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敬民國紀事本末 Ⅰ 新軍篇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Ⅰ 新軍篇

辛亥之役,多極動員,場景類似后現代劇:不守三一律,無明確主角。各黨徇私揚己之說,皆非平允。唯新軍之先鋒、觸媒角色,眾議僉同,實不容誣。衡以故史,進化自有其間歇平衡波動,歷史徑路之要害歧點,為數有限、一刻千金。得時者興、失路者亡;大抵視組織密度最高,行動意志最堅之關鍵少數為轉移。若克林威爾獨立派清教徒、伊斯蘭圣門弟子團、雅各賓俱樂部、青年土耳其黨,皆此屬也。而東土順民大多數之散漫游移、機會主義,遠較列國為甚。立憲黨人請愿變法不獲已。民黨運動幫會,烏合取敗。輿論、教育緩不濟急。終能攻堅蹈險,別開生面者,其唯新軍乎?然民眾觀潮,精英自閉,欲造多數主人翁共和之邦,不亦遠乎?先鋒革命家之軍事雅各賓主義,自始即含退化種子。新邦肇造、虎頭蛇尾,成也新軍,敗也新軍。欲明本末,不可不先溯其源流。

自大彼得微行變法以來,后發國家相率步入趕超型近代化狹路。其道起于練新軍者,十居七八。蓋邦國耀軍于外,如人靠衣裝:貧富懸隔、優劣易見,利弊分明、愚者難欺;而內蘊恒質、微妙難測,人人言殊、頗難取法。尤要者,新軍之新多限于器物。時君盡可保持傳統社會于隔離狀態,一意興軍、后顧無虞。國強而民弱、主智而下愚,兩得其便。至于后事逆變,多出廟算之外,斯亦無如之何。

甲午喪師,庚子辱國,湘淮武衛,幾同春水,八旗綠營,久稱朽木。光宣新政軍事大綱,首在新建陸軍三十六鎮,而后次第裁撤舊軍。創制取法德日,本兵多用親貴,如鐵寶臣之主陸軍。中級軍官培養,好選勛臣子弟,如哈漢章之受公費,以其先人哈元生(平苗健將)故。凡百舉措,皆以破洪楊以下督撫外重之局。無奈形勢強于個人,清制從明,宗奉洪武,理財端賴儲蓄,懸聚斂之臣為厲禁。太倉紅黍盡于咸同兵事,以客卿力,整頓關、鹽,數興洋債,牽補度日。庚子國變,公私蕩然,賠款尚望各省攤銀,況新軍之無底洞乎?司農仰屋,少府掩耳,飲鳩無術,終委督撫。各省財脈政術,自難強同。三十六鎮,半屬畫餅,真有成效者,首推北洋、鄂軍。是以集權內重之術,反為方伯借光。長曾李傳人私軍之弊,舉社稷殉之,余毒流于異代。天心喜禍,時運移人,一至斯歟。

直鄂新軍,自始意態不同,創制者身教有以致之。北洋重功利,以李文忠百足之蟲,袁公技術務實主義、政治機會主義,楚咻齊染,青出勝藍。北洋一脈左右逢源,司社稷民命幾三十年,豈曰幸致?

士論以袁公”不學有術”襯張文襄”有學無術”,然香濤固非不解權變者。清流高蹈召敗,彼獨騰達;帝后形同水火,調和有術;屠財如崩,清望無損;興學改制,新舊皆服,鹽梅干城,談何易哉。唯服官數十年,不改書生意氣,為李文忠所笑。茍非若是,幕賓之盛,豈能冠絕一時。梁星海、樊云門、辜湯生皆眼高于頂目無余子者,芻狗君相、橫絕百僚,安得受彼羅致。鄂軍雖以丫姑爺張彪統制,學生官實居主流,重義理輕功利。江漢新軍學術之盛學風之美,十八省無比肩者。文學社、共進會本為同代眾多勸學團體之一沙,初非革命健者,受時風鼓蕩而加盟者,唯以才勝;鄂軍始得以貧薄之資,跨江凌粵,并坐于天驕北洋之列,唯以學重,易受新潮鼓動,舍利歸仁、身先萬眾,匹夫下吏為天下率、有眾一成為竹帛垂,其唯鄂軍乎?香濤勸學之心,固非及此;然培植之功,愛士之誠,有足多者。垂范新邦、遺德尚遠,未可以彼之盡瘁虞淵而忽之。

