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書的故事:汪曾祺賣字典換米線 茅盾《子夜》曾被劃入"黃書"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朱自清


舊書價格的高低,一來隨行就市,二來因賣書人而異,實難有一定之規。同一部書,往往有價格懸殊甚巨者。朱自清回憶自己買書經歷時說,某日一書鋪持高麗本《杜律分韻》登門求售,兩冊書索價三百元。“書極不相干而索價如此之高,荒謬之至”。孰料次日又有書鋪送來同一套書,要價僅兩元。遂立刻買下。



葉靈鳳


老上海北四川路添福書莊的廣東老板既不太懂書,又時常喝醉,當時許多愛書人都在這里揀過便宜,戴望舒揀過,葉靈鳳也揀過。一冊巴黎版的喬伊斯《尤里西斯》,一部“只合藏在枕函中”的《香園》,老板給葉靈鳳的賣價是一塊四。葉靈鳳自己都不敢相信,“如果他那時知道《尤里西斯》的定價是十美元,而且還無從買得,《香園》的定價更是一百法郎以上,他真要懊喪得爛醉三天了”。



黃裳


“文革’期間有大字報揭發黃裳從外地買得一船舊書,中有宋元舊本,發了大財,一時眾口哄傳,引起“公憤”。黃裳2004年寫文章憶起此事。春秋書店的嚴阿毛,欲往寧波倪家收購即將論斤賣做還魂紙的一屋舊書,因路資無著,找黃裳借了50元。某日嚴阿毛通知說書到了,黃裳就去看,“書有七大麻袋,打開來看,多半是殘零冊籍,從中午直到傍晚,弄得兩手烏黑,還只看了三袋。我選出了幾十種……如此而已”。


1972年春天,“組織”決定查抄黃裳書房,書籍、拓片都裝入麻袋,卡車來去運了好幾趟。率隊查抄的Q君對黃裳嘆道:“看這些毒草,害你弄到這步田地了。還是抄掉的好。這對你改造有好處。”黃裳想留下一本魯迅譯的果戈理《死魂靈》,說閑來沒事可以翻翻,Q君不同意,說:“魯迅嘛,也不是沒有錯誤的。何況這書又是俄國人寫的,封資修一類的……”他給黃裳留下了四卷《毛選》,還有一小本關于胡風事件的《按語》,“這個嘛,倒可以留下看看,可以舉一反三嘛”。


全本《金瓶梅》現在還算是“禁書”,想得一套影印本并不容易。可是黃裳先生說,早些年,《金瓶梅》實在算不得什么寶書,幾乎隨手可得,即使崇禎本所附全圖,也有極初印的本子在。那年冬天,他去北京琉璃廠訪書,走進來薰閣,“架子上書滿滿的,卻沒有什么可看,記得各種版本的《金瓶梅》就塞滿了半架”。



汪曾祺


汪曾祺在西南聯大讀書時常常斷頓,朱德熙一見他日高不起,便料定午飯又沒著落,于是就挾一本字典進宿舍,喊道:“起來起來,去吃飯!”他們先去昆明的文明街,找一家舊書店把字典賣掉,然后兩人吃一頓包子或兩碗燜雞米線,外加二兩酒。原來,文明街這幾家舊書店的老板和伙計對書不甚內行,收書全看是否整齊,厚厚的工具書更是一手交書,一手給錢,價錢還不低。



宗璞


作家宗璞家里的新書舊籍滿坑滿谷,不得已只好以賣書換空間。他們選中要賣線裝一千卷的《全唐文》,此書雖經“文革”洗禮,然無損污、無缺失,或許能賣個好價錢。書店的人上門估價,說是只能出價一千元。取書那天,宗璞隨意取出一冊全唐文把玩,見紙色潔白,字大悅目,心中有難舍之意。書賈勸道,這價錢也差不多了,以前官宦人家講究排場,都得有幾部老書裝門面,價錢自然能上去;現在不講這門面了,過幾年說不定只能當廢紙賣了。宗璞遂請他們立刻拿走。



陸侃如 馮沅君


著名文史專家陸侃如、馮沅君夫婦1970年隨山東大學文科從曲阜搬回濟南,只分得兩居室,數萬藏書無處安放,只好賣掉。陸先生的一位弟子說,幾乎沒有人知道陸先生是在什么時候把藏書賣給了誰。據這位弟子回憶,1978年,陸先生病重之際曾說:“我當時幾次步行到老校圖書館,要求(把藏書)交給圖書館,但他們拒絕接受,我不賣掉怎么辦?錢確實是無所謂的,只是讓需要它(藏書)的人拿去發揮一點兒作用。”



孫犁


孫犁的藏書“文革”初期被抄,1973年發還。當時孫犁在白洋淀寫劇本,無法回天津將藏書運回舊居,只好委托《天津日報》文藝組同人幫忙。于是就有了一句新“諺語”:文藝組的編采人員打撲克,誰要是牌運不佳,就說――“孫犁搬家,總是書(輸)”。中國讀書人啃書煮字生涯中,“書”與“輸”確實關系密切,幾乎形影不離,也難怪大款富商忌諱別人給他“送書”了。


