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埔軍校 尋蹤黃埔島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1)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
  地靈人杰的黃埔軍校,位于廣州市東南方向,離市中心約50公里。作為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產物和中國現代軍隊的“將帥搖籃”,黃埔軍校在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軍事史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是閃爍著燦爛民族光輝的歷史文化遺產,是藏龍臥虎、群英薈萃的風水寶地。
  從地域上看,人們常說的“黃埔”,是廣州市東郊黃埔區眾多島嶼中的一個,它像一個長柄茄子鑲嵌在珠江入海口,其狹長的地形使小島冠名“長洲島”。也有人幽默地說,這座小島的外形酷似男根雄起,渾身充滿英雄氣,孕育出了一代龍虎將帥,打拼出了一片新天地。這片珠江水中的陸洲小島,陸地面積僅有8.5平方公里。此地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4攝氏度,無霜期350天,年降雨量1620毫米,全年風向為東南風。適宜的氣候,使這里的林木繁茂,四季花開。島上山巒起伏,是由海上獅子洋經虎門進入廣州的第二道門戶,歷來是兵家必爭的咽喉要地。所以,如此彈丸之地,卻保留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密集著政治、軍事、宗教、歷史等方面的名勝古跡。最早的有唐代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墳墓和墓碑,是古代海上友好往來的見證。
  該島因為四面環水,易守難攻,又遠離喧鬧的城區,山清水秀,風光
  旖旎,環境幽靜,稱得上是“世外桃源”。因此,自清末以后,這里就成
  為開辦“將弁學校”、興武講學的好地方。一個世紀以前,矗立在長洲島
  黃埔軍校位置上的建筑物即是形形色色的軍事學校校舍。1887年,兩廣
  總督張之洞會同廣東巡撫在這里創辦了廣東水陸師學堂;1903年(清光
  緒二十九年),兩廣總督岑春煊在這里設立陸軍小學;1912年中華民國成
  立后,遂改稱廣東陸軍小學堂,1915年停辦。廣東政府在這里又創辦廣
  鳥瞰黃埔軍校
  東海軍學校。孫中山在1924年創立黃埔軍校,依托的地盤即是島上扯旗山下的原陸軍小學堂、海軍學校的舊址,將原校舍撥給黃埔軍校使用,這也就是現在長洲島上的黃埔軍校本部舊址。此島很快成了培養國民革命軍事骨干談兵演武的搖籃,從此“黃埔”替代“長洲”而盛名天下。軍校校名雖然多次變更,但因其在黃埔島始創,故通稱黃埔軍校。
  從此開始,在廣州黃埔長洲島上,誕生了一座激蕩現代歷史風云的著名軍校。小島也因黃埔軍校校址而增色,并聞名世界。
  珠水拍黃埔,風雨幾春秋。黃埔軍校在廣州黃埔長洲島上共招生7期,培養學生約1.4萬余人。第1期時只有學生600余人,后來學校越辦越大,校舍從扯旗山下擴展到本島的蝴蝶崗炮臺、白鶴崗炮臺、大坡地炮臺,以及珠江東南面的沙路炮臺、廣州的燕塘、陳家祠等地,還在潮州、南寧、長沙、武漢開辦分校,把黃埔島的軍校稱為校本部,以與各分校區別。后由于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往南京,軍校在黃埔島辦到第7期,校本部也于1930年9月遷往南京,之后又遷到成都,最后遷到臺灣。但真正的、具有歷史意義的黃埔軍校,卻永遠地留在了黃埔長洲島這片被革命激情燃燒得灼熱的土地上。
  1938年,黃埔島校舍的主要建筑被日軍飛機炸毀。廣州淪陷后,日軍進駐,續加破壞。此后,歲月滄桑,軍校原有建筑因日久失修,環境日變,殘破不堪。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黃埔軍校舊址得到保護,政府多次撥款修葺。196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軍校舊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12月6日,周恩來總理視察軍校舊址時,指示要把舊址保護好。1965年開始逐步維修復原,“文化大革命”時期停止了維修。1984年,建立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開始供參觀瞻仰。1988年國務院公布軍校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文物部門再次重修,恢復其歷史原貌。
