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運行機理初探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F71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398(2002)01-0017-04
   前言
  當人類的歷史跨越一個新的千禧之年時,電子商務這股已經橫掃了整個世界的旋風,正在以更加灼熱的溫度點燃著人們的激情,無紙貿易、零庫存管理、足不出戶的網上模擬仿真購物、極低的交易成本,像一張張春花般的笑臉撩撥著每個人心底里潛在的萬丈豪情。作為21世紀引領性的產業,電子商務已經得到了學術界和企業界的公認,尤其是對中國,相對于其他傳統產業中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在電子商務的研究領域我們卻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面對著新的產業、新的科學,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以使我們在新的世紀里迎頭趕上,為企業和商家提供理論上的指導,應是電子商務研究者的必盡之責。
  眾所周知,國有企業改革一直是我國改革開放政策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始終是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熱點。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由于國有企業的制度性缺陷,以及委托代理層次過多,交易成本過高,故而中央作出了國有企業退出競爭性行業的戰略性調整。而電子商務應用的最大價值即在于將金字塔式的管理結構扁平化。同時,供應鏈的整合技術又在削弱職能部門個人利益最大化傾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委托和監督成本。而電子商務所帶來的供需雙方直接在網上的見面更是根除了長期以來一直困擾國有企業的回扣問題。因而,電子商務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國有企業在交易成本上的制度性缺陷。同時,考慮到我國的現實情況,就更有必要對這一問題進行更深一步的思考。我國前些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帶動力量是第三產業,其主體為中小型的鄉鎮企業,其生產要素的投入主要是資本和勞動力,其中又以后者為主。但從國際角度來看,眾多西方發達國家在生產要素的投放上以知識投入為主,以已編碼的知識(codified knowledge)來轉移價值,以未編碼的知識來創造價值,增加產品的高附加值。根據兩年前的資料,在西方發達國家其物耗已降到了僅占交易成本的40%以下。我國加入WTO后企業將由過去主要由高額關稅保護的御敵于國門之外的戰略,逐步轉向引進來,打出去,與國外航母式的企業進行面對面的競爭。很顯然,鄉鎮企業無法承載這一歷史重任,而國有企業物資技術設備先進,實力強大,退出競爭性行業這一獲利空間巨大的市場實為可惜。尤其像我國這樣一個正處于轉型期的典型二元化的國家,國有企業應該也必須承担吸納失業人口,迎接外來挑戰的歷史責任。而采用電子商務所需的較大的前期投入也只有國有企業才能夠承担。也許電子商務的應用能夠為國有企業在競爭性行業中的生存和發展闖出一條新路。本選題即基于以上思路展開。
   一、電子商務相關概念厘正及其成因分析
  1996年12月,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簽署了由19個政府機構參與起草的全球電子商務政策框架(也稱實施綱領),后經過半年的討論于1997年7月作為美國政府的正式文件。正是在這份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了電子商務這個詞匯。在以后的國際論壇上,美國代表團以此文件為準則,與全世界各國商討有關全球電子商務的政策法規問題。該文件從電子商務的發展戰略以及法律、稅收等方面談到如何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以實現全球一體化。
   (一)電子商務的定義及其內涵與外延
  關于電子商務的定義,目前有一定影響力的大約有17種,其內容大同小異,最具權威的歐洲委員會的定義是這樣的:“電子商務就是以電子方式進行商務交易,它以數據(包括文本、聲音和圖像)的電子處理和傳輸為基礎,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活動(如商品服務的電子貿易、數字內容的在線傳輸、電子轉賬、商品拍賣、協作、在線資源利用、消費品營銷和售后服務)。它涉及產品(消費品和工業品)和服務(信息服務、財務與法律服務);傳統活動(保健、教育)與新活動(虛擬商場)。”截止目前,這個定義仍是站得住腳的,但考慮到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供應鏈技術的不斷完善,這個定義本身的不斷完善也是不可避免的。
