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蔣經國晚年最后一搏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我們有重要事情要商量”

  1985年2月,蔣經國要求蔣彥士辭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的職務。蔣彥士比起20世紀30、40年代就開始追隨蔣經國的人士,跟蔣經國的關系更加親密。他的下臺與臺灣最大的信用合作社——臺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的倒閉有間接關系。“十信案”涉及將近兩億美元的非法放款,其中部分借貸人是政府官員。貪瀆是國民黨在大陸潰敗的主因,現在,繼黑道被情治機關吸收、授意殺人,令全臺灣撼動之后,又爆發堪可媲美孔祥熙、宋子文時代的大弊案!

  蔣經國召見“財政部長”、“經濟部長”(譯按:陸潤康、徐立德)之后,兩位“部長”立刻提出辭呈,這可是在大陸時期沒見過的現象。“十信”弊案爆發后,銀行和外匯制度趨于保守,也反映出蔣經國一向傾向管制的做法又告抬頭。蔣彥士的垮臺還有另一個說法。據一位與蔣經國接近的消息來源說,蔣經國拜托蔣彥士幫忙看管孝武,在劉宜良命案爆發后,他覺得蔣彥士沒有盡到責任。

  

蔣經國

蔣經國


  臺灣駐日本的非正式“大使”馬樹禮以七十四歲之齡,回臺接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蔣經國告訴馬樹禮,他決心在今后一兩年內推動全面民主改革。他要求馬樹禮召集幾個專案小組,非正式地討論政治改革事宜。通常這些小型、非正式的會議只有四五個人參加,針對特定的政治改革之正負面效應,提出各種看法。嚴家淦答應出任召集人。與會人士包括“中常委”、高級軍官及情治官員、蔣經國信賴的核心干部、“立法院”及“國民大會”里年邁的保守派,乃至受人敬重的學界人士等。

  蔣經國本人沒有參加這些小組開會,而是偶爾邀一兩個人到床邊垂詢意見。來賓到達官邸時,他就按鈕把床調整為坐式,然后對姜必寧大夫說:“對不起,姜大夫,我們有些重要事情要商量。”所謂商量,往往是一面倒,蔣經國一直問話,問個不停。不論來賓持什么觀點,能被經國邀請到臥榻之側請教,總是令人覺得榮幸。

  盡管“內政部”命令黨外公政會解散,反對派領袖拒絕從命。國民黨則持續研商,使得“黨外”黨似乎多少有點合法性。劉宜良命案審判完結之后,“警備總部”恢復取締反國民黨刊物的大動作。5月至10月,“警總”沒收的煽動性質刊物就高達九十七萬六千份之多。盡管警察查禁、沒收雜志,以毀謗官司鉗制,臺灣的反對派刊物以及香港各式各樣媒體繼續大量刊載劉宜良案、“十信案”的內幕,以及與孝武有關的種種傳聞。大爆蔣家內幕的故事,如蔣方良的身世、蔣家財務的消息處處可見。劉宜良撰述的《蔣經國傳》在臺灣洛陽紙貴,席格瑞夫(Sterling Seagrave)那本一面倒、尖銳抨擊的《宋氏王朝》(The Soong Dynasty)也十分暢銷。

  海峽兩岸關系

  蔣經國雖然忙著規劃島內政治改革,也相當密切注意中國大陸的局勢變化。6月,大陸一份雜志開始連載蔣經國舊部執筆、記述一些友善往事的文章。11月,李光耀首次公開到臺灣訪問。他由臺北第三度進入中國大陸,回程時似乎又秘而不宣在臺北小停,才回新加坡。12月5日,蔣經國和丁大衛會面,故意不經意地提起,最近李光耀經過臺北,曾經轉達鄧小平問候之意。李光耀來訪之后不久,有一天馬樹禮向蔣經國讀一份有關中國大陸發展的報告,經國揮揮手,打斷他的話題:“以后別再說‘共匪’,說‘共產黨’就可以啦!”

