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樹森:與藝術共感飛翔的青春紀事錄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李渝、李黎、季季、陳列、陳芳明、楊澤、樊光耀、駱以軍、邁克/關愛推薦
    鄭樹森/專文介紹
  
  與藝術共感飛翔的青春紀事錄
  
    滿目的畫面,閉上眼睛也看得到筆觸和顏色細節;整個空間的音樂,與心裡跳動的聲響同步而隨之吟唱;進入書中悠遊古典藝術、音樂或電影世界,來到藝術家共聚的文藝沙龍或創作房間;是跨越所有感官如影像、音聲、觸覺感覺,以靈魂為導引,對生之美死之悲、人性的追求理解,更是融合無間的美學提煉。作者浸淫其中,真誠純粹,信手拈來,不由讓人張望其背後轟轟然的巨人。
  
    當前華文美學評論中,尉任之是最優秀的作者。
  
    能夠把美學∕哲學∕繪畫∕音樂∕電影等論題都說到,是很不容易的,尉任之卻能說得深入又有序;他總能選擇吃力的題目和被忽視的題材,從作品和個人著手,用人文精神來關照,知性比誰都強,文字漂洗了多餘的感性,最是沉靜敏捷實在。
  
    第一次在《印刻》上讀到任之的作品就讓我覺得與眾不同,以後每見他有新作便充滿了期待。──李渝
  
    作者安靜從容地出入於音樂、繪畫、電影、文學等藝術之間,探問其中諸多創作生命的追尋,凝視那些心靈深處若干不時閃爍的光亮與陰影,時而回顧自己,時而張望風景,沉思,詰問,或者嘆息,並且,一再地看見與發現。──陳列
  
    尉任之的第一本文集《室內靜物.窗外風景》在這個Facebook殺時、twitter殺字的新世代出版,恐怕是非常不合時宜。任之此書涉獵極廣,文學、美術、音樂、電影、新興國族文化,無一不包,又層層互扣,互為激盪;對於行將逝去的「老靈魂」,這些文字都是需要細細咀嚼才能體會的精粹,在「慢讀」(slow reading)成為「非常態」的年代,知音寥落,在所難免。而這些文字的「反潮流」,更在於其十分不「肚臍眼」(navel-gazing),而過於「大哉問」。德國評論界若干年前就曾以「我、我、我的世代」來形容德語新世代小說界。陳映真先生中風前最後一次參與《聯合報》短篇小說獎評審,對絕大多數作品的「喃喃自語」驚訝莫名。這個趨勢在「有Facebook、無朋友」(靠虛擬、缺現實)的今天,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因此,任之一再打磨這批文字,印刻出版社竟然堅持出書(尚未「app」),可說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絕對是rear guard action。
  
    任之在這本書展示的多才多藝,除天賦聰穎,吸收快,分析強,與後天栽培也不無關係。父親尉天驄教授是散文家、名學者,更是《筆匯》、《文學季刊》(《文季》)兩份重要刊物的創辦人。母親孫桂芝女士(1943-2005)是聲樂家,晚年亦擅丹青。很長一段時間,尉府真是「往來無白丁」,進出都是台灣藝文界的一時俊彥,更是海外不少文人雅士返台時的落腳點。任之得天獨厚,能夠在這樣的環境成長,耳濡目染,識見修養自是不凡,也為旅法後的恢宏視野奠下深厚的基礎。任之這本文集,全面展現他青少年時期以來的多方面修養,行文洗鍊,分析入微。文章陸續在海峽兩岸披露後,少數仍在「慢讀」、不大會快閃眼球的老輩文友,無不讚嘆,想來任之亡母在天之靈定當欣慰萬分。與尉家兩代相交,不覺四十餘年;任之新書付梓前有幸得睹定稿,浮想聯翩,錄下以為存念。──鄭樹森〈多才多藝一任之〉
  
    《室內靜物.窗外風景》所期望達到的一個嘗試,便是如何運用一種新的形式來把藝術介紹給讀者朋友……看著將要出版的第一本集子,我的心情既期待又焦慮,既緊張又喜悅。翻看這些過去的作品,感受到一股年輕的衝勁,或許有點莽撞,卻也覺得格外的珍貴。隨著寫作經驗的增加,我自覺這種莽撞的力量將會愈來愈淡。《室內靜物.窗外風景》就像一部我個人的青春紀事錄,保留了這個時期我對藝術的看法、我旅行的紀錄,以及我這個階段的生命狀態。──尉任之


鄭樹森 2012-04-19 20:36:38

[新一篇] 尉任之:室內靜物.窗外風景

[舊一篇] 這樣做才能快速吸引到你一直想要的女人,并讓她徹底愛上你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