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青年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新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對我們的傳統文化形成了極大的沖擊,而這些沖擊又特別明顯地在青年中表現出來。正確認識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及其對當代青年的作用和影響,對于加強對當代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促進當代青年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激勵他們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功立業,均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傳統文化是一種歷史的存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概括地講,這種傳統文化就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經過長期歷史積淀而逐漸形成的、為大多數的人所認同而又世代相繼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整體。
  綜觀世界上各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們不難發現,傳統文化有如下三個共同特征:一是民族性。民族是傳統文化存在的物質載體,無論何種傳統文化,只能是民族的傳統文化。每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從多方面表現出自己民族的特征和民族精神的,正如黑格爾所指出的:“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治制度、民族的倫理、民族的法制、民族的風俗以及民族的科學、藝術和技能,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標記。”〔1 〕二是地域性。歷史上無論哪種傳統文化,其生存、延續都離不開一定空間和地理環境。地理環境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形成某種類型的前提和因素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人類文化創造發展的趨向。三是時代性。傳統文化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任何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本民族在各個時代不斷選擇、淘汰、積淀的結果。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都要從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化傳統中選取自己所需的思想材料。正是由于這一時代特征,才使得傳統文化能夠不斷適應時代潮流,吸納代表歷史進步方向的思想理念,從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得以世代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大地上,在中國社會各個時代的歷史演進中,總結形成的適合本民族生活的獨特文化體系。中國有舉世公認的上下五千年悠久文明歷史,中華民族又是一個以漢民族為主干的多民族集合體,這就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豐富多彩。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所創造的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仔細審察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內容,我們可以把它的特色與作用大致概括為三個方面:其一,重人倫。中國傳統文化始終是以人倫作基礎和軸心來發展的,這與中國傳統社會的等級制度和儒學所倡導的“綱常禮教”的人倫思想是緊密關聯的。傳統文化這一重人倫特征的世俗化表現就是中國人辦事情最講禮儀,最重情義。所以中華民族素以文明、禮儀之邦著稱于世。這一人倫性文化對中國社會秩序的穩定、人際關系的和諧起著極大的維系作用。其二、重道德。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道德型文化。在傳統社會中,“中國純粹建筑在一種道德的結合上。”〔2 〕在道德型的傳統文化熏染下的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最具傳統美德的民族之一,養成了諸如誠實守信、勤勞節儉、謙虛謹慎、助人為樂的“君子”人格。道德型的傳統文化,有助于造成一個平和發展的社會氛圍,有助于國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自我完善。其三、重社會。重視整體利益、鄙視個人主義已經成為我們民族性格的內容之一,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傳統文化的重社會性,有利于民族團結,有利于祖國統一,有利于國家的生存發展和整個社會文明的全面進步。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傳統文化的優點和缺點是相伴而生的。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起來的文化必然帶有封建主義的糟粕。其缺點主要有:過分突出人倫主義,感情色彩濃厚,以情感論親疏,“情”可以代“法”,人情大于理智,容易滋長“裙帶風”,產生“家長制”和“唯血統論”;把道德看得高于一切,對任何事情都首先要進行道德評價。在傳統道德觀念中,由于受儒家思想的長期影響,產生了重德治而輕法制、重精神而輕物質的社會心理,致使社會上容易出現重本(農)抑末(商)和“恥言利”的心態;由于片面強調社會整體利益,嚴重地壓制和束縛了人的個性發展和創造性的發揮。
  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優點和缺點、精華和糟粕,我們必須有一個正確的態度,既不能因其優點和精華而盲目樂觀,自高自大,也不能因其缺點和糟粕而妄自悲觀,自暴自棄。我們要以清醒的頭腦,站在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上,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刻地反思、辯證地分析、理智地取舍、創造性地發展。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歷史特征。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后,世界各國,特別是一些經濟上比較落后的國家,為了發展經濟,縮短同發達國家的差距,先后打出了“現代化”的旗幟,在不同的社會發展基礎上開始了向現代化目標的遠征,形成了一股勢不可擋的現代化浪潮。這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明顯特征。現代化也是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夢寐以求、努力奮斗的美好理想。