  “經濟部長”李達海4月28日公開重申他所謂的“長期以來的政策”——不干預與大陸的間接貿易。他引述一份智庫報告,該報告認為政府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控制對大陸的間接貿易。這個政府出資支持的智庫也宣布新推出一份季刊,提供中國大陸市場資訊。除了數以千計民眾偷偷潛回大陸探親之外,許多臺灣生意人也已經經過香港,非法前往大陸旅行。有位“立法委員”公然贊揚這些人“成功登陸大陸”。官方估計1985年商品流通金額約七億美元——大約八成是臺灣出口。有一股號稱“港臺風”的青少年文化,在音樂、電影、卡拉OK、發型乃至服飾上,突然間在大陸青少年群中如野火般流行開來,這可是前所未聞的事!更撼動人心的是,報章雜志報道,若干臺灣商人已在大陸(主要是福建)設廠生產衣服、鞋子、衛生棉等。1985年,由香港到大陸的直接投資總額約十億美元。而臺灣對大陸投資也首度出現估計數字——五十萬美元。

“港臺風”席卷大陸,“小虎隊”是這股青少年文化風潮的一個代表。



  “港臺風”席卷大陸,“小虎隊”是這股青少年文化風潮的一個代表。

  接班人問題

  八十一歲的鄧小平,比蔣經國年長六歲。這一輩子,他喝的酒可不遜于小蔣,抽的煙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他的身體比小蔣強多了。

  臺北方面,這一年夏天,眼科專家發現蔣經國視網膜退化,必須再次開刀,兩位本地眼外科醫生負責執刀。手術之后,蔣經國的身體健康急速走下坡,腳部神經痛也加劇。即使有年輕副官扶持,他已經舉步維艱,很難走到“中央黨部”三樓的會議室。馬樹禮建議“黨部”裝一部電梯,蔣經國不肯。于是,“中常會”移到臺北賓館開會。隔了一陣子,蔣經國覺得在政府建筑物里舉行黨的會議不妥,他才同意裝設電梯。

  病,使得蔣經國加快培養李登輝接班的準備工作,兩人經常一起討論政事。不過,李登輝從來沒進到他的臥室,那是外省籍親信才能進去的地方。蔣經國考量到李登輝與軍方毫無淵源,指示“參謀總長”郝柏村多跟李登輝談話。一個月之后,他又重復這道訓示,特別交代郝柏村和李登輝討論如何處理劉宜良案。郝柏村遵令去做,與李登輝建立起交情。蔣經國又安排李登輝代表他,向政戰學校畢業生演講,以及出席若干大典。為了展現李登輝處理“外交事務”的能力,蔣經國派他以“特使”身份出訪中美洲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和危地馬拉。蔣經國也告訴美國“駐臺代表”李潔明,他希望李潔明能與李登輝多接觸、多了解,“不要有別人在旁邊”。李潔明和李登輝很快就結為好朋友,有一次兩家夫妻相偕環島旅行了三天。

  可是,接班問題并沒有止息。臺灣及國際上都有些政治分析家認為,一旦蔣經國賓天,李登輝只會是有名無實的“虛君”。在后蔣時代,掌控國民黨才是關鍵,許多人依然認為這一部分將由蔣家人或軍人接班。“我們不認為李登輝是個強人,可以擊退外省籍強人”乃是一般典型的評語。少數觀察家甚至繼續看好蔣孝武,因為他姓蔣,“當變動時期來臨時,可以增加幾分安定”。

  劉宜良命案之后,蔣經國不再信賴情治機關,孝勇變成父親的親信,每星期二、星期五要向他報告最新的政情發展。某些反對派刊物開始稱呼孝勇是“地下總統”。為了澄清事態,蔣經國8月間接受《時代周刊》專訪時表示,他“從來沒有考量過”由蔣家成員接班。當蔣經國獲悉孝武、孝勇兄弟有意競選國民黨“中央委員”時,就交代秘書長馬樹禮制止。12月15日向“國民大會”發表講話時,針對在他身后是否有蔣家人或軍人出現主政的問題,他更是明白地答說:“既不能,也不會。”過后不久蔣經國派孝武出任“臺灣駐新加坡副代表”,形同放逐,李光耀答應他,會幫忙“看管”孝武。

