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像康梁亂國始末演義》讀記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馬伯庸

(先說個題外話哈,之前公眾號沉默了很久,不是我懶——好吧,至少不只是因為我懶——而是因為被封了,原因是很久以前一篇無害的文章里有一個不起眼的詞,所以到今天封印才再度打開)

最近看到有人放出一本古籍掃描版下載,名字很好玩,叫做《繡像康梁亂國始末演義》。光看這書名,就有一種強烈的喜感,再一看出版時間,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距離百日維新失敗恰好過去三年。我猜這應該是當時官方的宣傳材料,說不定里面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密辛,所以決定讀上一讀。

沒想到,看到第一頁就噴了,這什么啊?講維新變法的,怎么把孔子、如來和元始天尊請出來了?再翻開下一頁,康有為,梁啟超兩位主角才出場,可中間怎么還有個披頭散發的外國教主?這到底是康梁亂國還是封神演義啊?

看到這里的時候,我忽然意識到了。這個書名前后四個字已經給了提示。“繡像”、“演義”,這一看就不是正經史料,而是一部演義小說。

果然,我一翻開回目,第一回的名字就極有玄幻色彩:“國阜民康萬方向化,狼前狽后二宿潛逃。” 熟讀古籍愛聽評書的人應該都知道,這類小說的開頭,一般都得附會一段天庭往事,以強調現世種種,皆是宿命。比如《說岳》開頭第一回,就是“天遣赤須龍下界,佛謫金翅鳥降凡”,《封神演義》開頭是紂王惹惱女媧娘娘,派下妲己報復云云。書里的諸多英雄人物,都是上應星宿,頗有前史。

沒想到這康梁二位,也沒能逃脫這個窠臼。

而且要注意,書名在這里又改了,叫做《繡像捉拿康梁二逆演義》,比正式書名怨毒更甚,足見立意。

在第一回正文里,作者先感慨了一通我大清河清海晏,能人輩出,連太平天國都扛過去了,對外國用兵的些許挫折不算什么,然后話鋒一轉,開始講起玄幻故事來。

話說兜羅天虛無洞里有兩個守衛,出身于二十八星宿,一個是心月狐,一個是虛日鼠。這兩個星宿天生狡詐,不耐寂寞,就商量著私下凡間享受榮華富貴。

寫到這里,都還是傳統路數,然后畫風就不一樣了。

兩個星宿偷離了兜羅天,正商量去哪里投胎最好。虛日鼠說我曾經偷聽虛無洞主講法,說天下有四大部洲,中華地區以廣東最為富庶,西夷以英吉利最為興盛,你想去哪里投胎?心月狐說還是投胎到廣東吧,以后住得厭煩了,再去英吉利也不遲。于是這兩位直奔廣東南海縣而去,心月狐性子急,先投了康家,虛日鼠性子慢,后投了梁家。

天上一日,地下一年,結果這一猶豫,導致康有為比梁啟超早出世,兩人只能以師徒相稱。

看到這里,我大概知道這書什么路數了。以晚清官府之不堪,就算想黑康梁,恐怕也不會如此放飛自我。估計這是民間哪位幫閑文人揣摩上意,想要響應圣意,可惜肚中才學有限,只能把聽熟的演義故事改頭換面,做一個玄幻的本子出來……

只是這位作者的文才實在是太爛,行文啰嗦臃腫,敘事顛三倒四,讀之實在乏味。唯有強行春秋筆法的想象力,頗值得稱道。

在接下來的故事里,作者開始寫康有為的發跡歷程,基本上是逢事便黑,光看回目就能領略。說慈禧早已洞見奸佞,榮祿、袁世凱皆是保駕忠臣,只有天子受到蒙蔽云云。就連戊戌六君子,被捕之后聽審官說康賊潛逃國外,無不心懷愧疚,連稱被他騙了。尤其是譚嗣同,自稱誤入保國會,一心以為能救國,早知康賊如此邪惡,絕不會跟他一起顛倒王章云云。

本來幾位審官覺得他們認罪態度誠懇,沒想到在康有為家里搜出書信一封,里面說,如果大清扶不起,不如自行起事,譚嗣同可為伯理璽——“伯理璽”的全稱是“伯理璽天德”,即是President的中譯名。

