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經濟學 27.美國的通貨膨脹(上)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27.美國的通貨膨脹(上)

通貨是指流通中的貨幣,膨脹則指過多地發行。然而仔細椎敲起來,“通貨”和“膨脹”都包含了許多含混之點。先說通貨,除了鈔票和輔(硬)幣,還有支票,它也能起到貨幣的作用。在美國買東西,你可以開一張支票(同時出示有照片和簽名的身份證,如果款額不大,什么證件也不用);發工資時可能是老板開一張支票給你,憑這張支票你可以到銀行支取現款,也可以將它存到你的銀行活期存款賬戶上。有了活期存款就可以開支票,活期存款和你口袋里的錢沒有多大區別,所以通貨就應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以轉為活期,從80年代初美國推廣了“定活兩便”存款以來,定期活期的界限已很模糊。定期存款雖然不參與流通,但遇到急用,它是最接近于市場的流通手段。因此有時定期存款的增加也可被視為通貨的增加。進一步來看,國庫券雖然不能流通,但它很容易通過轉讓而取得現金,至少它可以作為抵押而得到現金,所以成為貨幣的替代品,這樣推廣下去,甚至房地產也可以轉變成貨幣,但這個過程至少要好幾個星期,使用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原是為了方便,用房地產作為支付手段還不如物物交換來得方便,所

以房地產不大可能作為支付手段來代替貨幣。上面的討論無非想說明,除了鈔票之外還有多種可以部分地起到貨幣作用的流通手段,但它們接近流通的程度和當作支付手段被接受的程度各不相同。研究通貨膨脹時把通貨定義到哪一級為止是有講究的。多數經濟學家同意算到活期存款為止,因為90%以上的交易是用支票作為支付手段的。如果不把活期存款算作通貨未免太脫離實際,盡管支票和鈔票仍有重要的區別。例如,我接受別人付給我的鈔票后,立刻可以將這筆鈔票用來買東西,付給另一個人。支票則不行,因為支票上寫明了收款人。這個例子說明活期存款的流動性遠不如鈔票。按照上述定義,美國在1991年7月的通貨總量為8620億美元,平均每個美國人3300美元(事實上很大一部分美元在境外流通,東南亞、中國、非洲、東歐都有大量美元在流通),其中鈔票及硬幣為2609億美元,活期存款2806億美元,其它各種名目可流通存款3120億美元,另外還有77億美元旅行支票。如果將定期存款也包括進去,則通貨總量約為39000億美元,可見定期存款比通常定義的通貨要多3.5倍。將8620億美元與美國1991年的國民生產總值GNP約58000億美元作一比較,可知國民生產總值約為通貨總量的6.7倍。因為生產出來的每一塊錢GNP,不論它是貨物還是服務,都要經過市場交換才能被消費者使用,每一次交換都要用通貨,而通貨只有GNP的6.7分之一,說明每一塊錢的通貨在一年中必須被使用6.7次,才能將全部GNP通過市場交換提供給居民消費。我們注意到,GNP只包括最終產品的價值,中間產品不包括在內,而中間產品的交換也要使用通貨,所以每元通貨的實際周轉次數要大大超過每年6.7次。

“膨脹”一詞不確切的地方則更多了,因為我們不知道什么樣的通貨量算是“不膨脹”。新鈔票每年不斷地被印出來,首先用來更新那些被磨損了的舊票子,但這還不夠,因為人口在增加,用鈔票的人在增加。假定每人持有鈔票的量不變,新增的鈔票量至少要和新增的人口量成正比。何況每人持鈔票的量也在變化。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明年人民的收入忽然增加了一倍,每人消費于衣、食、住、行的價值提高了一倍,當其它條件不變時,每人持有貨幣量理應增加一倍。如果銀行不增加貨幣的供應量就會發生“缺乏

現金”的嚴重問題。

缺乏現金將給人們帶來巨大的不便。我的朋友或商業伙伴從郵局匯來一筆錢,可是我憑匯款通知到郵局提款時,得到的答復是沒有現款;或者存戶到銀行提取自己的存款時,銀行抱歉地要求存戶再等幾天,理由是沒有現款;或者農民向政府或私人商號出售農產品時,得到的不是現款,而是一張欠條(俗稱白條)。這些情況說明貨幣供給相對不足(例如銀行的貸款到期收不回來,超額惜貸去做生意。也可能是鈔票調度上出了問題,但此時必有另一些地方通貨過剩而積壓)。不難想象,貨幣供給不足會造成多大的不方便。它使本應得到這些貨幣的人由于得不到這筆錢而被迫中斷其經濟活動。