蔣經國與蔣孝勇

蔣經國與蔣孝勇


  半個地球之遙、冰天雪地的莫斯科,另一場領導人繼承的大戲剛剛完成。契爾年科(Konstantin Chernenko)、安德洛波夫(Yuri Andropov)短暫接位,相繼病逝之后,戈爾巴喬夫(Mikhaill Gorbachev)以五十五歲之齡,成為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及其同志認為“與經濟、文化、民主和外交政策有關的每件事,都得重新評估”和改造。他想給蘇聯共產主義添上人道、民主的面貌,此一驚人舉動最后導致蘇聯制度的覆亡。

  駕馭改革的歷史浪潮

  1985年,國民黨開始更公開推動蔣經國和李光耀在過去幾年慢慢演化的觀點,認為可以在中國大陸產生深刻的變化。留美歸臺出任“國際關系中心”主任的邵玉銘,公開主張不僅中國共產黨必須實施基本政治改革以求生存,事實上它也有可能改革。“我們相信,大陸開始改革,會產生一種期待的革命,它將嚴重動搖今天所建構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基礎。為了中國人民的生存,共產黨領導人必須尋找其他的建設國家和治理政府的模式。”

  到了1985年底,每年到臺灣的外國旅客及商人已超過一百萬人次。同時,臺灣人民到世界各地旅行人數也以萬計,其中有不少人溜到大陸去。臺灣人越來越有余錢出臺旅游。1985年,拿整個臺灣人口所得除以臺灣一千九百萬人口,得出的數字超過三千美元。1985年世界石油價格下跌,對臺灣經濟及新臺幣幣值產生助長之勢。“行政院”決定每升汽油降價新臺幣一元,蔣經國認為降幅不夠大,“行政院”進一步宣告降價新臺幣三元。

  國民黨保守派也越來越難以反對島內出現同樣的吁求之聲。臺灣存在著一大片非治的領域,但是,這種傳統的民間社會,集中在家庭、宗親、宗教、嗜好和工作的范圍,差異性不大。它并不包含愿意向當局挑戰的團體。不過,在財富日增、民智大開及都市化的大環境下,島內公民社會迅速擴張到有爭議性的領域。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成立于1980年,動員民眾對米價、核能發電等議題關心。各級反污染組織也出現,有些強悍的環保組織,如臺灣綠色和平組織還跟國際組織串聯,互通聲息。到了1985年,婦女運動組織與原住民人權運動,在島內亦蔚為風氣。甚至,勞資糾紛案件激增,也反映出早先由國民黨及資方主導的工會勢力已告衰退。追求民權已經蔚為風潮,誰也阻擋不了。

  蔣經國周遭的改革派,認為他們駕馭著民主的歷史浪潮,但是只有經國先生能夠走過險灘暗礁,能夠說服國民黨及撤退來臺的外省人自動放棄獨裁權力。王昇事件和劉宜良命案凸顯出蔣經國大去之后,反對派依然有可能奪得權柄。改革派担心的是,反對派奪權動作可能會得到蔣氏家族的支持。

  蔣緯國即將由軍中退役;蔣經國有意派他出任“駐沙特阿拉伯大使”,或是“駐韓國大使”,但是他不肯。最后,蔣經國同意派他出任“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這個職位使得緯國具有政治地位,而且可以留在島內,參與國家大事。緯國和他的一幫朋友可能想到,一旦身體衰弱的經國撒手人寰,國民黨領導階層可能會請他出來領導黨。可是,蔣經國本人認為,若是如此,才是臺灣和國民黨的大不幸。

  蔣經國希望天能假年,讓他得以執行改革計劃,可是他也曉得時間消逝得很快。4月18日,蔣經國的心跳每分鐘僅有二三十下,非常危險。姜必寧醫師認為他需要裝心律調整器(又稱電子起搏器)。進入手術房之前,蔣經國只通知了五個高級官員:他指定的繼承人李登輝并不在其中。鑒于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仍有待推動,蔣經國認為時機太敏感,即使是對許多親信,也不宜讓他們知道他要動手術。裝了心律調整器之后,蔣經國的心跳恢復正常,但是他依然抱怨呼吸急促。“中央通訊社”于8月26日發布這項手術的消息。這時候,蔣經國終于開始公開使用輪椅,可是在訪客面前,他依然顯得“精神奕奕,掌握下情”。