這一下,案子翻不過來了,六君子被押赴刑場。有意思的是,這本書講到這段,提到了一個對后世頗有影響的細節。

《走向共和》里有這么一段戲,康梁在日本開記者會籌款,亮出譚嗣同的絕命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恨。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這詩太著名了,人人都知道。但電視劇里,忽然跳出一個叫王照的人,說這是梁啟超篡改的,譚嗣同的原詩是“望門投止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恨。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后人論。”

我記得當時看到這段,很受震撼,沒想到這么感人的著名詩句,原來也是被篡改過的。后來我查了一下源頭,這個梁啟超篡改譚詩的說法,是來自于一個臺灣學者黃彰健的《戊戌變法史研究》 。

按照黃彰健在《論今傳譚嗣同獄中題壁詩曾經梁啟超改易》這一章的考據,他找到了一本出版于光緒三十四年的《繡像康梁演義》,里面說六君子伏法之前,林旭忽然吟了兩首詩:

青蒲飲泣知無補,慷慨難酬國士恩。欲為公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輕言。

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恨。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后人論。

黃彰健的推論邏輯是:“《康梁演義》雖系小說,但其所記林旭第二首詩:‘望門投趾憐張儉’,則顯與今傳譚《獄中題壁》詩詞句有雷同處。《康梁演義》所記此詩實值得注意……由于梁、譚關系密切,而梁又聲名赫赫,交游廣闊,人們遂認為梁所記譚此詩應得自可靠來源,真實可信,《康梁演義》譏訕康梁,已不能引起人同情,而其書系演義體裁,記事多誤,故讀者雖見‘望門投趾憐張儉’一詩與譚獄中詩辭句有相同處,亦不起疑惑。現在由于我發現康梁為了偽稱保皇,造的假歷史太多,對康梁所記,心存戒惕,因此,我對《康梁演義》所引‘望門投趾憐張儉’一詩,反另眼看待。”

也就是說,黃彰健認為“譚詩梁改”的證據,全是從這本小說里來的。

雖然出版日期不太一樣,但他所見到的《康梁演義》,應該就是這本《繡像康梁亂國始末演義》,關于這段林旭詩的記載,寫得完全一樣。

不知道黃先生自己讀了該書的開頭沒有,這么一本玄幻神魔小說,居然成了重要的史料證據,而且推論邏輯居然是:我覺得這詩更符合譚嗣同的原意,更悲壯,所以這是譚嗣同的原詩——簡直是不講道理了。

后來孔祥吉在《留庵日鈔》里,找到譚嗣同此詩之戊戌年刑部傳抄本:“望門投宿鄰張儉,忍死須臾待樹根,吾自橫刀仰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這是最早樣貌的原詩。后來梁啟超確實有所改動,但只有兩處:改“宿”為“止”,改“書根”為”杜恨”。這可能是記錄人傳抄聽錯的緣故,不涉詩中原意。

有這么一個鐵證,可見黃彰健那個結論是錯的。而且黃在1995年發表了文章,自己也承認錯了。

但這個結論影響太大,以至于《溫故戊戌年》以及之后的《走向共和》都沿襲了這個說法,至今在各個網站的歷史頻道里,還偶爾會看到聳人聽聞的文章,給你講上一段梁啟超篡改詩句的“歷史真相”。

《繡像康梁亂國始末演義》的作者,恐怕也沒想到這么一本低劣應景的作品,居然對后世產生這么大影響吧?

也許有人會說,也許這本書只是開頭封建迷信,沿襲舊例而已,正文部分未必不真實。咱們可以往下繼續讀,體會一下這本被當成“史料來源”的小說底有多奔放,你會知道,跟后面的情節相比,開頭的腦洞其實已經很收斂了:

話說維新開始,康梁蒙蔽皇上,收了洋人的錢,開始在中土大肆拆毀佛、道兩教的廟宇,還篡改儒經,廢除科舉。這一下子,惹惱了孔圣人、元始天尊和如來佛祖。三位神仙聚在三清寶殿內,商議如何收拾這兩個奸人。

你沒看錯,是孔圣人、元始天尊和如來佛祖。康梁的倒行逆施,驚動了天庭,整個故事的畫風陡然從政斗變成了玄幻。

就在這時,康梁事敗,康有為在英國人的庇護下,一路逃到了香港。因為有洋兵保護,官府奈何不得。三位教主覺得時機成熟,毅然出手,派了子路、韋陀和趙公明三個人,一路前往香港捉拿康有為。

