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經濟學 17.節約能源(下)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17.節約能源(下)

美國素稱是一個市場經濟的國家,但那里也發生過因違背了市場原則而導致重大失誤的例子,一個明顯的事例就是在第一次能源危機之后國家對于能源價格的干預。

1973年海灣國家控制石油輸出,造成全世界石油價格上升3倍。當時美國所消費的石油中約40%依靠進口。按照市場規則,國際石油價格上升會導致石油進口國的國內生產的石油油價上升到同一高度,其結果一方面是消費者的負担加重,另一方面是原來國內的石油生產者將獲得暴利,美國國會關于國際油價飛漲對策的辯論中出現了兩派尖銳對立的意見。一派主張按市場規律辦事,油價該漲多少就漲多少,讓市場去決定價格。另一派主張限制油價,減輕消費者的負担,并避免石油企業的暴利。由于辯論中石油消費者人數多,結果后一派意見占了上風。最后決定石油生產者必須以高價從國際市場上進口一定數量的石油,此數量正比于該企業自產石油的量。然后將進口石油和國產石油合起來供應國內市場,在市場上形成一個供需均衡的價格。這個價格控制在介乎國際油價和原國內油價之間(通過進口比例的調整來控制),既可以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又能照顧生產者的利潤,似乎是一個既公平又合理的油價。由于美國采取強制國內石油業負担國際高油價的辦法,使國內油價大大低于國際油價,所以當時美國的汽油價格在各個市場經濟國家中是最低的,盡管和1972年相比也漲了將近1倍。

這個貌似公平合理的定價政策,事實上違背了市場運行的原則,實行不久就出現了問題。首先是本來可以用比國際油價低的開采成本從國內的油田采油,但由于國內油價低于國際市場上的油價,石油業不愿在低油價下擴大生產,于是國內的石油資源沒有很好利用,反而去國外買高價油。外國的石油業生產者得到了美國的所支付的美元,最終要回到美國市場上買東西。和開采國產石油比較,美國要支付更多的經濟代價來得到同樣的一噸石油。

其次是國內的低油價妨礙了節能的發展。從經濟學的觀點看,“節能”的定義是用其它價值比較低的資源來代替價值較高的能源的消耗。譬如用較好的隔熱材料以減少熱量的消散,而且前者的價值必須比后者低,這才是真的節能。再如隨手關燈,則宣傳也是有成本的。通過宣傳節能確實是一項好的政策,但宣傳的成本不得高于所節能源的價值,否則從經濟學上講非但不是節約反而是浪費。經濟學中對于節能的定義強調了兩點,首先是不僅要節能,而且應該節約一切資源,片面為了節能而浪費了更多的其它資源,則對社會造成損害,其次強調了各種資源的消耗存在著替代的可能性。絕緣材料可以代替部分能源,精確的自動控制(例如對室內采暖和空調溫度的控制,對煉鐵高爐和熱處理爐內溫度的控制)則是用精良的控制儀器代替部分能源。但是這種種的替代都有一個合理的限度,并不是絕緣材料用得越厚越好,能源用得越少越好。這個限度直接取決于各種資源和能源價格之比。當國際市場上能源價格上升時,立刻出現成千上萬種節能的機會。因為在老的能源價格下,節約已經達到了最適當的限度。現在能源漲了價,則此限度跟著變化。使用更多的其它資源以代替能源成為合理的。現在美國政府故意壓低了國內能源的價格,使得理應實現的節能措施表面上成為不合理的節能,成為無利可圖的節能,錯誤地壓制了人們的節能限度,結果使美國每年多消耗幾千萬噸石油。一些以石油為生產原料并出口化工產品的企業因為國內油價

低,還莫名其妙地發了大財,當然也增加了美國石油的進口。

經濟學特別強調各種資源消耗之間的可替代性。發一度電用的煤,如果我們是追求效率不計成本,則可以降低到200克以內;如果我們因缺乏資本而用一些簡陋的陳舊的發電設備則要超過500克。這個比例的變化范圍很大。可見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之間的產量并不存在一個固定不變的比例。正因為如此,才有經濟學這門學問,它研究如何隨著資源的稀缺性的變化來選擇生產工藝。如果消耗量之間存在著固定不變的比例,就不會有經濟學,只存在物理學和化學。1973年的能源危機之后,美國的能源價格雖然沒有漲到應有水平,但也上升了1倍,并引起了更能節約能源的工藝的開發。從1973年到1987年的14年間,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45%(以可比價格計算),而能源的消耗完全沒有增加。1987年能源價格明顯下跌,美國的能源消耗量開始上升。

