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錯不成書:常見別字辨析16例丨鳳凰副刊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無錯不成書。”書中錯得最多的,是別字。別字往往似是而非,讓人臨筆踟躕,一不小心便會重蹈覆轍。別字是編校工作最大的難題。為此,筆者把自己經常碰到的別字稍加辨析,以與同行特別是年輕同行交流。還望高明不吝賜教。


粹:精萃/精粹


【病例】這本詩歌選本,集中了當代抒情短詩的精萃,值得向年輕人推薦。


【診斷】音同義混致誤。


【辨析】“精萃”應為“精粹”。“粹”和“萃”讀音均為cuì。“粹”是形聲字,米字旁是它的形符,意思是沒有雜質的、品質優良的大米,由此引申出精華的意思。所以,它可以和同義的“精”構成“精粹”一詞。“萃”也是形聲字,草字頭是它的形符,本義是草叢生的樣子,由此引申為動詞,義為聚集,如薈萃、集萃、萃聚。聚集在一起,自然就成了一個整體,由此又可用作名詞,指群、類。成語有“出類拔萃”,這里的“萃”和“類”都是指相同或相似的人物、事物的集合體。無論是動詞還是名詞,“萃”都沒有精華的意思,廣告中經常見到的“精萃”組合,完全是拉郎配。


發:美發廳/美髮廳


【病例】新開的商城邊又有了一家美發廳,一到晚上,繁體字書寫的“美發廳”三字閃閃發光。


【診斷】繁簡誤認致誤。


【辨析】“美發廳”應為“美髮廳”。“美髮”,簡化字的規范寫法應是“美發”。“發”對應的是兩個繁體字:一個是“發”,一個是“髮”。“發”,音fā,本義為射箭,故其字從弓,如“百發百中”;引申指發射,如“彈無虛發”。“髮”,音fà,本義為頭發,故其字從“髟(音biāo,長發飄舞的樣子)”,如蘇東坡的“早生華發(髮)”。“美髮廳”誤為“美發廳”,顯然是沒有弄清楚“發”和“發”“髮”不同的對應關系。


雌:信口齒黃/信口雌黃


【病例】明明賣的是過期食品,還信口齒黃,說營養價值沒有改變。


【診斷】音近致誤。


【辨析】“信口齒黃”應為“信口雌黃”。“雌”,音cí。“雌黃”為橙黃色的礦物,可作褪色劑用。古人抄書、校書有了差錯,常用雌黃涂改。據《晉書·王衍傳》,王衍字夷甫,此人能言,發現有說得不妥當的,立即加以修正,“時號口中雌黃”。可見這本是一個中性詞。后來則成了貶義詞,所謂“信口雌黃”,就是說話不顧事實,不負責任,信口亂說。“齒”,音chǐ。“齒黃”的字面意義是牙齒發黃,這和亂說沒有必然聯系。


果:食不裹腹/食不果腹


【病例】“食不裹腹,衣不蔽體”早已成為歷史,今天,人們對飲食的要求,已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診斷】音同致誤。


【辨析】“食不裹腹”應為“食不果腹”。“果”和“裹”讀音均為ɡuǒ。“果”,本指樹木結的果實。大凡果實,皆飽滿而圓脹,莊子便用“果”來形容人的飽足的樣子。他在《逍遙游》中寫道:“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腹猶果然”就是肚子像果實一樣圓滾滾的,故“果腹”有飽足義。成語“食不果腹”,則是說吃不飽肚子,常用來形容貧苦的生活。“裹”雖和“果”同音,但意思是指在外部包扎、纏繞,“衣不裹腹”也許還可以說,“食不裹腹”讓人無法理解。


趺:跌坐/趺坐


【病例】沈先生曾寫過一首《跌坐》詩,表明自己的心志:“舉世囂囂我適靜,棕床跌坐作心觀。”


【診斷】形似致誤。


【辨析】“跌坐”應為“趺坐”。“趺坐”是一種特殊的坐姿,也許一般人不太熟悉的緣故,出版物中常誤為“跌坐”。這兩個字雖然只差一小撇,但一個摔倒了,一個穩坐著,字義差得很遠。“趺”,音fū。形聲字,本義為腳背;用作動詞時,指左右腳交叉盤坐。這是佛教徒的一種常用坐姿,稱為“趺坐”。這樣坐著是不可能“跌”的。用作名詞,可指石碑的底座,如“石趺”“龜趺”等。“跌”是一個常用字,看字的構成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它的意義:失足。——失去平衡自然容易摔倒。引申義有墜落、降低、價格下降等,如跌落懸崖、股市暴跌。


