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治病智慧(圖)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b201311s.jpg

「當今」的人們之道德,遠差于上古和中古,所以有病就一定要使用毒藥、針灸等,內外兼治才行。

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是中國著名的醫書,書中記載了古人對于疾病的認識與醫治手段。

《黃帝內經》中記載的治病工具,簡要的說有:「毒、藥、镵、石、針、艾」。

實際上,《內經》指導古時的醫師們看病,并非以看病、治病為目的,而是希望醫生們最好能做到「上工治未病」,也就是說,讓人根本不生病。

一次,黃帝問歧伯,上古時期的圣人們發明且制作了「湯液醪醴」,可在制作了這些治病藥物后,卻不須使用?

有趣的是歧伯的答復。它涵蓋了上古和中古的人民生活情況。歧伯云:自古啊,圣人們制作了「湯液醪醴」,只是為了預備不時之需而已。雖有那么好的治病之藥,卻只是預備了,并不服用;只擺那兒,一旦有人生病時,就能立刻獲得湯藥服用。

歧伯話鋒轉了一轉,又清楚地闡述了中古人們服藥的情況,云:中古之世,由于道德稍衰,所以就容易感染到病的邪氣,但是他們服用了那些湯藥,也可以萬全。

黃帝趕緊接著問他們當時的情況,云:現在的人們,吃了同樣的藥湯,仍不好病,究竟甚么原因所致?(「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歧伯答復:現在的人們,一定要使用毒藥、針灸等,內外兼治才行,可見,「當今」的人們之道德,遠差于上古和中古:「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镵石、針艾治其外也。」

古人的治病次序和現在的人不同,認為用藥是最后一步考慮的。他們大部份先考慮,如果可以用石頭摩娑一下身體、用針灸刺激一下穴道等,能治好了就不必服藥。因此有「一砭、二針、三灸、四用藥」的說法流傳下來。

毒.害人的草

很多人都聽過「是藥三分毒」的說法;《黃帝內經》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可見,只要用藥,就一定有毒。只是大毒、小毒之分而已。

藥.用音樂或快樂的方式

藥的意義就是以樂器,將聲音組成樂音而治病的方式,后來加上草字頭,就有了治病草的意思了。

治病使用的藥,雖然是草藥為多,可它們做成了治病的制劑時,卻包括了「湯、液、醪、醴」等,都可用以萃取藥物精華,而提高療效。

「湯」的本義是熱水,在中醫制藥學中,它就是以水煮過藥物之后,萃取了藥物精華的「藥湯」。湯的效用比起其它各種制劑,如丸藥、膏滋藥劑等有較快速的療效,醫學上有句形容湯藥的:「湯者湯也,丸者緩也」,是說湯有湯滌的、快速的效果,而丸藥則只有很緩慢的效果,用以治療緩慢性的疾病。

「醪、醴」,《說文解字》云:「醪 ,汁滓酒也。醴 ,酒一宿孰也。」醪,是還未經過過濾的渾濁的酒,而醴卻已經經過一宿,是熟酒,經過處理的、比較清的酒。

現代人都知道,酒精是一種很好的溶劑,可用以萃取藥物精華,而具有特殊藥效。

镵石.磨尖金屬及石頭刺激穴道

古時候,將金屬磨尖、石頭磨尖,在人的穴道上面刺激用以治病。磨尖了的金屬,叫作「镵」,磨尖了的石頭,叫作「砭」。

《黃帝內經》云:「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镵石、針艾治其外也。」根據《說文解字》解釋,「镵」就有尖銳之義。屬于「金」部首,是金屬所成的、尖銳的治病工具,相當于現今的手術工具。

古時用以治病的「石」,是「砭石」,《說文解字》云:「砭,以石刺病也。」古人治病,首先考慮「砭石」,次考慮「針、灸」,最后考慮「藥物」,可見砭石刺病療效必然很好的,只是年代久遠以來的失傳,以致了解它的醫生愈來愈少了。

針.用針刺激穴道

在镵、石這兩種尖銳治病工具的基礎上,以后發展出「針灸治病」。古籍中記載的針有九種,包括了镵針、圓針、鍉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火針。

針灸是兩件事情,可有的人弄不清,常以為二者為一件事。「針」是用針在皮膚中的穴道刺激,而「灸」是用艾絨在穴道上面的皮膚點燃燒灼,讓熱從皮膚傳入穴位,以達到刺激治病的效果。

艾灸.燒灼艾草刺激穴道

「艾」,《說文解字》云:「艾 ,冰臺也」。段氏《說文解字注》云:古時用冰塊削成圓鏡狀,引太陽的光影,點燃艾絨,以之燒灼刺激治療病人的穴道。這就是「冰臺」的由來。

「灸」的意思在《說文解字》中說是「灼也」,又查《說文解字》中對于「灼」的解釋是「炙也」,是說燒灼、燒烤的意思,用燒灼艾草的熱度進入皮膚,以達到刺激穴道而有治病之功。(有修改)△


網載 2015-05-18 16:01:00

[新一篇] 驢報夙怨(圖)

[舊一篇] 華夏民族的"龍馬精神"(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