南皮既沒、項城閑廢,朝堂空矣。親貴終有揚眉之快,行威廉凱撒錦囊秘計:”皇族典兵,毋予外臣。”鐵良蔭昌,國之干城;澤公主計,肅王領警;陶齋季和,犬牙相維;一若順康開國之厲,復見于今。黃鶴樓頭,名士星散;毫宋故宅,釣翁可忌。北廷智珠在握,乃賞拔少壯吳祿貞、張紹曾、藍天蔚輩,以孤北洋舊將之勢。江湖已靜,僅余革黨孤窮之徒,旋起旋敗,羊城精華俱盡,殘者唯克強。兆銘博浪揮椎快哉一舉,烈德至矣,未見其能撼丘山之固。不數月而保路軍興、關河易色,實出在事各方成算之外。

路權問題詳于他篇,此無贅述必要。其精義在皇室以新政重斂損農之際,復與傳統柱石士紳為敵。集權削藩策、親貴排漢策本為一體,天衣無縫。傳聞南皮苦諫,攝政王對曰:“無預孤家事。”大臣以是有”南人不相宋家傳”、”追隨落日到虞淵”之嘆。新政以民族君主國為模板,浸染十九世紀末葉“集權即進步”宗風,大失各省實力派之心。天步多艱,正為此輩收復失地造時。否則革命黨根基薄弱,實不足以傾國。多方角力,清室收完敗,民黨取虛名,唯地方實力派坐收全功。

辛亥軍政形勢,滇晉軍方獨大、江浙士紳議會居上,他省介于其間,名之軍紳政權,可得其實。以大略論,同盟會多在軍中、立憲派多為議紳。私人關系、地方派系重于黨派分歧、原則理念。諸君無論出身、新舊,皆受吸毒式招收游民–軍餉膨脹–財政崩潰–任用私人–把持餉源–勒逼地方之經典進程驅使。以浙省之富,軍興旬月、藩庫一空,加派鞭捶、民怨鼎沸。共和民國虛文高義,掃地盡矣,軍事雅各賓主義有其自然退化定理;不待北軍,已由革命黨嫡系首開其端。民國呱呱未落,已負重債,與財政災難相始終。和議、內政、外事、邊爭無不受財匱驅動,其命也夫!

初,聯軍撤退,帝后還都,李文忠勞瘁以終,乃授北洋遺業于袁,承聯軍天津臨時政府興辦地方自治之基,練新軍巡警,開司法裁判所,實為光宣新政受精卵。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發表慶王為練兵處總理,袁任會辦,鐵良為襄理,練六鎮新軍為后繼者垂范。光緒三十一年(一九〇五),改官制,組陸軍部、劃全國新建陸軍三十六鎮,以度支不繼,各省參差,至辛亥軍興,未竟全功。

新軍官佐,初出于北洋天津武備學堂。而后練兵處設陸小、陸中、陸大及各專門學堂,繼而各省建講武堂。北洋六鎮士卒以定武軍四千七百五十員為基干,陸續募兵于徐、淮、魯、豫、直、奉(不取南人為北洋心法,以北人樸厚敢死,易于馴順,南人巧詐多智,自喜好爭故。非僅便于求近。雖吞江漢,家法不改)。至辛亥,舉國新軍練成者二十四萬,北洋居十四萬,問鼎之勢已成。

