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人與道德人的對立統一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做經濟人,追求自身的物質利益;還是做道德人,對社會作無私奉獻?這是對立的兩種道德規范,也是兩種人生價值觀。如果把它們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單純做經濟人,就會溜到拜金主義,不符合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原則;如果單純做道德人,只講無私奉獻,不承認個人物質利益,就不能實行市場經濟。兩者都會陷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誤區。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做經濟人與做道德人、追求物質利益與無私奉獻統一起來。
  “經濟人”是亞當·斯密使用的概念。亞當·斯密有兩本代表著作。1759年出版了《道德情操論》;17年之后,又出版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簡稱《國富論》)。他在《道德情操論》中,以人性論為出發點,提出理想的道德有雙重性,說:“有完全道德的人……是一個能把對于別人的原始的和同情心的微妙感情和得到最完全控制的,原始的和自私的感情結合起來的一個人。”〔1 〕他反對過份崇拜金錢,認為過份崇拜金錢會使道德墮落。他還指出利己主義應如何被克服,說:“人道主義的軟弱力量和自然在人的心中點起的輕微的仁愛的火花不能抵抗利己的強烈沖擊,是一更大的力量更大的動因。在這種情況下發揮了作用。這里指的是,理智、原則、良心、胸中的棲息者、內心的人、我們行為的大法官和仲裁者。”〔2〕從這里看出,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對利己主義還是要“自我控制”的。但他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卻以完全的利己主義更替了“自我控制”的利己主義和同情心,并認為在經濟活動中,人們都受利己心的支配,成為一個經濟人。利己主義像一個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神,以“看不見的手”控制著人們的全部經濟行為。政府只要采取自由放任政策,被激動的利己主義會自然而然地導引著經濟走向公平和繁榮。他把人比擬為動物。動物的首先意識是自我保存。自我保存就是利己主義所由產生的最原始動機。斯密把經濟行為簡化為交換。利己主義則是在交換行為中人性的特征。他說:“別的動物,一達到壯年期,幾乎全能獨立;在自然狀態下,不需要其他動物的援助。但人類幾乎隨時隨地都需要同胞的協助。但要想僅僅依賴他人的恩惠是不行的。他如果能刺激他們的利己心……就容易得多了。不論是誰,如果他要與別人做買賣,他首先就要這樣提議:請給我以我所要的東西吧,同時,你也可以獲得你所要的東西。這句話是交易的通義。”〔3 〕亞當·斯密這一經濟人利己主義思想,成為他的經濟自由主義的理論依據。
  在我國歷史上,雖然有過重義輕利與重利輕義思想的論爭,而在倫理上很少有公開宣揚利己主義的學說。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普遍存在利己主義的思想和行為,也流傳著許多這種言論。如“人為錢死,鳥為食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紅樓夢》第一回,跛腳道人唱的《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都是把利己和金錢作為人生價值和人生目的。“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說的則是利己的手段。在市場取向的改革開放中,糾正了過去計劃經濟時期否定個人經濟利益的傾向,承認了物質利益原則。但有人卻對此發生誤解,甚至認為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是“一切向錢看”的。有一個企業家和經濟學家竟然提出:“抬頭向前看,低頭向錢看;只有向錢看,才能向前看。”這幾句話與亞當·斯密的每個人追求個人利益,自然實現全社會普遍利益的思想是相似的。經濟人都從追求個人利益出發,不顧社會利益,甚至不惜損害社會利益,是不可能自然實現全社會普遍利益的。從激勵利己主義搞活起來的經濟,只能是混亂無序、失衡的自由經濟,不適合現代需要的自由市場經濟。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說的:“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誠、騎士的熱忱、小市民的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激發,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4〕
  “道德人”是以實現理想社會為人生追求,崇尚一種高尚道德情操的信仰,因此在行為上大公無私,對社會作無私奉獻,并以追求個人物質利益為不道德行為。把道德與利益、義與利完全分開。在我國統治了二千多年的孔孟之道就屬于這種道德規范。
  孔丘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認為“為富”必然“不仁”。因而提出“重義輕利”和“安貧樂道”的主張。這種道德規范,常視金錢為萬惡之源,認經濟為不道德事業。古今中外都有這種觀念。據《世說新語·晉書》記載,西晉時代有位儒者名叫王夷甫,不但“罕言利”而且“口不言錢”,在不得已時竟叫錢為“阿堵”(這個)。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說:“人間再沒有像金錢這樣壞的東西到處流通。這東西可以使城邦毀滅,使人們背井離鄉;把善良的人教壞,使他們走上邪路,做出可恥的事,甚至叫人為非作歹,犯下種種罪行。”法國作家左拉在小說《金錢》中說:“這個叫人墮落腐化的金錢,它會使一個人的靈魂無情感,同時還會把別人靈魂中的和善、溫柔和愛情都趕跑!只有金錢才是最大的罪人,一切人類的殘酷和骯臟行為,都是金錢導演出來的。”他們把金錢與道德對立起來,雖然如此忌諱金錢,如此深惡痛絕金錢。但他們是生活在商品和貨幣世界里,他們正如人抓住自己的頭發不能離開地球一樣,如何憎恨金錢也離不開這個貨幣世界。他們天天都要與錢打交道,一天不用錢就活不成。
  社會主義國家在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由于否定商品和貨幣關系,因而必然建立“道德人”的道德規范。要人們心不存利,口不言利,生產和經營都不求利,安貧樂道,不講效率,只講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把虧損和貧窮與道德聯系起來,卻把盈利和富裕與方向不正聯系起來。這種思想發展到極端,就是搞貧窮的社會主義。不言利,不言錢,否定人們對個人物質利益的追求,是無法進行商品交換和搞市場經濟的。金錢是沒有臭味的,它沒有罪惡。它可以為社會公眾服務,也可以被拜金主義所利用,拜金主義才是罪惡的根源。空想社會主義者正是把金錢看成是萬惡之源,才提出非商品社會的設想。
  對立物在一定條件下是統一的。經濟人和道德人這兩種對立的道德規范,不但可以統一,而且必須統一,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統一的條件就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區別,是所有制基礎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以按勞分配為主體,以及在這個經濟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筑,其中包括道德在內的意識形態。在共產黨人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通過思想教育和實行正確的政策,追求物質利益與無私奉獻就可以統一起來。
