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孫子》 第三講 (始)計第一 《戰爭論》筆記:全書結構和警句名言(2)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戰爭論》筆記:全書結構和警句名言(2)
    第四篇,《戰斗》,戰斗是真刀真槍的實戰,以徹底消滅敵人為目的,這是戰術研究的對象。戰斗之后,還有追擊或退卻,也很重要。作者強調,進攻有頂點,勝利有頂點,勝敗既分,交戰雙方,傷亡慘重,疲憊不堪,勝而不追,功虧一簣,是最大遺憾。勝方,乘勝追擊比勝利更重要;敗方,組織退卻也是彌補失敗。這個后續過程有時比戰斗本身更重要。最大勝利或最大失敗,往往取決于它。最大限度地消滅敵人,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比什么都重要。在危險的環境里,復雜的計劃不如簡單的行動,有時,勇氣比智慧更重要。《孫子·軍爭》講“窮寇勿迫”,沒有講是不是追。《司馬法·仁本》說,“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追擊逃跑的敵人不超過139米,跟蹤退卻的敵人不超過415公里,深怕追猛了,自亂陣腳,為敵所乘,被敵人打反擊,其實是反對和限制追擊。
    第五篇,《軍隊》,軍隊是實施戰斗的主體,也是戰術所關注。作者主要講五個問題,一是軍隊和戰斗空間、戰斗態勢的對應關系(即軍區、軍團和戰局的關系),二是兵力的分配和戰斗隊形,三是行軍、宿營和補充給養,四是與第三條有關的作戰基地和交通線,五是地形和人地關系。兵力分配,包括三大兵種,步兵、騎兵和炮兵的比例。步兵是戰斗主力,騎兵、炮兵是輔助兵種。騎兵長于“走”,炮兵長于“打”,可增加機動性和打擊的力度。當時的比例,是五名步兵頂一名騎兵,步兵千人配兩門(或更多)火炮。宿營,包括野營(住在野外)和舍營(住在營房里)。給養,分四種,一種是靠村民供應,一種是靠強迫征收,一種是靠正規征收,一種是靠倉庫儲備。速決傾向前兩種,持久傾向后兩種。拿破侖主張掠敵繼食,孫子也是,克勞塞維茨不完全贊同,他更理解守方的立場。
    第六篇,《防御》。戰斗分兩種,一種是攻,一種是守。戰略進攻,是從外往里攻,戰略防御是從里往外攻,作者叫“向心性”和“離心性”,我國兵書叫“主客”(本書《九地》也這么講),攻方是客,守方是主。作者先講防御,篇幅很長。這里面有很多戰史經驗,特別是拿破侖進攻俄國,雙方的成敗得失。作者講絕對戰爭,講戰爭的兩極化和逐步升級,是以均勢、對稱為出發點,現實戰爭對它的修正,最明顯就是進攻和防御。雙方攻守異勢,關鍵是力量不對稱。一般看法,守方弱,消極;攻方強,積極,進攻才是戰爭的主流。但作者認為,防御比進攻更強有力,手段更多,體系更復雜。它可以利用要塞(包括城堡和筑壘城市)、陣地、營壘和各種地形,讓攻方付出很大的代價,時間、國土和民眾,也更利于守方。《孫子》是站在攻方的立場講話,《墨子》是站在守方的立場講話。墨守孫攻,各是一個側面。克勞塞維茨是兩面都講,但篇幅最大,還是講守。
    第七篇,《進攻》,是草稿。克勞塞維茨是從守的角度講攻。作者說,攻中有守,守中有攻,很多講進攻的話,前面已經講過,但也有一些問題,是進攻所獨有。這一部分,篇幅很小,各個章節,應對著第六篇看。
    (3)最后一篇是總結。
    第八篇,《戰爭計劃》,也是草稿。這是呼應第一篇。作者回到第一篇的話題,絕對戰爭和現實戰爭的關系,戰爭和政治的關系。作者說,戰爭計劃,與其說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不如說是急中生智的判斷力。他強調,戰爭的目標有兩種,有限目標和終極目標。有限目標很多,比如對敵人國土的占領,但終極目標是打垮敵人,人最重要。
    《孫子》是先計而后戰,把計放在最前面,《戰爭論》則放在最后。
