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真實與戲劇構思的統一  --談紀實性電視劇的特征及創作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目前,電視劇創作十分活躍,品類繁多,紀實性電視劇獨樹一幟,以特殊的藝術魅力感染觀眾。觀眾在看了大量撲朔迷離、起伏跌宕的電視劇之后,雖然得到休息、娛樂和一種審美愉悅,但終究會感到這些都是編造出來的故事。不滿足之余又產生出另一種審美需求:希望在熒屏上看到一些真實的東西,日常生活的反映。于是,紀實性的電視劇也就應運而生,一枝獨秀,成為不少觀眾喜愛的藝術品種。象電視劇《長江第一飄》、《長城向南延伸》、《有這樣一個民警》、《賴寧》、《焦裕祿》……都強烈吸引著觀眾,引起一時的轟動和矚目。因為,作品的真實性和可信性征服了觀眾。
  紀實性電視劇表現的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但它們決不是原始形態生活的照搬,而是經過藝術的提煉和加工后的產物。所以,紀實性電視劇有雙重屬性:紀實性和戲劇性。這兩種屬性的相融統一,才構成了紀實性電視劇這一特殊片類。“紀實性”與“戲劇性”在紀實性電視劇中缺一不可。只有紀實性,沒有戲劇性,就成了紀錄片或專題片,只有戲劇性,沒人紀實性它無異于一般的電視劇。所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在不損其原貌的前提下,適當的加以戲劇化,這正是紀實電視劇的基本特征。
  在談紀實性電視劇特征的時候,我覺得應該將紀實性電視劇與紀實風格的電視劇加以區分。它們是電視劇中兩個不同的類型。紀實性電視劇表現的是真人真事,劇中主要人物一般都用真姓真名,即使改用化名,但基本事實不能變的,如果名字改了,事實變了,那就失去了“紀實”的屬性,就不再屬紀實性電視劇的范疇。紀實風格的電視劇,不要求真人真事,只要求表現形式上采用紀實風格。如虛擬的具體時間和地點,近似生活流程的散文式情節結構,未加修飾的生活場景,很自然地追隨攝影,以及接近生活原貌的聲、光處理等。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給觀眾造成一種自然生活形態再現的感覺,取得以假亂真的效果。
  明確了紀實性電視劇的基本屬性,劃清了紀實性電視劇及紀實風格電視劇的界限,下面我談談自己對紀實性電視劇特征把握的一些粗淺看法。我認為,在紀實性電視劇中,相對而言“紀實”比較好辦,難辦的是對真人真事的藝術加工,也就是把生活中自然形態的東西,根據所要揭示的主題思想和人物個性及其發展的要求,進行選擇、提煉、加工,使之典型化。生活中自然形態的東西,如果典型化不夠它就失掉了電視劇的審美價值,但是,背離真人真事的典型化,則破壞了紀實性電視劇的“紀實”這一本質屬性。因此,典型化必須得當,尺度要適宜。
  近年來,我國屏幕上出現了不少紀實性電視劇,有些取得了成功,有些效果則不夠理想,總結正反面的經驗,我覺得在紀實性電視劇創作中,至少有這樣幾點值得注意。
    一、高度提煉和巧妙構思,是紀實性電視劇成功的前提。
  我國熒屏上出現的紀實性電視劇,都是表現先進人物的。他們的先進事跡是創作的基本素材。勿庸置疑,照搬先進事跡不能構成電視劇,只有對先進人物的事跡進行高度提煉和巧妙構思,才有可能產生精品。一般來說,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跡都是很多很多的,但作為以塑造人物為主的電視劇,沒有必要,同時也不可能將其先進事跡--羅列,而必須按照藝術創作規律,對素材進行嚴格篩選,高度提煉,選取最佳視角。如連續劇《焦裕祿》,反映了人民公仆焦裕祿為群眾辦好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它的成功主要原因,首先就在于提煉和構思。創作者沒有過多地羅列焦裕祿的事跡,只是緊緊抓住他身患重病,為改變貧困面貌,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幾件感人事例來結構全劇,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觀眾被其深深感動。
  以一當十,以少勝多,是藝術創作的一個原則,但在我國的很多電視劇中,情節臃腫幾乎是一個通病。情節臃腫必然影響深入開掘,而缺乏深入開掘的作品,肯定不會是精品。一些紀實性電視劇對素材提煉不夠,暴露了某些編導在創作中存在著的問題,他們或是對素材缺乏認真研究,或是本身藝術功力不夠。當然,這類題材創作中也會受到一些外界干擾,有的主辦單位不太懂得藝術創作規律,要求堆砌事件,多多益善。遇到這種情況,編導要堅持藝術規律,耐心地說服。許多情節簡單,內蘊深刻的優秀之作,都是有力的論據。
    二、塑造個性突出,內心世界豐富的藝術典型,是紀實性電視劇成功的根本。