  在此簡單地分析一下這個定義的核心和外延。首先從通信的角度看,電子商務就是通過電話線、計算機網絡或其他方式實現的信息、產品/服務或結算款項的傳送;再從服務的角度看,電子商務是要滿足企業、消費者和管理者的愿望,如降低服務成本,同時改進商品的質量并提高服務實現的速度;而在考慮到在線的角度時,電子商務是指可以提供在互聯網和其他聯機服務上購買和銷售產品的能力;從業務流程上分析,電子商務是實現業務和工作流程自動化的技術應用[1]。
   (二)電子商務的成因
   分析電子商務的成因須從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Ronald Coase)1937年所寫的有關交易成本的論文開始。所謂交易成本是指買主和賣主收集信息和協商買賣交易時發生的全部成本的總和。雖然中介費和銷售傭金也可能成為交易成本的一部分,但信息尋找和獲得成本還是成本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交易成本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是賣主為向買主供應產品或服務而支付的設備或人員投資。透過交易成本的表層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大到一種社會制度的變遷(原始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小到一種經營組織形式的改變,其背后都有著降低交易成本這樣一支無形的手在指引著。它一方面體現了對生產力的進一步釋放,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也自然就是社會總交易成本的降低。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和期間的幾次停滯甚至倒退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此。由于電子商務的國際化,它可以輕易地超越國境線對傳統商務的制約,參與到全球的競爭中去,從而引發了稅收、監管以及不同的人文和宗教背景所帶來的軟環境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增加了交易成本,從而使企業在相關技術等條件沒有取得突破之前的一定時期內,暫時放棄了電子商務而采用了傳統商務的模式。然而,電子商務的前景畢竟是良好的,毋須對當前網絡經濟的困境過于悲觀[2]。
  還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關于經濟利益對于社會制度變遷的影響和作用,并非始自科斯,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司馬遷在他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就早已寫到“世人熙熙,皆為利來;世人攘攘,皆為利往”的名句。
   二、電子商務是不是一種嶄新的業態
  “業態”一詞是20世紀80年代由日本傳入我國的,日本學術界將其定義為:“零售業、飲食業的經營形態”。當前,世界上零售業態最發達的國家是美國,它對零售商店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遠早于日本。例如,美國人根據零售商店經營商品的品種、類型和銷售戰略的差異,將零售商店分為百貨店(department)、單一和有限品種商店(limitedlinestore)、專業店(speciality store)、超級市場(supermarket)、折扣商店(general merchandise discounters)、倉儲式商店(warehouse clubs)、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無店鋪銷售(direct marketing retailer)、直售、直銷、無人售貨機11等。其劃分原則基本上與日本相同。
  了解零售業發展歷程的人都知道,電子商務與以上這些業態在交易方式上的確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但同時也要看到,其他的業態種類也同樣可以采用電子商務的經營方式,而且目前實踐已經走在了理論研究的前面,wal-mart公司在1984年便已用5億美元完善了自己計算機化的銷售鏈,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效率。所以,很難劃出一條嚴格的界限將電子商務與其他的業態形式區分開來。傳統的業態形式可以且已經利用計算機與網絡來從事自己的商務活動,但不能簡單地將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應用手段和技術來歸類。電子商務涉及范圍更廣,它不僅涉及商業企業,同時也涉及工業企業,不僅影響著企業的內部組織,同時也影響著企業間的競爭與合作。它發展了原有商業的許多職能,并創造了一些在傳統方式下無法實現的職能。
