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輝講《香港文學大系》:香港為什么會是今天的香港 開卷八分鐘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馬家輝:我們知道這幾年香港有一股本土熱潮,大家都說本土、本土、本土,這本土除了空間上面指向香港的社會以外,時間也往往是往前面看,應該是前還是后呢?反正往歷史看,懷舊。可是懷舊往往只是說一種情緒的懷舊,只是本土不僅是情緒的懷舊,還好多人在不同的層面很努力去發掘、去找、去研究,找出以前香港走過一條什么樣的路,今天的香港為什么會是今天的香港,而不是其他的城市?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面有什么它的特點?


當我們把香港的歷史越挖越深的時候,就看到遠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復雜,為什么復雜呢?主要因為時空的關系,香港是一個開放的城市,大家從臺灣來的,中國大陸來的,從南到北都可以來香港。然后香港去北邊,整個互動,就讓本土社會弄出了一個不一樣的價值觀和生活的風格。這個發現在最近幾年香港各方面的研究,商業的、政治的和各種文化教育的,我們都可以看到。


今天想介紹一本書是在文學方面的研究跟發現,嚴格來說它不是一本書,我想這是一套書,一本一本的出的。這一套書就叫做《香港文學大系》,里面還分了不同的卷。我手上拿的是散文卷,還有兩本的,然后還有小說、還有戲劇,還有什么?兒童文學,還有什么?還有通俗文學,包括香港的“三及第”,什么叫“三及第”?就是用文言文、白話文還有廣東話一起來寫的文學作品。當然現在有新的“三及第”,在香港有一種粥,什么豬肉,什么牛丸,全部混在一起,混雜的,混搭的粥。我們在文學上面稱為“三及第”文學,現在的香港“三及第”就不是文學、白話、廣東話了,現在是什么?因為幾乎沒有懂文言了,就是把白話、廣東話(白話文是現代白話文,然后廣東話就粵語),還有加上外來語,英文、日文、韓文,都把它寫進文章里面,這是新的“三及第”文學。里面我剛說通俗文學,還有舊體文學,也稱為其中一卷。因為香港其實還有一些傳統派的人在堅持,到今天還是寫舊體詩的,有蠻多的人去組成不同的團體去寫。


所以這一套書它主要是找回1919-1949年中間的這個年代里面的香港文學,香港文學不僅是香港人寫的,還包括像茅盾、蕭紅。因為有的人我們稱為應該是在北京、上海的作家,中國大陸作家的文章。但因為他們當時某一段時間在香港,寫小說、寫散文,寫不同的類型的文學,也在這邊發表,所以都納入進去。


這一套書是錄1919-1949年,中間有一段是從1941年到1945年日本人,日本鬼子占領香港的時候,還是有很多報紙雜志,那很多作家在上面發表文章,他們當然不一定是歌頌日本鬼子,他們也有委屈。在有限的空間里面從事文學的探索,甚至你看到他們用某種筆法諷刺日本人。那些文章以前坦白講大家不注意的,避諱嘛!在那個年代寫文章我們就說是漢奸文人,就覺得瞧不起。其實不是的,當時很多人用不同的方法,還有地下文學,就是弄的小刊物,里面來寫文章,那些文章、小說、散文、評論也好都收進這套書里面。


那這一套書呢,我覺得是一家很重要的出版機構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然后主編就是一位很重要的學者,叫陳國球。陳教授是香港教育學院的教授,教育學院應該有機會變成大學了,教育大學,師范大學。他還有好多在中文大學的一些朋友,年輕的學者,一起分別來主編。


然后每一卷不同的領域,我們看到像我拿著散文這一卷。比方說里面有一位姓謝,感謝的謝--謝晨光,早晨的晨,光明的光,很有意思。有人經常說香港作家北上,對吧!其實你知道誰是第一個北上的香港作家嗎?幾乎就是謝晨光。假如我沒記錯好像他是在二零年代或三零年代初,就投稿。他住在香港,不斷投稿給上海的雜志,終于登了他一個作品,他非常高興。后來有人訪問他,你為什么那么高興?或者說在香港發表作品跟在上海發表作品有什么不一樣?他說:“那不一樣啊,像我這種作家,我們寫作人,好像有作品能夠在中國大陸,在上海這個雜志來發表呢,才是光榮,才被肯定。”所以當時上海跟香港是這樣的感覺,其實有點像八零年代,甚至今天也是。


好了,香港商務印書館最近其實還重版了一本書,應該是1937年的書,叫《香港指南》,很好玩的。其實是一個富二代寫給外來人來看的,包括外國人,包括從大陸來香港的人。所以里面香港的生活狀況,去哪里吃飯、坐什么車、票價多少錢等等,還有一些簡單的歷史都有寫。所以當時是指南、工具書,可是今天看來這是歷史。這本書,假如你有機會來香港,我建議你買來看,你就感受一下本土的情懷。




鳳凰讀書 2015-08-23 08:41:24

[新一篇] 馬家輝講《少帥》:張愛玲筆下的張學良 開卷八分鐘

[舊一篇] cool!《紐約客》用畫筆挽留即將消失的書店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