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春晚,還有必要嗎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一、不如把辦春晚的錢用到邊貧地區的教育上


眾所周知,央視春晚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十億國人的節日和文化生活里,曾經有過精神與文化核源的意義。正是這樣,也才會使一首歌曲,一個明星,在那短短幾分鐘的春晚演唱后,可以一夜爆紅,名揚華夏。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那時中國時值改革開放的元年初始,經濟枯干,文化漠沙,人們的精神追求,只能在望梅止渴的沙地里跋涉與翹盼;信息來源,如同四壁黑獄中的一縫光隙。春晚的如期而至,從天而降,必然是旱天甘雨,獄門之光,讓億萬的中國人看見了歡樂,看見了世界,看見了不一樣的文化與生活。如此的一年一年,一個除夕和又一個除夕,一個春晚和又一個春晚,表面看,它讓億萬個家庭團聚在一起,圍著這個精神的火爐,豐富了千百年來炭火柴燒的除夕的火盆和壁爐,而在人們的內心深處與精神的肌理間,它使人們看到了未來的可能,比如富裕、平等、自由與那種人與人之間的美好。


春晚的成功,是建立在十年“文革”坍塌的廢墟之上。


十年的坍塌上,終于迎來一朝之建立,一如茫茫黑夜的海面,不要說黎明之光,就是一燈漁火,也可以引來萬千夜航的聚拢。然而今天,中國已經不是那時的中國,觀眾也不是那時的觀眾,人們也不是那時的人們。富裕似乎已經富裕,可富裕后的不公,已經昭然在了天下;歡樂已經歡樂,可歡樂中人們有了太多的扭曲和被扭曲。


經常可以看到從春晚撈到資本與名分的演員們,在電視上和舞臺上,一邊為自己一生上過幾次春晚而自豪,又一邊抱怨和訴說,自己為了春晚犧牲了這個和那個。既然如此,你就別去參加嘛!過一個常人的生活,在春節前后,日日地守著親人,與家人團聚,享受天倫之樂就那么不好嗎?


現在離最初的春晚都已過去三十余年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那話不光是一句民間諺語,還是一道歷史的訓誡,是有著一些哲學意味的對世界認識的方法論。因為今天已經不再是昨天了,今天的時代不是三十年前的時代了。今天的百姓、觀眾,到底在年節間能不能離開春晚很難說清楚,但他們不再喜歡你們這樣“觀念守舊、立場鮮明”的春晚應是肯定的。


既然又到了新的一年一季里,又要“春晚草發,歲歲枯榮”了,那就與其因襲,不如變革。


不能變改,不如放棄。


可以以最近十年春晚為案例,丟棄不計成本的人力和物力,僅把春晚的財政開支(納稅人的錢)向人們公開報一報。然后取一平均值,每年在放棄春晚后,把這筆錢財,都用到邊貧地區的教育上,如此也好給人民有一個停辦春晚的借口和理由;也有一個好臺階,讓那些從春晚的舞臺上下不來的演員和創作者們可以體體面面走下來。


二、停辦央視春晚更有利于全國觀眾的選擇和競爭


央視春晚的根本弊端不是那些導演、演員和藝術家們的動力、心力和敷衍,全國人都相信那些演員們,甘愿在春晚中傾其所有,之所以春晚終于耗盡導演、演員和所有工作人員的心力才把它弄成一筐爛桃子,是創作、選擇自由的限制之結果。是央視太想把春晚國有化和壟斷化。不要去深究他們想國有人的思想、想象的政治根由和來源,但這和壟斷、國有中的經濟、名利的豐厚也必然是瓜葛相連的。


為什么不可以讓央視停辦春晚、由各省和地方自己視情去辦呢?