  紀實性電視劇表現的是真人真事,但劇中的人物應該既是生活中的其人,也是藝術典型。明確紀實性電視劇中人物的這種雙重性很有必要。這樣可以使創作人員在塑造形象時,一方面要尊重事實,另一方面又要放開手腳,對劇中人物進行藝術加工。紀實性電視劇對人物進行藝術加工,有兩個方面特別重要:一要突出人物的個性特點,二是要開掘人物的內心世界。
  個性是每個人都有的,只有把個性特點突出出來,人物形象才會鮮明。電視劇創作者只要抓準了人物個性,并給以充分地表現,人物形象自然就會鮮明。許多優秀的紀實性電視劇創作,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要突出人物的個性,必須要抓準表現其個性的生活細節,富有表現力的細節,可以成為塑造藝術典型的點睛之筆。《長城向南延伸》中,考察隊員獲得與祖國的親人通話的機會,那場戲生動而感人,通話的時間那么短暫,要說的話有千言萬語,怎么表達?!每個人物表情各異、表達內容各異,這里的許多細節活生生刻劃了人物性格與心理畫面,似乎帶有“毛邊”和“多余的東西”,正是這種返樸歸真的質樸,才給我們一種親切感、參與感,產生一種想與屏幕中的人物進行交流的渴望。
  深入開掘人物的內心世界,是塑造典型形象的關鍵所在。劇中人物是概念的,還是具體的;是干巴的,還是豐滿的;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就看有無人物內心世界的開掘,以及開掘的程度。開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實際上就是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觀眾被劇中人感動,都是因為他與劇中人的情感發生了共鳴。感情這東西,看不見,摸不到,很難把它具象化。但是,它不是不可表現的,通過恰如其份的動作,是可以傳達給觀眾的。首先創作者對人物這些“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要研究透徹,把握準確,然后再設計精采的細節、情節、場面,把它們表現出來。這里需要創作者的想象與虛構。但是,有些紀實性電視劇的編導怕談虛構,似乎一經虛構,就破壞了紀實性。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實踐早已證明,沒有虛構就沒有藝術。在藝術創作中,照辦真實生活,未必能達到真實效果;經過虛構處理的生活,可能給人以更真實的感覺。如《賴寧》的片尾,導演用慢鏡頭讓犧牲了的賴寧與大自然對話。賴寧還是那么天真爛漫,活潑好動。讓觀眾感覺賴寧還活著。高山白雪皚皚,賴寧與雪山同在;森林郁郁蔥蔥,賴寧與綠蔭共存。這是虛構手法運用的結果,其實,虛構在任何紀實性作品中都是不可避免的,紀錄片和專題片都不例外。因為任何非個人親身經歷的描述,都有描述者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原情境的取舍或加工。當然,不同藝術樣式的作品對虛構的允許度不同。
    三、注重發揮藝術創作手段,是紀實性電視劇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調動創作手段,產生強烈的視聽效果,從而揭示人物的人格美、人情美和事跡的崇高美、悲壯美,讓觀眾受到藝術感染的同時,產生親切感和認同感并使感性升華到哲理的思考。成功的紀實性電視劇,總有幾場戲的藝術處理給觀眾留下強烈的印象。如《長城向南延伸》通過魯隊長乘直升飛機向下俯瞰的視角展現的留守考察隊員用身體組成的“長城”兩個大字,不但對觀眾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而且喻寓著用血肉之軀筑成長城的中華民族,有著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意志和無堅不摧的精神,這正是該劇所要歌頌的中華民族之魂,那陽剛之美、悲壯之美,無不令觀眾怦然心動。紀實性是電視劇必須要在烘托意境、營造氛圍上下功夫,這是不容忽視的環節。
  紀實性電視劇象一股強勁清新的風,一掃電視中那種胡編亂造、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平庸之作,使人耳目一新,所以它才具有生命力,得到廣大觀眾的重視和喜愛。俗話說:人憑衣裳馬憑鞍。脫俗入時的打扮,會使一個人俊美而有韻味,瀟灑而有魅力。在紀實性電視劇中,對真人真事的藝術加工也是這樣。現實生活中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無疑都是富有光彩的,我們的紀實性電視劇應該使它們更加鮮艷奪目。
  
  
  
劇影月報南京025-026J8電影、電視藝術研究陳武建19951995 作者:劇影月報南京025-026J8電影、電視藝術研究陳武建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46:33

[新一篇] 生態文藝學的原則

[舊一篇] 生物質能財稅優惠政策:國外經驗及啟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