正因為“通貨”和“膨脹”兩個詞都存在著許多界限不分明的定義,這給它們的研究者增加了不少困難。但如果我們不作定量的深入研究,只討論最基本的概念還是辦得到的。在紙幣流通之前,貴金屬是大家同意接受的通貨。19世紀時紙幣在美國雖已流行,但它只是為了攜帶方便而使用,人們心目中只有貴金屬才有價值,紙幣之所以被接受。是因為它隨時可以兌換成黃金。那時20美元的鈔票上印著:“美利堅合眾國將兌給持票人20美元(當時即指黃金)”,鈔票上有財政部長和銀行行長的簽名,以示鄭重。正因為美鈔可以兌換成黃金,所以美元習慣上被稱為美金。到1934年美國廢止了以黃金支持美元的金本位制,從那以后美鈔已不能兌成黃金,不過人們仍習慣于美金這一稱呼。為了防止聯邦儲備銀行(美國發行貨幣的中央銀行)濫發紙幣,國會規定銀行必須有相應的黃金儲備(不一定正好等于紙幣)才可以發行紙幣。到1968年,連這一點聯系也取消了。美元鈔票上的那句諸也改成了“本券為公私債務的合法支付手段”。美元雖已不能兌成黃金,它具有購買力的事實卻絲毫未變。

從這一點看,貨幣并不因為本身具有價值才能為大家所承認。嚴格地說,將貴金屬作為貨幣還保留著以貨易貨的特點。或者說,黃金的購買力,或與別的貨物的交換能力,取決于黃金本身的價值。如果發現了大的金礦,或新的煉金工藝,使黃金的生產成本降低,黃金作為貨幣的購買力將降低,表現為其它商品以黃金標價的價格普遍上升。紙幣卻沒有這個缺點,它不會因某種商品的成本變化而使物價水平發生波動。紙幣優于貴金屬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貴金屬本身具有價值,將它用作流通中的支付手段是積壓了資金,損失了利息。或者說,一個國家如果用貴金屬作貨幣,就要有一大批勞動和資金用來生產黃金供流通之需,而紙幣的生產容易得多,大量用于生產黃金的勞動和資金就可以節省。管理得好的話,紙幣是一種更為優越的貨幣。當今世界上已沒有一個國家繼續使用貴金屬為貨幣了。

紙幣只是一張紙,它之所以有購買力,純粹是因為接受紙幣的人相信別人同樣會接受它,但一張紙幣的真實購買力是會變動的,它取決于流通中的通貨的總量是多于或少于“適當的量”。當貨幣流通量大多時,物價水平將上升;太少時則下降。

前面談到,當貨幣量太少,不足以滿足周轉所需時,到銀行和郵局提現款提不出來,出售商品只能得到一張欠條而不是現款。一些急于用現款去做別的交易的人,寧愿自己遭受一些經濟損失也希望立刻得到現款。他們可能向銀行提出,100元的存款能付95元現款也可以同意;出售商品的店家也可能向顧主提出,如果能付現款,商品可以打95折。當貨幣普遍緊缺時,上述追求現款的交易也普遍存在。此時,昨天賣100元的商品今天只賣95元,出

現了普遍的貨幣升值。這一現象曾發生在大蕭條的美國,從1930到1933年的3年內美國的物價水平下跌了23%。在用黃金作通貨的16世紀,英國也曾發生過因黃金供應不足,而各種交易迫切需要黃金,致使黃金價格上升到超過它本身價值的現象。這個例子進一步說明了貨幣的購買力與貨幣本身有多少價值無關,而與貨幣的供應和需求有關。和別的商品一樣,當貨幣供不應求時貨幣的價值上升,它的購買力提高,這就是“通貨緊縮”;相反,貨幣供過于求時貨幣價值降低,物價普遍上升,這就是“通貨膨脹”。但是,自從世界各國采用紙幣以來,通貨緊縮的現象很少發生,倒是通貨膨脹不斷地困擾著大多數國家,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也不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

小結:首先討論了什么是通貨,從現鈔到國庫券都可能作為支付手段,但其靈活性大不相同。黃金作通貨有種種不便,紙幣是更為優越的一種貨幣。通貨供應不足會引起經濟活動的中斷,供應過多則引起物價水平上升。但多少通貨供應算是恰到好處則是一個未能解決的難題。


茅于軾 2013-08-23 15:25:28

[新一篇] 生活中的經濟學 26.美國如何對付經濟衰退

[舊一篇] 生活中的經濟學 28.美國的通貨膨脹(中)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