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背誦他們根本不懂的古詩詞、古文有什么意義?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這個問題曾經和同事爭論的很激烈,今天又爭論了一番。之前討論是因為語文教材要刪除魯迅的某些文章,今天爭論是因為上海小學一年級要刪除古詩詞。不過習大大發話了,說他不贊同小學教材刪除古詩詞,所以啊,所以北京那邊就傳出消息了:下個學年要大幅增加中小學教材中古文詩詞的篇幅,好像是說要增加兩倍。我不太確定這些消息是不是媒體斷章取義,但無論是全部刪除古詩文,還是因習大大的話要增加兩倍的古詩詞,我都不贊同。
再回過頭來,說我的問題。同事一直說:"孩子不理解的東西,你讓他去背有什么用?難道你忘記了自己小時候被強制背誦不理解的東西是多么痛苦嗎?為何要把這種痛苦強加給孩子?”這是用大人“有用無用”的價值觀念來評判孩子的世界,我不贊成,但是面對周圍功利性的環境,我又不能充分地批駁這種理念。
我想請教各位知友:
1、你小時候討厭背誦教材里的古詩詞、古文嗎?有沒有覺得很痛苦?為什么會討厭或者喜歡呢?
2、讓孩子背誦他們根本不懂的古詩詞,你覺得有用嗎?或者說,你會讓孩子去背那些你覺得有用的東西嗎?為什么呢?
3、如果你會讓孩子背誦古詩詞,那么你覺得背誦對于孩子的意義是什么呢?
4、成人世界里經常要討論做一件事是否有用,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以后用不到的東西,孩子就不用學了?
第一次在知乎提問,感謝大家的關注和答復。


知乎用戶,less is more


4,5歲的時候,媽媽就教我背唐詩。

不覺得痛苦,詩詞押韻,和兒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著玩就是了。

慢慢的,就長大了。

春天,看到了盛開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冬天,西風凜冽,天空陰沉,行人都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著爐子,外邊洋洋灑灑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來天欲雪”,什么是“紅泥小火爐”。

夏天,跟爸媽去湖里玩,小舟在荷葉中穿過,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蓮葉無窮碧”,什么是“水光瀲滟晴方好”。

秋天,過了天高云淡,就是涼風乍起,梧葉飄黃,知道了什么是“老樹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華休”。

約會的時候,知道什么是“月上柳梢頭”。

燈會的時候,知道什么是“一夜魚龍舞”。

愁的時候,“佇倚危樓風細細”;

樂的時候,“春風得意馬蹄疾”。

小的時候,“坐看牽牛織女星”;

大的時候,“金風玉露一相逢”。

背的那些詩詞,像是看不懂的畫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個風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詩,那句詞,那幅畫。那種感覺,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當,以至于無法用其他的詞語形容。記住了詞,記住了景,也記住了情。

至于具體的用處,作為理科生,工作上的確用不到。但當年我情書寫的是極好的,就憑這個,就覺得很值。

現在我也在教兒子背。


張佳瑋,公眾號:張佳瑋寫字的地方


謝邀。

孩子都要學說話的。最初學些什么好呢?

好詩都是音韻和諧、字句鏗鏘的,是語言的精粹。
你是愿意孩子從小讀“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這樣流轉纏綿的句子,還是念“全面推進XXX,總目標是XXX,以XXX為榮,以XXX為恥”?以后他想起小時候的文字,是記起“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好,還是“叫一聲阿姨好漂亮阿姨給你糖吃啊”比較好?

就像,如果可以選擇,你是希望孩子小時候聽聽舒伯特,聽聽昆曲,聽聽評戲河南墜子,還是讓他聽“擦干一切陪你睡”?
小時候,記憶里的聲音,對精神世界是有影響的。詩歌,哪怕不明白意思,只是音韻,讓他聽著學著背著,都比讀背些粗鄙詞句要好些。


至于担心孩子不了解……詩歌哪有那么復雜?
詩歌的好處,就是純凈。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日常語言解釋起來的話,鳥兒輕輕唱,落在河洲上;美麗俏姑娘,青年好對象。
哪那么復雜?世上到處是清澈見底的詩。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這種句子,意思一讀就明白,有什么難懂的呢?比日常語言難得到哪里去呢?
當然,宋之后詩愛說理,愛用典,一言難盡。那就教些《古詩十九首》,教些漢樂府,教些王維孟浩然。中國詩那么多,沒必要非讓孩子背《長恨歌》吧。

至于說,怕孩子對這些詩的深文奧義不懂,那么……

其一:這種思維,是中了教育制度的毒了。詩歌的好處,就是言簡意豐,一首詩解讀出幾萬字,是學者們的事;讀著賞玩,是我們的權利,當日《詩經》三百,多少風都是民間唱著玩兒的,哪有理解不理解。晏殊們宋初寫詞,是拿來牙板拍唱,喝酒時聽的,多愜意;哪怕不理解,就當歌詞唱,圖個好聽不行么?

