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 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學史專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其中充滿睿智與哲人洞見。特別是作者對現實問題的關懷,頗具“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大家風范。

當代大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于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受聘担任講座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其英文講稿后經整理寫成《中國哲學簡史》,于1948年由美國著名出版公司麥克米蘭出版。此書一出,立即成為西方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哲學的超級入門書。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譯本出版,五十多年來,一直是世界各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響很大。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此書沒有中文本。直到20世紀80年代,本書才由馮友蘭先生的學生第一次根據英文本譯成中文,由北京大學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萬冊,很快售罄,成為當時學術界的大暢銷書。201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再版,并做了軟精裝,內容和品質都有很大的提升。可以說,本書是了解中國哲學的首選讀本,也是影響大眾一生的經典著作。
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學學生專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其中充滿睿智與哲人洞見。特別是作者對現實問題的關懷,頗具“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大家風范。本書對于今日中國的讀者,不失為一本教益豐厚的文化經典。
《中國哲學簡史》以20萬字的文字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史與思的結晶,充滿了人生的睿智與哲人的洞見。因為它最初是講義,所以它的語言極其流暢;因為它是由英文翻譯過來的,所以它的文字極其符合當代人的閱讀。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種譯本,一直是許多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國文化的入門書。它對當今的讀者有極大的意義,不失為一部可以影響一生的文化經典。

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預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52年后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 20世紀30年代初出版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把中國哲學史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肯定了傳統儒學的價值。40年代寫《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學結合新實在論,構建其“新理學”體系。建國后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等,論著編為《三松堂全集》。
他畢生的事業可以概括為“三史釋今古,六書紀貞元”。他以《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小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和“貞元六書”等著作,成為中國近代以來能夠建立哲學體系的哲學家之一。他是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貢獻的杰出學者,也是影響巨大的思想家之一。

小史者,非徒巨著之節略,姓名、學派之清單也。譬猶畫圖,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唯其如是,讀其書者,乃覺擇焉雖精而語焉猶詳也。

  歷稽載籍,良史必有三長:才、學、識。學者,史料精熟也;識者,選材精當也;才者,文筆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學,而其識其才,較之學術巨著尤為需要。

  余著此書,于史料選材,亦既勉竭綿薄矣,復得借重布德博士(Derk Bodde)之文才,何幸如之。西方讀者,倘覺此書易曉,娓娓可讀,博士與有力焉;選材編排,博士亦每有建議。

  本書小史耳,研究中國哲學,以為導引可也。欲知其詳,尚有拙著大《中國哲學史》②,亦承布德博士英譯;又有近作《新原道》③,已承牛津大學休士先生(E.R Hughes)英譯;可供參閱。本書所引中國原著,每亦借用二君之英譯文,書此志謝。

墨家的社會背景
在周代,天子、諸侯、封建主都有他們的軍事專家。當時軍隊的骨干,由世襲的武士組成。隨著周代后期封建制度的解體,這些武士專家喪失了爵位,流散各地,誰雇用他們就為誰服務,以此為生。這種人被稱為“游俠”,《史記》說他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游俠列傳》)。這些都是他們的職業道德。大部分的墨學就是這種道德的發揮。

  在中國歷史上,儒和俠都源出于依附貴族“家”的專家,他們本身都是上層階級的分子。到了后來,儒仍然大都出身于上層或中層階級;而俠則不然,更多的是出身于下層階級。在古代,禮樂之類的社會活動完全限于貴族;所以從平民的觀點看來,禮樂之類都是奢侈品,毫無實用價值。墨子和墨家,正是從這個觀點,來批判傳統制度及其辯護者孔子和儒家。這種批判,加上對他們本階級的職業道德的發揮和辯護,就構成墨家哲學的核心。

  墨子及其門徒出身于俠,這個論斷有充分的證據。從《墨子》以及同時代的其他文獻,我們知道,墨者組成一個能夠進行軍事行動的團體,紀律極為嚴格。這個團體的首領稱為“巨子”,對于所有成員具有決定生死的權威。墨子就是這個團體的第一任巨子,他領導門徒實際進行的軍事行動至少有一次,就是宋國受到鄰國楚國侵略威脅的時候,他們為宋國準備了軍事防御。

自序
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
第二章 中國哲學的背景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師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個反對者
第六章 道家第一階段:楊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義派:孟子
第八章名家
第九章 道家第二階段:老子
第十章 道家第三階段:莊子
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
第十二章陰陽家和先秦的宇宙發生論
第十三章 儒家的現實主義派:荀子
第十四章韓非和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學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學
第十七章 將漢帝國理論化的哲學家: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的獨尊和道家的復興
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
第二十章 新道家:主情派
第二十一章 中國佛學的建立
第二十二章禪宗:靜默的哲學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發生論者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兩個學派的開端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學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心學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學的傳人
第二十八章 中國哲學在現代世界

 

出版說明(自序)
第01章 第02章 第03章 第04章
第05章 第06章 第07章 第08章
第0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馮友蘭 2013-08-26 15:37:45

[新一篇] 中國之命運 第六章 革命建國的根本問題

[舊一篇] 中國哲學簡史 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