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人名規范化說略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摘要 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多、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和語言文字計算機標準化處理的普及,漢語人名中的不規范現象越來越突出,在很多方面已經造成了或多或少、不大不小的麻煩,應當及早解決。本文討論了當前漢語人名規范化的意義和必要性,分析了人名規范化工作的客觀環境、物質基礎和可行性,進行了一些統計分析,并在參考多家論著的基礎之上,得出了漢語人名的字格、復姓等發展趨勢,最后提出了對人名用字、字格等的規范化建議,供國家語言政策制訂機構參考。
  關鍵詞 人名 字格 復姓 規范化
  * * *
   一、人名規范化研究的必要性及意義
  人名是代表個人的符號,用什么字起什么名是個人行為,不象普通名詞那樣受“約定俗成”的限制。但是一個民族的人名總是受該民族的經濟、政治、文化、心理以及語言、風俗等多方面影響的,因而人名能從一個側面反映該民族的理想情操、文化特點和心理機制等等,而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叫做人名文化。由于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漢字有著一字一音一義的特點,加上中國人民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使得中國的人名文化成為世界上很獨特的一門文化。華夏民族的命名深受中國歷史、文化、思想諸因素的影響,力爭達到音、形、義的和諧統一,史籍所載的古人名字能充分反映這一點,即使在現代,文人的名字也能當作旁證。這就帶來了第一個不規范問題,即人名中使用冷僻字的問題。比如很少有人認識的yóng@①,yūn@②,@③等字;章太炎先生為自己幾個女兒起的名字,現代常用字典里就查不到,《說文解字》里才有,這些罕用字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之處。第二個不規范問題是,喜歡標新立異的年輕父母為下一代起無奇不有的名字,有四字格、五字格的,還人創復姓、起洋名的,如“齊田美惠子”、“沈芳娟子”等等,這些創新精神可嘉,但實際效果卻違反了標準化、規范化的原則。
  研究人名的規范化問題有什么重要意義呢?第一,人名規范化是人際交往的需要。漢語言有豐富的遺產,但其中許多成分不具有普及性,總數多達五六萬的漢字大多數是現在用不著的。根據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現稱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國家標準局對從1977-1982年間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13800萬字的材料中抽樣1108萬字進行的計算機統計,前3000個高頻度漢字的累計出現頻率是99.15%。[1]如果累計漢語常用的6000多漢字的出現頻率,基本上接近100%。也就是說,普通人上學念到高中畢業能認識幾千漢字,就足夠用于工作、學習和生活了;只有專門研究文字或者經常跟古籍打交道的專家學者才會接觸到出現頻率微乎其微的另外不到1%的漢字。如果一個人名字太生僻,跟別人交際容易出現障礙。有一個笑話說,醫院里護士叫病人看病,不認識名字,只好叫“張什么的,來了沒有?”這個例子還說明起名用生僻字無形中增加了一般人學習文字的負担。
  第二,人名規范化是標準化機器處理的要求。現代出版系統雖然發展到了新的階段,但計算機的內存再大也是有限的,除了存儲漢字編碼,還要存其它的東西。這樣,編碼系統就不得不刪掉一些極罕見的字,但不幸這些字時不時地從人名里跳出來,給機器處理制造障礙,降低戶籍檔案等工作的效率,印制身份證、護照等一系列需要機器處理文字的事情辦起來很麻煩,抬高了印刷出版的費用。1974年郵電部編的《標準電碼本》共收字9317個,其中1396個是補遺,大多是為冷僻的人名地名用字而補的。[2]這種情形實際上違反了信息處理的經濟性原則。
  第三,漢字實行限量和標準化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信息時代要求信息處理方便快捷,漢字雖然已經實現了機器處理,但是漢字數量太多無疑會影響處理的速度。漢字有強大的組字功能,每一個漢字都有豐富的內涵,自古以來,漢字的發展趨勢一般是單音詞向雙音詞發展。由簡單的排列組合原理可以得知,人們用不到一萬的漢字就可以完整地表達全部思想;實際使用也說明漢字限量是提高信息處理速度的好方法,象長達66萬字的《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只用了不到三千個不同的漢字;在一般使用中六七千漢字足夠了,其它的幾千漢字派不上太大的用場。[3]
   二、人名規范化工作得以實現的保證