辛亥,第一鎮何宗蓮鎮北苑翼京師,第二鎮馬龍標鎮遷安,第三鎮曹錕鎮長春,第四鎮陳光遠(護)鎮馬廠,第五鎮張懷芝鎮濟南,第六鎮吳祿貞鎮保定。每鎮萬一千至二千不等。禁衛軍一萬二千五百一十三員,原攝政王自將,后交王弟載濤。袁氏組閣,奪載濤軍歸馮國璋。江北新軍為擬議中第七鎮,直、魯、豫、熱、遼、吉、黑七省新軍皆以六鎮抽調官卒為核心建成,故多附從六鎮。姜桂題毅軍出自鮑超-宋慶-馬玉昆,歸榮祿為武衛左軍,本擬裁并,以其子弟兵傳統深厚,兵變可憂,姑從舊。此軍乃曾滌生化石,思想最舊,形勢孤立,非附北洋不得自存,故論者多視為北洋新軍支流。

六鎮之外,鄂軍為壯,彰德秋操,獨擅南方之強。論其始則于光緒二十二年(一八六九)張香濤編練護軍營,采德式軍操,不過一千一百人。二十八年(一九〇二)擴為兩翼,三十年(一九〇四)改翼為鎮,三十二年(一九〇六)統編為第八鎮及第二十一混成協。辛亥,張彪為第八鎮統制,兵萬五百零二員,逃于江上;黎元洪為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兵四千六百一十二員,擁為都督。

鄂軍之壯,不以軍資,人丁亦薄,獨恃學風之盛。儒士典軍,以一省之貧薄,乃與舉國輸捐之北洋同列并坐,三江兩粵之富,黯然失色。文襄畢生引為自豪,自命步武曾左,無負圣明,臨終家人尚乞謚襄不謚忠(忠文襄武)。然文學社之流(革命團體無不以勸學團體始,孫文興中會亦萌于輔仁文社,可見愚民之重要,北洋選丁標準曰樸曰愚,萬不可易)亦緣而興,張彪稱黨人多至三分之一,以辛亥標準,已屬可驚,多數新軍不過二三“十二月黨人”密謀,去之則全師瓦解。鄂軍首義之榮,不得不奉于南人不相之張督,恐其忠骨難安于九泉之下。

黎督就位,擴軍為急,步隊增至四協,炮隊兩標,馬隊兩標,繼而增至步隊八協,炮隊三標,兵眾五萬余,仍不免敗北。各省效之,通國百萬有奇,南北政府坐困愁城,國未生亡形備矣。

湘軍始于光緒二十八年編常備軍,至三十一年端方撫湘成軍一協。宣統元年(一九〇九)整編為暫編二十五混成協,兵四千五十六員。然舊軍不廢,眾過新軍五倍。起義純出新軍會黨,以弱兼強,合編擴為五師,而以親銳援鄂,以是召亂。

秦軍于光緒二十八年由舊軍六旗編成,陜撫升允主之。三十二年,陜撫曹鴻勛補編炮隊馬隊,兵三千九百三十六員,本出甘軍,地非沖要,故于諸軍最弱(同光成例,陜甘一體,論軍則甘重陜輕,自楊岳斌、左宗棠駐節蘭山,相沿不改)。

晉軍起于光緒二十八年西林新政,仿武衛右軍章程,編常備軍步隊六旗騎兵一旗,員二千余。宣統元年陸軍部編為暫編四十三混成協。辛亥,譚振德任協統,兵四千五百五十七員。西林、項城素號瑜亮,而晉軍亦于北五省獨樹一幟,不附北洋。軍興,“閻海龜”因表里之固、太谷之殷,遣散客軍,效東瀛軍國民政術,融退伍兵、后備軍、鄉政自治于一體,省庫不耗,府兵在民,晉人治晉,根基不拔。客軍入晉者數,能逐其省軍而不能撼其基層,終必自去,坐待紳民擁百川復位。兵費省則建設費足,稅輕而民奮,模范華夏,遺愛一方。雖云山河之固得天獨厚,較劍門之險、蜀政之亂,正所謂桃李不言者。

甘軍于光緒二十八年由陜督松蕃改編舊軍而成。光緒三十一年,陜督升允改常備軍為新軍,名新而實舊,宣統元年擴為一協一標,一協以張行志(固原提督)主之,一標以回將馬福祥主之。宣統二年(一九一〇),陜督長庚補馬隊為一標,回將馬安良主之,此甘河馬閥吞西北之始。辛亥,兵六千八百余。

