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咚:2012年中國人的四個愿景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很久以來,關于世界末日的預言考驗著人類的理性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也為正在來臨的2012年增添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和神秘感。而對于中國人民來說,2012年,也是一個令人滿懷期待同時又惴惴不安的年份。在這一年里,執政黨在進行世代交替之際,會不會針對現實社會存在的諸多重大矛盾和問題,作出積極的有效的回應,開啟一個嶄新的充滿希望的時代,無疑給中國人留下了巨大的懸念。
 2011年,除了全球金融動蕩仍在持續,經濟復蘇曙光尚未全然顯現之外,民主化浪潮從中東到歐美到亞洲,一波接一波,獨裁政權接連關門歇業,政治強人比賽著誰更灰頭土臉,尚在臺上者也是膽顫心驚。而在中國大陸,在2011年即將結束的時候,韓寒連寫《談革命》、《說民主》、《要自由》三篇博文,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引發了海內外華人世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也充分反映了民心涌動的潮流所向。
 新的一年伊始,各界人士都對未來做了種種憧憬和假設,其中關于中國命運和中國人未來的思考備受矚目。我認為,在這樣一個特殊年份里,當代中國人有四個最關心的愿景,它們受重視和實現的程度,是衡量當代中國社會進步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
 
 愿景之一:未來更有希望,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
 
 中國在2011年邁過了一個重要的坎,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表明了中國在長達三十多年里對經濟進行資本主義改造,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證明了無論是資本主義經濟生產方式還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對于人民來說,都是方法和手段而已,只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是好東西,西方可以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國也可以搞。
 但另一方面,在中國實現經濟規模和生產力水平大幅躍升的同時,利益集團積極利用手中的權力,大力推行“國進民退”戰略,權力與資本相勾結,攫取經濟發展的成果,為其繼續有效駕馭權力、保護既得利益服務,使得腐敗現象日益普遍,貧富分化日益嚴重,新興民營企業主和普通百姓的利益受到盤剝。
 由此導致兩個必然的惡果,一是利益集團成了改革的主要受益人,社會保障體系比較薄弱,民生問題成為相當迫切的社會問題;二是為保護利益集團的利益,政治上更加趨于保守,政治改革滯后于經濟改革,政治體制與經濟不相適應,權貴可以隨意施加對市場和經濟的影響。
 讓人民對未來充滿希望,就要表現出改革的堅定意志,不僅要提出改革的規劃思路,而且要有具體的時間表和具體措施,邁出實質性步伐。改革的基本目標是要保護多數人的利益,保護多數人享有經濟發展的成果,完善國家基本法律和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限制政府權力,擴大公民對國家政治、經濟事務的參與,使權力受制于人民,使人民利益得到切實保障。
 在經濟改革取得成果的基礎上,改革的著力點轉向社會領域和政治領域,社會改革和政治改革成為迫在眉睫的兩大重點。如果不能盡快在這兩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經濟改革成果就會失去依憑,有喪失的危險。而中共十八大,正是提出社會改革、政治改革戰略和策略的重要契機。
 不改變,就會“被”改變。世界在2011年的動蕩以及國內群體性事件的高漲,都是社會涌動改變意愿的強烈表現。“革命”是2011年世界流行的關鍵詞,所有的革命都爆發于頑固的營壘,那些拒絕改變的政治強人過于自信,結果成了革命的對象,往昔的威權如秋風掃落葉,黃花不再。歷史給了每個政權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改變,然而人民的耐性是有限的,一旦超過了人民忍耐的極限,就會導致暴力革命或者內部瓦解,前者從中東革命,后者則從前蘇聯,都能得到有益的啟示。
 