孫犁一生閱人閱書多矣,至晚年因有“三不讀”之說:一、言不實者不讀:昨日還在暴露“民族弱點”,今天突然又“弘揚”民族文化了,這種人的文集文章皆不讀;二、常有理者不讀:每個時代、每場運動,他都有理,這類人最可怕,文章隨時在變,最不可讀;三、文學托姐們的文章,不可讀:“她們把不正確的,說成是正確的;把沒有個性的,說成是有個性的;把沒有影響的,說成影響很大;把賠錢的,說成銷路很廣,或者已經脫銷,或是已行銷國外……這種人的文章,尤其不可讀,最沒有價值。”


孫犁藏書“文革”中被抄,發還時許多屬“珍貴二等”的刻本、印本都完璧回家,獨不見一套《金瓶梅》影印本。孫犁不甘心,多次交涉,終將書索回。那些負責“落實政策”的人不高興,造謠說:“孫犁什么不要都可以,惟獨不放松《金瓶梅》。”孫犁說:“其實,不放松的是他們。”



劉文典


劉文典教授嗜書亦嗜煙,所讀書必屬好版本。錢穆先生曾回憶說,當年他和劉文典是清華同事,某日一起乘車,見劉文典一手持佳籍,一手持煙卷,煙屑隨吸隨長,車行搖動,手中煙屑竟能不墜。錢先生很担心:“萬一墜落書上,煙燼未熄,豈不可惜。然叔雅似漫不在意。”


抗戰期間,劉文典教授轉徙云南執教,同校常有青年教師前來借書。某日,一青年教師發現書中夾有一張劉教授親筆所畫老鼠像,遂問其詳。劉文典大笑,述其緣由:“一天夜深人靜,我還在油燈下看書,老鼠爬到燈盤上,好像沒看見我這個大活人,不停吃著盤上的油。當時真想打死它,轉念又想老鼠也是在討生活,我讀書也是為討生活,何必打它呢?讓它吃吧。為了記下這件事,我隨即用毛筆為它寫生,然后將畫有老鼠的棉紙放在書中。”


劉文典教授有四箱藏書及手稿目前仍流落日本,大致經過是:1937年“七七事變”后,劉教授經千辛萬苦,于1938年找到西南聯大。隨后其夫人劉氏亦遵囑攜四箱書稿趕來相會。道經香港時,因行李沉重,跋涉實難,劉夫人聽從劉文典一弟子勸說,將四箱書稿暫寄港島。待一家重聚,劉教授大為惱火:“這些書傾注我一生心血,寧肯損失綾羅綢緞,也不該把書留在香港。”1941年,香港淪陷,日人將四箱書稿掠去,藏于東京上野圖書館。1961年,劉文典次子寫信給周總理反映此事,總理辦公室回信說:“鑒于中日關系未恢復正常,目前暫時不宜提這件事。”此事至今懸而未決。



王學泰


1974年,王學泰在琉璃廠西廊淘書,見一小徒弟從庫中抱出一摞書上架,中有清末刻本《景德傳燈錄》。當時王學泰正對佛學感興趣,一見這部著名的禪宗語錄,眼睛一亮,又一看價格便宜,區區五元,馬上交錢買下。正要走,里屋出來一老營業員,眼睛掃了一下書,問:“你挑的那部書是不是《景德傳燈錄》?”王學泰點頭。“你是不是能讓一讓呢?”姓夏的這位老營業員說。“不能,”王學泰說,“我已經交錢了。”“錢可以退給你,”老夏說,“他(指那位小徒弟)不知道這部書是不能拿出來的。”“可是畢竟拿出來了,”王學泰還是不讓,“再說這部書我已經找了好幾年了。”老夏無奈,悄悄地說:“姚文元也在找這部書呢。”姚當時在中央負責宣傳和文教,兩年后退出歷史舞臺。



林斤瀾


林斤瀾在《劫中書話》中說,所謂“十年浩劫”是從“書之劫”開始的。他發現,運動一開始,單位圖書館的書籍一批批下架。某日,茅盾的《子夜》也不見了。他就問圖書管理人員怎么回事,得到的回答是:這樣的革命名著,可不敢隨便處理,是照著單子下的。林問:單子上怎么說?答曰:只有分類,別無羅嗦。又問:歸在什么類?管理人員一查,說:黃色類。林先生說,得知這個答案后,“眾生皆成丈二和尚”。



陳平原


“文革”期間琉璃廠舊書之便宜,已非今人所能想象。陳平原1976年4月4日去逛琉璃廠,買書如下:《昭明太子集》(線裝)、《禪月集》(線裝)、《石柱記箋釋》、《文山題跋·石門題跋·遺山題跋》、《于湖居士文集》,共五種六冊,書款合計兩元五角。十年后他再逛琉璃廠,見1932年上海出的英文版《中國神話辭典》都標價400元了。他懷疑國內讀書人大概沒有愿意出這筆冤枉錢的。時光又過去20年,陳先生如再去琉璃廠,可能發現那本神話詞典或許已“神話”般地標價到4000元了。“文革”苦日子已過,買書的好日子也不再有了。


《書情書色》/胡洪俠/中華書局/2009-9



鳳凰讀書 2015-08-23 08:48:22

[新一篇] 《英兒》及其他:顧城海外遺集 一日一書

[舊一篇] 如何打造陳曉旭生前最喜歡的黛玉照? 87紅樓化裝總監揭秘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