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創造 第二十章:你的善舉是真慷慨呢?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二十章:你的善舉是真慷慨呢?

還是期望別人有所回報?
我們幾乎每天都可以在街道上看見此景:
一個臟兮兮的人穿著破舊的衣衫,從暗處走出來,然后伸手向行人要錢:“給我一點錢好嗎?”
結果有三個外表看來都相當富有的人分別給他錢,只是他們的想法卻各有不同。第一位湯姆很樂意拿出一些零錢給乞丐,心想這位叫化子看來并不很丑.一定是他不走運才會淪于此境。又想到自己的工作也很不保險,也許有一天丟了差事,也會象眼前這位仁兄一樣身無分文,因此這幾個零錢象是一筆相當重要的保險金。有一天他或許也會遭惡運襲擊,現在能照顧乞丐也算是保護自己吧!他仿佛可以感覺到有個乞丐公會能夠報答他的慷慨解囊。
第二位是尼可,他一見乞丐向他走過來就嚇呆了,一方面他有近視,另一方面他聽多了搶劫的報導,所以更加驚慌。他本想拔腿就跑,但卻不由自主地停下來聽乞丐要說什么,然后心想“要是我不給他錢,他一定會殺我。”于是一邊把錢扔在乞丐手中,一邊卻目視著乞丐,以等待可以離開的暗示,結果乞丐謝完他后就走了,真是大出他意料I之外,他慢慢地踱步,心里還在慶幸自己沒有惹上麻煩。
最后一位是保羅,他今天,心情特別愉快,而且他一向就喜歡贈予別人東西,于是他很高興地就順手給那乞丐一把錢,連看都沒看乞丐一眼,就急忙走開了。滿腦子都在想他被升遷的事及如何去改善辦公室里的一切。
以上三位是不是都那么慷慨呢?其實不然。
湯姆及尼可二人就不能算在內,他們之所以給錢都是為了保衛自己,湯姆害怕有一天也會變窮,而尼可認為要是他不給錢的話,乞丐會攻擊他。他相信自己的行為是在對付某種暴力。只有保羅毫無所求,他的舉動才真是大方,他根本就不期望乞丐或整個世界回報他,他的行為里除了能使他快樂外,沒有什么動機。
慷不慷慨其實又有什么關系呢?或許前兩者我們不能稱之為慷慨,但是他們也算助人啊!其間又有何分別呢?
還是有不同的。湯姆和尼可的行為都傷害到自己了,因為他們引發了一種幾可預見的結果,那即是他們因內心存著某種恐懼,于是行為就包含這種動機,這樣更加強害怕的心理。湯姆又一次地担心會因不能勝任工作而失去錢財,而尼可更加相信每個街道轉角隨時都會有危險發生。
當然啦,湯姆與尼可離開了乞丐后,暫時都可松了一口氣,甚至于還會替他們的行為美其名曰善舉。象一般人一樣,他們會視自己為施予者,而不是懦夫。
其實他們是懦夫,而且長此下去都是,特別是他們再次因害怕給予別人恩惠時會更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們之中有不少人也都這么做過。我們每天都在害怕的心理下做決定,或以不同的方式付出以保衛自己, 卻自認是慷慨行為,自以為很仁慈,很有體諒他人之心,如果再這么下去的話,可能我們一生都會活在害怕之中。
譬如說,有很多百萬富翁對其子女做了沒有必要的犧牲,卻還嫌不夠呢!他們認為如果不把孩子送往國外深造,或為他們買昂貴的玩具,或請很好的家庭教師,就會被視為不愛孩子,更糟的是怕孩子們日后不會再愛他們了。
另有些夫妻也是千方百計地取悅對方,他們相信若不如此做的話,對方馬上會揚長而去。例如芬,她每天下班回來后,還得做出一桌豐富的晚餐,而且還不讓她先生幫做家務事,她認為這樣做才是個好太太。