  1926年拍攝的黃埔軍校全景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2)
  1996年廣州市政府按“原位、原尺度、原面貌”的原則重建校本部,根據各處文物建筑的特點和歷史,復原、充實了各文物點的陳列展出內容和場景展示,使參觀內容豐富多彩,文化厚重感增加,軍校舊址恢復了昔日風貌,全面再現了軍校的學習、生活、輝煌功績及與其相關的多個側面,使觀眾對黃埔軍校有一個更為全面、深入的了解。并采用文物亮化、庭院美化、場地綠化等手段,為游客提供一個到此心曠神怡的游覽環境,把黃埔軍校舊址營造成為具有大革命時代特色風格的軍校教學生活歷史展示區、軍事文化園、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基地。以后數次維修,都嚴格按照“修舊如舊”和“不改變文物原貌”的原則,使用原來的傳統材料和傳統工藝,保持原來的結構形式和外觀形制,盡最大努力保存文物建筑的歷史原貌。華南理工大學的建筑專家對舊址建筑進行了全面詳盡的勘探,紀念館還到全國各地尋訪黃埔軍校第1期至第4期的學生,為修復軍校舊址提供了許多詳實珍貴的材料。2005年11月20日,中宣部公布將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列為第3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目前,黃埔軍校舊址的范圍約為2.6萬多平方米,島上現復原開放的主要景點,有軍校大門、校本部、孫總理紀念碑和紀念室、俱樂部、游泳池、東征烈士墓園、北伐紀念碑、教思亭、濟深公園、黃埔公園、柯拜船塢、波斯樓、大坡地炮臺等10余處。歲月如梭,黃埔軍校在中國近現代史塵封的檔案中已經被眾多的歷史名詞所遮掩,但當游客漫步于黃埔島,行走在這片土地上,會驚覺黃埔軍校留下的蹤跡竟如此之多。
  軍校大門——黃埔軍校的圖騰標志
  黃埔島上的標志性建筑是軍校正門,是黃埔軍校各景觀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這是一座兩柱橫架門樓的歐陸式大門,于1924年創辦軍校時于原陸軍小學門前新增建。
  黃埔軍校大門(2002年11月攝影)軍校大門風格樸實,既沒有華麗的裝飾,也沒有石雕玉琢,而且不是高大壯觀,只在潔白的粉墻上連著尖頂的校門,簡單地掛上一塊題寫著校名的橫匾。與現在一些機構的大門相比顯得有點寒磣。所以,當有游客第一眼看到軍校的大門時,多會覺得有點意外,怎么大名鼎鼎的黃埔軍校校門是這樣的簡樸。但正是從這一校門中走出了舉世聞名的眾多戰將,人民解放軍10位元帥中有2位,10位大將中有3位畢業于黃埔軍校。事實上,幾乎所有影響中國革命的大人物都曾在這道大門下出入往來,僅如:孫中山、毛澤東、蔣介石、汪精衛、周恩來、何應欽、魯迅、聶榮臻、葉劍英、徐向前、陳賡、林彪……他們影響了中國革命乃至世界格局。
  獨特的大門造型,在我國重點保護文物中可說是獨一無二,一看此圖案,便知是黃埔軍校。因此,此大門成為黃埔軍校的標志性建筑,成為黃埔軍校的圖騰。
  軍校大門面臨波光粼粼的珠江,背靠扯旗山,坐南朝北,視野十分開闊。校門樓上方懸掛的是清末才子、國民黨元老譚延闿先生題寫的校名“陸軍軍官學校”木匾校牌。譚的文學造詣很高,他的書法在渾厚中透著嬌媚,剛健中帶有骨肉。有人贊美他所書寫的“陸軍軍官學校”這6個大字有顏筋柳骨,又風姿秀逸。復制的匾額雖也已斑駁褪色,但依然那樣惹眼,赫然入目。門匾上寫的“陸軍軍官學校”,是軍校早期的名稱,后來隨著形勢的發展,軍校曾幾次易名,其實都沒有真正掛過“黃埔軍校”的門匾。只因軍校后曾因政治形勢的需要多次改名,但校址不變,都在黃埔長洲島上,所以人們通稱它為“黃埔軍校”。
  軍校大門兩旁的門柱上,當年貼著時常更換內容的對聯,如“嘉賓戾止,我武維揚”等。孫中山先生逝世后,為不忘先生教誨,繼承總理遺訓,1925年軍校師生在大門兩邊的墻壁上寫有孫先生遺囑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為對聯,成為師生們為國為革命奮斗終生的座右銘,也讓后人讀出了孫先生的辦學初衷。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3)
