教室時,教室里空蕩蕩的,孩子們在樓上房間睡覺。班主任劉老師正在為孩子們記教養隨筆。在董李鳳美康健學校,每個學前教育班的孩子都擁有家校合作教育日記、個別訓練計劃。老師們精心記錄著孩子們的每一個小小進步:會用筷子夾東西吃,會做“再見”動作了……
  最令劉老師驕傲的是班上的孩子幾乎都不尿褲子了。為了訓練孩子的這一生活能力,學前部的老師可是花了不少的心血——翻開一本小本子,你會發現一些孩子名字后面都有一串時間。原來,老師們仔細觀察每個孩子喝水后的排尿時間,記錄在案,按時提醒,爭取讓每個孩子天天干干爽爽。為便于孩子適應學校生活,他們還特地為一些孩子買來與家中顏色相同的痰盂。
  按規定,輔讀學校只需招收輕度智殘的學生,但在董李鳳美康健學校,一些中度智殘的學生也能進校學習。粘豆訓練是老師為低年級學生設計的小肌肉訓練項目。根據學生程度不同,老師指導他們把一粒粒黃豆、赤豆、綠豆粘上膠水,貼在紙上。程度好的用粒小的綠豆貼圓形,程度差的用顆粒大的黃豆貼直線。每次訓練,光是貼一個直徑10厘米的圓,學生就要用將近一個小時,這其中,交雜著老師們多少企盼和鼓勵的目光。
  甘曉雯老師為了訓練長年靠別人抱著生活的腦癱兒走路,拉著他們的小手幾百次地重復起立、坐下的簡單動作,常常練到最后自己卻直不起腰來。為了幫助學生練走樓梯,甘老師拖、拉、攙、扶并用,學生只當是老師帶他們玩,興奮得大喊大叫,而甘曉雯卻一次次在寒冬臘月里走出滿身的汗水。
      進步和驕傲
  在學校的展覽室里,排列著許多做工精致的工藝品:包裝帶精心編制的龍船;針腳縝密的小圍裙;縫紉機和橫機縫紉、編織的毛線衣褲……這些難道出自弱智兒童的手?
  事實正是這樣。老師們發現,弱智兒童雖然在創造力、記憶力方面不如正常孩子,但他們的模仿力卻不差。于是,教了十幾年文化課的老師紛紛“下海”,去社會上學手藝。一些大商場的禮品柜成了老師們經常光顧的場所。他們不恥下問,回來后再手把手地教。
  以做龍船為例,這是一項龐大而又復雜的手藝活。吳繼英老師發現,一些孩子只會折紙,而另一些孩子又只懂插片。于是,因材施教被具體化為人人都有分工,而后集體力量出成果。作品展覽時,許多國內外友人看后都贊賞不止,把作品買回家作永久紀念。“人看他們無能,我看他們有能”,老師們感到辛苦沒有白費。
  技藝訓練同時,學校沒有放棄對弱智兒的知識灌輸。“普通學校以成績好壞判斷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這在我們這兒根本行不通,因為每個孩子的基礎不同,沒法對他們統一要求。同樣年齡,基礎好的能說話寫字,基礎差的卻連走路撒尿都不會。”老師們說。為了教輕度弱智孩子漢語拼音,語文老師至少要花整整一個學年,而普通學校同樣課程只花7個星期。
  太陽不會吝嗇它的光芒,微笑是董李鳳美康健學校所有老師的特征。雖然在這里,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常常被換尿布、喂飯等簡單體力勞動所代替,但老師們說得實在,“孩子是無辜的,如果能用愛喚醒他們沉睡的哪怕一丁點智力,我們也無怨無悔。”
              本文推薦:李木子(男,11歲,江蘇)
  
  
  
新民晚報滬⑦G52家庭教育韓立穎19991999 作者:新民晚報滬⑦G52家庭教育韓立穎19991999

網載 2013-09-10 21:46:19

[新一篇] 愛心父母的九個要訣

[舊一篇] 物流學中兩個概念的辨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