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健筆還原文字獄始末)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作者:史景遷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03-01
ISBN:9787549502240
開本:大32開
頁數:292
字數:157000
裝訂:精裝
印刷:黑白

作者:史景遷

史景遷(Jonathan D,Spence)世界著名漢學家,現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1936年生于英國。曾受教于溫切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1965年獲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現為耶魯大學教授。史氏以研究中國歷史見長,他以獨特的視角觀察悠久的中國歷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講故事”的方式向讀者介紹他的觀察與研究結果。他的作品敏銳、深邃、獨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為蜚聲國際的漢學家的同時,也成為學術暢銷書的寫作高手。

書的由來、內容、形式與風格: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1374691701

滿清政權何以維持長達二百六十年的統治,其中的重要關鍵是滿人入關之后即逐漸意識到,單憑武力是不足長治久安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長期而有效的思想統治,使漢族知識分子在意識形態上接受滿人的統治。雍正刊刻印行的《大義覺迷錄》一書,除了政治動機之外,更蘊含了內在深層的文化意義。本書講述了《大義覺迷錄》這部奇書的形成、流傳、禁毀的細膩過程,乃由其間橫生的諸多耐人尋味、匪夷所思的枝節,從而反映了中國古代君權與知識份子的關系及舊文人的宿命。

史景遷以《大義覺迷錄》的內容為經,輔以大量的奏摺,復參酌各家說法,只見他在龐大的資料交織下穿針引線,不違逆資料,又營造氣氛,維持敘述張力,這是他的過人之處。

翻翻目錄:

總  序
妙筆生花史景遷 / 鄭培凱  鄢 秀
前  言
資料來源說明
單位換算說明

楔  子 
第一章    投  書
第二章    皇  帝
第三章    行  蹤
第四章    湖  南
第五章    鳳  鳴
第六章    駁  斥
第七章    炯  戒
第八章    赦  免
第十章    付  梓
第十一章    探  源
第十二章    異  議
第十三章    宣  論
第十四章    枝  節
第十五章    重  審
譯后記  歷史、認同、權力
參考書目 

看看書評:


他在其中每一個世紀都選擇了一、兩個專門題目,寫出生動的敘事(narrative)長篇,從正面或側面勾勒出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這是史學家的真本領,也是史學的最后歸宿。就我閱覽所及,在并世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學者之中,好像只有史景遷一人具有這一特殊的本領。為什么呢?我想這是因為他不但史學的功夫深厚,而且文學的造詣也超出儕輩。——當代華人世界著名歷史學者 余英時

(史景遷)描寫歷史人物的性格,也往往從細節見到性格,于是這些人物不是平面的面譜,而是有笑有淚的活人。康有為、孫中山、毛澤東……都在他的筆端復活了。……中國史學的祖宗,太史公司馬遷,其文筆之優美,使《史記》不僅是歷史記載,也是文學作品。這一傳統,自清代考證之學獨擅勝場,文章之美,已不受重視。史景遷先生的著作,堪為我認借鏡。——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許倬云

讀讀書摘:


前   言

讀史其中一個用處就在于提醒吾人,事情可以匪夷所思到什么程度。曾靜謀反的奇案,還有《大義覺迷錄》的刊刻印行、通頒天下,似乎正是這句話的腳注。但是讀史另有一個用處,就在于讓吾人看到,人可以這般實際地應對如此匪夷所思的情境。曾靜與雍正又再一次說明了這點。

在1720年代到1730年代之間,清朝的儒士或目睹此事,或在其間推波助瀾,并以驚人的細密面對之,因此留下極為龐大的*,見證這段歷史。從如雪片般呈稟朝廷的奏折,可以大致勾勒出各地封疆大吏遇事決斷的梗概,也可窺知奏折往返遞送且有皇上批語溜依循的流程,還可看到官員為博圣眷而附上所掌握到的謀逆材料。這些文件是由朝廷主掌*的官員世世代代保管,對史家彌足珍貴。1912年,清朝覆亡,這些文件每每得在遭受戰火波及之前裝箱封存,輾轉流落各地。到了20世紀末,這些*終究得以分別藏于臺北、北京兩地溫濕度受控制的場所,出奇逃過接二連三的摧殘。

曾靜一案始于1728年,在1736年由朝廷終審了結。但是幾乎在案發之初,此案的原委便可上溯至遙遠的過去,部分是在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的軍事沖突與知識論辯中,部分則可遠溯至古代,甚至迄于孔子之前中國哲學、歷史文本粗具雛形的年代。同樣的,朝廷終審結案之后,回響仍久久不衰,不僅歷經了清末民初的分崩離析,而且還延續到我們所處的年代:中國有一家出版社于1999年集結出版了本案重要源文件的抄本,滿足觀眾在看了《雍正王朝》電視劇之后所產生的好奇心。

曾靜案所講的不只是皇帝與其死敵的故事,它還旁及《大義覺迷錄》這本奇書,此書幸賴朝廷的飭令,得以在1730年代初風行天下、廣為摘引。而拙著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本有關書籍如何被書寫、刊行天下,有關巡回駁斥,有關自我宣傳,有關眩惑聽眾與大肆抨擊的書。

這則離奇的故事講的是18世紀的中國人,他們一方面汲汲營營于儒士的名位,另一方面又身陷于科考的迷惘之中:他們一方面皓首窮經,但又得對上位者所做在他們看來是專橫、負面的決斷逆來順受。在文士精英圈內失敗者之中,有許多人打心底否認他們是上位者所斷言的那種知識分子,曾靜就是這類的典型,而許多無端被牽連進曾靜這個案子的人也是其中之一。

 


史景遷 2012-04-18 02:31:43

[新一篇] 貳時代——解剖文化界的100個關鍵詞

[舊一篇] 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