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幾個問題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初中歷史教學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其主要表現是: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的政治思想教育貫穿和滲透到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中,歷史課的德育功能得到較好的發揮;教材編寫由統編制轉變為審定制,在“一綱多本”、“多綱多本”的新體制下,幾套各有特色的初中歷史新教材已經由實驗階段進入試用階段[1];能力培養問題在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兩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教學方法改革活躍;涌現出一大批歷史教學改革的積極分子,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隊伍壯大。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說,與高中歷史教改相比,初中歷史教改成績更突出;與初中其它學科相比,初中歷史教改也毫不遜色。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冷靜地看到,近年來,我國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步伐明顯放慢,初中歷史教壇相對沉寂,與高中歷史教改狀況形成反差。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呢?筆者認為,從初中歷史教學本身來看,主要是以下幾個因素的制約與影響:第一,初中歷史教師中松勁和滿足情緒增長。一些教師覺得,前幾年鉆研、試用新教材費力不少,現在新教材已用熟,“本錢”已有,再對付幾年不會有什么問題,該歇口氣了。第二,歷史教師的年齡結構發生變化,大批大專院校畢業生進入初中歷史教師隊伍。由于商品大潮沖擊的負面影響,在一些青年歷史教師中,刻苦鉆研業務,熱心投入教改的風氣尚未形成,還有一部分人不安心本職工作。第三,現行的“應試教育”體制嚴重束縛了初中歷史教師教改的積極性。有的老師因“中考”不考歷史而灰心喪氣;有的老師則把高三文科班復習課的模式搬到初中歷史教學中來,“以考促學”、“以考代教”,步入誤區。第四,一些教研機構過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創收”上,追求“經濟效益”,使歷史教研員不得不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各種練習題、檢測題的編寫和發行上,放松了對初中歷史教改的指導。由于上述多種因素的作用,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步伐自然就慢下來了。
  筆者認為,初中歷史教學界應重振旗鼓,繼續發揮開拓創新精神,加大教改力度,力爭近期內讓初中歷史教學改革再上一層樓。那么,怎樣才能使初中歷史教改向前跨進呢?
   加速轉變歷史教學觀念
  歷史教學觀的核心是目的觀、任務觀。初中為什么要上歷史課?對此,初中歷史教學大綱早有明確規定,似乎問題早已解決,而實際上并非如此。一些初中歷史教師仍把歷史教學的任務限制在歷史知識的傳授上,一部分老師上課、甚至努力把課上“好”的目的乃是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分數。這些同志的歷史教學觀至今還停留在“知識第一”、“考試萬能”的層次上。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廣泛地使用“知識點教學法”、“勾書圈點教學法”、“高三復習式教學法”,頻繁地祭起考試的法寶,就成為很自然的事了。有鑒于此,擯棄錯誤的歷史教學觀,樹立科學的歷史教學觀便成為深化初中歷史教改的首要任務。
  樹立科學的歷史教學觀,其關鍵是要適應我國基礎教育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轉變的要求,盡快把初中歷史教學推上素質教育的軌道,讓初中歷史教學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中發揮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實現這一轉變,當前要解決好以下幾個重要認識問題:
  首先,要明確樹立初中歷史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觀念。我國現行初中歷史教學大綱雖然指出了歷史教學“對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的積極作用,但因未把素質要求具體落實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未具體規定初中歷史教學應從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去提高學生素質,顯得過于籠統,限制了指導作用的發揮,有修改的必要。在這方面,日本的經驗值得借鑒。日本的作法有兩點很突出,一是明確地把“培養作為生活于國際社會的、民主的、和平的國家和社會的建設者的公民素質”[2]作為歷史教學的根本任務;二是注意了青少年素質發展的階段性,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要求;“小學是從感情方面誘導‘公民素質’,初中是從基礎認識方面造就‘公民素質’,高中是從觀念(信念)方面成就‘公民素質’”[3]。我國初中歷史教學大綱雖有待修訂,但教師觀念的轉變卻要“只爭朝夕”,不能等待。