一省去辦也好,數省聯辦也罷,不可忽視的有幾點。一是各省、市和地方電視臺,也都是在同一政黨領導下的宣傳文化機構,用不著担心他們會“荒腔走板”到哪兒去,會把火車頭開到汽車公路上。二是不可忘記,中國地域遼闊,文化多元,“一方水土有一方人的愛”。八十年代那些年,春晚幾乎可以把人的思想、情感、情緒都聚拢在你央視的旗下和門下,那是因為前“十七年”和“文革十年”,已經把人的思想僵化統一了;而今三十幾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人思想的多元、分化和地域文化在人思想上的再次根植與生成,已經不再是芝麻地里只有芝麻了。套播與套種,混合與融合,乃至于混亂與雜交,前所未有,后會更盛。正如沒有南方人更了解南方人的味覺一樣,只有北方人才更知道北方的文化和需要。我們不能把喜愛超女選秀的年輕人都聚拢在“二人轉”的舞臺下,那樣就是文化權力的專制了,就是對人的精神強奸了。但同時,我們也不應該讓東北二人轉的觀眾都去看京劇,讓京劇觀眾都去看豫劇。各取所需,文化多元,這是一個國家開放的標志和必然,而春晚,走的卻是“思想藝術國有”的“大一統”。


一年一度的除夕到來時,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各地的華人,他們都以血脈和文化的名義分散或聚拢在一起時,你要給他不看春晚的權利和選擇。這種權利不是他不看他可以關掉電視機,而是他不看這個春晚,可以選擇另外的。


要給觀眾一個選擇權。


這不是你辦與不辦、放權不放權的文化問題,這是一種文化權力的壟斷和專制。當央視不辦春晚了,也許這種文化壟斷和欲要將人的思想、精神統一和國有的策略、計劃、想法也就放棄了。而我們中國人的思想,也就借此又一次真正地放開、寬泛了,精神的天空也就多多少少闊大舒展了。


現在——以春晚為例,是地方春晚和央視春晚沒有競爭權,是你在文化壟斷中獨有與霸主。不知道地方電視臺在整個國家電視制作和播放中有怎樣的自主和自由度,但央視春晚走到今年春晚這樣的“絕處”時,實在是該主動放棄而把制作權交給(下放)各個地方臺,讓大家據實而作,彼此競爭,市場機制,劣者淘汰,使作為中國人的中國觀眾,在春晚有個選擇權,有不被你說教的權利和娛樂、審美選擇之自由。


三、讓春節成為民間自己的節日和慶典


只要留心,就會發現今天民間的生活,如節日、婚喪、娛樂、習俗等,都正在被規劃、改變、刪除和被襲暴而來的現代的文化所整治,如市場被城管整治樣。


以某一地方為例,早些年我有兩次到那兒過正月十五時,都遇到縣里在元宵節里一邊組織燈籠、高蹺會,一邊又在這民間節日中,組織各鄉鎮的民兵在簡易的體育廣場進行正步行進大閱兵。從形式到內容,這兩個元宵節,都幾近成了天安門廣場的“十一”國慶大閱兵。那縣里的主要領導站在閱兵臺上檢閱民兵方陣時,如將軍和國家領導人,站在天安門的城樓上,荒唐可笑如耕牛的嘴套變成了皇宮帽子樣。還有端午節、七夕和各方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存在的地方性傳統節日,這些極具民間意義的節日和文化活動,都正在被人為造成的消費性假日旅游所取代。如當年盛行在北方鄉村的“二月二”、“三月三”和一年一度收麥后的各村自行慶典的“吃麥飯”等,這些節日除了縣志上的記載外,似乎都已不再存在了。


當然,在與不在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現代文化優選進程中對本土性、民間性文化的認知和態度,是保護、放棄和剔除的選擇。回到央視春晚這一議題上,當春晚如今年的春晚一樣被萬人吐槽和唾棄時,人們大都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就是春晚確實豐富過中國億萬人的節日生活,但也開始在破壞著億萬人固有的、傳統的節日生活——春節。它破壞的不是春節的存在,而是這個中國人千年來最大傳統節日的地域性與多樣性。因為央視春晚的壟斷性和霸主性,又因為央視在春晚中的政治單一性和說教性,它的存在,如國家銀行壟斷、霸有豐富多樣的民間資本樣,使那些地域偏僻、文化多樣的節日和傳統被它擠占了,不再有意義而漸次消失了。這如同我們不能為了某種方言存在而去除普通話,但一個民族不重視和保護地域的傳統和方言,必然是未來文化的可悲和哀傷。


可對于央視春晚言,急流勇退,卻正可以讓春節更加多樣化和民間化,讓民間和百姓更擁有一種純正的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自由性。


這里是南方周末

微信號:nanfangzhoumo


南方周末 2015-08-23 08:40:56

[新一篇] 惡魔醫生

[舊一篇] 做公務員勿立志做大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