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史 圍爐夜話元王朝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撰文|明月雙清

來源|煮酒論史


寫這篇文章之前,先要說些無關緊要的話。我是蒙古族,可是我不會說蒙語,祖父會說,但是沒有交給父親,所以我自然是沒有學習的機會了。定義一個人是什么民族有三點比較重要,語言、文化、習俗。是否會說本民族的語言,是否了解及認同本民族的文化,是否尊重和遵從本民族的習俗。所以孔子才說:“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按照這個定義上來看,語言我自是不會說的,習俗恐怕現在大多數蒙古族也不會遵守蒙古族的習俗了,那達慕早已成了旅游項目,忽里臺連很多蒙古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了,那能稱得上我還是蒙古族的,就是我還可以談談文化呢。其實說文化呢,又太寬泛了,不如就簡化一下,我們來談談歷史,談談元王朝的歷史。

  

說歷史可能也沒有什么新的觀點,畢竟我不是學歷史出身,但是卻有一些新的視角是我這個學經濟的人比較重視的,又加上近些年來國民對蒙元王朝一直有著深深的誤讀,不得不簡單說說這個王朝。


一、一個草原民族的海洋夢


說來也奇怪,蒙古人的發祥地是沒有海的,斡難河畔水草豐美,孕育了一個不折不扣的草原民族。可偏偏是這個草原民族卻有著海洋帝國的雄心。現在中國人往往對鄭和下西洋津津樂道,認為體現了我國航海技術的優越以及我們似乎也是很有可能成為海洋大國的。但是我卻認為鄭和下西洋恰恰是中國海洋時代的終結,中國海洋夢的最后一首挽歌。為什么呢?世界上沒有一個海洋大國的海洋時代不是從牟利開始,恩里克王子的遠航、荷蘭的崛起和英國的發跡,無一不是因為海洋可以帶來巨大的財富。而鄭和的遠航是伴隨著明王朝禁止民間出海的禁令開始的,同樣,也是一場毫無獲利可能的政治游行,這樣的一次航海必然是海洋時代終結前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了。而且不知道有多少人問過這樣一個問題,鄭和出海的規模之大、航程之遠、技術之先進,如果沒有前面的技術和經驗的積累,一定是促難成行的,那么這個技術積累在什么時候?正是在蒙元,研究過蒙元經濟就應該發現,蒙元的貴族們對財富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從賦稅中得來的穩定收入很難滿足這些貴族的需求,于是每個貴族,上至大汗皇帝,下到普通軍官,都要雇傭一批斡脫商,就是一批專門為他們打理生意的人,這些人大部分是來自中東的回回人,他們了解中國產什么,西方要什么,于是開展了大量的海外貿易,這個貿易無非兩條路,傳統的絲綢之路和海上,唯利是圖的斡脫商們自然是選擇了運費便宜的海路,而又由于這些雇傭商人的東家就是政府,所以中國海上貿易空前繁盛,泉州竟成了世界性的港口,讓馬可波羅這個外國人都艷羨不已。有了海上貿易的空前繁榮就該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對!海軍,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中國曾經有一支四處征伐的海軍,蒙古的大汗就是這樣耐不住寂寞的想打仗,陸上的戰爭打完了,咱們就打海上的,于是蒙元王朝開始建立自己的海軍了,忽必烈汗的想法是攻打日本,可是碰上了日本人口中的“神風”,于是沒有經驗的將軍竟然想到了鐵索連船的策略,當然元朝沒有三國演義,不然看過這部小說的人估計不會使用這種策略。征伐日本的失敗并沒有阻擋忽必烈建設海軍的熱情,這只海軍一直在建設并且還成功的實施了對南海上一些國家的征服。有了海外貿易、海軍,當然就要有可靠的海上運輸能力了,于是元王朝積累了大量的海上運輸的經驗,建設了一批港口,最著名的就是直沽和上海,直沽你沒聽說過?哦對了,它今天叫天津!為什么要建設天津和上海呢?因為要運糧,首都在北方就面臨這樣的問題,糧食需要運到北方,怎么運?旱路運輸太貴,還是水路省錢,可是中國沒有南北走向的河流,隋煬帝說沒關系,來開鑿一條大運河吧。于是就有了京杭大運河,但是中國北方缺水,運河經常堵塞,于是忽必烈說了,我們走海上!于是中國的漕糧從此改成海上運輸了。

  

現在我們再來看,海上運輸變成了國家最大宗物資的基本運輸方式、繁盛的海外貿易,大量的奢侈品進口和絲綢、瓷器等制成品出口,國家貴族直接參與投資,有一支不安分的到處出現的海軍。你覺得我在形容什么?這很像早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有一些像早期的荷蘭和英國,這似乎是一個即將孕育的海洋帝國的雛形。然后呢?然后你就知道了,明朝趕走了蒙古人,明朝皇帝覺得海外貿易沒有什么用處,不如田賦稅收重要,于是禁止出海了。漕糧走海運?太不安全了,萬一碰見個大風大浪豈不是危險了?還是疏通一下大運河吧。海軍?要海軍干什么?大明王朝的敵人主要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還是長城比較重要。于是在鄭和完成了中國海洋大國最華麗的謝幕禮之后,這個帝國的海洋夢結束了,變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大陸國,徹底到連它之前的唐宋的漢人王朝所做的一點努力也都毫不見蹤影了。