接下來的故事太過玄奇,簡述不足以體現其特色,我將全書的最后兩回手打上來,給大家欣賞一下。

第三十九回 尋逆賊儒釋道會拿 設奸謀眾華民附會

話說至圣先師與如來佛、元始天尊同至三清殿,元始天尊傳集諸世尊、天尊、道君、菩薩、尊者等眾,齊集三清寶殿共議。諸世尊、天尊、道君、菩薩、尊者群推至圣先師為主。

至圣先師再三推讓道:“諸位不須如此,我等只需協力相助,有始有終,彼此不分軫域,公事公辦,以期顧全大局便了。若諸君務強某為諸位之長,某及請從此逝,莫怪予之不情。”如來佛、元始天尊見至圣先師始終不肯,只得允從。

于是至圣先師先使了子路夫子,如來佛派了韋陀使者,元始天尊差了正乙玄壇。當下三位聽令已畢。至圣先師又吩咐子路夫子道:“今者一役,本迫于無可如何,此去務宜戰兢自持,勿恃暴虎馮河之勇,遇有狐疑之事,可與韋陀尊者、正乙玄壇商議而行,萬不可好勇兼人,致生疑竇,慎之又慎。”子路夫子唯唯侍立。

如來、元始也各吩咐了韋陀尊者、正乙玄壇許多話,然后三位告辭而去。但見子路夫子頭戴雞冠,身穿盛服,腰掛貂佩,手執長劍,乘坐肥馬,那一種倨倨之貌、行行之容,真令人望之可畏。那委托尊者頭戴金盔,身穿金甲,手執降魔杵,足登獸頭靴;正乙玄壇頭戴皂盔,身穿皂甲,腳著皂靴,手執鋼鞭,坐下黑虎放出降龍伏虎的神威。

三位尊神皆是雄赳赳、氣昂昂,各道了一聲請,韋陀尊者在前,正乙玄壇、子路夫子殿后,冉冉凌空而去。

至圣先師、如來佛祖及子貢夫子,與諸世尊、天尊、道君、菩薩、尊者等眾亦相辭各回洞府。元始天尊直送至三清殿外而別,按下不表。

再說康有為自到了香港,暫寓總緝捕房內,每日出游均有身穿民裝的西國兵一隊跟隨左右,以為保護。每遇各國之人,又復巧下說詞,蠱惑西人官商紳士,意欲煽動西人責問中國,代他報復。為歸罪于人,無如香港是彈丸之地,各國西人雖聚處不少,除領事之外,其余皆是商人。康有為縱下說辭,各西人亦不能專主。康有為亦自知無濟于事,因決計前往英國。遂于八月十七,由香港乘坐英國克羅勞德公司船,前赴英京倫敦。

不日到了英京,船抵馬頭,康有為正欲上岸,忽見克羅勞德船主向康有為道:“且慢登岸,此地雖屬英國,不若中國風聲之緊,但我國亦有中國欽使駐在此地,難保你中國政府電飭駐英欽使,恐怕你逃至我國,敕令嚴密查孥。此事且不可不慮,依某愚見,待某先行打探,如果無甚信息,便可公然上岸,若稍有風聲,仍宜隱匿行跡,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康有為道:“承君指教,便請探聽。某為靜候便是。克羅勞德船主便及上岸,先至官家探聽消息,果然中國政府已電至主英欽使,敕令嚴密查孥。欽使已密派心腹各處偵聽。當時克羅勞德船主聽此消息,及請官家至英政府代傳,可否請其保護。那官家也便答應,遂至外務大臣,具道一切。此時外務大臣已接駐英國領事電報,知道康有為乘坐克羅勞德船來此,正擬派人往碼頭護接,今聞已經抵京,即便派了差役,跟著船主同去。到了船上,船主又把前話告之康有為。康有為當即道謝,若非先生,某幾乎才離龍潭,又入虎穴了。

說罷康有為與外務大臣派來兵役一齊上岸。過了幾日,由外務大臣將康有為帶了英廷,見了英主。英國國王又將中國情形問了一遍,康有為說中國無能為力,又將重要政事陳說一番,英皇亦頗為扼腕,當即敕令外務大臣妥為保護。

(中略)

且說韋陀尊者、正乙玄壇、子路夫子自奉了至圣先師、如來佛祖、元始天尊之命,前往香港捉拿康有為,以為蠢爾逆臣,不難就地擒獲。因此三位直往香港而來,及至香港,打聽該逆下落,方知早已離開此地,前往英京。于是子路等一聞此言,當即追蹤而去。