  他經常要求宋楚瑜向他報告反對派雜志報道些什么消息。有一個例子顯示出,他還繼續高度管事,而且充分掌握政治脈動。1986年2月縣市級選舉之前,他預測國民黨在彰化縣、嘉義縣縣長選舉會大敗,建議馬樹禮秘書長,黨不要提名同志參選。由于地方黨部反彈,蔣經國接受折中方案:彰化縣黨部不提名,嘉義縣黨部則照樣提名。果然,嘉義縣長選舉,國民黨候選人大敗。不過,整體而言,國民黨的戰果相當不錯——高投票率使得執政黨贏得三分之二以上的縣市議會席次。下一個月,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產生新的“中常委”,本省籍“中常委”人數增加到幾近半數(總數三十一席,十四席本省籍)。

蔣經國與宋楚瑜

蔣經國與宋楚瑜


  最關鍵的重大變革:解除戒嚴

  經歷了將近一年在黨內營造共識的準備工作之后,蔣經國現在要進入下一階段,實際執行基本大改革。國民黨“中常會”在他指示下,成立一個二十四人的政治革新委員會,底下分成兩組,每組各十二名委員,各負責處理三個議題。三個最重要的改革范圍,它們的題目一點也沒有直接透露出探討的關鍵議題:“重振國會功能”,指的是結束資深“中央民意代表”的長期不改選現象;“研究民間團體問題”,指的是允許反對黨合法化。

  解除戒嚴是最關鍵的重大改革。一旦政府放棄動員戡亂時期緊急權力,不準組織反對黨以及其他種種對民主政治的限制,就再也交代不過去。錢復等若干青壯派多年來一直向蔣經國建言,認為沒有必要實施戒嚴法,它的存在只讓反政府人士借題發揮。他們說,臺灣根本沒有把許多戒嚴法條付諸實行,又沒有宵禁,納入軍法審判的只有四種罪名。過去,蔣經國答復他們:“結束戒嚴,政府就不再安全。”現在解嚴的時機已到,他交代孝勇向駐節華府的錢復表示,錢復的意見是對的。

  可是,惰性力量依然十分強大。盡管蔣經國和馬樹禮花了一年的工夫溝通,絕大多數“中常委”(并不僅限于極右派)認為前途受到真正民主制度的威脅。“立法院”、“國民大會”里年邁的“中央民意代表”,當然極力反對。嚴家淦召集的共識凝聚研討小組還是依舊進行會議,直到有一天嚴家淦在會議中中風倒下,才停止運作。蔣經國繼續在七海官邸召集非正式的會議,安撫疏通反對派,偶爾亦親自登門去拜訪這些身體比他還差、風燭殘年的大佬。

  蔣經國和這些大佬講話時,執禮甚恭,洗耳恭聽他們的意見。他固然可以頒布緊急命令解散“立法院”和“國民大會”,可是他覺得必須根據他和父親所奠立的憲政法制從事。他認為,過渡到法治、民主社會一定要依照憲法辦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任何人跟蔣經國磋商時,若是公開反對真正過渡到民主的構想,不僅不禮貌,在政治上也是不智之舉;尤其高級軍官及情治首長幾乎都是經國拔擢任官,更是必須畢恭畢敬。因此他們只能指出每項改革方案隱藏的問題與危險。譬如,“國防部長”宋長志就說,如果解除戒嚴,臺灣可能根基動搖。但是他并不反對,只是提醒:“我們必須小心。”

本文選自《蔣經國傳》(理想國新版),[美]陶涵(Jay

  本文選自《蔣經國傳》(理想國新版),[美]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華文出版社,2016年1月

(來源:陶涵)


網載 2016-01-20 05:20:17

[新一篇] 洪秀柱宣布參選黨主席 :願意成為第一塊磚 重建百年國民黨

[舊一篇] 節大磊:臺灣認同的迷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