  

中國,曾經也在海洋帝國的路上前進了一步,不過這一步竟然是中國離海非常遙遠的內陸少數民族走出來的,歷史確乎就是這么有趣。


二、是非毀譽說科舉


說元王朝似乎不能不說說科舉制度,因為自從科舉面市以來,元王朝的科舉就是最奇特的,流行點說就是最奇葩的。科舉是個什么樣的制度?簡單說來就是一個以考試為形式的文官選拔制度,這個制度好不好?如果研究的唐以前歷史的專家就會說非常好,你看,隋代以前沒有科舉吧,所以什么世襲制、軍功爵、察舉制、九品中正制都不好,不公平呀,社會沒有晉升通道,底層的人再優秀也只能在底層,上層的人再惡劣也可以官居高位,這怎么行,時間一長肯定會出一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式的人物。那么你看科舉就比較有水平了,考試,一個公平的選拔辦法,保證了社會晉升通道的通暢,甚至我們可以無不驕傲的說,西方的文官選拔制度就是借鑒了我們的科舉。而研究明清近代歷史的學者往往對科舉無甚好感,八股取士已然成了文字游戲,內容僵化、形式僵化的考試極大的阻礙了中國的發展,這個國家最聰明的大腦如果都在玩文字游戲確實是很危險的。所以科舉嘛一直是毀譽參半的。

  

怎么評價科舉呢?我在美國曾經寫過一篇制度經濟學的論文,是說科舉對中國科技制度的影響。依我個人之見,科舉作為一項官員選拔制度無疑是非常優秀的,所以近代西方選拔文官都要借鑒科舉,可是問題來了,中國的科舉可不單純是文官選拔制度。你一定要說了,科舉考上的人都去做文官了,這難道不就是一個文官選拔制度么?我覺得這么說就大大的錯了,科舉是中國的唯一的階層轉化制度。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不妨看一下,西方的文官考試可以讓很多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做文官,許多農民、工人等等可以參加考試去做文官,從而轉化自己的階層,可是不參加文官考試可不可以轉化呢?當然可以,你可以去大學學習一下數學、物理,然后本來是在農場工作,然后因為發現些什么重要的科學定理,你就成了爵士,這樣的人有沒有呢?艾薩克·牛頓爵士嘛!當然,你也可以去當兵,然后由于當兵當得好,你就成了將軍,最后可能就成了皇帝,這個人叫拿破侖。或者還有,你可以專心致志的寫書,只要你夠有見解也是可以變成君主的座上賓的,孟德斯鳩就是這樣。所以說文官考試雖然類似于科舉,但卻是眾多轉化階層方式之一,如果還有什么不理解的,看看中國的公務員考試就好了,很多人把高考比成科舉,我認為十分不恰當,因為畢竟高考是在決定你接下來受教育的地點和方式,而科舉就是決定了你的身份地位和職業。公務員考試固然可以讓很多的大學畢業生成為公務人員,跟以前的階層不同,但是并不唯一,一個大學畢業生除了考公務員還可以去企業、創業、留校等等,都可以轉化自己的階層,且無高下之分。

  

再來看看科舉是這樣么?在中國古代,如果你出身農民,這是最常見的,那估計你就要一輩子當農民,見到官老爺們要下跪,當然你可以不當農民去經商,但無論你賺多少錢,見到官老爺一樣要下跪,你也可以做手工匠,當然見到老爺一樣要下跪,怎么才能變到那個不用下跪的階層呢?參加科舉考試吧,考上了你就是一個可以不用見到官就跪,當然見到比自己大的官也許還是需要,并且有人給你下跪的階級。說到這我覺的就比較明白了。文官選拔制度是一系列改變階層的制度之一,而科舉制是古代中國的唯一的改變階層的制度。那么這個考試有沒有、怎么考試、考什么在中國就至關重要了。他成了全古代中國的聰明的并想改變階層的人的大腦捉摸的事情。

  

元王朝的蒙古大汗們把這個考試廢除了!好了,這件事可是大事了,中國人原來找到了唯一的階層改變通道,但是蒙古人一來就廢了,你說這是好事么?當然不是,廣大的讀書人沒了上升的途徑,估計就是再聰明也要一輩子當只能下跪的民族了,這個憋氣,后來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這個名字很拗口的大汗皇帝終于恢復了科舉,不過竟然是配給制的,什么叫配給制科舉呢?就是蒙古人、色目人占錄取名額的百分之五十,北方漢人占百分之三十,南方人就占百分之二十吧。這就有點亂,蒙古人不用考試也能當官,考試的人很少,但錄十個人里必須有五個是蒙古人,那蒙古人自然相當占便宜,而南方漢人呢?本來就文氣興旺,考試的人很多很多,結果呢?十個里面錄兩個。所以仁宗雖然恢復了科舉,可是元朝還是跟沒有科舉一樣,所以大致上可以說元朝沒什么科舉制度。元朝為什么廢除了科舉呢?因為蒙古大汗們根本也沒有想給社會階層一個改變的通道,最好就是蒙古人一直當貴族、當大官,色目人幫著打理打理財產,漢人種種地、繳繳稅這種日子挺好。這無疑是落后的,一個國家沒有給人憑自己能力改變階層的通道自然是危險且落后的,所以很多明代大儒斥責蒙古人的野蠻落后,沒有科舉顯然是個重要證據。