敦:溫柔鈍厚/溫柔敦厚


【病例】“詩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儒家認為,溫柔鈍厚是《詩經》的基本特色。


【診斷】音近致誤。


【辨析】“溫柔鈍厚”應為“溫柔敦厚”。這四個字就字面意義來說,指溫和而寬厚。《詩經》是“四書五經”之一,其中有不少作品意在諷刺,但用語怨而不怒,所以稱之為“詩教”。這是符合儒家的道德標準的。“敦”本是古代的一種食器,音duì,它由青銅制成,器身和蓋子都為半球形,器物整體呈球形。由于這種器物看上去厚重而實在,因此,本為名詞的“敦”,引申出了形容詞的意義,可指情感的誠懇和深厚,漢語中有一批由“敦”構成的詞,如“敦請”“敦促”“敦聘”等等。“敦厚”由兩個同義語素聯合成詞,無論“敦”和“厚”都包含著正面的情感。而“鈍”本義為不鋒利,引申指遲鈍、愚笨,在詞義上是否定的。“敦”和“鈍”自不能混為一談。


箭:明槍暗劍/明槍暗箭


【病例】祖父死后,大哥因為做了承重孫,便成了明槍暗劍的目標。家庭氣氛變得更加壓抑。


【診斷】音同義混致誤。


【辨析】“明槍暗劍”應為“明槍暗箭”。“箭”和“劍”讀音均為jiàn。“箭”可在遠處、暗處發射;“劍”為短兵器,適合于近戰。所以“箭”和“劍”雖同為武器,卻不能混用。距離遠、暗地里傷人要用“箭”,面對面公開作戰要用“劍”。“明槍暗箭”比喻公開的和隱蔽的攻擊,不能寫成“明槍暗劍”;而“唇槍舌劍”是口舌之戰,舌是最短不過的“兵器”,適合比喻為“劍”而不是“箭”。


炕:火坑/火炕


【病例】里屋便是火坑,鋪著手工織的毛毯,擱在上面的小桌上擺滿了熱騰騰的菜。


【診斷】形似誤讀致誤。


【辨析】“火坑”應為“火炕”。“炕”,音kànɡ,“火炕”是我國北方農村睡覺時用的土臺,下面有孔道,孔道兩端連接爐灶與煙囪,燒火后可以取暖。“坑”,音kēnɡ,指洼下去的地方,如“一個蘿卜一個坑”。“坑”舊可通“炕”,但早在宋代時已不通用,“火炕”不能寫作“火坑”。南方因沒有火炕,常有人因為形似把“火炕”讀為“火kēnɡ”,筆下也誤為“火坑”。


黏:粘度/黏度


【病例】農貿市場上新到的一種大米,不僅顆粒飽滿,而且粘度很高,一上市就受到熱捧。


【診斷】正異誤認致誤。


【辨析】“粘度”應為“黏度”。“粘”和“黏”兩字長期糾纏不清,和不了解異體字的變化有關。早在1955年12月公布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黏”曾作為異體字被淘汰;凡是原來用“黏”的地方,一律改用“粘”。但在1988年發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中,“黏”字已恢復使用。“粘”和“黏”的分工是:“黏”的讀音為nián,形容詞,形容能把一種東西附著到另一種東西上去的性質,比如膠水就具有這種特性。“粘”,除用作姓氏時讀Nián外,其他地方一律讀zhān,動詞,指通過黏性物把兩種物體結合到一起的行為,如“把郵票粘到信封上”。“黏”和“粘”讀音不同,詞性不同,詞義不同,在“黏”和“粘”兩者明確分工以后,繼續以“粘”代“黏”,是不符合用字規范的。


倚:依馬可待/倚馬可待


【病例】小馬可是我們公司的“一支筆”,幾千字的報告,上萬字的總結,只要把任務交給他,依馬可待。


【診斷】音近義混致誤。


【辨析】“依馬可待”應為“倚馬可待”。“依”,音yī;“倚”,音yǐ。《說文》中兩字互訓:在解釋“依”字時,說“依,倚也”;在解釋“倚”字時,又說“倚,依也”。兩個字的本義幾無二致,但在實際使用中,還是有微妙的區別的。“依”偏向于挨著,間距很小,如“依山傍水”“白日依山盡”;“倚”偏向于靠著,往前為“憑”,往后或往兩邊則為“倚”,如“倚著東門”“倚著樹干”。“倚馬可待”說的是晉代的袁虎。桓溫領兵北征時,命令袁虎起草公文,袁虎靠著馬背,手不停揮地寫下了七張紙,而且寫得文從字順。后世便用“倚馬千言”“倚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此處的“倚”是靠著,理應用“倚”。