  其次,要樹立全面發揮歷史教學功能的觀念,素質教育與全面發揮歷史教學的功能是完全一致的。實際上,全面發揮歷史教學的功能就能達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這里,筆者不準備全面闡述歷史教學的功能問題,只想強調兩點:第一,搞素質教育并不否認知識教學的重要性,因為知識水平也是衡量人的素質高低的一個方面,歷史知識是歷史課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的基礎和依托。但不能把歷史教學的任務限制在傳授歷史知識這一狹小范圍內,更不能通過考試的壓迫、分數的刺激強制學生死記硬背一些支離破碎、考完忘完的所謂歷史知識。第二,不要忘記,除了德育、智育(包括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功能外,歷史課還有美育功能[4]。美育即以美育人,以生動的形象和豐富的情感陶冶人。在這方面歷史教師大有可為。
  最后,還要樹立正確的歷史教學評價觀。教學評價的方式及顯示是多種多樣的。考試及顯示考試成績的分數在教學評價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有其特有的價值。但考試并非萬能,分數有其局限。歷史教師不能以一兩次考試的分數來為學生排座次,區分其歷史學習的優劣;學校領導和主管部門也不能僅以學生歷史考試的成績來為歷史教師排座次,決定其獎懲升降。要努力探索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評估體系、辦法及顯示方式。
   確定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主攻方向
  初中歷史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做的事很多。而每一階段的改革又應有其重點和主攻方向。筆者認為,在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目標已經明確,歷史教學觀念的轉變已經啟動,初中歷史課程設置和初中歷史教材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對于處在教學第一線的廣大初中歷史教師來說,應以歷史教學方法的改革為主攻方向。
  之所以把歷史教學方法的改革確定為當前初中歷史教改的主攻方向,主要理由是:方法是達到預期目標的途徑與手段,只有采用科學的歷史教學方法,才能完成歷史教學任務,達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總的來說,我國的初中歷史教學方法顯得陳舊落后,單一死板,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更何況一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和兼課教師)很難說已掌握了最基本的歷史教學方法,因此,有深入研究和改革方法的必要。教學方法改革天地廣闊,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較少,任何地區任何學校任何老師只要下決心搞,都可以找到用武之地,都可以有所創造。當然,也應鼓勵和提倡初中歷史教師在更廣的領域進行改革,如探索歷史教改理論,改革歷史教學內容,為歷史教學大綱和歷史教材的修改獻計獻策等。但是,有可能參與這些方面工作的教師畢竟只能是少數。所以,把歷史教學方法的改革確定為當前初中歷史教改的主攻方向是適宜的、可行的。
  歷史教學方法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有的研究者統計,1979年以來,我國實驗的歷史教學方法有9類12種之多[5]。實際上,歷史教學方法遠不止這些。世界上沒有絕對好的歷史教學方法,同樣,也沒有絕對差的歷史教學方法。凡是適應教師與學生的實際,能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方法都是好方法。因此,歷史教學方法改革一定要提倡百花齊放,鼓勵初中歷史教師人人參與,大家一起來改造傳統方法,創造新的方法。在歷史教學方法的改革上,筆者認為,當前應重點研究以下幾個方面:
  1.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積極性。
  歷史是豐富多彩的,學習歷史應是興趣盎然的事,初中學生應該喜歡歷史課。但由于應試教育的長期箝制,我國初中歷史教學嚴重程式化、僵硬化,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呈下降趨勢。《中國圖書商報》與北京市零點調查公司對500余名中學生的調查表明,對中國近現代史“很喜歡”的占14.7%,“一般”的占36%,“不喜歡”和未表態的占49.3%。中學生對歷史教材和歷史教師最不滿意的是“講大道理太多,缺乏趣味性”。調查還表明,中學生的歷史知識很多不是從歷史課中學到的,他們喜歡讀像《中國革命史話》一類生動形象地再現歷史的書籍。初中歷史教學方法的改革應認真考慮學生的意見。
