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城堡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城堡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品之一,本身就是一個迷。
   第一次拜讀時,我是個不知世事的毛頭小孩,完全很迷亂,剪不斷理還亂。可以說是無聊中尋求痛苦的一種閱讀。
   其實這很像人生,就像個夢,迷幻閃亂,茫然,不知所措。而其中許多是是非非一團亂,現在斬斷是非齊物而觀,眼前豁然開朗。就像對某個人的評價一樣,多姿多彩,如果評價一致那么已經是集體無意識的一種寫照,或則是利益共同體所趨。
   我記得城堡沒有結尾,故而具有未完成性和開放性,所以不可能有一個更準確的解釋,因此只能從詩學角度分析城堡。(而從卡夫卡現實生活中找答案可能會不同,但先按這種思路考慮)
   《城堡》的主人公叫K,一個字母,有符號化特征。跟阿Q的Q字相像,但不是同種用法。K自稱是一個土地測量員,但城堡并不承認聘請過土地測量員。因此K無權在村莊居住,更不能進入城堡。于是K首先去找村長,村長告訴他聘請K是個錯誤,于是為了補償過失,K被安排去給一個小學當看校門的,而學校也不缺看門人。最終K發現他是一個對城堡毫無用處的人,當然也進不了城堡。
    用故事描述《城堡》是一件很費力的事,因為《城堡》幾乎是無法用講故事來描述的,必須把城堡看成一個總體象征結構,小說才能獲得解釋。
   “K到村子里時,已經是后半夜了。村子深深的陷在雪地里。城堡所在的那個山崗籠罩在霧靄和夜色里看不見了,連一星兒顯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兒的光亮也看不見。K站在一座從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橋上,對著他頭上那一片空洞虛無的幻想,凝視了好一會兒。”
  這是城堡的開始一部分可以證明一開始卡夫卡就賦予了城堡雙重含義,既是一個實體存在,又是一個虛無幻象,像一個迷宮,所以小說一開始就營造了一種近乎于夢幻的氛圍。
  另一處是K到了村子的第二天早上走出客棧打算去城堡看看。
  它既不是一個古老的要塞,也不是一座新穎的大廈,而是一堆雜亂無章的建筑群,……
  倘若K原先不知道它是城堡,可能會以為是市鎮。
   這一章仍給人不可把握之感,從詩學角度來看,正是因為卡夫卡回避了主觀感受,完全借助K的感受,才給人不可把握之感。
  因此,小說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所以每一個讀者都會從自己的立場出發,來解釋城堡,因此《城堡》就成了解釋的迷宮,至于“城堡”到底為何物,可能連卡夫卡自己也不知道。
  如今流行的解釋主要有:
  從神學來看,有研究者認為“城堡”是神和神的恩典的象征,K所追求的是拯救。
  心理學觀點認為,城堡并不存在,它是K的自我意識的外在折射,是K內在真實的外在反映。
  存在主義認為,城堡是荒誕世界的一種形式,是現代人的危機,K被任意擺布而不能自主,他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費,從而代表了人的生存狀態。
  社會學觀點認為城堡是在批判官僚主義和集權統治的危機。馬克思主義者本雅明,盧卡奇等人認為《城堡》表現了人與物化了的外在世界的矛盾。形而上學的觀點來看,K努力追求和探索的,是深層的不可知的秘密,他在尋求生命的終極意義。實證主義者則詳細考察了作者生平,以此說明《城堡》與卡夫卡的關系。
  既然城堡的定義如此飄渺不定,那么讓我們看看其內容的詮釋上,從里面的人的關系上看,還是比較好明白的了。(基于一種齊物而觀的方法去審視)
  和K接觸過的人們的利益紛爭,而導致之間的流言蜚語,不僅會讓人難以判斷是非,其實這是誤入歧途的表現,也正如此,你才會迷茫,對城堡更加一頭霧水。
  跳出圈子看,不用是非去看,里面一切不過那么坦然,不過是個欲望的堆砌物,就是我們的社會,人們追求的難道僅僅是城堡?
  首先要分析K為什么要找城堡?
