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 簡體 傳統 |
舊玉琮(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國古代錢幣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隨著生產的發展,人類社會出現最初的分工。當產品有了剩余,就出現交易。《詩經》所記載的「抱布貿絲」、「握粟出卜」,就反映了早期的交易情況。有了交易,就會產生貨幣。
從商代中晚期出現銅貝開始,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刀布幣、秦半兩、漢五銖、唐開元,直至延續到清末的制錢。錢幣貫穿于中國古代悠久的歷史長河,并體現出文化在發展中所具有的連續性、階段性及承繼性,并全方位地承載、涵蓋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的文化信息。
形制上,承繼了禮器玉琮的觀念,表現為圓形方孔。其中蘊含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是古代陰陽八卦學說的具體體現。這種「外圓內方」、「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對中國古人的處事原則、行為規范,乃至中國古代的建筑結構、風水習俗等都有深遠的影響。
單位上,早期鑄有面值,屬稱量貨幣,以釿、寽、銖、兩等為單位,如秦半兩、漢五銖。唐代鑄開元通寶錢,規定每十枚開元錢重一兩,每一枚開元錢稱為一錢,則十錢為一兩,這就是重量單位「錢」的由來。
至此重量單位不再稱銖、絫,而稱錢、兩,這是中國衡法改為十進制的關鍵,俗稱的「半斤八兩」之說逐漸失去其原初的意思。唐代貨幣不但不再以重量為名稱,反而使中國的重量以貨幣為名稱,錢幣直接影響了度量衡單位及十進制的實行。
圖飾上,不用人物或動物圖案而專為文字。錢幣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謂大篆,秦以后是小篆,莽泉使用的是垂針篆,劉宋孝建錢是薤葉書,北周布泉則是玉筋篆,這些都是小篆的變體。
六朝以后多用隸楷,蜀漢直百五銖的直百兩字是隸書,這是中國錢幣上最早出現的隸書。唐代開元通寶錢使用的也是隸書,即所謂八分書,相傳是大書法家歐陽詢所書。宋代文學藝術空前繁榮,表現在錢文書法上,更是豐富多彩: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各種書體全有。
每種錢幣一般至少有兩種書體,甚至有三種,稱為對錢。錢文書法中有蘇東坡的「東坡體」、宋徽宗的御書「瘦金體」。一部錢幣史所呈現的幾乎就是一部中國古代書法史。
除漢字外,少數民族政權鑄造的錢幣上還有佉盧文、龜茲文、粟特文、回鶻文、突厥文、契丹文、八思巴文、察合臺文、滿文等,一部錢幣史又是一部少數民族古文字大全。
清 白玉錢幣(國立故宮博物院)。
技術上,先秦使用范鑄,早期為泥范,基本是一錢一范。后來使用陶范、石范及金屬范,六朝時期開始采用迭鑄技術。到唐朝時發展為翻砂澆鑄。從漢代五銖錢開始,加鑄外郭,此項技術的采用,便于保護錢文,減少磨損,明顯較同時期歐洲的鑄錢技術先進。
紙幣的使用則促進造紙技術和雕版印刷術的改進、發展。無論是鑄造銅錢還是印刷紙幣,因為要滿足社會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當時最成熟的技術;而從防私鑄及防偽造考慮,所采用的又必定是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因此,可以說一部錢幣史從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史、造紙史和印刷史的發展歷程。
無論是從形制、單位、圖飾、還是鑄造或印刷技術上,乃至對外文化交流上,錢幣都集中、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歷史進程的實物見證。
錢幣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之處,在于它是社會產生重大變革,或發生重要事件的產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錢幣的鑄造,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原因,同時也對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產生重要的影響。
每一種錢幣,總是在繼承原有錢幣的基礎上而有所發展,既有歷史的延續性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從某種角度也可以說,一部錢幣史所串聯的就是一部中國古代史。
網載 2015-05-18 15:59:2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