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歷史過程的形態觀和文明觀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現在,在俄羅斯的社會科學中,批判馬克思主義被看作是時髦,是有教養。然而,除了批判,還是批判。是持極其簡單的否定態度、摧毀和拋棄某種東西的批判,還是揚棄這些東西中的非固有的東西和無意義的東西(德國古典哲學傳統的精神中)的批判。例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就意味著不拋棄“純粹理性”,而是企圖使“純粹理性”越來越純正。看來,正是用這把鎖鑰,可以理解馬克思的《資本論》的著名副標題“政治經濟學批判”,盡管其含義今天仍在繼續爭論。相應的當今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如果這種批判是遵循科學性的話,就應當拋棄馬克思主義所有瑣碎的結論和見解以及后馬克思主義的簡單化,拋棄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變成獨特的教義和用教條主義的公式硬套人類歷史越來越多樣性的企圖。
  現在,我們來說一些不同于哲學傳統的有關形態的和文明的理論及其在歷史認識中的方法論職能。
  對歷史過程的研究,是與植根于圣經時代的階段性的思想分不開的。馬克思主義是以歷史過程的形態的和文明的階段的形式提出這種階段性的。這方面的基礎環節——形態和文明的三段式。
  看來,最后的提法可以這樣說(盡管馬克思沒有用類似的術語),即形態的三段式為:第一階段的社會形態(公有制),第二階段的社會形態(私有制),第三階段的社會形態(社會所有制)。第二階段的社會形態也可以用“經濟社會形態”這一術語來說明(馬克思在通信中曾用過簡化的術語“經濟形態”)。作為經濟社會形態漸進的階段是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根據所研究的馬克思的原文,上述各種生產方式也可以為在狹義上是社會形態的形態生產方式。也是在那一段文字中提出了有關經濟社會形態的資產階級階段問題,并使用“資產階級社會形態”術語。在較早的文本中,在類似的文字中,馬克思曾寫到古代的、封建的和資產階級的社會。
  第二階段的社會形態喪失了第一階段的社會形態固有的混合的社會關系,在這種社會形態的條件之下,各種生產關系沒有自己發展的形式,表現為不是獨立的,而是通過血親關系——氏族和家族關系。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經濟結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理論,反映的正是第二階段的社會形態的歷史現實。因此,它的雙重標志:經濟社會形態。沒有充足理由把第二階段的社會形態的見解推行到假定的第三階段的社會形態上,而不論用怎樣的術語來說明未來的發展。
  問題的實質在于,馬克思看到了他的時代的社會生產體系中公共勞動的作用增長的趨勢。他把一切科學勞動、一切發現和一切發明都列為公共勞動的概念,而如果擴大抽象的對象的話,那么可以說——一切真正的創造性的智力勞動。公共勞動的獨一無二,意味著根本不可能測定社會必要勞動消耗所獲取的成果。在這里,未必可以說它們的最佳效益,因為在實際上利用重大科學發現的能力,只有在經過多年后才能產生。公共勞動這一概念不是經濟范疇,而是社會文化范疇。
  在公共勞動占優勢的條件之下,經濟關系將被列入在公共勞動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文化關系的總和。展望歷史發展的前景,根據我們所研究的趨勢,現在已經產生了新的社會關系的社會文化的混合物。因此,第三階段(以及第一階段)的社會形態將沒有經濟社會形態的特征。在科學中,已承認“后經濟社會形態”這一術語,決非偶然。
  從自然和人的生命活動的歷史發展分離出來的人類社會概念,是對社會形態范疇的類概念。在任何情況之下,社會形態在歷史上是人類社會、歷史過程發展的一定階段。韋伯認為馬克思主義范疇(自然也包括社會形態范疇)是“想象中的結構”。但是,這并不是臆斷的“想象中的結構”,而是反映歷史過程本質特征的結構:歷史上一定的生產方式,以及與其相適應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體制。因此,一些國家的發展,就較形態的發展來得豐富。它使形態的發展具體化,并以它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多樣性,宗教信仰、傳統和風俗等等的特點予以補充。這樣,就產生了文明和文明發展問題。現在想把讀者的注意力轉向一系列看待歷史過程的形態觀問題。