  軍校大門在1938年被日軍飛機炸毀,196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海艦隊出資重建軍校大門,但當時因歷史資料不足,軍校大門及位置均不符合原貌。1993年,文物部門再次重新修復,盡力恢復其本來樣貌。大門兩旁及附近有4棵古榕樹,現已列為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的重點保護對象。圍墻內兩棵古榕樹身上的累累彈痕,記錄了1938年日軍飛機轟炸的歷史。
  軍校正門的左邊空地,當年曾經是專用于軍事訓練的大操場。這一片原來是沖積沙地和水田,軍校改成大操場后,當年每天下午都能看到學生們摸爬滾打、揮汗苦練的身影。大操場開闊平整,是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的場所,1925年1月討伐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也是從這里誓師出發,在戰役中又曾臨時充作飛機場使用。隨著時間的變遷,現在已經是廠房林立,錯落的低矮民房和小商店填塞著當年的演兵場,密集的建筑群擠滿了當年空闊的空間,很難覓見大操場的痕跡。這里已經沒有當年那激越的軍號聲,夏日只有那廣場上老楊樹梢頂的蟬發出陣陣聒噪。長洲島以及周邊東圃、天河一帶,過去也常常被用做黃埔軍校學生實戰訓練、演習的場所。在許多不為人知的尋常巷陌中,都曾留下過軍校師生的身影。
  黃埔軍校大門的如此建筑布局,在陸軍小學原祠堂式大門前面再增建歐陸式大門,也正體現了當時軍校教育“中西合璧”的先進思想。
  據歷史照片和黃埔軍校的老人回憶,當年在軍校大門前、碼頭邊還有一座木制大牌坊,兩邊的對聯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是“革命者來”。對于面積僅有數平方公里、兀立江心的黃埔島而言,這個碼頭一直是軍校與外界往來的惟一通道。這道牌坊,便是當年的軍校生踏上黃埔長洲島的第一道門,牌坊上的字,曾使他們熱血沸騰,終生不能忘懷。對于這些來自天南地北的有志青年而言,踏黃埔軍校二校門上這個碼頭,就意味著放棄了經商發財、入仕升官等前途,他們在此登上革命征途的第一航站,翻開了自己命運的嶄新一頁。2004年夏,黃埔軍校迎來了建校80周年,就在這個碼頭邊,一批又一批從世界各地奔赴“世紀約會”的黃埔老人臨江久久佇立,昔日的戰友和敵人相對無言,熱淚縱橫。一位老人顫巍巍地彎下腰,深情地觸摸著碼頭上的木樁,告訴后輩:“我的一生,就是從踏上這個碼頭的那一刻徹底轉變的。”
  這個碼頭,曾經定格了黃埔軍校建立之初許多經典鏡頭:1924年6月16日清晨,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乘坐“江固”艦在此登岸,主持軍校開學典禮;同年11月13日,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之際,乘“永豐”艦經由這里,回到校園向師生們告別。當年“到黃埔去”的口號一呼天下應,成千上萬中國各地以及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青年,不遠萬里在此登島,接受鐵血磨煉;滿載著支援的武器、飄揚著斧頭鐮刀旗幟的蘇聯船只,在這里曾經一次又一次駛入黃埔老人的舊夢深處。
  從軍校正門進入校園后不遠處便是二門,這里最初是陸軍小學的校門。軍校時期,在二門右側的墻壁上,曾較常時期掛過蔣介石手書的“親愛精誠”校訓。二門門口掛的一副對聯,上書:“殺盡敵人方罷手,完成革命始回頭”。對聯言簡意賅,令人油然而生征戰沙場的豪情。當時的軍校里,到處都張貼著這種宣傳革命、鼓舞士氣的對聯,使人一進軍校就強烈感受到其革命激情。二門東西兩邊的房子,原為管理部和衛隊長室,現為錄像資料放映室和接待室,是如今用以改善黃埔軍校舊址娛樂、休閑的設施配置。
  當游客步入校園,來到此地,仍然能感到當年濃烈的革命氣氛,墻壁上隨處可見醒目的筆鋒回異的標語口號:“碧血千秋”、“臥薪嘗膽”、“精神不死”、“艱苦卓絕,完成革命”等。
  校本部——黃埔島腹地和軍校中心
  由二門再向里面走就是校本部,面臨珠江,背倚扯旗山。由于黃埔軍校分校眾多,在長洲島上的校舍被稱作校本部,以示區分。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4)