  利益、生活,那么一切簡單了,一開始K是以測量員的身份來的,那么不是找工作找什么呢?從小說出發一切根據源于小說吧。然后因為得不到承認,所以尋求地位的認可,也是為了生存,那么為什么要去城堡的原因可以理解了,雖然很簡單,但很多東西本來就簡單,只是很多人喜歡復雜。不過能說出個一二三的理由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從一開始城堡沒給我們明確的答案,有的只是暗示而已。
  以上分析可以很明確的知道K為何而來,為何要找城堡。這樣難免會讓人覺得城堡是權力機構所在地也在所難免,因為誰有權利給人身份和合法地位呢?一切除了這個機構,有誰能夠保證呢?
  從里面很多人物的細膩描寫,確實可以看出卡夫卡的敏感和苦痛,而看的越清楚會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傷害。尤其是靈魂!
  我常覺得思考是種毒藥,就像在抽煙一樣上癮,吐著圈,彌漫周圍。而解藥我常備“道家”。但是卡夫卡是把苦痛做到極致。
  K在城堡的文章中常常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做,就像棋子,為了追求自己的欲,而被擺布。中國有句話無欲則剛,現在想確實有幾分道理。而里面的是非最后發現也是欲引起的。但是很多被愚弄而未知,像個小丑,沒有自己,奴顏婢膝。而抵抗就像異類,一切不禁讓人不寒而栗。
  我曾思考卡夫卡寫城堡到底要說什么話?
  這應該從卡夫卡現實中思考。我對于此感到很無力,因為我只看過他的寥寥幾篇文章而已,對此不敢妄言。
  米蘭.昆德拉曾在在<<小說的藝術>>這本書中提到過城堡的結局 最后K被殺死了 但即使是在他死前前一刻 他也在后悔 后悔自己沒有足夠的力氣把自己掐死 。
  而據卡夫卡的好友、卡夫卡作品的整理出版者布洛德說,卡夫卡計劃在小說結尾讓K力竭而死,恰在此時,城堡卻傳來消息稱K可以在此地居留和工作。
  那么就是說K的死是必然的,可是人的死不也是必然的嗎?人的欲是無止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城堡遙不可及,人的欲望永無止境,這讓我們難免不去思索卡夫卡不是不在向我們詮釋人生?當你精疲力竭時難道不想安息?想死而不得是一種苦難的深化!
  人生對于我永遠是個夢,就像城堡。這難道是答案?齊物而觀,沒有答案,有的只是假設,卡夫卡為什么不寫K最終怎么樣?難道還不知道嗎?生命,人生充滿的神秘,沒有什么可以固定僵化,天意等等又是我等可以胡亂揣摩的?
  而據旁人資料我們可以分析下我的猜想和觀點
  “收在不久前出版的卡夫卡日記(S.費歇爾出版社)里第一次以德語發表的一個殘篇叫《村莊里的誘惑》。它可以理解為卡夫卡代表作的早期試筆(寫于1914年,而長篇小說《城堡》絕不會始于1917年之前)。這是關于一個人的悲劇,這個人想要與人們一起在村子里住下來然而卻無法在此異域扎根,也找不到通往凌駕于村莊之上的“城堡”的道路。當地鄉下人那幾乎不抱任何希望的寂寞、他們宿命的不信任和誤解,這一切已經在這試筆中像閃電般劃過。這一點在一個當地人對他老婆講的話——亦即短文的頭幾句——中便得到了體現:“這就來,稍等一等。我只不過還想看看這個人在這里想干什么。他是個外鄉人。他在這里完全沒有必要地亂轉悠。你看吧。”(殘篇的)主人公回答道:“我在這里找個旅館,沒別的目的。您的丈夫沒有權力這樣談論我,使您對我產生錯誤的看法。”過了一會兒,那個女人以相似的樣子輕聲回答:“他話這么多。”對這個陌生的不受歡迎的不速之客的批評沒有必要多提了。”這是天涯上發現的,我也不知是否可以當做根據。他說這是卡夫卡創作城堡前受的的一部名為《祖母》小說的影響。
  如果這樣那么城堡的現實來源和闡訴恰好為我前面的某些現實猜測有所論證。K確實是來求生存的,因為這也是人活著的前提,難道不是嗎?
  你看城堡是城堡,未必你就不是一座城堡,笑語拈花花不語,空留城堡獨愴然
  K還在精疲力竭的追求著城堡,想放棄而不得,難道你不是嗎?花隨水而流,不得而隨之,水流而下是自然,水流而上是枉然和損耗,因為你無法都往上,而最終也將往下吧。


總有一天你掛了什么意義都沒了 2013-08-21 16:15:42

[新一篇] 沉重的肉身 不可玩耍的情感

[舊一篇] 卡夫卡文集:城堡 籠罩著一種神秘的、夢魘般的氣氛 寓意深刻 令人回味無窮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