  鄧小平正確處理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也就包含了追求物質利益與無私奉獻的關系。他認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輔相成的,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形成和發展的基礎。“精神文明說到底是從物質文明來的。”〔5〕“只要我們的生產力發展, 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堅持兩手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就可以搞上去。”〔6 〕人民得到了溫飽并改善了生活,親身體驗到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越性,個人的物質利益來源于公共利益,才有可能激發起對社會無私奉獻的高尚道德情操。人民激發起無私奉獻精神,又促進物質文明,包括個人物質利益的發展。這種觀點,既與單純追求個人物質利益而不崇尚道德,又與否定個人物質利益,要求人民當苦行僧而空談無私奉獻劃清了界限。
  鄧小平的精神文明建設內涵非常廣泛豐富,其中直接促成追求物質利益與無私奉獻統一的,最重要的是思想道德建設和法紀、黨風建設。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四有”新人,說:“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使廣大人民有共產主義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7 〕“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8〕“我們這些人的腦子里是有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的。 要特別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下兩代,一定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9 〕反對“一切向錢看”,反對“把精神產品商品化的傾向。”〔10〕“我們為社會主義奮斗,不但因為社會主義有條件比資本主義更快地發展生產力,而且因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象。”〔11〕
  鄧小平強調對黨員、干部進行黨風和法紀約束。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首先要著眼于黨風和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12〕“我們要有兩手,一手就是堅持對外開放和對內搞活經濟的政策,一手就是堅決打擊經濟犯罪活動。沒有打擊經濟犯罪活動這一手,不但對外開放改革肯定要失敗,對內搞活經濟的政策也肯定要失敗。有了打擊經濟犯罪這一手,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就可以沿著正確的方向走。”〔13〕“我們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這一手。但是為了保證這個政策在貫徹執行過程中能夠真正有利于四化建設,能夠不脫離社會主義方向,就必須同時還有另外一手,這就是打擊經濟犯罪活動。沒有這一手,就沒有制約。”〔14〕鄧小平所說的開放、搞活,包括了對個人物質利益的追求和先富裕起來;所說的有利于四化建設和不脫離社會主義方向,也包括了無私奉獻。有理想,有道德,就有無私奉獻精神;有良好的黨風、法紀,就會約束對個人物質利益的追求,不致超出有利于社會和合乎政策、合乎法律的范圍,使追求個人物質利益與無私奉獻得到統一。
  我們要區分道德和政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并鼓勵部分地區和部分人先富起來,也就是承認個人和單位的物質利益原則。這是社會主義現階段的經濟政策。對社會無私奉獻不是經濟政策,而是共產主義道德。所謂無私奉獻的道德,是指參加經濟活動的人,不是為了個人和本單位的索取,而是為了對社會做貢獻。社會對他們給予多少報酬,甚至必要時要求他們做出犧牲,他們是不計較的。這兩者并不矛盾,社會并不因為這些具有無私奉獻的人不計較個人得失,而對他們不按勞分配,否定他們的經濟利益;也不因為要實行現階段的分配政策,而不進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不提倡無私奉獻。
  道德是有層次的,對不同素質、不同道德情操的人們有不同要求。對一般群眾,只要求他們遵紀守法,遵守社會道德,履行公民的權利義務,并鼓勵他們通過積極勞動和合法經營富裕起來。這個道德層次的人群仍然屬于經濟人。但是對于有政治覺悟的先進分子,特別是對于舉手宣誓過要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共產黨員,則應當要求他們具有共產主義的道德情操,對社會作無私奉獻。要求他們具有“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15〕所謂“脫離了低級趣味”,就是精神上脫離了對個人物質利益的追求。還應當要求這些無產階級先進分子,懂得無產階級要解放全人類才能解放無產階級自己的道理,他們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共產黨員有義務帶領群眾致富,并且和群眾一起致富,但不應該只顧自己個人先富起來。
            (作者單位:廣東省財貿管理干部學院)*
  〔1〕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第6版,第152頁。
  〔2〕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第6版,第137頁。
  〔3〕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上冊,第13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253—254頁。
  〔5〕《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52頁。
  〔6〕《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9頁。
  〔7〕《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8頁。
  〔8〕《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90頁。
  〔9〕《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11頁。
  〔10〕《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43頁。
  〔11〕《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43頁。
  〔12〕《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44頁。
  〔13〕《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404頁。
  〔14〕《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409頁。
  
  
  
商業經濟文薈廣州7-10F511商業企業管理張井19961996 作者:商業經濟文薈廣州7-10F511商業企業管理張井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59:14

[新一篇] 經濟人、理性人假設的辨析

[舊一篇] 經濟倫理學的研究及其意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