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如蜜般的死亡 鳳凰副刊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金字塔外——死與蜜糖


我的舊朋友中有一位已經謝世的日本南畫大師河野秋村先生,曾向我夸耀他以九十多歲的高齡,爬上金字塔。可是他本人居住的地方卻是一間全部用竹編成的房子,真是“黃岡竹樓”的活現。記得我贈給他的詩有“出墻桃自媚,穿屋筍猶鮮”二句,完全是寫實。我問他:金字塔與竹樓在藝術角度上兩種不同的感受,以何者為優?他沒有回答。在我看來,姑且拿山水畫來作譬喻,以荊浩的深巖穹谷,來比較云林的荒村野樹,我則寧愿欣賞后者。


說到金字塔,完全是死的表征,代表整個埃及文化是一部《死書》(Book of the Dead),金字塔可說是死書的縮影。我亦曾經去過開羅,在渴得要死的沙漠里,不易引起拜倫式哀希臘的心情去憑吊那些七顛八倒古建筑的殘骸。我只眷注著:要追問何處有神的提撕?什么才是真正的秩序和至善(即埃及人所謂maat)?在人心的天平上,怎樣取得死神(Osirius)最后公正的審判?歷史不過是一片摸不清說不盡的迷夢,只有“死”所占的漫長時間才能填補它的空白。擺在我們面前帝王谷巍峨的基塔,我很想把三千丈的白發一絲絲聯結起來把它圍繞一周,看看孰長孰短?值得佩服的是蜿蜒的尼羅河永遠替人類負担起歷史上憂患的包袱,我不愿重新砌起冥想所造成的金字塔!一切的想像,只好交給蒼茫的黃昏,換取來一個不自量力的對蒼天的控訴。


《死書》原是一本天書,一部不易讀懂的書。埃及人對于死后事情的關懷和研究,為人類文化掀開一新頁。死,無疑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課題。死是無可避免的,亦不是渺茫的!一般認為死有如毒藥,但閃族人卻視死如蜜糖。死的智識的開墾與追求,曾經消耗過去他們無數詩人和宗教家的精力和腦汁。波斯詩人就寫下許多的名句:


那是新鮮、愉快。死呢?它亦是一種興奮劑,或者是糖嗎?


——Al Hutuy


他即把死看做蜜糖。


我徘徊于絲路上,檢討一下在沙漠的心,默誦下面的句子:在這里,一個蠢夫,用自己的鞍,騎在橐駝上。


全詩只有三行,這是八世紀阿拉伯名詩人Al Tinimmah的自我嘲笑,說出大漠上旅客的心聲。在日夕無常風沙的干擾之下,隨時可以埋骨荒外,阿拉伯的詩亦喊出幾乎懷疑自己不是一個人(You even doubt I was a man)的疑問!


這些詩似乎未見有人譯出;就算譯出,恐怕可能引起人們的喝倒彩,因為怕死的人實在太多!在中國,儒家撇開死而不談,偷懶地說:“未知生,焉知死。”死給完全抹煞了!莊子把死生看成一條,死只是生的一條尾巴而已。死在中國人心里沒有重要的地位,終以造成過于看重現實只顧眼前極端可怕的流弊。南方人最忌諱“死”與“四”的諧音,不敢面對死的挑戰。人類之中,中國是最不懂什么是“死”的民族,連研究死的問題的勇氣都沒有,真是可笑?人的靈性差別之大就是如此!


我們不妨吟詠一下波斯、阿拉伯人在沙漠中的警句,也許別有一番滋味:“一水飲人分冷暖”,甘苦自知,不用我來道破。



摘自《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


鳳凰讀書 2015-08-23 08:41:27

[新一篇] 費正清:蔣夫人,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演員 鳳凰副刊

[舊一篇] 冰冷的城市,龐大的機器,渺小的生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