    (二)克勞塞維茨論戰爭。
    (1)摘自書前的《說明》:戰爭無非是國家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到處都堅持這個觀點,我們的研究就會一致,一切問題也就比較容易解決。雖然這個觀點主要在第八篇中才發生作用,但在第一篇中必須透徹地加以闡明,而且在改寫前六篇時也要發揮作用。……(11頁)
    在行動中人們將永遠依靠判斷,而且單靠判斷也就足夠了。但是,如果不是親自行動,而是在討論中說服別人,那就必須有明確的觀念并指出事物的內在聯系。……(14頁)
    防御帶有消極目的,但卻是強而有力的作戰形式,進攻帶有積極目的,但卻是比較弱的作戰形式;……(14頁)
    佯動是比真正的進攻較弱的一種兵力運用,因此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能采用;……(14頁)
    只有在具有全面優勢或者在交通線和退卻線方面比敵人占優勢時才能考慮迂回;……(15頁)案:這一部分,是作者留下的修改意見,有如遺囑。(2)摘自第一篇第一章《什么是戰爭》:戰爭無非是擴大了的搏斗。如果我們想要把構成戰爭的無數個搏斗作為一個統一體來考慮,那么最好想像一下兩個人搏斗的情況。每一方都力圖用體力迫使對方服從自己的意志;他的直接目的是打垮對方,使對方不能再作任何抵抗。
    因此,戰爭是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23頁)
    如果把文明民族的戰爭說成純粹是政府之間的理智的行為,認為戰爭越來越擺脫一切激情的影響,以致最后實際上不再需要使用軍隊這種物質力量,只需要計算雙方的兵力對比,對行動進行代數演算就可以了,那是莫大的錯誤。(25—26頁)
    戰爭并不是活的力量對死的物質的行動,它總是兩股活的力量之間的沖突,因為一方絕對的忍受就不能成為戰爭。(27頁)
    在軍事藝術中,數學上所謂的絕對值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基礎,在這里只有各種可能性、概然性、幸運和不幸的活動,它們像織物的經緯線一樣交織在戰爭中,使戰爭在人類各種活動中最近似賭博。(41頁)
    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43頁)(3)摘自第三篇第十章《詭詐》:詭詐是以隱蔽自己的企圖作為前提的,……
    初看起來,戰略這個名稱來源于詭詐這個詞似乎不是沒有道理的。盡管從希臘時代以來,戰爭在許多方面發生了真正的和表面的變化,但戰略這個名稱似乎依然表示它本來具有的詭詐的實質。
    ……
    ……正確而準確的眼力比詭詐更為必要,更為有用。
    ……戰略支配的兵力越少,就越需要使用詭詐。因此,當兵力很弱,任何謹慎和智慧都無濟于事,一切辦法似乎都無能為力的時候,詭詐就成為最后手段了。(216—218頁)案:德文原文,“戰略”作Strategie,“詭詐”作List。德語的Strategie相當英語的strategy。英語的strategy和stratagem是相關詞匯,前者是戰略,有別于戰術(即tactics),來源是希臘文的strategia;后者詞義更寬泛,不僅指戰略,還指一般的計策,特別是花招和詭計,來源是希臘文的strategema。克勞塞維茨指出,弱者比強者更尚詭詐,這點很重要。強者,恃強凌弱,往往重實力,它的對手,沒有實力,當然就得動腦筋,出損招、邪招。
 


李零 2013-08-21 15:27:00

[新一篇] 我讀《孫子》 第三講 (始)計第一 《戰爭論》筆記:全書結構和警句名言(1)

[舊一篇] 我讀《孫子》 第四講 作戰第二 作戰第二(1)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