計:空城記/空城計


【病例】小夫妻倆把衣服曬在外面,制造全天在家的假象,其實早就抽身去了南京,演了一場“空城記”。


【診斷】音同致誤。


【辨析】“空城記”應為“空城計”。“計”是會意字,從言從十,本義指結算,后引申有計劃、計謀、策略義。“空城計”見于《三國演義》,馬謖失街亭以后,司馬懿率軍直逼城下,諸葛亮無奈定下空城計。這個“計”是計策、計謀,不是記載、記錄,不應用“記”。


竽:濫芋充數/濫竽充數


【病例】自從鋼琴熱掀起后,鋼琴教師身價倍增,一批“三腳貓”也混跡其中,濫芋充數。


【診斷】形似致誤。


【辨析】“濫芋充數”應為“濫竽充數”。“竽”,音yú,一種古樂器,類似于現在的笙,多用竹管制成,故其字為竹字頭。“芋”,音yù,指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地下莖富含淀粉,即日常食用的芋頭,故其字為草字頭。成語“濫竽充數”出于《韓非子》,說的是一位南郭先生,本不擅長吹竽,也裝模作樣成了宮廷樂隊里的演奏員,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數。南郭先生吹的是“竽”而不是“芋”,芋頭是只能食用而不能吹奏的。


麈:揮塵/揮麈


【病例】沒想到沈家的書房,成了朋友們清談之地,有人提議取名為“揮塵堂”。


【診斷】形似致誤。


【辨析】“揮塵”應為“揮麈”,“塵”是“麈”的誤寫。這顯然和“塵”的繁體字“塵”有關。“塵”,以鹿奔跑揚起塵土會意。現簡化為“塵”,以小土飛揚會意。引申指行跡、蹤跡,如望塵莫及、前塵往事、步人后塵等。“揮麈”為什么會誤為“揮塵”呢?就因為主字底的“麈”和土字底的“塵”高度形似的緣故。麈,音zhǔ。本義為一種鹿類動物,亦名駝鹿,俗稱四不像。“揮麈”的“麈”,也稱“麈尾”,古時人們閑談時用來撣拭塵埃、驅趕蚊蠅的生活用具。它有一個長柄,柄的一端綁著一縷麈毛或其他獸毛,故稱“麈尾”。對于古人來說,“揮麈”是常見的,而今人卻很陌生,于是就常常把“麈”當成“塵”,又按例簡化成“塵”。結果“揮麈”便莫名其妙地成了“揮塵”。


伎:技倆/伎倆


【病例】網絡詐騙的技倆都是大同小異的。


【診斷】音同形似致誤。


【辨析】“技倆”應為“伎倆”。“伎”和“技”讀音均為jì。古代“伎”可通“技”,指才智、技巧。“技倆”和“伎倆”這兩個詞都是有的,都可指技能、技巧,不含貶義。但由于“伎”又可通“妓”,在感情色彩上逐漸發生變化,近代以來“伎”專指玩弄手段或花招。“伎倆”因此不再寫作“技倆”。


壸:壺奧/壸奧


【病例】“深得《金瓶梅》壺奧”,這是脂硯齋在《石頭記》第十三回寫的一條批語,向為人們論證《紅樓夢》與《金瓶梅》之淵源關系時所引用。


【診斷】形似致誤。


【辨析】“壺奧”應為“壸奧”。這兩個字高度形似,僅一橫之差。“壺”是一個常用字,茶壺的“壺”,音hú,下部為“業”。“壸”是一個冷僻字,音kǔn,下部為“亞”。“壸”的本義為宮中的小路。最初的字形呈現曲曲彎彎的形狀。引申可指內宮。“壸闈”即帝王后妃居處,“壸政”指宮中政事。宮中的事自不可外泄,故“壸奧”可形容難以猜透的奧秘。


:陳詞爛調/陳詞濫調


【病例】詩本身并不能比題目給人以更深的印象,常常是那套毫無節制的陳詞爛調。


【診斷】音同義混致誤。


【辨析】“陳詞爛調”應為“陳詞濫調”。“濫”,本義為水漫溢出來,引申為過度、浮泛而不切實際,如泛濫成災、狂轟濫炸、寧缺毋濫等。“爛”,本義指食物松軟,引申為有機物腐爛,副詞義為程度深,如爛泥、爛賬、爛熟等。“陳詞濫調”中的“陳”,指言語過時而沒有新意,“濫”指過度使用而流于空泛。無論是“陳”還是“濫”,說的都是內容的不能推陳出新,而不是指具體物質的腐爛,所以不能寫成“陳詞爛調”。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5年第1-2期


鳳凰讀書 2015-08-23 08:53:59

[新一篇] 張北海:一瓢紐約 一日一書

[舊一篇] 在你面前 我還是很規矩的 詩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