  馬克思曾使用過“奴隸制”、“奴隸制生產方式”、“以奴隸制為基礎的社會”等等概念。然而,除了歷史發展的形態階段,他還使用過其他術語——“古代社會”。這是否偶然?我以為并不是偶然的。其實,在古代階段,就已有奴隸。但嚴格地說,奴隸占有制的生產方式,只是在古羅馬歷史結束的階段產生的。當時,平民——某些自由的村社農民——喪失了自己的一塊土地,并形成了以奴隸勞動為基礎的大莊園。古代社會綿延了一個很長的時期,直至這個階段結束之前,自由的村社農民就一直是主要的生產力。古代社會——獨特的西歐現象。西歐的這種起源帶有封建主義。與西歐比較起來,歷史過程的特殊性,不僅已在亞洲、而且也已在東歐得到印證。
  至于以亞細亞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社會是怎樣的呢?一些學者在強調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多樣性時,得出結論:在歷史過程中,劃分與它相應的狹義的社會形態是可能的。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它是從第一種社會形態到第二種社會形態的過渡階段。有這樣一種假設,把以亞細亞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社會與古希臘、羅馬和封建主義以及漫長的資本主義以前(封建)的形態一起作為一種模式。
  上述對亞細亞生產方式的解釋已受到重視,因為這種解釋促進科學探索。同時,也對歐洲中心論范式本身產生很大的懷疑。眾所周知,黑格爾認為,一部世界史是世界理性的單維的和直線的運動:東方,古代世界,基督教—日爾曼的歐洲。馬克思在新的解釋中,曾借用過黑格爾的世界歷史的觀念。從這里,他最初與古代的、封建的和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一起,提出了亞細亞生產方式的見解。
  是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確實發生在古代的和封建的生產方式之前。但是,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歷史并不只限于此。在亞洲、獨立之前的美國和殖民主義之前的非洲的巨大空間內,亞細亞生產方式繼續與西歐歷史并行地發展。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特殊性——把按照歐洲的標準完全不同的下列關系結合起來:進貢的、稅收—地租的、犯罪—勞動的、奴役的、奴隸的關系等等。因此,在研究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時候,必須改變西歐研究者的范式。歷史在實際上不是單維的,也不是直線的。
  與歐洲歷史比較,以亞細亞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社會的歷史,沒有如此明確的歷史進步的界線。社會停滯、周期性、倒退運動直至在自然界破壞性的劇變和侵略戰爭的影響之下從國家—公社制度回歸到公社制度的階段,是很顯眼的。看來,亞細亞生產方式概念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它說明自己特殊的歷史時代和自己獨特的形態階段。東方——這也并非就是一種亞細亞生產方式。只有實行掠奪擴張的資本主義才開始把歐洲的、亞洲的、美洲的和非洲的歷史匯成總的歷史的統一的洪流。
  看待歷史過程的形態觀可以看作是一種物質觀。它與社會生活的統一的基礎和由這個基礎決定的歷史過程的各階段的劃分密切相關。然而,馬克思不僅發現了形態的三段式,而且也發現了按其根本看法與形態的三段式不一致的文明的三段式。這也可證明看待歷史的形態觀和文明觀的差別。而且,我們所研究的看待歷史過程的形態觀和文明觀并不排斥,而是相互補充。
  與形態觀不同的是,文明理論就它所劃分的每個歷史階段而言,不是根據一個理由,而是幾個理由。因此,看待歷史過程的文明觀是綜合性的。文明觀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并提出一系列相關的、相對獨立的文明范式。有鑒于此,我們所思考的“文明”概念本身就是多義性的。
