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此心明(五)(組圖)——不一樣的王陽明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溯本追源

b08fbd1agcaed2a7be109&690.jpg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明孝宗駕崩于干清宮,十五歲的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年號正德。這個朱厚照非但沒有他老爹的厚道,而且是歷史上知名的荒淫皇帝,尤其在玩樂方面很有“創意”,他在奉天殿,弄了只猴子騎在狗背上,然后突然點起鞭炮,一時間猴跳狗走,他則在一旁拍手跳腳。奉天殿,清朝時稱太和殿,皇帝登基、冊立皇后等重大儀式都在此進行,朱厚照竟然在此地耍猴兒,可見他不是一般戰士。除此此外,明武宗還有很多其他的特殊嗜好,他不愿住紫禁城,就在皇城西北修了個“私人動物園”(豹房),連虎豹帶他自己一塊送進去,而且每天廣招樂妓承應,荒淫無度,總之是“很黃很暴力”。大概覺的皇帝這個工作干的不太過癮,他又利用職務之便給自己封官玩兒,先封自己為“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后來又加封自己為“鎮國公”、“太師”最后大概發現升到頂兒還得當皇帝,才作罷。

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這樣的“領袖”身邊,自然不是什么好人能呆住的地方,于是,繼王振之后,又一個禍國殃民的“著名”太監--劉瑾登臺亮相了。

知名太監算是大明朝的一大特產,也是朱元璋留給兒孫的一筆可觀的“遺產”,為什么這么講呢?說來話長,我們都知道,咱們祖上很看重五行學說,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在天為五氣,在地為五方,在人為五臟,還有五色、五味、五音等等,總之貫穿了天上地下各個領域,是真正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現代科學也認為我們中國的五行學說是有道理的,至于科學家們如何去研究他,那屬于專家需要考慮的問題。

我想說的是,五行學說講究,在通常情況下,任何一行都不能偏廢--不能太強或太弱,否則就要出亂子,這極大的影響了中國古人的世界觀、宇宙觀,因而咱們祖宗很注重中正平和。其實,不僅僅是五行學說,《道德經》里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儒家講究的“持中庸”、“求平衡”,以及我輩俗人常用的詞--諸如“過猶不及”、“樂極生悲”等等,都是在強調中正平和。也因此,我泱泱中華成了“天朝大國”,使得幾千年來保持了幾十個“中國人的世紀”。

可是,日子沒有一直這么過下去,否則,我們依然是領袖全球的超級大國。先是前文提到的那個朱熹同學“引導”大家背離了祖宗們向內求的原則,接著就是政治體制上的一次巨變--朱元璋廢相。

我們生活在現代的很多人,以為君主制社會的皇帝可以為所欲為,其實大錯特錯了。除去古人對天地的敬畏(皇帝再尊貴也得叫“天子”)不談,政治體制和社會輿論的監督對皇權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言官就不用說了,即使是其他的官員給皇帝提意見,如果皇帝因此把他殺了,史官會毫不客氣的記下一筆,百姓們也會送他個“無道昏君”的“光榮稱號”,所以,除非哪個皇帝不想混了(比如隋煬帝楊廣),否則,九五至尊也不能想干啥就干啥。

除上述原因外,還有一個對君權的制約因素--宰相,“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相”有輔佐之意,宰相作為百官之首,就是輔佐皇帝治理國家的,很多具體的事情由宰相處理,皇帝一般不直接插手,皇帝雖然可以任免宰相,但也絕不是隨便說換就可以換的。宋朝之前的宰相上殿議事,皇帝還得給個座兒坐,并且得招待他喝茶,這叫“坐論”,您就知道這宰相有多牛了。這樣的宰相自然不是皇帝的應聲蟲,而是政治層面約束皇權的要職。

這種相互制約的政治體制和社會道德機制,從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君主獨裁,在歐洲人知道“三權分立”之前,中國傳統的權力制約機制就已經維持幾千年了,這也是“中正平和”這一理念在政治領域的具體表現。