  有人也許會問,中國有十幾億人,你能挨個管到每個人用什么字起什么名嗎?要說若干年前,我們還不具備人名規范化工作的條件,但是80年代以來計算機處理漢字取得了決定性的成功,人名規范化工作就有了雄厚的基礎。憑借計算機,人名規范化工作不僅有了范圍,而且有了工具。在漢字計算機處理技術取得突破后,利用計算機進行常用漢字的統計測定也進入新階段,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才統計出了3000個一級常用漢字及其99.15%的累計出現頻率。人名漢字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特殊性,但是實際上與其它漢字是一個整體,也應該符合標準化、簡單化的原則。計算機為人名規范化提供了范圍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提供工具就是說,有了計算機的幫助,進行戶籍管理以及制定、實施類似日本的戶籍法就具備可行性了。
  在限制人名用字方面,日本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日本政府在1946年根據“國語審議會”的建議,規定了1850個“當用漢字”,1951年又頒布了《人名漢字別表》,規定:為新生兒起名時,只能在當用漢字和人名用漢字中選擇。據報載,日本從1990年4月起又增加了118個人名用字。[4]這對減輕一般人學習文字的負担,降低印刷出版費用,無疑有很大益處。但是中國和日本的情況不盡相同。首先是漢語沒有假名,而且中國的姓氏據最高估計也只有8000多個,[5]日本的姓氏卻多達十幾萬,是中國的近20倍,[6]再加上中日人口比例懸殊,這對于人名的意義、人名重復率等方面的影響不能不加以考慮。
   三、以往人名研究的缺陷
  關于人名與文化之間的聯系,許多專家學者做了分析論述。以往的人名研究,主要側重于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人名的搜集、整理和考證;二是從語言文字的角度對人名進行分析、解釋,并提出命名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比如在王建華的《文化的鏡象——人名》中,作者將人名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研究了人名與文化的一般關系,探討社會心理和社會生活對人名的影響,提出當代漢族人名的特點和命名方法。又如楊月蓉的“漢人姓名的兩重意義和語素分析”則從語法的角度,分析人名內語素間的結構類型,研究姓名的雙關意義。蕭遙天的《中國人名的研究》和王泉根的《華夏姓名面面觀》等著重分析姓氏姓名的起源、發展、古人姓名的妙處等。還有如《起名的藝術》、《姓名趣談》則告訴人們各種起名的方法。
  關于漢字規范化的研究已經有了一些,但是人名規范化的研究還很少有人涉足。這一方面是因為人們重視不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以前沒有一種得力的輔助工具。現在我國人口越來越多,人們怕重名而用罕見字,起不規范的名字越來越多,這在客觀上有了進行規范化研究的必要性。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計算機漢字處理技術的發展,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就有了物質保證。
   四、人名統計分析及人名發展趨勢
  漢語人名有兩個明顯的趨勢:
  ⒈字格趨于姓一字,名二字
  古代由于人口較少,漢字很多,大都是單音詞,一音一義,因此先秦命名以單名為主,東漢王莽執政,篤信周禮,禁止使用雙名,從東漢到三國幾乎是清一色的單名;到晉、唐,單名雙名參半。這時人們取名寄托情感,單名不夠發揮,漸漸盛行雙名,以至于到西夏、明、清,雙名占了優勢。這種優勢直到今日,還在繼續。[9]中國人名現在大多數是“姓一字,名二字”,由表1的統計數據可以得出這個結論。
  ⒉復姓的數量呈減少趨勢
  復姓有兩個來源,一是漢族復姓產生于商、周、春秋戰國時代的命氏,如鐘離、上官、司馬、司空、公孫、子陽等。二是古代少數民族的譯音,如慕容、宇文、萬俟、完顏、孛兒只斤等。隨著歷史的發展,古代的復姓大部分已經轉化為單姓,只有少數保存下來。根據漢語本身的節律習慣,中國人稱呼姓名常用兩字或三字,偶有四字,超過五字就拗口。因此凡是妨礙讀音流暢的復姓多屬淘汰之列。復姓單音化,是姓氏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隨著時間推移,復姓總是越來越少。東漢《風俗通義·姓氏》篇所收錄的500多個姓氏中有150多個雙音姓氏,占了大約三分之一;而北宋《百家姓》收錄的500多個姓氏中,雙音姓氏就降到了十分之一左右。[10]
  以下的統計分析可以幫助證明這兩種趨勢。
  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共有幾百位帝王,帝王的名在一定意義上是有其普遍代表性的。其一因為帝王覆蓋了整個歷史,因此帝王的名字的字格、用字能代表中國人名用字、字格的演變過程;其二因為帝王是一國一朝的代表人物,他們的名字可以代表一朝一代的起名時尚,帝王名字本身就具有代表性。作表對歷代帝王名進行了一個統計(包括南北朝,十六國等,除去元朝)。[7]
  表1 歷代帝王名字的字格統計分析表