 愿景之二:公民更有尊嚴,將《憲法》落到實處
 
 幸福是公民們的由衷向往,而尊嚴是幸福的基礎,因此,讓公民更有尊嚴,是公民幸福的首要因素。公民的尊嚴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生存權和發展權得到滿足,生活富足,自我實現;二是人身權利和政治權利得到滿足,身心自由,精神舒暢。
 讓公民更有尊嚴,首先應當保護公民都有機會參與經濟建設,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擁有良好的社會保障,并創造適宜于每個人發展的制度、體制和機制環境。生存權和發展權,是公民的最基本權利,保障公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獲得充分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使每個人都得其所,是一個國家、政府和政黨存在的最基本理由。如果不能保證公民公平地實現生活富足并讓他們都能獲得自我實現的快感,特別是最低程度上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權利,那么這個國家、政府和政黨就會喪失存在的合法性依據。
 然而,保障公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不是上帝或者政黨的恩賜,而是國家和政府應為公民服務的核心功能之一。長期以來,凡是獨裁政權都極力使人們相信,掌控國家權力的組織乃至個人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并刻意疏于從國家法律和制度層面進行規定,以使人們對它感激涕零。從金正日死后,朝鮮民眾對其表現出的依賴看,金氏家族進行的這方面“洗腦”教育何其成功!
 讓公民更有尊嚴,就應該打破由統治者賜予人們生活資料的虛妄宣傳,反過來他們應該明白,正是他們的納稅,養活了統治者。他們才是權力的真正主人,可以委托人管理政府、履行權利,也可以依據自身意愿,解除委托關系。這些都是在國家基本法律和制度中要作規定的。
 接受公民委托的政府應當依照國家法律和制度要求,竭盡全力為公民們創造就業機會和發展機會,否則在公民們不滿意的情況下,他們就要面臨被罷黜的后果。
 讓公民更有尊嚴,除了生存權和發展權,就是人身自由和政治自由獲得有效保障。關于人身自由,在2011年公眾輿論曾經就“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展開爭論,并迫使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遵從民意,排除了可能導致秘密拘捕公民泛濫的條款,維護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權利。對于中國人來說,人身不自由還表現在實行嚴格的戶籍制度,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仍然存在,人口流動受限制。
 人們對政治自由談得很多,更容易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對公民的政治權利進行了充分的表述,堪稱“完美”,然而這些條款在現實中卻未能很好地落實。原因即在于,《憲法》比較抽象、籠統,其執行還需要具體的法律和制度,但這方面卻長期缺失;同時為了更有效地落實,還應該有相應的體制和機制,與之配套,這方面也是缺失的。我們常常說要進行政治改革,但是在我國,政治改革是不用作傷筋動骨的改變的,直接落實《憲法》就行。
 實際上中國要實行政治改革,核心是依照現行憲法,完善有關公民權利方面的國家基本法律和制度,配套實施的體制和機制。這是執政黨和公民之間取得最大公約數的改變方式,否則就得面對革命的可能性。
 
 愿景之三:社會更加寬容,公眾輿論影響增強
 
 正因這樣,只要執政黨順應歷史大勢,順應民心所向,在政治改革方面其實是沒有什么外部阻力的,其最大的阻力來自內部既得利益集團和保守勢力。它們從現有格局中得到好處,所以不希望改變現狀,增加不確定性。
 換言之,政治改革對利益集團和保守勢力可能意味著被迫改變、被迫放棄某些東西,但對于執政黨來說,未嘗不是好事。比如公民的自由表達權,執政黨應該感謝而不該遏制互聯網上的言論相對自由。通過它們,可以發現自身肌體中的某些腐壞部分,可以幫助療治自己,恢復健康。因此,促進社會更加開放和寬容,保護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利,是發揮公民監督作用、加強執政黨自身建設、擴大其民意基礎的需要,是建立開明政治、擴大公民政治自由、讓公民有尊嚴和幸福的需要。
 反過來看,之所以互聯網受到限制,公民的自由表達權利受到限制,正表現了利益集團和保守勢力影響了執政黨的決策,綁架了其意愿。公民的自由表達,促進了公眾輿論,也利于將特殊利益集團從國家法律和制度層面的影響中剔除掉,將其從對現實政治的影響中剔除掉。
 從這個角度來說,執政黨應當鼓勵互聯網上形成的公眾輿論對利益集團和社會丑惡現象的揭露、批判,更應當通過傳統的傳播媒介,允許公民自由表達,保障公民表達的渠道,以期對利益集團形成有效的輿論監督,約束利益集團對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滲透和影響。
 
 愿景之四:加強社會中介組織,促進社會內在平衡
 
 現在對社會穩定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覺得社會穩定的意思就是整個社會平靜如水,波瀾不驚,并將它作為最高目標。很多地方在這個錯誤認識誤導之下,采取了錯誤的維穩措施,結果越是這樣,越是容易觸發“群體性事件”,導致社會“不穩定”。
 真正的社會穩定,核心內涵應該是整個社會具有內在的平衡,政府和公民均遵照法律和制度行事,保證法律和秩序得到維護。這中間或許有公民們的游行活動,只要這種游行活動遵照法律和制度實施,不危害法律和秩序,它就是有益而無害的。
 維護社會穩定,關鍵在于建立強大的社會,加強社會中介組織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紐帶和緩沖作用。政治權力要向社會權力進行讓渡。應當削弱政府權力,增強市場在支配經濟中的核心地位,培育社會中介組織,讓其在管理社會事務、開展社會建設方面發揮主要作用。
 社會組織的另外一個重要作用是成為公眾情緒的吸納器和過濾口,成為公民意見的交流和傳輸管道,消化社會不滿和憤怒,減少其激化、爆發導致嚴重的暴力后果的可能性,并有助于社會情緒的合理宣泄和公民問題的及時解決。來源:凱迪

丁咚 2012-04-27 03:22:33

[新一篇] 戴建業:再談微博

[舊一篇] 丁咚:中國人不講道德誠信的五個源頭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