近十多年來,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現代化既是以當代發達社會為參照系的整體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又是人們利用近現代的科學技術,全面改造人類生存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過程。從這個一般性的定義可以看出,現代化首先是個時間上的概念,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總是以現代世界先進國家的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為目標取向的,拋開了時間概念就無所謂現代化。現代化作為一種標志,是人類始終作為目標來追求的東西,是人類改造自然、社會和自身力量的確證,是文明進步的表征,具有世界性意義。作為一種過程,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文明的進步和發展,是包含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在內的全方位的社會大變革。從這個流變過程看,現代化的內容具有相當大的寬泛性和模糊性。它因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實際情況而具有不同的特征。因為不同的民族和國家都在根據自己的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選擇實現現代化的不同模式和途徑。現代化的目標是共同的,現代化的社會模式不是象有些人所理解的單一的“西方化”,而是各具特色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黨明智地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性決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一項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現代化在內的全新的事業,它不僅要擺脫貧窮落后,實現經濟的現代化,而且要擺脫愚昧,實現以高度民主為標志的政治現代化以及精神文明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對此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要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以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3〕由此看來, 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大支柱之一。在談到如何使文化建設保持中國特色的問題時,江澤民指出:“我們要正確認識自己的歷史文化,區分精華和糟粕,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造的文明成果,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獲得新的生命,放出新的光彩。”〔4〕因此, 研究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二、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的關系
  綜觀世界歷史,幾乎所有在現代化道路上求索的國家,無一例外地會遇到如何認識和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建設的關系問題。學術界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上,是蕩滌拋棄還是改造繼承?在傳統文化的地基上能否蓋起現代化的大廈?如何使傳統文化適應迅速變革的社會現實?由于爭論各方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由于對傳統的認同程度不一和現實參照系的不同,出現了各種意見和觀點紛亂雜陳的局面。對此,我們必須以歷史唯物主義作指導,結合時代特點和現代化的實踐活動,給以科學的回答。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首先應該認定二者之間具有契合的一面。一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具有統一性。因為我們目前正在從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這個現代化深深植根于我們的民族傳統之中。傳統文化的“時代性”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存和延續必須選擇現代化,同時,中國現代化的實踐也呼喚傳統文化再造輝煌,為之提供現實基礎為精神力量。由此觀之,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化的“根”和“本”,而現代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根基上長出的“常青樹”。二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具有適應性。這個“適應性”是由“統一性”所決定的,正因為二者之間的許多內在精神是相通的,不是彼此排斥的,才能有適應的問題。從前文的的分析來看,中國幾千年來積累發展起來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其中既有適應現代化發展的積極層面,也有桎梏現代化發展的消極層面。我們在這里尋找“契合點”就是相對適應現代化發展的積極層面而言的。只要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實事求是地辯證地分析評價,就會從浩瀚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許許多多與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契合點”。諸如: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兼收并蓄的寬廣胸懷、愛國主義的深厚情感、整體至上的價值取向、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誠信謙和的立身美德、經世致用的優良傳統、重德尚學的社會風尚、豐富的辯證思維方式、戰斗的無神論思想、美善合一的藝術情趣等等。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對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有著積極的影響和借鑒作用。必須指出,這里所說的“契合”,絕不是指二者完全吻合一致,不是對傳統的簡單重復歸依,而是指一些優秀文化傳統的內在精神和主導方面與現代化的要求大致合拍、有可取之處。只要在此基礎上進行一番淘洗和改造,并賦予新的時代精神,就可以發揮其作用,為現代化服務。