懷有恐懼感的施惠者,通常都會這么告訴自己:“我向來高興幫人做事。”“我要使自己成為有用之人。”“我真高興你喜歡我做的東西,我還要再看看有沒有什么事我能做的。”事實上他們并非真的很愿意那樣做,而是經常帶著不安,想知道自己的行為受到多少重視。他們做夠了沒有?而且好似本遠都做得不夠,以至于不能除去內心的不安。
有時候某些慷慨的舉動只是一種象征性的行為罷了。
一位母親會沖入玩具店里購買她的小孩心愛的玩具,表面上是因為她受不了孩子的哭鬧,其實她的內心卻滿懷罪惡感。由于她想把小孩拋到一旁而自顧自地去做別的事情。買玩具只是為了減輕良心的不安罷了,但是反而加深了她須為自己的罪惡作補償的想法。
另外有些人因心理害怕而表現在行為上,而且并不只限于特別的情況,整個生活方式都如此,還引以為傲。以杰為例,他一直自認是個仁慈的大好人,講話從來不動火,而且別人有了爭執,他一定會去當和事佬。其實,杰之所以會害怕爭吵,原因得追溯到他的童年。每次爸爸媽媽一吵嘴,他就知道下一步一定是大喊大叫,摔東西,非把鄰居吵個雞犬不寧不可。家中和諧的氣氛蕩然無存。事情過后好幾天,他都還心有余悸。
現在杰一想到爭吵,就又回到幼年時的世界,雖然經過這么多年了,根本就沒有什么好害怕的了,但他反而害怕得更厲害。
有許多行為從表面上看好象是很仁慈的樣子,事實上一點也不。就以上的幾個例子來講,仁慈與自我毀滅之間又怎么分呢?主要是看動機如何而定。出自于慷慨動機的行為不但會使自己快樂,而且令你覺得跟受予者非常親近;反之,基于害怕某事而表現的舉動會傷害到自信心,并且會使你愈來愈疏遠你本想取悅的人。
同樣的行為在不同的時刻表現出來其動機可能各異。有一天你邀請友人吃飯,可能是因為剛好那天發薪水,而對方又能替你制造快樂,另一天做同樣的事時,或許只為了害怕對方不再喜歡你。你做這一切不過是為了滿足你的需要罷了。
剛開始時同一個行為可能是基于同一個動機,但到后卻又常變成好幾個動機。曾有篇小說描寫一位巳婚婦女好幾年來一直都在星期三這天與情人會面。起初,她對這件事感到非常的興奮,仔細地打扮自己,清理座車,拜訪情人的家,把情人送她的禮物小心收藏,并且不讓別人知道他們間的事。但是幾年后,她對一切都不再感興趣了,她甚至不愛對方,只想肯定一下自己是不是還會惹人憐愛。最先她的戀情還令她覺得自己很年輕,但后來卻只有徒增加她年華已逝之恐懼感罷了。
因此你不能光看行為本身而決定有沒有傷害到自己,應該看看行為的動機是什么。你在為某人做完某件事后,先看看有沒有不舒服的感覺,之后,再去做別的好事。
下次你在“行好事”前,先想想下面三個問題:
1.你所做的事不管有沒有得到對方熱誠的感激,是不是都會帶給你快樂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表示你的動機是真的想大大方方地付出你的一切。反之,那你一定是希望得到回報,或許是希望恢復你的自憐心,不過結果都是更令你生氣。
2.你的行為是不是使你覺得與對方更接近了些?要是你的行為動機是想增益對方的生活,那么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你做好事只是怕遭到對方的敵視,那么答案無疑的便是否定。
3.在你做了好事過后不久,數小時或數天之內,你覺得自己是更強了呢?還是更弱了?我們在此章一開頭提過
一個被乞丐嚇壞了的人——尼可,他起初還在慶幸自己花錢消災,但后來他卻比先前要更加的焦慮。而真正的大方卻能使人覺得更強,因為你有足夠的東西——時間、金錢、才華、愛情——與人分享。即使是遭遇過大不幸的人也能體會這一點,他們對別人慷慨反而使自己獲得力量與希望。那些動機出自害怕的人,雖然行為看來好似給人恩惠,其實是在加深自己的害怕心理。
