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與笑》梁遇春——無情卻又多情的觀火者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淚與笑》

再次和梁遇春相遇,是在《淚與笑》里。

只不過,這一次我不再迫不及待地打開書,因為我知道,他正在這本書里慢慢死去。

如果說《春醪集》是他所有夢境與青春匯聚的空中花園,那么《淚與笑》就僅僅是一把灰,一把帶著半生疲憊魂靈的灰。

“生命的確是像一朵火焰,來去無蹤,無時不是動著,忽然揚焰高飛,忽然銷沉將熄,最后煙消火滅,留下一點殘灰,這一點火焰就再也燃不起來了”。

他把自己點著了,他的靈魂之火是足夠大的,倒把他自己燒成了灰燼,連同他的滿腔熱情,連同他所有的希望,任憑火花四濺,幻化成五色美焰。

本是不忍讀完這本書的,可讀完之后心中反倒是生出了些微涼的暖意,“生活是可留戀的,過去是春天的日子,所以才有傷勢的淚水”,他始終相信眼淚是擁有情緒的,它是人生的甘露,是最有力的生活,是年輕人才擁有的幻夢破碎之后的滿腔熱忱。他很喜歡的一句詩“存亡慣見渾無淚”,眼淚,或許真的是人生而在世最單純與直接的東西了吧。

“只有自己發現的美景對著我們才會有貼心的親切感覺,才會感動整個心靈,甜蜜的東西看得太久了也會厭煩,真真的好景都該這樣一瞬即逝,永不再來”。

他對美景很有自己的見解所以,他執著于隨眼一望的車窗,朦朧縹緲的夢中之境。其實,到哪里不是景色,只要你有一個易感的心境,落花是詩,流水是意,燕子啄起三月的春泥,鴻鵠轉身留下天地間浩蕩的背影,美就在此刻。

他最后的幾篇文章總是讓我感到酸澀,我怕我會含淚讀完他的一生,所以我老是走走停停,始終不肯一蹴而就,怕飲急了這酒,醉的一塌糊涂。他的愛情結束了,我仿佛在紙頁上看到了他流淚的傷口,隱隱作痛。

“因為我愛我自己,愛這個自己厭惡著的自己,所以我愛我自己心里流出,筆下寫出的文字,尤其愛自己醒時流淚醉時歌這兩種情懷湊合成的東西。”

都說失戀人的世界是灰色的,那么我想,他的世界大概是一片白茫茫的霧吧,盛世的紅樓,碧波蕩漾的月夜橋也一并失了蹤跡。       

“于是乎,天天在心里建起七寶樓臺,天天又看到前幾天架起的燦爛的建筑物消失在了云霧里,化作命運的獰笑。”

他慢慢建立起來的世界觀是消極的,但也像洞察到了世間真理似的。

“世界里什么事一達到圓滿的地位就是死刑的宣告,人們的一切的癡望也是如此,心愿當真實現時一定不知道蘊在心頭時那么可喜。一件美的東西的告成就是一個幻覺的破滅,一場好夢的勾銷。”

美的幻覺可以承載一個癡愿,愿望實現,幻覺消散,那幻想的美妙與追尋幻覺的痛快也就灰飛煙滅了。

我相信梁遇春的下墜必然有時代的催化,頑固麻木的人,腐朽封建的思想,自甘墮諾的靈魂,無所作為的政府,飛蛾撲火般的青年。仿佛在說這個虛弱的民族,只有災難才能催生出團結之花,開出希望之果。

“我相信生命是一塊頑鐵,除非在同情的熔爐里燒得通紅的,用人間世的災難做錘子來使他迸出火花來,他總是那么冷冰冰,死沉沉的,惘悵地徘徊于人生路上的我們天天都是在極劇烈的麻木里過去——一種甚至于不能得自己同情的苦難。”

就像是一個溺水的人拒絕幫助選擇自己救贖自己,這一段失氧的愛情讓他疲憊不堪,善文字者多是敏感的,他們的世界一碰即碎,善文字者也多是癡情的,他們的精神領域由情感鑄成。

“但是我凄慘地相信西來的弱水絕不是東去的逝波。否則,我愿意立刻化作牛矢滿面的石板在系旁等候那萬萬年后的某一天”。

我又是多想化作他的情人,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間,我愿意珍藏他這一份不會老去變皺的真心,我愿意在清風朗月的夜里,悄悄拭去他眼角的淚珠,撫平他眉間的褶皺,告訴他“她走了,你要堅強”。若是有一個青年才俊在我童稚未泯的時候對我說出“在我最后見到你以前,我已經覺得一撇就可以做我的永生了,但是見了你之后,我仍然覺得還差了一撇,仍然深信一撇就夠了”。我想,我大概可以把這樣一個人記一輩子。

奇怪的是,相比于喜悅,我更中意于凄涼的文字,或許和我本身是個悲歡主義者有關,凄美的東西更讓我能心有所動,更能勾起我心中那根酸澀的弦。

所以為著面面俱圓起見,我只好什么也不想,讓世上事物的浮光掠影隨便出入我的靈臺,我的心就這么毫不自動地凄冷地待著。”

在他看來,天下美的東西都是使人看著心酸的。秦宮縹緲的殿宇,望眼不穿的大海,神秘深廣的星辰,人類在宇宙面前的渺小與無力,總是讓我感到震撼與苦澀。

這本書里我最欣喜的一篇文章是《無情的多情和多情的無情》。所謂情愛,世間千萬人給了千萬種解釋,善男信女們在這場游戲中相守廝殺,循環往復,或是兩敗俱傷,或是白頭到老。

“情人們常常覺得他倆的戀愛是空前絕后的壯舉,跟一切蕓蕓眾生的男女歡愛絕不相同,這恐怕也只是戀愛這場黃金好夢里面的幻影罷”。

他認為看似多情的無情者愛上的只是愛情,為愛情而戀愛,只求嘗到愛情的滋味;而那些看似無情的多情者則是注全力于精神,所以忽略了形跡。愛情之花是極易枯萎的,它需要照料滋養,以精神,以靈肉。

梁遇春的少年盛世已經過去了,“惆悵的情緒,凄然的心境,以及冥想自殺,高談人生”,他的靈魂已經虛弱地邁入老年,二十幾歲的軀殼里是疲軟的精神,他仿佛像一個通靈者一樣預知了自己的死亡“登樓遠望云山外的云山,淌下的眼淚流到笑窩里去,”他便覺得無路可走了,大抵是他看厭了人間,要去別的地方走走罷。

我加入了很多眼淚的情緒到這篇文章里,我想梁遇春寫這本書時也流了不少眼淚吧。 他真的是個悲哀透了的人,最后竟然從悲哀中解脫,開始收藏自己的悲哀起來。

我還沒有讀夠他的作品,他便溘然長逝了。

就讓他安然睡去吧,在另一個世界像往日一樣地看著人間。

燈火闌珊。

作者:Lilylike


2023-11-24 15:23:14

[新一篇] 梁遇春 春醪集 第65章 致石民信(四十一通) (6)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