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家族與國運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我們當代人對個人、家庭與時代社會的關系多半處于語焉難詳的狀態。在談到個人命運、家族命運時,我們多半會說,其中有“時代的烙印”,“時代洪流中的命運沉浮”,“折射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至于“烙印”是什么,“關系”是什么,“時代”是什么,我們多半并不深究,我們的觀察止于這種時代社會變遷的感嘆。因此,百年來的中國家族命運,其特征是什么,其規律與千年中的中國家族有什么異同,我們是不知道的。但如果深入考察曾國藩家族、陳寅恪家族、袁世凱家族、梁啟超家族、蔣介石家族……的命運變遷,我們收獲的不僅是慨嘆,而且有著人生社會的教益。
  
我在《家世》中說出,名門望族并不像一般人感嘆的個人和家族命運受時代左右,相反,這些家族多是時代社會的“推手”,他們得風氣之先,也領先了時代。或者說,大家族是時代變遷中的“避風港”,盡管時代的風氣仍會席卷港灣,但其家族成員較之他人要有定力得多。在神州文化陸沉之際,陳寅恪家族的成員多半示范了中國文化的魅力,他們是一個悠久文化的現代人格象征。在激進主義思潮主宰社會時,蔣介石家族仍把傳統的“忠孝廉恥”放在心里。在文明轉型接納新的元素時,林同濟家族的人率先以專業精神要求自己……
  
更為準確地說,一個家族要超越地域、階層的限制,上升到國家社會層面,對創家者有一定的要求。即要求他們在天下層面、在人生的形而上層面、在生活的日常細節層面提供答卷。這些答卷激勵、提示后代人,給他們人生路上提供了行修名立的資糧。如有名的梁濟之問,他在自殺前問自己的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陳寅恪家族中,陳寶箴的父親臨死前訓導他說,成德起自困窮,敗身多因得志。林同濟家族的家訓中引用過《漢書》句子:“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曾國藩家族有治家八字訣:“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即讀書、種菜、養魚、喂豬、早起、掃屋、祭祖、睦鄰。……就是說,家族的中興者要有中國傳統所說的“家國天下”情懷。
  
人們總結成功家族的一些特征,比如一個興旺的家族要有一個中興的關鍵人物,女性如母親或祖母的作用極為重要,每一代人都要有類似“掌門人”或“主心骨”式的人……從曾國藩家族、梁啟超家族、聶云臺家族、宋耀如家族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些特征。
  
不少人對百年中國史的一個感知是,大家族之間的聯系構成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上層。比如有人看到曾國藩家族、蔣介石家族、陳寅恪家族、俞大維家族之間有“姻親關系”,感嘆這是“極具中國特色的人情關系網絡”;有好事者甚至編織了這些大家族的“朋友圈”,以表明中國社會就是這些家族在“坐莊”……這其實是只看現象沒看到其中的道理。那就是,在家國天下體系中,一家族一旦突破地域階層的限制,進入國家社會的天下層面,其家族成員的起點也必然是天下性的。跟那種村落、市井中的家族成員不同,大家的起點必然是不一樣的。一種是坐天下,一種是坐井觀天。


  
對這種個人家族命運與時代社會的關系,傳統中國人的思考遠比今人要細致得多,明確得多。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對此關系有感知的大概是公元前773年的史伯,當鄭桓公看到世道變亂心生恐懼時,“王室多故,余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勸他做歷史的推手,史伯論及古今形勢,對在歷史發展中做出巨大貢獻的人以很高評價,史伯說,“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幾百年后,秦漢時期的思想家們才在《易傳》中強調:“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們以此維度看待近現代百年來的大家族,曾國藩家族、梁啟超家族、陳寅恪家族等等家族之所以人才輩出,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尊重,之所以能夠坐天下,即在于他們中的家族成員有“積善者”、有“成天地之大功者”。
  
要維系一個家族的榮譽,保持家族的興旺,一如前述,每一代人都要有主心骨式的人。用曾國藩的說法是,“家中要得興旺,全靠出賢子弟”,“子弟之賢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可見家教、家風的重要。家教跟賢子弟是“主心骨”的兩面,一個是言教,一個是身教。
  
當然,我們的近現代史是革命的歷史,是激進思潮占主流的歷史。大家族也受其影響,甚至首當其沖,其中命運沉浮的悲劇令人扼腕。如陳寅恪家族的成員在后來多從事理工領域,其家族傲世的文史血脈似乎斷了;如曾國藩家族的第五代第六代都極為平凡,再無顯赫人物;如蔣介石家族的后人也歸于平凡……這其中自有時代的邏輯,更有家族命運展開的邏輯。早在戰國時代的孟子就發現:“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后來的中國人則發現家族的命運不用看五代,三代即可,“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為防止家族出現這種“天刑地斬”的悲劇,中國人都把讀書看作跟積德行善一樣重要的家教,是謂“世上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以至于曾國藩等家族都把讀書當作家教的重要內容,曾國藩說:“銀錢、田產最易長驕氣逸氣,我家中斷不可積錢,不可買田,爾兄弟努力讀書,決不怕沒飯吃。”


  
時代或家族命運展開的邏輯是,家族成員之間、代際之間,在社會上的體驗或角色表達上有分工之必要。家的本質之一即是分工,這種分工后的綜合則意味著全面、整體。就是說,社會分工落實到家族成員之間,只有一個家族走遍社會的階層、職業或事業時,這個家族的使命才算告一段落。良好的家風家教既澆灌了它的王謝人物,也成全了尋常百姓。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都同意,“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不僅僅是悲劇,也是正劇。我們在蔣介石的后代那里看到的就是這種正劇。我們也都看到,那些曾經權傾一時的家族,那些富可敵國的家族,其后代必然會有在文化藝術上的勝出,其后代也會在漁樵耕讀上下工夫,道理即在于此。當今社會流行的“近親繁殖”現象,如教授的孩子依然是教授,演員的孩子依然是演員,官員的孩子依然是官員,……實在是一種暴發戶心理,實在是沒有理解家族的使命,沒有理解時代變遷的本質。
  
只有在社會分工中體悟到人生的豐富,只有在時代變遷中參透了悲歡離合,一個家族的發展才算完整,才算獲得了新的起點。當然,家族在時代沉浮中也獲得了真正的考驗。那就是,一代人的時勢權力并不重要,要在自己是否給了子孫命運展開的空間,要在子孫是否跟自己構成一種精神的譜系。在這方面,不給后代空間的人注定成為笑柄,“始作俑者,其無后乎”?而我們看百年中國家族的命運,可以看到不少動人的現象。如曾國藩家族后代人很平凡,但曾家人自傲,“曾家那么多代,你找不出一個壞人”。即使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但曾家人身上“沒有市井味”。這正是前述,“成天地之大功”所發生的功德。


在史伯發現“成天地之大功”的現象和觀念前后,西周的貴族鑄了很多簋鼎,他們在上面刻下很多銘文,其中刻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子子孫孫永寶用享”。這句話用于家族的教訓意味深長。如何在國運世運中保持家族的完整和延續?后來的中國人說,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網載 2015-05-23 23:00:46

[新一篇] 曾經美麗和諧的中國,一組四十年代的彩照(組圖)

[舊一篇] Elon Musk瘋狂的太空夢想(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