光緒三十二年,新疆巡撫聯魁編練省軍,二千八百余員。宣統元年,陸軍部編為三十五協,辛亥,王佩蘭任協統。另有伊犁新軍,將軍長庚所練,兵二千五百余員。初,劉錦棠建省,伊犁將軍不廢,守伊塔俄邊,故一省二主。

光緒二十八年,江督劉坤一改編常備、續備。巡警軍,光緒三十年,江督魏光燾編武威軍兩翼。光緒三十一年,江督周馥合編諸軍為第九鎮,徐紹禎為統制。年終,江督端方補步隊馬隊各一。

光緒三十年,蘇撫端方首練蘇軍,三十三年(一九〇七)編為暫二十三混成協。辛亥,艾忠奇任協統。第六鎮兵八千二百五十五員,二十三協兵四千三百四十五員。軍興,與各省援軍合編為北伐軍二十師,和議既成,黃留守裁并為五師,分駐寧蘇揚鎮。

皖軍起于光緒三十年誠勛改編防營,次年編為一協,立督練公所。三十四年,炮隊隊官熊成基起義事敗,宣統二年唐啟堯任公所參謀處總辦,兵千五百五十員,守安慶,城大兵單,素瞻上游(湖口)馬首。

贛軍起于光緒二十八年江西巡撫李興銳改編防營為常備、續備軍,三十一年,布政使周浩改常備為一協。宣統元年整編為新軍第二十七混成協。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吳介璋任協統,兵四千二百八十七員。駐湖口、省城。

浙軍起于光緒二十八年浙撫任道镕改防營為武備軍,宣統元年擴為混成協,次年整編為陸軍第二十一鎮。辛亥,統制蕭星垣,兵七千余。

閩軍起于光緒二十九年閩督許應骙編防軍為常備軍左右鎮,光緒三十一年,整編為陸軍第十鎮,孫道仁任統制,兵六千七百八十八員。

粵軍起于光緒二十九年西林署粵,編練常備軍十五營。次年,粵督張人駿編為一協。宣統元年粵督袁樹勛擴為兩協。宣統三年陸軍部整編為第二十五鎮,未成而辛亥軍興,此時龍濟光任統制,兵三千五百余。

桂軍起于光緒二十八年柯逢時撫桂,以贛軍二營自隨,入桂,擴為五營,三十二年整編為兩標一協,分鎮龍州、南寧、桂林,風潮迭起,至辛亥軍興未成,其時趙恒惕任協統,兵二千五百余。

滇軍起于光緒二十八年編練常備軍,三十三年滇督錫良編為一協,以陳宦任協統,教練精良,規模漸立。宣統元年,陸軍部整編為第十九鎮,三年鐘麟任統制,擁兵七千,雄鎮南中。

黔軍起于光緒三十二年西林署黔,編常備軍為一標,后欲擴為二,以財力不充,官兵逃亡,及軍興未成,袁保義、趙純誠分任標統,兵不滿二千,械彈兩缺,幾不成軍。

蜀軍起于光緒二十九年錫良署川,練常備軍七營,三十二年編為第三十三混成協,三十三年,護理川督趙爾巽任鐘穎為協統,旋率部入藏。宣統元年,朱慶瀾繼為協統。三年擴編為陸軍第十七鎮,朱慶瀾署統制,兵員未足,保路軍興,時有兵約六千,訓練極差,為諸省殿。

諸軍守京師本位,內強外弱,北重南輕。禁衛軍員滿械利,獨守宮室;北洋七省次之,環衛七省,部伍齊一。南省諸軍,唯鄂稱壯,江則參差。南國拼湊雜陳,皆不足道。西垂滇甘虎據,俯視鄰省。民國未兆,政勢已定:京寧漢三角干天位,非據其一,王業不成;甘滇謀伯業,足逞方伯之志;余子碌碌,自守亦難。


2023-11-10 18:27:50

[新一篇] 劉仲敬民國紀事本末 碧海桑園,秋聲杜宇

[舊一篇] 劉仲敬民國紀事本末 Ⅱ 軍興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