  至于說到有哪些范式?我以為可區分為四種文明范式:一般歷史的、哲學—人類學的、社會文化的和工藝學的范式。
      一般歷史范式
  根據術語的詞語的來源,文明是與未開化和野蠻相對立的。在社會思想史上,文明被解釋為與城市、國家的起源,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以及文字的產生密切聯系的戶藉。它的歷史的本原與出產大量農產品的經濟(與采集經濟不同),推廣農業、手工業和貿易,以及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分不開。文明的特點是國家規定社會關系的法規,等級(縱向)的和伙伴(橫向)的機構的狀況,由人們的社會地位決定的權利、義務和自由的水平,以及社會的分工和一體化。
  文明概念(人類的文明)按照空間和時間的參數包括:第一,局限于一地的文明,其地緣政治中心或者由具體的、單一的社會即不以其形態類型為轉移的社會形態來扮演(日本文明、印度文明);或者由一些社會形態來扮演(歐洲文明、阿拉伯文明等等)。第二,世界文明。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為這種文明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在專業文獻中,局限于一地的文明是由表現它們的社會形態的形態類型決定的(古代、資產階級等等的文明)。把各種文明視為同一的觀點,只是從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文明的一般歷史范式,采取的是具體歷史分析的觀點。某些研究者根本無視通史(包括原始社會)與文明史之間的差別。
      哲學—人類學范式
  人類學范式乃是文明觀的核心。它使我們能非常明顯地看出從形態上和文明上研究歷史實際的差別。形態觀所持的是把個人歸結為社會的認識模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理解各種社會的歷史形式。形態觀的特點是對社會結構及其在社會體系中的實體進行研究。文明觀所持的是相反的把社會歸結為個人的認識模式。因此,文明觀的要求是以人及其世界的研究為定向。例如,西歐各國在從封建制度過渡到資本主義形態觀的過程中,強調所有制關系的變化、手工工場和雇傭勞動的發展。文明觀把所研究的過渡解釋為在新的基礎上復興古希臘、羅馬的人本主義和周期性。正是歐洲社會科學的這種思潮,才訴諸生活以及與教育、人道主義和市民社會等等概念緊密聯系的文明本身這一概念。
  馬克思從上述角度并根據形成的文明三段式,提出了人類學范式。他所論述的見解,可以作為在歷史上相互變化的人的社會性發展的三個階段提出。第一階段——人的依從性。第二階段——以從屬的事物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第三階段——人的多方面的發展,自由的個性。
  在形態方面,在西歐史中,文明的第一階段,包括古代和封建主義,文明的第二階段包括資本主義,文明的第三階段包括未來的共產主義。然而,問題的實質并不僅僅歸結為形態和文明三段式的第一階段的歷史交界處不一致。更主要的一點是,形態三段式強調歷史過程的間斷性,而文明三段式則強調歷史過程的不間斷性。因此也就強調,文明、首先是走在歷史各階段之前的社會文化價值的繼承性。例如,俄羅斯文明在這方面就已具有一千多年歷史,深深地植根于基督教以前的時代。
      社會文化范式
  文明概念往往作為文化概念的同義詞,或者通過城市文化及其直觀形式(勞動分工)和結構特征的具體化而提出。上述對文明與文化關系的解釋,有自己的根據(社會文化的繼承性)和自己的局限性。其中,文明并不與整個文化彼此相關,而是與整個文化的衰退或高漲有關。施佩格雷(О.шпенглер)認為, 文明——文化的登峰造極和非常人為的狀態。它帶有否定的痕跡,是“文化有機的合乎邏輯的成果,文化的成熟和結果”。反之,歷史學派的奠基者勃羅代爾認為,“文化就是文明,但后者沒有達到自己的成熟、自己的社會最適值,也不能確保自己的發展”。
  在詞源學上,“文化”一詞意味著耕耘、加工。因此,“文化”始終與“自然”相對立,而與人工的、人所創造的“第二自然”視為同一。有鑒于此,文化這一概念就非常活躍,在當代獲得了專家越來越多的推崇。文化在這里定義為人類活動的特殊的方式、把事實上存在的物質和精神創造的潛力結合起來開發實際的方式。從文化概念非常活躍的角度可以說,文明隸屬于文化,但不等同于文化。