朝代  帝王數 單名 百分比% 雙名 百分比% 其它名 百分比%夏       16    11   68.8     5     31.2商       30     3   10      26     86.7      1      3.3西周     12     9   75       3     25東周     24    19   79.2     5     20.8秦        3     1   33.3     2     66.7西漢     15    14   93.3     1      6.7東漢     13    13  100三國     11    11  100西晉      4     4  100東晉     11     9   81.8     2     18.2十六國   60    47   78.3    12     20        1      1.7南北朝   53    38   71.7    15     28.3隋        3     3  100唐       21    19   90.5     2      9.5五代十國 54    22   40.7    32     59.3北宋      9     9   77.8     2     22.2南宋      9     9  100遼        9     3   33.3     5     55.6       1    11.1金        9     6   66.7     2     22.2       1    11.1西夏     10     1   10       9     90明       16     1    6.2    15     93.8清       12     0    0      10     83.3       2    16.7總計    404   250   61.9   148     36.6       6     1.5
  表2 復姓帝王名的字格統計分析表
朝代   帝王數 單名 百分比% 雙名 百分比% 其它名 百分比%西晉     4     4     100東晉    11     9      81.8    2     18.2十六國  21    11      52.4    9     42.9     1      4.7南北朝  11    11     100遼       9     3      33.3    5     55.6     1     11.1金       9     6      66.7    2     22.2     1     11.1清      12     0       0     10     83.3     2     16.7總計    77    44      57.1   28     36.4     5      6.5
  (附圖 h10314.JPG
  圖1 歷代帝王名的字格發展趨勢圖
  再讓我們看一看現代人名字格。清華大學學生來自五湖四海,背景各異,可以說是中國當代人名的縮影。作者選取了清華大學84級學生進行人名統計。[8]在84級共2106名學生中,單名的有682名,只占了32.4%。
   五、人名規范化的建議
  根據以上四個部分的分析,作者提出以下幾方面的規范化建議:
  ⒈取名用字規范化
  由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內容可以得知,姓氏一般是沒法改的,但可以限制取名用字的范圍。因為中國有悠久的文化傳統,人名文化也內涵豐富,所以要象日本那樣制定《人名用漢字表》恐怕是不現實的。為了方便人際交往和標準化機器處理,我們可以將人名用字限制在一、二級常用字(即六千多字)的范圍以內。這個辦法可以解決取名中的冷僻字問題,同時還可以減小機器存儲量,降低印刷排版費用。
  ⒉復姓人名規范化
  姓復姓的人有起單名的趨勢,由表2可以看出,歷史上復姓起單名的占多數。為什么呢?因為漢語人名趨向于三字格,復姓在姓上多占了一個字,在名上就只能做點犧牲。[11]同時因為復姓在中國基本都是小姓,人口較少,即使都起單名,重名率也不會太高,因此可以提倡姓復姓的起單名。
  ⒊人名長度規范化(規范化與重復率的折中方案)
  在中國的姓氏中,前100個大姓占漢族總人口的87%。[12]以漢族人口11億計,姓100個大姓的人口有11億×87%=9.6億。據《標準電碼本》,在9000多漢字中能用于起名的漢字有6210個。[13]在六七千常用字中,能用于起名的漢字個數少于6210,因為沒有準確的估計數,仍以6210計。若都起單名,則有不同名字100×P[1,6210]=621000個,每個名字重復9.6億/621000=1546次。以李姓為例,李姓人口占漢族人口7.6%,11億×7.9%=0.87億,都起單名,有不同名字6210個,每個名字重復0.87億/6210=14010次,重復率太高。有人也許會問,人名用字的規范化會不會造成重名率上升?我國的姓氏分布極為不均,就是前100個大姓的分布也極不均勻,同時在起名用字中,還有一些人們喜歡用的字——專家謂之為超常用字,若是將取名用字限制在常用字范圍,人們又起單名,那么重復率是驚人的。據統計,在天津名叫張力、張穎、張健、張英的各有兩千人以上。[14]在全國范圍那就更多了。如果社會上同名同姓的人太多,必然會給通訊聯絡、戶籍檔案、統計管理等帶來種種麻煩。而要從根本上消除同姓名是完全不可能的,也不現實。我們只能在規范化與重名率之間尋找一個折中的方案,既限制使用罕見字、冷僻字,又使姓名重復率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以內。仍以前100個大姓為例,若絕大部分人起雙名,再加上單名,則可以有不同名字100×(P[1,6210]+P[2,6210])=3856410000個,重名有9.6億/3856410000=0.25,即不會有重名;但事實上,由于超常用字的存在和姓氏分布不均等原因,以及一些組合不適于人名,重名還是有的,但是這個重名率是可以接受的。再以李姓為例,單名加雙名共有不同名P[1,6210]+P[2,6210]=38564100個,重復0.87億/38564100=2.25次。由于同樣的原因,重名率也遠遠大于2.25次。但這比起一萬多次是絕對可以接受的。因此,可以提倡大家起雙名,尤其是李、王、張三大姓更要起雙名。小姓起名的自由度比較大一些,可以起單名而重復率也不高。隨著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盯著超常用字起名,這對于減小重名率也有很大幫助。
