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為何瞧不起余秋雨?余秋雨自稱不識易中天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典論·論文》中言:“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作為叱咤風云的“學術超男”,登上百家講壇的易中天與因《文化苦旅》而聲名鵲起的余秋雨,是許多人在文化歷史方面的啟蒙老師。他們的出現,填補了大眾歷史文學領域百廢待興的空白。

然而,易中天和余秋雨似乎向來不太對付,二人“交惡”的傳聞也是一度甚囂塵上。易中天為何在種種場合中,屢次表達自己瞧不起余秋雨?余秋雨更是在采訪中自稱不識易中天。這兩位在各自領域里獨領風騷的人物,究竟緣何決裂般站在了對立面?

兩位名人的交惡

同樣屢屢在電視傳媒中露面、同樣擅長著書立說、同樣是從大學講堂轉向了公眾視野,多年以來,易中天一直被拿來與余秋雨作比較。不過,在一次訪談中,易中天卻坦然表示:“我對余秋雨心存一份敬意,但更多的是不以為然。”易中天為何會瞧不起余秋雨?

在文章里流露出自身高潔品行的余秋雨,于為人方面卻爭議頗多。08年汶川大地震時,余秋雨曾允諾向紅十字會捐款二十萬,然而他所答應的款項卻遲遲未到。面對質疑,余秋雨沒有拿出收據、證據澄清,而是蒼白的聲稱這是他人浪費精力的造謠。

“詐捐門”風波迭起,易中天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余秋雨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一文,毫不吝嗇表達他對余秋雨的不滿。在這篇文章中,言語犀利的易中天對余秋雨極盡調侃,認為余秋雨這個人不夠誠實,言而無信,說他“出來混,總是要還”。

在易中天看來,他們兩人在骨子里是截然不同的。心直口快的他,更是多次在公開場合明里暗里的嘲弄余秋雨,打趣余秋雨是“天下第一傻”。易中天與余秋雨的的代表作品,都與歷史文化息息相關,二人之間的矛盾或許正因如此,才有了愈演愈烈的趨勢。

在易中天的心中,歷史應該端莊而厚重,文人應該以學問為主,不該與銅臭有太多瓜葛。而名利雙收的余秋雨,非常善于投機取巧,這一點令易中天頗為反感。寄情山水,云淡風輕,實際上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逃避。

面對易中天的這份“瞧不起”,余秋雨十分地不以為意,更是自稱至今不識易中天。“我知道他講課很好,但是我沒有聽過。”在某次采訪中,余秋雨這樣回應二人的爭議,“因為我完全沒有時間,也從來不看報紙、不上網。”

看似頗為平靜、對易中天的犀利言辭淡然處之的余秋雨,其實也很有自己的態度。他在《我等不到了》一書中直白地寫道,易中天老是講三國勾心斗角的權謀,是一種不利于社會的負面引導。他還說易中天要注意訓練文筆,暗諷其文采不佳。

余秋雨表面上選擇無視,并沒有回應易中天只言片語,但他也會在某些場合調侃一下“耿直”的易中天,也算是一種巧妙的反擊。這二人的刀光劍影、你來我往之間,也為文壇增添了不少趣聞。難道同行注定是冤家,文人必定相互傾軋?

不同的人生際遇

如果就作品而言,余秋雨稱得上是“暴得大名,飽受非議”。1992年,《文化苦旅》首發便迅速走紅,上至專家學者,下至販夫走卒,皆人手一本。這本游記對于中文世界的震撼不言而喻,猶如鴻蒙開智般令世人領悟:原來文化的討論可以不用通過八股文的考證。

《文化苦旅》爆紅的第二年,恰逢內地電視行業改革,各個地方電視臺如雨后春筍一樣接二連三地冒頭,一夜之間傳統紙媒的影響力大打折扣。好在余秋雨是上海戲劇學院出身,對傳媒的理解也與時俱進,頭腦靈活的他很快就搭上了電視這條快船。

余秋雨紅了,甚至一度登上中國作家富豪榜。進入電視傳媒后,一貫自戀的他總會不自覺地扮演“文化導師”,用一些戲劇化的橋段將自己襯托成非凡的人物。

于是,各種非議便隨之而來,說他文章矯情空洞者有之,說他擅長無病呻吟者有之,說他引用出錯者有之……

余秋雨一邊在電視上頻頻露臉,在滾滾紅塵的名利俗務中無法脫身,一邊又要顯得超凡脫俗,如清蓮般高潔。在余秋雨跨界擔任 “青歌賽”評委這一年,手頭仍十分拮據的易中天,以年近花甲的歲數,憑借著一口獨特的腔調,在《百家講壇》一炮而紅。

作為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成長于書香世家的易中天,在成名之前也是標準的科班出身。青年時期的易中天,和余秋雨一樣醉心于文學創作。但易中天深知,要文藝,先生活。于是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孤身跑去了新疆建設兵團。

在邊疆習得的一口純天然、原生態的語言,不僅讓易中天親近了勞動人民,還讓他了解了勞動人民的趣味。2006年,央視請他去錄《百家講壇》,開出了一期1000塊的酬金。在吃遍了挫折與苦難之后,易老師終于在全國人民面前火得一塌糊涂。

我們無法否認,易中天在品三國上的風采,是后人所難以超越的。易中天的成就,不在于學術地位有多高,而在于他將 “教書匠”的價值發揮到了極致。

普羅大眾在生動活潑的講述中,感受到了學術的可親,體味到了知識的有趣,這才是他帶給這個時代的最大價值。

自古文人相輕

近些年來,“文人相輕”的景象愈發多見。通常而言,能夠在學問上自成一派的學者,一定是非常自我的人。如果一個人無法堅持自我、沒有獨到的見解,只會人云亦云、隨聲附和,那么他也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只能拾人牙慧而已。

為了證明自家學說的優越性,為了維護自家流派的道統,文人之間互相輕視、爭來斗去便是司空見慣的局面了。各路名家們為不同的觀點和見地不斷發聲,互相不認同對方的觀點與著作,各抒己見,百家爭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有作為擁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文人,易中天緊緊按壓住時代脈搏,執著追求真理,不懼俗勢圍攻。這一腔孤勇,在當今這個媚上文人滿患的浮躁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

而余秋雨作為中國戲劇理論的扛鼎人物,研究成果斐然,他三十年出版的著作至今仍是戲劇學科的權威教材。論學術地位,他更勝易中天一頭。

易中天與余秋雨,都是所謂的“文化明星”,他們啟蒙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在文學與歷史的道路上不斷精進。多年過去,昔日的浮沉往事已成過眼煙云,世人也不必過于糾結他們二人的恩恩怨怨。一切是非對錯,都交由時間去評說。


2023-06-02 00:16:07

[新一篇] 錢穆:這世界上究竟有沒有鬼神?

[舊一篇] 劉仲敬 我書架上的神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