畢竟康有為是否可被擒得,且聽下回分解。

第四十回 逢異教邂逅在歧途 示奸謀分明飛草檄

卻說子路夫子、韋陀尊者、正乙玄壇行至香港,打聽得康有為已至倫敦。三人會議道:“我等既奉命而來,斷無徒手而回之理。英國倫敦雖然離此遙遠,我等兼程而進,也不消數日,便可馳抵英京。不然空手而回,不但于公事無濟,無面目見我等師尊,及凡我同人,亦不免從旁竊笑。

韋陀尊者、正乙玄壇齊道:”此言甚合我意,我等即當追趕前去,總要將康逆抓回,方可銷差覆命,不然終屬難以為情。三人計議已畢,各自駕起祥云,直往英吉利國倫敦地方而去。

這日過了蘇伊士河,正要趕路,忽見一陣妖風迎面而至。韋陀尊者即睜開慧眼,撥開云頭,望前一看,但見一人不衫不履,非俗非僧,頭扎一塊八尺多長元青綢帕,拖至背后,身穿一件似圓領白布直輟,腳蹬一雙皂皮鞋,滿頭黃發,披在兩肩,一雙碧綠眼睛,高鼻深目,左手拿著一本書,右手執一根四尺長短黃藤棒,身后跟著兩個一樣裝束的童男女,迎面走來。

韋陀尊者正欲問他是何人,迎面那人一聲喝道:“來者何人,爾等到我西國有何事,可曾帶得照會。若有照會,趕緊拿出來呈驗,好便放行。”

韋陀尊者聽罷,已是暗怒,勉強帶笑道:“我等不知什么照會,但至奉有教主口諭,從來走遍天下,不曾有人盤問。你是何人,要問我等來歷?”

那人道:“爾等既無照會,我這管轄地方,可是不準進入的。” 韋陀尊者道:“爾說這地方是爾管轄,畢竟姓字名誰,可明白說來。如果實有名望,便將照會與爾驗看,若無名望,可莫怪不但照會沒有,而且還要趕緊讓開,讓我等趕路。“

那人怒道:“你等既要問你祖師姓名,你可站穩了。我乃是先天六萬七百五十一年降世蘇魯穆大教主教下大法師勃老特是也。你是何人,快呈上照會。”

韋陀尊者聽罷哈哈大笑:”我道是誰,原來是個無名異教,爾等聽了。我乃西天佛國流傳中土如來佛祖教下護法韋陀尊者是也。“ 因指子路夫子、正乙玄壇道:“這首執鋼鞭的是太乙救苦元始天尊教下降龍伏虎正乙玄壇趙大將軍,那手執長劍者,是大成至圣先師教下仲氏夫子是也。我等儒釋道三教宗祖,因中國出了一個叛臣康有為,現在逃亡英吉利國。我等宗祖嫉惡如仇,故特派我等前來抓他。所以只奉圣諭,不知什么照會。爾可聽明白了,快快讓開路罷。

勃老特也笑道:”我道是誰,原來是中國最為崇信的三教門徒。在爾中國雖極尊貴,在我教中看來,實不算什么貴重。康有為雖為爾中國的國事犯,如今既在英吉利國,即是西國之民。不但英皇及官紳例得保護,及我等同教的,各教主也要暗地下保護她。若要捉拿康有為,爾等不必做此妄想,還是回去將你大法師這話告訴你家那三位教主。“

子路夫子、韋陀尊者、正乙玄壇聽罷此言,不由得心中大怒,齊聲喝道:”好一個不知好歹的禽獸,膽敢出言沖撞,掌抗逆臣,爾可知我等的厲害么?“勃老特也怒道:“我不知什么厲害不厲害,但是要著康有為,休要生此妄想。”

此時韋陀尊者也無暇與他再講,便大喝一聲,手起降魔杵,向勃老特打來。勃老特趕著舉起藤棒,將降魔杵架住道:“你休得無禮,往下尚有話要說。” 不提防正乙玄壇趙大將軍高舉降龍伏虎鞭打來,一聲吆喝:“好大膽的妖孽,敢阻你大將軍去路,看鞭!” 說著就從背后一鞭打來。