可是朱元璋對此覺的很不爽,他覺的光當皇帝很不過癮,還得“兼職”當宰相,于是他借殺胡惟庸的機會,把宰相一職說廢就給廢了,這就如同中藥里的君臣佐使,少了制約,人是要中毒的,沒了制衡的權力就是獨裁,這樣,朱元璋自覺日子過的滋潤了,可是,卻給后世中國的走向埋下了禍根。廢相給明帝國帶來的后果就是--當朱氏子孫盲目崇拜某太監(比如明英宗對太監王振),就會造成人禍(比如土木堡之變),而且后來的明帝國皇帝們大多有曠工的嗜好,這就給替皇帝蓋公章(掌印太監)和整理公文(秉筆太監)的太監們提供了胡作非為的廣闊天地。

太監劉瑾

b08fbd1agcaed2b7a4f09&690.jpg

好太監并非沒有,比如永樂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廣傳正統的中國文化,立下不世之功。可那不是劉瑾的理想,他的偶像是英宗時的太監王振,您就知道這位能干出啥事兒了。他哄著武宗朱厚照玩的很開心,想方設法去弄奇鷹異犬,還特選一些色目女子進宮,讓小皇帝享受到耳目聲色的鮮味異品,玩到各樣新東西。

另一個拍武宗馬屁的方法就是送錢。或許有人會問,全國的財富不都是皇帝的嗎?這是我們很多現代人的一個誤區,國庫里的錢是國家的,皇帝不能隨便動用,皇帝的錢都吁在自己的“帳戶”里--明朝是內帑(音同“躺”)、宋朝叫內藏庫、清朝稱內務府,因此,皇帝如果生活沒有計劃,手頭也會很緊的。于是,劉瑾假傳圣旨,讓各地鎮守太監每人向武宗獻白銀萬兩,又強掠民田,廣建皇家莊園三百多處,收取租賦,供武宗揮霍。

武宗和“八虎”(劉瑾和另外七個太監)在一塊兒玩的太過分了,連受他老爸顧命的大臣也不召見,而且不經內閣六部研究,直接下發圣旨,常常出錯。結果終于玩出事兒了,有一天打雷,正殿梟吻、太廟脊獸和天壇的大門都被雷給劈壞了,這在信仰“天人合一”的中國社會可是個不得了的事情,大臣們認為這是上天對皇帝的警告,不能再這么胡鬧下去了。于是,由戶部尚書韓文牽頭,作文高手李夢陽執筆,眾大臣聯合給正德上了一份奏章。文章寫的相當漂亮,刺激得朱厚照 “驚泣不食”。

劉瑾這頭也沒有坐著等死,八個太監連夜去哭求正德,以頭搶地說:“非上恩,奴才們都得去喂狗。”并且誣陷支持大臣們的司禮監太監王岳,說他欲限制皇帝出入,結果王岳被發落南京。前朝老臣除李東陽外,劉健、謝遷等閣臣都被正德攆回家養老去了。

富有主人翁責任感的大臣們自然不肯善罷甘休,他們上疏請留劉、謝。上次請誅八虎,是北京的言官首先發難,這次的聲勢則由南京的言官來扛大旗了,南京六科給事中幾乎都站了出來,戴銑,李光翰,徐蕃,牧相,任惠,徐暹等連名上奏,請留劉健、謝遷。南京十三道御史薄彥徽,陸昆,蔣欽等十五人,連名上疏請屏八黨,又“復上公疏”請留劉健、謝遷。

劉瑾對此的回報是“廷杖”--這又是朱元璋的“發明創造”,中國的傳統是“士可殺不可辱”,宋末名臣文天祥寧死不降元,元廷對他也絲毫未加折辱,而是成就了他民族英雄的義名。這個傳統到了“偉大領袖”朱元璋這里也改了,舉凡不利于安定團結大好局面的,都拉下去“廷杖”--就是逮到帝闕下,脫掉褲子,用軍棍打屁股--這不但是肉體上的痛苦,而且是對“士”們精神上的羞辱摧殘。

劉瑾把不和諧的因素統統“廷杖除名”,以保持自己權力的穩定,可是他的權力若是穩定了,百姓們的生活就穩定不了了,后來“八虎”中的另一個太監張永倒戈,和大臣聯手除掉了劉瑾,他的權力到底沒有穩定的了,此乃后話。(未完待續)

 


劉翰青 2015-05-23 22:44:44

[新一篇] "知行合一"此心明(四) ---不一樣的王陽明

[舊一篇] "知行合一"此心明(六) ---不一樣的王陽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