1973年以后美國能源低價格對國民經濟的影響遠遠沒有結束。由于汽油價格相對較低,使得一些可以節約汽油的替代性工藝沒有得到發展,特別是汽車的汽油消耗占了總能源消耗的1/4弱,占石油消耗的約一半。為了制止因油價偏低而浪費汽油,美國國會再一次犯了錯誤。他們沒有改變價格而是企圖用節能立法來避免汽油的浪費。1975年通過了能源政策和節能法案(EPCA),其中要求從1978年以后生產的小汽車,必須滿足以每加侖汽油行駛距離為指標的節能要求。1978年這一指標必須達到18英里(合7.65公里/升),以后逐年提高,1985年要達到27.5英里(11.7公里/升)。否則汽車制造商將被處以罚款,其數額是不足標準的汽車每差0,1英里罚5美元。通用汽車公司1985年生產400萬輛汽車,其油耗指標只能達到25.5而不是

27.5英里,結果被罚了4億美元。事實上這筆錢大部分被加到了車價上,由購車的人負担了。粗看起來,這種用法律手段避免因低油價造成的浪費是合理的,它強使汽車制造廠用其它資源來代替能源,例如用高強材料以降低車身自重,用電子控制噴油來節油。然而事實上效果適得其反。原本計劃要買新車替換舊車的消費者現在因為新車漲了價而推遲了新車購置,舊車雖然費油但油價便宜,所以更為經濟。一輛汽車平均能用七八年,所以路上跑的舊車數目七八倍于新車的數目。如果汽油漲了價,不但車主會盡量提早更換新車,而且對舊車也愿多花些錢,精心保養,維持較好的機件狀態而節約一些昂貴的汽油。此例說明法律和行政手段不能代替市場價格的作用。其原因是人們為了達到某一目的,可以選擇的方法極多。價格的作用直接決定了各種資源的使用比例,當采用其它手段時,人們可以改變達到目的的方法,仍舊盡量利用低價格的資源,逃脫法律和行政規定的束縛。

用行政法規辦事的另一個毛病是“一刀切”,不能照顧不同場合的不同需要。仍以汽車耗油為例,救火車的油耗經濟性和出租汽車的經濟性要求完全不同。前者難得出動一次,后者整天在馬路上跑;前者首要的考慮是可靠性高,馬力大,起動快,后者則要求油耗低。一刀切的辦法只強調節能,反而造成使用不便或經濟上的浪費。事實上我們要節約的不僅僅是能源,糧食、淡水、土地、鋼材..都需要節約。如果用行政法規的辦法搞節約,就得制訂節糧法、節水法、節鋼法等等。其中節能法就可能和節鋼法矛盾;節糧法又可能與節水法矛盾,弄得我們無所適從。只有價格才能適當地照顧到一切資源的合理使用。當一種資源變得更稀缺時,由于市場的作用價格會自動上

升,當事人便會更經心地節約它,用不著第三者操心。法規和價格各有其作用的范圍,逾了界,事情就要亂套。美國以市場立國,市場運行已經有了百多年歷史,可是遇到了能源危機仍鬧了被世界各國經濟學家譏為笑柄的錯誤。遺憾的是這一類錯誤早已發生過幾百次、幾千次。因為不懂得經濟學的人占多數,再加上手里有權,迷信行政手段的人常常決定政策。看來,類似的錯誤還會幾百幾千次地重復下去。

小結:不論生產和消費,各種投入品存在著相互替代的可能:而決沒有什么固定的比例。當價格變化時,利用替代關系就可以得到節約。用行政命令搞節約往往是節約了一種資源,同時卻浪費了另一種資源。法律和市場各有其作用范圍,不能誤用。


茅于軾 2013-08-23 15:13:34

[新一篇] 生活中的經濟學 16.節約能源(上)

[舊一篇] 生活中的經濟學 18.沒有替代便沒有經濟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