勃老特知非敵手,趕著架住神鞭,哈哈笑道:“爾等但憑一時之勇,欺凌我法師勢孤,且吧與你等說話,少時自責問爾家教主便了。說罷起一陣妖風,掉轉頭便走。子路夫子、韋陀尊者、正乙玄壇哪里肯舍,跟著妖風緊緊追去。子路夫子在后,亦緩緩趕來。

大家趕了一程,倏然間勃老特已不知去向,只見前路全是黑霧,不辯東西。韋陀尊者睜開慧眼,向前望去,怎奈妖氣太重,正不敵邪,仍是分辨不出去路。不知英吉利國在何處。大家沒辦法,只得商議道:”我等暫且回去,將此話稟報先師,請斟酌定奪。

于是三人仍駕祥云,回歸本國,不過一日俱到中土。三人將以上情節稟告各自師尊。至圣先師與如來佛、元始天尊皆是怒不可遏,因此又定了日期,仍在三清寶殿會議。

這日至圣先師與如來佛、元始天尊、諸世尊、天尊、道君、菩薩、尊者等眾聚齊,大家商議了一會,也無定見。還是至圣先師說道:

“該教素所著名的,莫如英之耶穌,法之天主,美之基督,而要以羅馬為三教之王。依某愚見,莫若飛檄羅馬教主,將康有為所有惡跡申明在上。檄至羅馬教主,轉敕各教不得私自袒護。倘羅馬教主也不以為然,一意恃強干預,某等再以利害說只。若再不行,然后以兵革從事,所謂先禮后兵。世尊、天尊意下如何?“

如來佛、元始天尊同聲稱好:”先師以仁義為重,禮教為本,如此行法,該教若知錯誤,我等只要將康有為拿住,各守各教,毫不遷怒。該教若執迷不悟,然后再以兵革從事,如此不失之弱,又不失之忍,兩面俱到,最為上策。”

即請先師主稿,作起檄文,便差人馳送。至圣先師命子路夫子、子夏夫子兩人先賢作起曹傲,一會已經寫完,呈于至圣先師、如來佛、元始天尊。三人同看,上面大略言:

“康有為以新進官變亂國政,陰謀奸險,包藏禍心,故為國法所不容。亦人神所共憤。乃僥幸逃脫法網,遠匿西夷,仗彼族之可依,便有恃無恐。吾教嫉惡如仇,協力除奸,冀法網之重罹,復典刑之明正。庶使亂臣莫不驚心,即為烈士忠臣同聲稱快,乃令同門弟子遠涉重洋,誓將逆賊擒回中圖。不料行經中道,忽來惡人,責問由來。咸曰教主既多方之阻撓,復依術之橫行,致令去者莫前,奸人未獲,荒唐如此,情理毫無。本主教未忍不教而誅,遙馳羽檄,伏望同申大義,共勉鋤奸。勿為怙惡不悛,自貽伊戚。有厚望焉。

如來佛、元始天尊看罷,同聲贊賞,當即命人分繕清訖,又敕令日行使者捧檄馳投。

你道這一道檄文赍去,那西國等教不但不能奉行,而且更加袒護。所以后來儒釋道三教成了騎虎之勢,于是興師問罪,西國各教亦興兵抗敵,在英國大擺迷云陣,儒釋道議破迷云陣。康有為逃往美利堅,儒釋道三教議設十面埋伏陣捉拿康有為等事,奇奇鬼怪,頗有可觀,將于續集詳載。

畢竟后事如何,請看續集書中分解。

(這里要特別說明,其實沒有續集。作者估計是想象力難以為繼,只好把大綱簡要一說,然后堂而皇之地坑掉了。)

這三教大戰洋教的畫面感,讓我想起同時代還有本叫《平金川》的書,講的是年羹堯打大小金川,開頭還是傳統評書路數,后來金川王請來回教老祖,年羹堯派了傳教士,去梵蒂岡找教皇搬救兵,然后教皇親率十二門徒來到金川,大破老祖雪光陣——也是玄幻界的一位好手。

光緒年間,新事流入,西學東漸,多有舊瓶裝新酒之舉。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中西混搭,煞是好看。如果當年黃彰健先生能耐得性子,把這本書看到結尾,大概就不會鬧出“譚詩梁改”的笑話了吧。


2022-12-08 19:07:06

[新一篇] 《格局》吳軍:選擇“躺平”,抱憾終身

[舊一篇] 《走向共和》孫文第一次見康有為,即給舊中國開了“藥方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