   三、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的區別和聯系
  對于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的區別和聯系,可從傳統商務大體經歷的4次發展歷程看出。
  1.從原始條件下的產品交換(易貨貿易)到簡單的商品交換的大發展。原始的產品交換是商品交換的基礎,共同的特點是:(1 )交換的都是勞動產品。即:生產者之間為了滿足各自的消費需要,通過交換生產物的形式達到交換各自勞動的目的;(2 )交換都是采取物物交換形式實現,買賣同時發生,買即是賣,賣即是買;(3 )交換都是由生產者自身進行的,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偶然性。這兩種交換的本質區別在于:原始的產品交換,交換的是剩余產品,而簡單的商品交換,是為了交換而生產產品,是由于互相接觸時引起產品的相互交換,從而使產品逐漸成為商品。
  2.由簡單的商品交換到商品流通的變革。簡單的商品交換表現為直接的物物交換,這是商品交換的原始形態,沒有貨幣介入,沒有商人參與,由生產自身完成;而商品流通是交換的整體,是一連串的交換。“不是個別的交換行為,而是川流不息的、或多或少發生在社會整個表面上的交換總和,交換總體,即交換行為的體系。”商品流通是指商品從生產領域被生產出來,在還沒有進入消費領域之前的整個買賣過程。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構成商品流通,首先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以價格為前提的商品,即產生貨幣,并以貨幣為媒介,打破簡單商品交換的時空限制,擴大交換范圍,形成商品流通;第二,不是單個的交換行為,而是一連串的交換,使商品交換具有時間的和空間的連續性。
  3.從簡單的商品流通到發達的商品流通的革命。商品流通有兩種形式,一是簡單的商品流通,一是發達的商品流通,其區別在于:
  (1)當事人不同。簡單的商品流通,從事商品交換的事務, 是由商品生產者直接承担;而發達的商品流通,是以商人為媒介的交換活動。
  (2)流通的目的不同。簡單的商品流通追求的是使用價值, 為買而賣。發達的商品流通追求的是價值,是為賣而買。
  (3)運動形式不同。簡單的商品流通, 運動的起點和終點都是商品;而發達的商品流通,其起點與終點均為貨幣。
  (4)體現的關系不同。簡單的商品流通, 反映的是生產者與生產者之間的直接關系;而發達的商品流通反映了多重的經濟關系,包括生產者與生產者、生產者與經營者、經營者與消費者以及經營者之間的經濟聯系[3]。
  4.零售和批發的分離。對這一理論的支撐最早見于亞當·斯密所提出的“分工的深度決定交換的廣度。”所謂商業是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從事轉賣的,是交換的媒介或中項。而批發業的特有功能則決定了它成為轉賣的轉賣,媒介的媒介,中項的中項,馬克思稱之為“較高的中項”。早期的商業沒有批零之分,商人之間為了調劑余缺,偶爾也相互供貨,但那種供貨是雙向的,誰也不曾把它當作自己的專業,使它走向專業化的動因大約有3點:(1)生產與消費之間矛盾的尖銳化。(2)大宗銷售的純粹經濟優勢。(3)純粹經濟優勢的外化。
  從以上對電子商務和傳統商務的分析中可以看到,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最大的區別體現在電子商務將互聯網作為了數據交換媒體。
  至于兩者的聯系,由于消費品的多樣性和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差異性,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互補關系,而非互相取代,往往是二者的結合才能夠導致消費者最便捷、交易成本最低的購買。
  在很多情況下,一些業務流程使用傳統的商務活動可以更好地完成,這些業務流程無法通過實施新技術得到改進。那些顧客愿意親手觸摸和檢查的產品就很難通過電子商務來銷售。另外,在創造良好的商店購物環境促使顧客購買方面,零售商已經積累了多年的工作經驗。店面設計、布局和商品的擺放稱為銷售規劃。銷售人員也掌握了很多銷售技巧,可用來發現顧客的需要并找到產品或提供服務來滿足這些需要。這些銷售規劃和人員推銷的藝術是很難通過電子鏈接來實現的。而圖書和激光唱片等商品則更適宜采用電子商務的方式進行銷售。因為同一版本的每本圖書都是一樣的,顧客無需關心圖書的尺寸、新鮮程度和其他特征,故而在購買前不必親自查看圖書,只要按書名訂購就可以了。網站可以向顧客提供比普通書店多得多的圖書,這是電子商務的一個優勢,而傳統書店的優勢僅在于顧客可以自由翻閱圖書。顯然,在圖書銷售領域,電子商務的優勢要大于傳統商務。事實上正是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造就了一批依靠網上售書而起家的網站,像亞馬遜就是很杰出的代表。同樣出色的還有充分依賴網上銷售的DELL公司。