  現代化對傳統文化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現代”與“傳統”的代際沖突。現代化的要求都是先進的、開放的、科學的內容,它是一個動態開放系統;而傳統文化作為過去歷史流傳下來的定規,在中國人的心理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形成了習慣思維定勢。它雖然有積極進步的一面,但也有因循守舊、封閉僵化等消極落后的一面。二者的切近必然發生碰撞,碰撞的結果只能是以先進取代落后,以開放取代封閉,傳統文化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實現自身的變革與轉換。二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異質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沖突。現代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世界化”。中國現代化要走的是一條改革開放的道路,這就決定了在現代化過程中要借鑒和吸納世界上一切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在大量異質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涌入的情況下,由民族性格不同所決定的中西文化差異,在交流、比較中日益突出出來。面對西方文化的挑戰,我們必須冷靜地分析各自的優劣精糟,積極借鑒西方文化體系中的某些積極內容和優秀成果,來補充和發展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實現中國傳統文化自身的現代化。
  傳統文化對現代化的適應性發展。面對現代化的劇烈沖擊和嚴峻挑戰,傳統文化的出路在哪里?對此,我們認為,現代化離不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滋養與輔助,但現代化對傳統文化的容納是有選擇和要求的,這就是“適應性發展”。傳統文化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系統,包涵的內容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對那些完全過時,與現代化條件完全不適應的東西要摒棄,對那些經過創造性轉換或略加改造就能與現代化條件相適應的東西,就要繼承和吸收,為現代化服務。我們要時刻反省傳統文化中哪些方面適應、哪些方面不適應正在變革著的現實,努力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唯有如此,我們的現代化才能保持自己的優勢和特色,民族傳統文化才能在現代化的潮流中得到保護和延續。
      三、傳統文化對現代化進程中青年一代的作用和影響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不僅是經濟的現代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的就是為了人,為了更好地滿足人的各種需要,為了人們能夠獲得全面自由的發展,為了使全社會所有人共同分享現代文明的成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的是人,承担建設任務的也是人,是全體勞動者。就承載主體來看,當代青年是一個最活躍、最有創造力的群體,在實現現代化這一跨世紀的歷史任務中,無疑是一支生力軍。因為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當代青年是跨世紀的一代,他們作為社會成員而活動的時代舞臺就是21世紀,向未來應戰的歷史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在這一代青年人的肩上。青年人必須努力提高整體素質,必須把自己造就成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民族文化之根的、具有中國人的道德和精神的現代人。因此,我們這代青年人自身特色的有無、民族性的強弱,是關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跨世紀事業能否順利完成的大事。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青年的積極作用
  一位哲學大師說過:時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在革故鼎新、充溢著青春活力的時代,中國青年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表現出了明顯的時代特征。正如胡錦濤同志所總結的:廣大青年“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展現了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青春風采,留下了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奮斗足跡。廣大青年學生勤奮學習,積極實踐,在德、智、體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進步。”〔5〕但是, 我們還應清醒地看到,青年的時代特征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姑且稱之為“表象特征”。再進一步地挖掘就會發現,在青年特征的另一方面還埋藏著更為深沉的東西,即“傳統特征。”我們知道,一個民族的文化,對其本民族的精神、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還有性格、氣質、心態等等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和塑造作用。作為生活在一個具有燦爛悠久的民族傳統文化國度里的中國青年,誰也無法擺脫傳統文化這種強大的輻射力和塑造力。從現實情況看,中國青年的價值觀念、人格、氣質,無不被打上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可以這樣說,從當代中國青年人的各種表現中可以映現出中國傳統文化所內含的特質,中國傳統文化是一代新人重鑄國魂、弘揚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的深厚根基和精神源泉。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青年的積極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頑強的生命力,使當代青年重新滋生出對本民族文化的溫情與敬意,他們正積極通過多種途徑對這些優秀精神遺產進行發掘、傳承。90年代在中國青年中出現的“傳統文化熱”,充分說明了當代中國青年民族意識的增強,他們當中許多有知識、有理想的人不再是簡單地否定、拋棄傳統文化,而是想了解與研究傳統文化,希望從中尋找積極、合理的精神資源。從這個值得注意的青年文化現象中,可以透視出傳統文化對年輕一代已經或正在發生不可低估的積極影響作用。