其二:《倚天屠龍記》里,張無忌離開冰火島前,謝遜曾逼迫他背下許多武功要訣,還說“雖然你現在不懂,但先記著,將來總會懂的”。
許多東西記下來,就是在心里生根。日后觸景生情,總會懂的。


sheng wang


不可一概而論的。小豬從三四歲開始,我就教她古文了。有一天晚上坐車回家,路兩旁燈火通明,我教她念“火樹銀花不夜天”。我說,你看,樹上的燈啊像不像火呢?像不像花呢?她很有悟性。一天夜里出門,她搖頭晃腦的念“佛速銀發不夜天”,沒把我笑死。
給她講的第一首詩是弘一大師的“長亭外古道邊”。我朗誦給她聽,然后還唱給她聽。她聽得很認真。我沒有作任何解釋,問她,你聽到了什么?她回答,有個人要走了,要走了,說再見了,很難過。我知道,孺子可教。
然后就開始帶領她學習古文了。三字經、詩經、唐詩、宋詞、史記、世說、古文觀止、六組壇經、金剛經、莊子、紅樓夢、西游記、三國,一開始進度很慢,一周講一首詩,兩周講一篇古文。后來教她查字典,讓她學著自己摸索。
今年7歲,雖不是什么學霸,但是我發現這些經典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熏陶,她在旅行途中常常有感而發,不說出口成章吧,至少用的詩句很貼切某個場景。有時候她問我一個詞是什么意思,我直接回答她一句詩,讓她自己去體會其中的深意。古文最大的好處就是美,而且是“精華液”。用現代文羅里吧嗦一大堆話,可能一句詩就說完了,還讓你意猶未盡。古文當中還能學習漢字的“本義”,這對于學習現代文也是有幫助的。
文人的精神在古文里面也是相當有價值的體現。我們都很喜歡陶淵明,喜歡蘇東坡,李清照,從詩里面也最真切的學一種品格,一種思想。
學了古文吧,也讓小豬真的有學問了,可以辨別。有篇課文“三過家門而不入”,講大禹治水。我一看,就知道文章是胡編濫造。于是就叫她去查史記,聽太史公咋說。結果她一讀,明白了,根本不是這么回事呀。
有次去看京劇“春秋二胥”,看得挺帶勁的。回家,就翻史記呀,讀伍子胥列傳。
看了三國演義的連續劇,再讀出師表,就更明白了什么叫“遂許先帝以驅馳”。小豬還為三國自配了插圖,畫的挺逗的。
現在我們正在學習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學習中國古典哲學。其實這些都是我大學的專業課,但也可以用淺易的講法教給小豬。說起來,她也算學了兩三年古文了,知道的東西還不少。這些都只是基礎。學自己的歷史,學自己的哲學,學自己的文化,這對于一個中國人太重要了。畢竟這是母語,我不相信孩子小就不明白。
與其從3歲開始學英文,還不如學古文呢。很多人把古文當成一種“語言”,覺得它很難,太難了,都是誤解。不過話說回來,現在大家的古文水平嚴重退化,繁體字都基本不識了。給篇古文,要是不加句讀的,估計沒什么人看得懂了。這也是畏難的原因。社會上到處是英語培訓學校,但沒有古文學習的地方。有的所謂的國學班,不過就是讀讀背背而已,孩子是不會懂得欣賞的。這也是我們文化沒落的原因。
說了那么多,總結下:學習古文要趁早(早開始多積累好熏陶能提高),生活和古文相結合來學習,沒有欣賞的讀讀背背是折磨(不建議這么弄)。



知乎 2015-09-01 23:00:56

[新一篇] 楊錦麟:我們的教育把漢民族的血性給磨沒了!

[舊一篇] 亞里士多克拉西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