  不過對于最流行的時裝的購銷卻鮮有通過電子商務的方式進行的。盡管有人在這個領域內做過些許嘗試,但最后大都以失敗告終。因為很少有人只靠簡單的介紹和觀察就能夠決定購買某款時裝。對于昂貴珠寶和古董就更是這樣,盡管存在著一些拍賣網站,但從來就沒聽說有什么昂貴珠寶或是古董在網上被拍賣掉。這些拍賣網站要么只是為實際的傳統拍賣進行宣傳,要么就是拍賣一些新奇小巧的玩藝來滿足某些人獵奇的心理而已。
  總體來說,特別適用于電子商務的業務流程包括商品的銷售。所謂商品就是指標準化的并為消費者所熟知的產品或服務。例如,辦公設備、計算機和航空運輸服務都屬于這類商品。反之,如果個人推銷技巧在交易中非常重要(如房地產的銷售),或產品的狀況只有通過親自接觸才能確定(如購買時裝和易腐食品),其業務流程就更適合采用傳統商務。
  如果某些業務流程既具有商品化的特征,又需要消費者的親自接觸,這種業務就要求電子商務和傳統商務的結合。例如,很多人在網上搜集汽車的信息,但幾乎沒有人不經過自己的親自駕駛和檢查而在網上直接購買二手車。在這個例子中,電子商務向買主提供汽車的車型、款式和價格信息,但由于各個汽車之間的差異,在交易中就需要傳統商務為顧客提供親自接觸汽車的機會。
  當然,前面提到的這種分類方法依據的是現有的技術水平。隨著電子商務中新技術的出現,這種分類方法也必將有所改變。筆者認為,目前制約傳統商務向電子商務轉化的主要障礙在于技術方面的瓶頸,只要更好地解決網上的模擬仿真系統,傳統商務向電子商務轉化的步伐必將進一步加快。
  總之,電子商務的出現和迅猛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同時也對企業傳統的管理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戰。由于我國企業管理理念相對落后,而應用電子商務必然在商務形式、管理模式、組織結構等方面產生深刻影響,因此往往使企業的管理人員茫然不知所措。然而正如一位先哲所云:便則通,通則暢。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網絡化、數字化的發展浪潮,只有適時地調整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模式,打破傳統管理思想的一切羈絆和桎梏才能牢牢地屹立于世界經濟的發展潮頭。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17~20F51商貿經濟于淼20022002從對電子商務的本源的探討開始,運用經濟學的知識對其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并且對學術界爭議較大的兩個問題:電子商務是不是一種嶄新的業態以及它與傳統商務的區別和聯系何在作了一些分析。電子商務/傳統商務/交易成本  E-commerce/traditional business/transaction costInitial Probes into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E-Commerce  YU Miao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Beijing Universityof Foreign Language, Beijing 100089)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origin of E-commerce and continues to explore it onthe basis of economics. Furthermore, it makes some analyses on two of the mostcontroversial problems in the academic circle: Is E-commerce a brand-new industry?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 between E-commerce and the traditionalbusiness?于淼,北京外國語大學工商管理系,北京 100089  于淼(1970-),男,漢族,遼寧沈陽人,北京外國語大學工商管理系主任,副教授,博士。 作者: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17~20F51商貿經濟于淼20022002從對電子商務的本源的探討開始,運用經濟學的知識對其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并且對學術界爭議較大的兩個問題:電子商務是不是一種嶄新的業態以及它與傳統商務的區別和聯系何在作了一些分析。電子商務/傳統商務/交易成本  E-commerce/traditional business/transaction cost

網載 2013-09-10 21:46:35

[新一篇] 甲骨學一百年的回顧與前瞻

[舊一篇] 電影劇作中的情感控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