  與文明一樣,文化必須把社會歸結為以個人為前提。然而,在這一認識過程中,存在著本質的差別。文化人概念與文明人概念完全不是一回事。文化——人的內在的狀態,文明——外在的行為反應的狀態。所以,文明價值決不總是與文化價值相符合的。
  不能不看到問題的另外一個方面。在劃分為階級的社會中,它的社會矛盾很尖銳,但文明仍是統一的,盡管文明的成果遠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享用的。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文化卻始終是分享的文化。極而言之,可以說民族文化和杰出文化、亞文化群,等等。
      工藝學的范式
  文明并不是文化本身,而是在社會形態(生產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形成的、與自然產生的工藝不同的社會存在,文化是由整個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構成。通常,人們從狹義的、純粹技術的意義上來理解工藝學,但馬克思在他所處的時代提出的對工藝學的認識卻更廣泛和更深刻。他寫道:“工藝學”揭示了人對自然的積極的方面,他的生活及其生活的社會條件和源于生活條件的精神觀念的直接生產過程。
  這樣,除了物質因素,社會工藝學還把精神因素——人所了解的現象的想象的和實際的聯系——包括在自己的結構中。社會工藝學的精神因素發展的主要階段,與文明三段式的各階段有相互關系。它們總括的特點是,從精神上和實踐上掌握世界的水平,或者換言之,沿著把人的自由提高到實際的自由的途徑而發展。這樣,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所有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社會工藝學把物質和精神生產的全部手段都包括在自由的過程里,其中包括語文和其他的認識系統,穩固在傳統、風俗、國家和法律條例中的社會和技術規范,技術文件,合乎規律的創造力和法律程序等等。
  根據文明的工藝學的范式,還涉及對人—技術體系進行根本的改造。這直接觸及的不僅有人的勞動職能(手工工藝、機器工藝、機器自動化工藝),而且有對人的社會化過程的評價:人的視野、技能、經驗、知識和謬見、社會環境、生活的方向和宗旨、社會立場和把人變成社會人的許多其他東西等等的變化。因此,人—技術體系,嚴格地說,是社會工藝體系。隨后,美國社會學家就提出,人—技術體系的發展的里程碑可以確定為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
  我們認為,人—技術體系的發展,伴隨著文明三段式,——不排除倒退運動階段的復雜和矛盾的過程。前工業社會工作者(手工業工人和農民)的精神世界,比在事實上變成機器的附庸的部分工人的精神世界要高尚和豐富得多。然而,部分工人所處的社會還不是工業社會的頂峰,而是工業社會剛開始的階段。
  在工藝上利用科學和技術的各種成就,在當代形成了新的情勢。出現了體力勞動智力化的趨勢。而且,當代工人不僅是體力工作者,而且是直接參與工藝圈的腦力勞動工作者(程序設計員、手術醫師、工藝師)。最新的后工業的工藝誕生了。
  后工業的發展不管用什么樣的話來加以說明,但有一點是很明顯的:馬克思關于完成人類以前經過的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思想,保持著自己預測的價值。仍然相信,人類的理性,政治家的勞動和責任,可以預先防止即將臨頭的地球生物圈的生態災難。他們所做的一切,可以為地球的各個區域的穩定發展創造條件,以保護人類未來的文明。
  摘自俄羅斯《對話》雜志1997年第3期
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滬32~35B1哲學原理普列特尼科夫19981998洪新[俄]普列特尼科夫(Ю.Плетников),作者系哲學博士、教授 作者: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滬32~35B1哲學原理普列特尼科夫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46:44

[新一篇] 相互依賴研究評述

[舊一篇] 看說寫訓練方法舉隅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