  

但是卻不得不說,事物總是有兩面性的,誠如前面所說,科舉既然毀譽參半,那么廢科舉似乎也毀譽參半。元朝廢了科舉,好了聰明的大腦們傻了,原來想改變個階層就要讀書、練習科舉文章,現在呢?不行了!那就一輩子當農民?似乎有些聰明的大腦們也不愿意。咦?有人發現了,蒙古人貴族們似乎不是很會理財啊,所以色目人很受寵,因為他們會幫蒙古人理財,好吧,我們也來干這件事,于是出現了王文統這樣的人,如果以現在的眼光看,他應該是從基層財務會計做到了財政大臣。又有一些聰明的大腦發現蒙古人對天文、水利很有興趣,于是這方面干得好也可以改變階層,于是元朝出了一個邢州數術學派,這些人的研究方向不在是儒學,而是數學、天文和地理,其中典型的就是郭守敬,中國竟然出現了實用科學的研究者,注意是科學,不是技術,這兩者有區別,我國的四大發明是技術,而郭守敬研究的是科學。還有一批人真的去搞了技術,因為蒙古貴族們愛打仗,總要搞些軍事工業吧,于是能改進武器的人也比較受青睞,于是中國的火藥武器在元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當然通過阿拉伯人傳到西方,西方繼續改進而我們后來停止進步了。

  

更令人驚訝的是,有些聰明的大腦開始轉向別的商界了,既然沒有科舉,怎么都無法改變階層,那起碼可以改變財富狀況吧?雖然商人和農民見到蒙古老爺都要下跪,可是畢竟有錢的商人在蒙古老爺走了以后可以在我享樂一些來緩解剛才下跪的不爽的感覺吧,再加上蒙古人的對商人頗有好感,因為蒙古貴族們就是很多商人的投資人。于是中國第一次出現了大面積涌現富商的現象。周莊人現在很津津樂道沈萬三這個神秘的富商,這個人的身世謎團太多,但有一些事情可以肯定:一、極聰明的人,要在其他朝代估計要去參加科舉。二、在元末迅速發跡,成了富可敵國的人。三、在元朝過的似乎很好,因為元代蒙古人似乎不討厭商人。四、到處資助叛亂人士,可能是為了給自己留條后路。五、到了明朝迅速被打壓,身敗名裂,財產都成了國家的。從這些信息里我們可以總結兩點:一、元朝沒科舉,聰明的人有的去經商了,發大財。二、明朝有了科舉,聰明的人都去考試當官,經商什么的統統的不好,就算你是元朝發的財也要沒收了,不能給聰明人一個壞榜樣吧。

  

好了,元朝沒科舉,不知道埋沒了多少人才,有多少人本來很聰明可以為國家做點事的,最后由于缺乏上升通道只能一本子躬耕了。但是正因為沒科舉,王文統、郭守敬、沈萬三這些聰明的人才要另找出路,成了中國古代史上的“另類”,而這些“另類”恰巧又是后來中國近代衰敗時所缺乏的。歸結起來,沒有科舉,應該給人以另外的上升通道,而事實是元朝也沒給,王文統、郭守敬、沈萬三這些人只是民間制度探索的成功者,當然是眾多實驗者中的少數,不過卻有另一個現象值得注意,中國歷代的讀書人都是圍著皇帝轉,而元朝到了后半期則不是,因為圍著皇帝轉也沒用,反正沒科舉,不如圍著有錢人轉。這樣各有所求,富商極大的滿足了個人自尊心和附庸風雅的嗜好,文人可以得到更高的生活水平。于是在中國沒有科舉的那幾年,竟然形成了沙龍文化,富商帶著一匹文人游山玩水,賭博狎妓,奢靡消費,然后暢敘風月、吟賞景色,進行文藝創作。沙龍文化的下一步應該是獨立于政府的民間學者的出現,可是中國沒有進入到那一步,一進入明朝,富商就統統發配了,科舉也恢復了,文人么,還是讀書當官吧,不用再去跟著富商廝混討生活了,當然也沒有富商了。

  

這就是元朝的科舉,或者說的更準確點,元朝沒科舉的那幾年,到底應該怎么評價?合理點說還是毀譽參半吧!



天涯觀察 2015-08-23 08:55:24

[新一篇] 煮酒論史 武則天為何要大量提拔告密者?

[舊一篇] 煮酒論史 韓信為什么不選擇背叛劉邦?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