當你了解自己做了許多好事之后的感覺時,不妨停一段時間.如三個禮拜或一個月,在此期間內只幫助自己,其他人一概不管。
然后再來研究一下你的想法。如果你是基于害怕而行事,那么你一定會極度的不安。例如你星期天總把車子借給葛瑞,即使自己要用時也不忍拒絕,因恐怕會使對方失望,甚至于不與你來往。但是你還是應該拒絕出借,或許起初幾次你會極度地害怕他跟你絕交,不過漸漸地內心的不安就會消失掉,而你也能泰然自若了。
巴迪通常在每個星期五下班后為他的太太帶回一束鮮花,他一直認為這是愛心及體貼的表現,但是一旦他不再買花時,他太太一定會對他不滿,說不定還會跟他鬧翻了呢!因此第一個沒買花的周五真是令他難過非常,不過他卻得知太太依然愛他,使他放心不少。而且他也領悟到,要是太太因此就不愛他,那一定是有什么不對勁之處。此后,如果他再為太太帶花回來,那是真愛的表示,絕非害怕太太不愛他而做。
你停止施予恩惠后,或許會對你這些年來的行為有一番新的認識,以前做好事在你覺得是慷慨之舉——當然對誰都無害——后來你可能會發現那么做只是站在朋友相助之立場罷了。就象瑪達玲這陣子周轉不靈,一直跟你借錢,而且也沒還,你也不想催她,不過你也知道,你幫助她并非出于真意,而只是不好意思拒絕,這就是危險之處,因為你覺得自己無從選擇。
你會不會想替瑪達玲這種人辯護,說她是不為人所了解之人呢?比如你會說除了你之外沒有入了解為什么瑪達玲不能從事于較她的程度更低的工作,如果你替她——或是任何一直在接受你幫助的人——找各種各樣的借口,那你或許是沒有被對方威脅、或占便宜的事實。
拿和事佬杰來說吧,別人一發生爭執,他就盡力去和解,他認為這不但是做好事,而且也是義務,他必須阻止他們,否則,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其實能叫杰相信他的居中調停無關緊要的唯一辦法是要他停下來看看人家二人爭吵的后果。起初他真是嚇呆了——他太太與兒子在吵嘴。他料定他們會大打出手,甚至互相殺害,他不敢離他們而去,且仍強迫自己上樓,結果卻出乎他意料之外,他們母子竟不必要他插手就言歸于好。
但是你又該怎么向想跟你借車子,或期望你施恩惠的人交待呢?你要盡量少說話,事前簡單地跟他們說清楚,或者等他們來要求你時說出來。
如果你能跟朋友們講明你急需有一段時間不施恩惠給別人,他應該會了解你的處境,而且你也要認清友誼并不是建立在彼此施惠上,所以要是對方認為你這么做是自私不夠朋友的話,你就得懷疑他有多少同情心。
你最好向他們說,你是想變換一下生活方式,并讓自己知道不必借施恩惠才能交到朋友。如果對方沒有別的目的,那么他該會了解你的意思。
倘使你的朋友非常担心當他有危急事件發生時怎么辦,你可以告訴他你會及時相援的。但是除非你認為真的必要,因為有些人就是善于制造緊急事件,想多獲他人的恩惠。
彼此給予恩惠不能算是真正的友情,沒有真正的溝通就不會有真正的友情。所謂完美的友誼,是不靠互相施惠的。
對別人慷慨會帶來不少快樂.因此我們都會主動想去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做好事如果只是為了害怕某種事的 話,就得不到這種快樂,只會覺得有壓力,有被利用的感覺,也唯有學習在何時不需要你去幫助別人,才能從你的善舉中獲益良多。


獨眼易龍編輯 2013-08-26 14:46:20

[新一篇] 自我創造 第十九章:怎樣才會成功

[舊一篇] 自我創造 第二十一章:不要再自憐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