  ⒋關于四字格人名
  有些人建議,中國人應該改變傳統的子承父姓的方式,可以改為父母合姓再加上名字。(解放前不少已婚女子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丈夫的姓,從而形成夫姓+父姓+名的格式,通常名為兩個字;這種格式現在在臺灣、香港等華人聚居區的已婚女子中仍然流行。以上建議大概就是在這個格式的基礎上構思形成的。)據推算,如果以3000常用字計算,采用父母合姓再加雙名,或者姓氏加三字名的方式,那么3000個常用字可以組合成270億個名字,同名同姓的問題就不難解決了。作者對這個建議持懷疑態度:其一,我國人民關于家庭和血統的傳統觀念不是那么容易改變的;其二,四字名已經為已婚婦女使用;其三,使用漢字的日本人若干世紀以來一直多用四字名,如果動員我國人民從現在起也用四字格的名字,恐怕人們感情上難以接受。因此作者認為這種建議是不大可行的;最合適的還是三字格。
   六、結語
  在寫作本文時,作者發現還存在其它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即使可以通過控制人名用字的范圍來限制罕見字的使用,罕見字仍然會在一些罕見姓中出現,照舊會給日常生活及信息處理帶來麻煩。一般人們的姓氏是不改動的,尤其是對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中國人來說。應該尋找一個什么辦法來實現這一部分罕見姓的規范化是個大問題。又比如,許多外文中,人名的性別標志是很明顯的,"Tom,John,Mary"等,一望而知哪些是女名,哪些是男名。日本人的性別標志也很明顯。而許多中國人名卻辨別不出男女,如“張健”,“李偉煒”等。也有的人名容易引起混淆,如“王雅琳”是男同學,而“王延輝”、“唐義武”是女同學。有沒有必要給漢語人名加上性別標記呢?如果有必要,又怎么加,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起名是文化問題,還是社會問題;人名規范化是學術問題,更是語言政策問題。作者在這里僅對漢語人名規范化做了很膚淺的必要性論證,具體實施辦法則遠遠超出了作者的能力范圍。這個領域有很多東西可以發掘,本文權作引玉之磚。
  注:
  [1]《語言文字規范手冊》,語文出版社,1990年,第341頁,
  [2][13]鄭保倩:《人名結構與社會歷史文化的關系》,《語文研究》,1992年第1期,第26頁。
  [3][4][14]史光筠:《切音運動一百年》。
  [5][12]王泉根:《華夏人名面面觀》,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73頁。
  [6]徐一青、張鶴仙:《姓名趣談》,上海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第19,20頁。
  [7]尹承琳、李潔萍:《中國歷代帝王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7頁。
  [8]《清華大學一覽》,1988-1989年。
  [9]蕭遙天:《中國人名的研究》,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第100-101頁。
  [10]王泉根《華夏人名面面觀》,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3-55頁。
  [11]侯一麟:《漢語人名音、意、字說略》,《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
  本文參考的其它著作:
  ⒈楊月蓉:《漢人姓名的兩重意義和語素分析》,《邏輯與語言學習》,1992年第3期。
  ⒉王建華:《文化的鏡象——人名》,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⒊曉秦、明星:《起名的藝術》,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
  (作者 侯一麟 清華大學外語系副教授;李寧 南京土畜產品進出口公司 責任編輯 楊民)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禺加頁
   @②原字為斌下加貝
   @③原字為曰下加文
  
  
  
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京84-89,93H1語言文字學侯一麟/李寧19971997 作者: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京84-89,93H1語言文字學侯一麟/李寧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58:19

[新一篇] 漢字形體的演變及其對字源的否定  語言文字研究

[舊一篇] 漢語規范化典型個例觀察與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