  “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布魯納語),“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樂趣”(皮亞杰語)。興趣有巨大的心理效應,能為學生學好歷史提供“能源”,歷史教師(尤其是初中歷史教師)應下功夫研究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持久興趣的教學方法。近年來,上海等地的小學大力提倡“愉快教學法”,山東推廣“和諧教學法”,山東濟寧地區全面實施“和樂教育”,成效顯著。這些教育教學方法的共同之處是強調“興趣”,突出“創造”,引導學生變“苦學”為“樂學”,在“勤學”的基礎上“趣學”。筆者認為,這是融德育、智育與美育于一體,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好方法。初中歷史教師們不妨加以借鑒,創造出歷史課的“愉快教學法”、“和諧教學法”。
  2.在歷史課中落實能力培養要求。
  有歷史教學就有歷史教學方法。但過去的方法主要是進行知識教學的方法。近年來,能力培養是歷史教學重要任務之一的觀念已為歷史教師所普遍接受,并在探索能力培養的方法上取得初步成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不過還很不成熟,未形成系統。僅憑現有的方法尚難以達到大幅度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尚需進一步探索。
  在能力培養上,一要進一步明確初中歷史教學到底主要應培養哪些方面的能力;二要真正搞清楚初中與高中階段不同的能力要求,以及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級能力培養的重點;三要確定在每一堂課中,在各個教學環節上,具體如何去培養學生能力。通過這三方面的研究,可以構建起初中歷史課中學生能力培養目標體系,并使每個歷史教師找到達到能力目標要求的具體途徑。
  3.研究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歷史測試方法。
  這一研究實質是初中歷史考試改革研究。其基本思路應是:嚴格區分學業考試和招生考試,防止用高考的模式組織具有評價性、檢驗性和診斷性的歷史學業考試。控制考試的次數,迅速從“瘋考”誤區中跳出來。按思想教育、知識掌握和能力培養相統一的原則確定考查內容和題型,組織命題、評卷。豐富考試形式:筆試與口試、開卷與閉卷、課內與課外搭配組合。正確使用分數,及時反饋信息,改進教學[6]。近年來,一些小學在改革考試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如有的學校改百分制為等級記分制,有的教師以分數加評語顯示學生的學習水平,有的學校將學生自我評價和老師評價結合起來確定學生的成績。初中歷史教師可借鑒這些辦法,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進行考試改革實驗。
   大力提高初中歷史教師的素質
  教學改革的主體是教師。要搞素質教育,要把初中歷史教學改革向前大大推進一步,必須提高初中教師的整體素質。提高初中歷史教師素質的途徑,應以教師自我實踐、自我研習、自我修養為主,輔以培訓進修。教師自修要有計劃和目標,學校應督促檢查,培訓應納入繼續教育之中,分層次精心安排,妥善組織。
  當前,我國初中教師的構成比較復雜,可分成幾個群體。據此,培訓可分為以下幾種:
  1.新教師上崗培訓。凡大專院校新分到中學担任歷史教師的,都應進行崗前培訓,合格后持證上崗。培訓內容主要是歷史教師職業道德,初中歷史教材的基本內容與結構,初中歷史教學的一般方法。核心是如何備課、如何上課。在農村初中,往往有中等師范學校畢業生走上歷史課教壇,對他們的上崗培養就更必要了。
  2.兼職歷史教師“入門”培訓。在我國眾多的農村初中,專職歷史教師配備不足,其他學科的老師(甚至總務處的老師)兼上歷史課的頗多。這些同志歷史知識本來有限,又不參加歷史學科的教研活動,又因忙或不重視而不備課,其教學質量可想而知。從我國國情出發,短期內要在廣大農村初中配齊專職歷史教師是不可能的,兼職教師還將繼續存在下去。但要保證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并把教改推進下去,必須加強對兼職歷史教師的管理,提高其教學水平。筆者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有兩點是必須做到也是可以做到的。一是要使兼職歷史教師的隊伍相對穩定,不要今天數學老師“兼”,明天又改為體育老師“兼”。二是對相對穩定的兼職歷史教師進行培訓。這種培訓帶有啟蒙或轉崗的性質。應通過培訓使他們讀通歷史教材,補充急需的歷史知識,使歷史課正常進行。
  3.青年歷史教師崗位培訓。對教齡較短(如5年以內)的青年歷史教師,宜每年進行一次培訓。每次圍繞一兩個中心課題進行。通過幾年的累進式培訓,讓他們掌握扎實的初中歷史教學的基本功。
  4.歷史教師“晉級”培訓。結合職稱評定組織培訓,幫助晉升職稱者明確自己的新職責。
  5.骨干歷史教師培訓。培訓對象以高級歷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為主。宜用研討式。北京教育學院和上海教育學院在這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他們的基本作法是:集中一批骨干教師,在知名的中學歷史教學法專家主持下,在一定時間內,圍繞某一個專題,采用講座、討論、自學、研究和寫作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培訓。待培訓結束,教師的水平提高了,成果也出來了[7]。在骨干培訓中,要注意發揮特級教師、市、縣(區)中心教研組成員的作用。他們參加培訓后,往往可以成為低一級的骨干培訓的組織者或主持人。
  6.歷史教研員業務培訓。歷史教研員是一個地區的歷史教學及歷史教學研究、改革的組織者、服務者、指導者和督促者,重任在肩,沒有較高的素質難以勝任工作,應定期培訓。培訓內容,首先是以責任感、責任心為核心的職業道德,其次是有關教學和教研組織方法,教學評估原則與方法等。同時還應通過培訓不斷提高歷史教研員自身的研究能力。
