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陳寅恪,豎立了一個新的路標——緬懷唐長孺先生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我自己在學術方面受惠于唐先生很多。我跟唐先生個人交往不多,主要是學術關系。唐先生去世的時候,我從北大發出挽聯,那是周一良先生倡議的。周先生要去美國,估計會在紐約住一些時間,行前聽到唐先生病比較嚴重,就商量說如果有事發生,要發一個挽聯,不只是一般的表示哀悼,而應該有學術上的評價,以示尊敬。挽聯的立意和文字推敲,是周先生的主意,我們一起商量定了。上聯是“論魏晉隋唐,義寧而后,我公當仁稱祭酒”;下聯是表示哀思。這不但是表達我們自己,而且也確實是表達了北大歷史系同行對唐先生學術成就的敬重,以及史學界對失去了唐先生這樣一位重量級人物的哀思。
唐先生是十分謙虛的人。1984年,我隨周先生一起到成都參加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成立大會,回程特意到武漢,借此機會拜見唐先生。在武大,周先生做了學術報告,我也跟著做了發言。我說我這次是朝山來了,剛剛朝了峨眉,現在朝珞珈,來拜見唐先生。我說的是真情,是實話。唐先生當時在座,聽了之后表示不安,立刻從座位上站起來,說了好些謙退之詞。唐先生的為人為學,是大家公認的,他這種謙退的態度,更增加了我們對他的敬仰。
唐先生早年的學術活動主要在南方,北方學術界知之不多;抗日戰爭時各地隔絕,學術信息更少。50年代唐先生的《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剛出的時候,大家并不太熟悉唐先生。我讀了之后,感覺到異軍突起,怎么忽然出來一個這么高水平的學者!中國古代史研究,很久沒有出現這么高水平的著作了!魏晉南北朝這個斷代,長久以來,并不被研究中國古史的人重視。這段歷史處在漢唐兩個輝煌盛世之間,就像歐洲中世紀史早期被當作黑暗時代看待一樣,是夾在中間的一段,在古史上被視為閏位。陳寅恪先生對魏晉南北朝的重大問題進行概括和研究,起先也是為了追溯隋唐制度的淵源。將魏晉南北朝史和唐史結合在一塊,接續陳寅恪先生,在陳先生樹立的豐碑之后豎立了一個新路標的,是唐先生。
唐先生幾乎把所有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制高點一個一個都攻占了。也就是說,他對魏晉南北朝史的所有重大問題都做過研究,發表了許多獨到的見解。研究魏晉南北朝必須看《魏晉南北朝史論叢》,重要題目在這本書里面都可以找到線索。
為什么唐先生有這樣的學問?唐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的跋語中說到自己的學術經歷,引郭沫若的話說,我們就像一個個旅行家,每到一站,行李箱就帖上這個碼頭的旅館標簽。唐先生贊同這個說法。我想,唐先生的學術經歷不是一般的旅游者沿途看看風光,揀拾現成的樣品而已,而是有他自己的選擇,有他自己在這個過程中間的積累和融會貫通。
唐先生接受了中國傳統學術的訓練,有家學,有師承。傳統學術的深厚見識和對資料的精密處理,所謂考據之學,他很擅長。后來,他通過史學界前輩先驅者的教育,接受了西方史學的學理和方法,講究實證而有新的思維。唐先生眼界開闊,能夠通觀全社會、全局來抓問題,這是唐先生學馬列主義的收獲。唐先生對所經歷的各個學術階段的方方面面,經過獨立思考,經過取舍,去其煩瑣和空疏,得其精到和深廣,形成自己的學術風格,所以面貌很新。
唐先生治學有自己的巧思,思辨能力很強。我過去讀傅斯年的《周東封與殷遺民》,他把《論語》中“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這個兩千多年都說不透的問題抓住了、說透了。現在人讀《論語》,也都想不出一個更新的解釋來。這樣的具有巧思的作品,讀起來非常過癮。上世紀40年代,陳寅恪先生當選為英國科學院通訊院士,英方舉了他的三篇代表作,篇篇都具有巧思,一篇是《支愍度學說考》,一篇是《東晉南朝之吳語》,一篇是《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系》。讀唐先生文章,能夠得到這種感覺的也不少,如《晉書趙至傳中所見曹魏士家制度》,看起來是一篇小文章,卻帶出一個大題目。這不光是學術素養和理論水平的問題,還要很高的悟性和很豐富的靈感。就這方面來說,唐先生有很多可學的地方,常常讓人回味無窮。孟子說,“大匠能誨人以規矩,不能使人巧。”前輩學者并沒有教我們如何把他們治學的“巧思”學到手,只有靠我們自己深深地去體會。


田余慶 2011-07-21 17:29:12

[新一篇] 許知遠:梁啟超的感慨與金融危機

[舊一篇] 大清帝國的兩道催命符:倒行逆施其實是最大的錯誤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