  其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居主干地位的儒家思想的精華內容,如追求理想人格、重視道德價值、推崇仁愛原則、強調人際和諧、重視修身養性、強調躬身踐履,以利從義、舍身取義的義利觀,好學與樂學的成才觀,尊老慈幼、孝敬父母的家庭觀等,對當代絕大多數青年的人品、性格、心理和行為都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只是停留在當代青年對儒家傳統精華思想的廣泛認同這一淺表意識層面,而是已經作用、內化于現今青年人的思想深處,滲透并流淌在每位中國青年的血脈之中,形成了當代中國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儒家傳統思想和精神內核,對于用來進行廣泛的現代化的社會動員,對于保持在外來文化沖擊下的民族凝聚力和轉型期的社會穩定,對于抑制市場化過程中出現的“世俗化”心態的過度膨脹,對于現代化進程中青年人理想人格的完善和身心的健康成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其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對當代青年樹立社會責任感、義務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起著巨大的激勵、鞭策和引導作用。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愛國主義傳統。這一傳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得到了不斷的繼承和發揚,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礎。愛國主義精神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內涵。中國青年愛國主義的時代表現就是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尊心,他們正努力把這種情感轉化為積極參與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行動,轉化為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尊嚴和民族團結的實際行動。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青年的消極影響
  傳統文化對當代青年的消極影響,是傳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惰性力的表現,是歷史的積垢在當代青年心理上留下來的陰影。這種消極影響可以劃分為兩個方面:
  其一,有些傳統思想被遺留保存下來后,無論怎樣改頭換面,它對當代青年仍然只起消極作用。比如:受傳統的“安貧樂道”、“小富即安”思想影響,一些青年人怕出風頭,怕冒尖,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由于受“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影響,一些青年習慣于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對拉開檔次調整利益分配格局的一些改革措施不理解,甚至有對立情緒;由于受傳統的“重本(農)抑末(商)”思想影響,致使有些青年在思想深處認為從事商業經營活動是丟人現眼的事情;由于受傳統的“男尊女卑”、“多子多福”思想的影響,致使目前生活在農村的大多數青年和生活在城市的少數青年仍然存在著重男輕女的落后心理,這也是當前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在這部分人中難以落實的原因之一;由于受傳統的“升官發財”、“夫貴妻榮”、“父顯子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思想的影響,致使一些青年的“官本位”和依附思想仍很嚴重,等等。
  其二,有些傳統思想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成份,如運用不當就會產生不良影響。比如,我國歷史上有“重義輕利”、“先義后利”的傳統。所謂“義”就是正義、公利,是符合“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的行為,是為國家為民族的共同利益而獻身的精神。這是“義”之含義的主流。但現實生活中,有些青年人執其末而用之,在處理人際關系時,義氣用事,大講哥兒們義氣,搞團團伙伙,極端者成為社會的害群之馬。又比如重家庭是中國傳統美德之一,重家庭的實際表現應是孝敬父母和親子之情。但現實生活中,有些青年的家庭本位主義嚴重,在處理家庭與事業的關系時,把家庭放在第一位。這些青年的家庭本位的主要表現不是孝敬雙親和正確教育子女,而是立足家庭“硬件”建設,追求虛華的物質生活享受,而忽視自己的文化和人格修養,以致于出現了愛面子、圖虛榮、弄虛作假、處世圓滑的消極現象等等。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博大精深,客觀地講,這些內容是良莠同在,精糟雜陳。那些優秀的、精華的部分因歷史的淘洗、實踐的檢驗和世代人民的選擇,被證明是進步的,具有強大生命力,代表歷史發展方向,所以,它被當代青年吸收、改造和正確運用后,能起到積極作用。這種積極作用在對當代青年的影響上應該看成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不如此,我們就看不見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希望,就會喪失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就容易誤入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和“全盤西化”的泥潭。那些糟粕的部分或優點與缺點共生的內容,由于世代沿襲而沉隱在民族心理的大漠之中,雖歷經大浪淘沙,但積習難改,積重難返,一遇機會仍有可能沉渣泛起。這部分內容具有一定的“劣根性”、腐朽性和對現實社會的破壞性,它是埋藏在社會青年心靈深處的一種毒素,一旦在社會青年身上“還魂”顯現,就會產生消極影響。這種消極影響在對當代青年的總體影響上應該看成是次要的,附帶性的,但其對青年一代身心健康發展的危害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不這樣來看待問題,我們就會喪失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清醒認識,甚至會產生“唯我獨尊”、“夜郎自大”的民族文化中心主義思想傾向。
  注
  〔1〕黑格爾:《歷史哲學》第104頁。
  〔2〕黑格爾:《歷史哲學講演錄》第165頁。
  〔3〕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求是》1991年第13期,第6頁。
  〔4〕江澤民:《在首都青年紀念五四報告會上的講話》, 《人民日報》1990年5月3日。
  〔5 〕胡錦濤:《為開創中華民族全面振興的新世紀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中國青年報》1995年7月19日。
    [作者單位:中共信陽師院黨委辦公室 信陽市 464000]
                  [責任編輯:李明斌]*
  注:收稿日期:1996—01—04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1-6D421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張亞偉19961996 作者: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1-6D421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張亞偉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55:00

[新一篇] 傳統與現代:中國新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筆談)

[舊一篇] 傳統的泛政治主義和斗爭哲學對中國現代化當代進程的影響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