  初中歷史教師素質的提高是我國歷史教師隊伍建設中一項戰略性的長期任務,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下去。自修要堅持,培訓也要堅持。
   營造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良好氛圍
  初中歷史教學改革實質上是一項科學實驗。有志投身這一工作的人必須埋頭苦干,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但大規模的教學改革是社會群體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其方式不同于自然科學家在實驗室里進行的研究工作。初中歷史教改需要發動廣大師生參加,需要一個良好的改革環境。當前,我國的改革正在深入發展之中,教學改革的社會大環境十分良好。教育主管部門、各個學校以及初中歷史教學界需要營造的是有利教改發展的小環境和小氛圍。總結以往的經驗,當前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加強領導。各級黨政領導、教育行政部門、各個學校,以及教學研究機構和各級歷史教學研究會,要重視初中歷史教學,強調改革的必要性與緊迫性,通過發號召、提要求,鼓勵教師投入教改,通過指方向、定課題、抓熱點、出政策吸引教師參加教改。幾年前,江澤民總書記關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指示對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巨大推動和強有力的指導作用,令人信服地說明加強領導是搞好教改的關鍵。
  發揮系統的功能。教學改革需要教師參與,但個體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要按初中歷史教師——學校歷史教研組——地區初中歷史教師群體——全國初中歷史教師群體的層次結構,把初中歷史教師組織起來參加教改。在這個系統中,各級歷史教研員要發揮核心和帶頭人的作用。歷史教師搞教改,只能改革一個班、一個年級、至多一個學校的歷史教學,而如果歷史教研員組織和帶領教師搞教改,則可以改革一個縣(區)、一個地區(市)、乃至一個省(市、自治區)的教學。
  提供交流切磋的機會。改革與開放不可分割,不能“關門”搞教改。教改信息需要交流,教改中遇到的問題需要切磋。1996年夏在太原召開的全國歷史課優秀錄像交流大會的成功,又一次證明交流切磋的必要。各級教研機構和歷史教學研究會在這方面可以作很多有益的工作。
  引進競爭機制,建立激勵機制。競爭可以增加改革的活力。在初中歷史教改中,可進行實驗課題“招標”,可搞一些評比、競賽活動。任何工作總是需要激勵的,初中歷史教改也不例外。因此,要把教改項目納入目標管理體系之中,及時評估,兌現獎懲。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時期,初中歷史教改的激勵機制要與之相適應。在提倡教師講奉獻、比貢獻的前提下,教育部門和學校應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對那些有奉獻精神、為初中歷史教改作出貢獻的歷史教師,給予精神上和物質上的獎勵。這對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改革氛圍是必不可少的。
  重視輿論的作用。十幾年教改的經驗告訴我們,輿論特別是歷史教學刊物對歷史教改的發展有重要作用。80年代,上海開展“怎樣上好一堂歷史課”的討論,《歷史教學問題》積極參與,收到很好的效果。多年來,《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等刊物在推進我國歷史教學改革方面也做了許多工作。今后,應進一步發揮它們的作用。
  注釋:
  [1]參見郭景揚、沈敏華:《面向21世紀的歷史教材改革探索》。《歷史教學》1994年第6期。
  [2]日本文部省:《中學校學習指導要領》(1989年)。
  [3]趙亞夫:《評日本高中新編歷史教材的基本特征》。《課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2期。
  [4]參見馮一下:《試論教學美和歷史教學美的創造》,載《中小學歷史教學論文集》(1984年):《試論歷史課的美育功能》,《高教研究》1987年第2期。
  [5]黃慕潔:《1979年-1994年中學歷史教學方法改革述評》。《歷史教學》1995年第6期。
  [6]參見馮一下:《考試改革——歷史教學改革的一個急迫課題》。《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6年第8期。
  [7]參見上海教育學院歷史教學研究班:《歷史課情景復現教學模式研究》,《歷史教學》1994年第9期;《歷史課范例教學模式研究》,《歷史教學》1995年第2期。
   (作者單位:成都成人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孟之
  
  
  
歷史教學津31-34G32中學歷史教學馮一下19971997 作者:歷史教學津31-34G32中學歷史教學馮一下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55:54

[新一篇] 創造健康、穩定發展的中美關系  ——“紀念中美‘上海公報’發表30周年中美關系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紀要

[舊一篇] 初中語文素質教育研究結題報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