  校本部是一座由兩個四合院組成、嶺南風格的祠堂式樓房建筑,從空中俯瞰成“日”字形,是軍校整個舊址的核心部分,占地總面積9444平方米,建筑面積10600平方米。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堂校舍,軍校創辦時略加維修。這座建筑是黃埔軍校的中心,房屋高大,騎著戰馬可從樓下穿堂而過,因此被稱作“走馬樓”。整個布局是坐南朝北的四合院構架,上、下兩層的磚木結構,雕窗坡頂,青磚素瓦,分為左中右三路。四周回廊相圍,各層廊內相通,走廊相連,木質樓梯;深四進,每進之間以天井相隔。底層中路通道又稱大花廳,左右兩邊房間較大,每間約有100多平方米,底層房間南北兩面下部為磚墻,上部是寬敞明亮的滿洲窗。二樓的房間為隔扇窗,每間4扇。四方形的院子,和校門同樣樸素。這幢大房屋原是廣東陸軍小學的校舍,當年陳炯明叛軍曾將這座陸軍小學舊址墻壁擊穿幾個大洞。軍校初建時,這里雜草叢生,房內空空。在物資和資金奇缺的情況下,軍校艱苦創建,經過修葺,添置簡單的辦公和生活用品之后,才能勉強使用。
  其實,這些校舍算是黃埔軍校學生當初最好的住處了,實際居住情況差得多。黃埔軍校初創時接手的民初廣東陸軍小學每期招生不超過100名,而黃埔軍校第1期學生入校時將近500名,當時軍校經費短缺,學生的教室、宿舍只好使用臨時搭建的葵棚(用蒲葵、毛竹和蘆席搭成的棚子),一直到第4期學生入校時住的仍是這種棚子。這些棚子經不起風雨的侵蝕,早已無影無蹤。即使是當時陸軍小學的一些像樣的主要建筑,也僅是一些簡陋的磚瓦結構,幾十年后只留下了一些殘磚碎瓦的痕跡。軍校舊址上的建筑,基本上都是黃埔軍校成立后所建。
  黃埔軍校后期學生宿舍后修建的走馬樓是黃埔軍校最高統率機關校本部各大單位所在地。全校自總理、校長、黨代表之下,設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6部,機構總數約40個,儼然一個與世隔絕的森嚴王國。建校后,樓底層改為大廳,供會議和娛樂使用,二樓有校長室及軍校各部領導的辦公室,后進則以學生課室和宿舍為主。平面圖分布如下:樓下第二進門前左右兩邊分別是衛兵室、管理部和衛兵長室。第一進從左到右依次是政治部、大講堂之一、大講堂之二、課堂之一。過天井后進入第二進,從左到右依次是職員宿舍之一、學生宿舍之一、學生宿舍之二、課堂之二。又過天井后進入第三進,從左到右依次是職員宿舍之二、學生宿舍之三、學生宿舍之四、課堂之三。再過天井后進入第四進,從左到右依次是飯堂之一、飯堂之二、飯堂之三、軍械室。樓上第一進從左到右依次是校長辦公室、秘書室、校長辦公會議廳、總理室、大會議廳(官長飯廳)、校長會客廳(官長會議室)、教授部。第二進從左到右依次是教練部、學生宿舍之五、學生宿舍之六、入伍生總部。第三進從左到右依次是軍需部、學生宿舍之七、學生宿舍之八、自習室之一。第四進從左到右依次是儲藏室之一、儲藏室之二、軍醫部、自習室之二。
  黃埔軍校飯堂一角
  走馬樓在1938年被日軍飛機炸毀,廣州淪陷后,日軍進駐,又加破壞。此后,歲月滄桑,環境日變,走馬樓僅存地名,建筑蕩然無存。現在游人所看到的是20世紀末按考古發掘出來的地基在原位置上按原貌新建的。1996年,廣州市政府長洲文化旅游風景區開發建設領導小組決定復建校本部。6月16日奠基,按國家文物局批復的“原位、原尺寸、原面貌”的原則重建,面積10600平方米,耗資2000余萬元,于同年11月12日落成。校本部內部復原了孫中山、蔣中正、廖仲愷的辦公室以及周恩來的政治部辦公室和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各部的辦公室和課堂(教室)、飯堂、寢室等。
  校本部現在的陳列布局,采用的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特色和“一軸三進”的展覽格局。一進曾設為蠟像館和會議室,后又設為“黃埔軍校校史展”,全面介紹了黃埔軍校創立、發展、變遷的歷史,使觀眾對黃埔軍校有一個整體的認知;二進原為學生宿舍,后曾作為臨時展廳和“黃埔軍校名人館”,本紀念館與廣東省美術協會合作,邀請國內著名畫家集中創作了70多幅以黃埔軍校人物和歷史故事為主題的油畫作品,通過油畫藝術表現形式講述了孫中山、廖仲愷、蔣介石等中國現代史上與黃埔軍校有著深厚淵源的著名人物的故事,展示了黃埔軍校名人的風采;三進為本紀念館與新加坡的孫中山南洋紀念館合作,引進的“孫中山在南洋”展覽,展示了孫中山于1899年至1911年間流亡海外,在東南亞地區宣傳革命,依靠華僑進行革命活動的歷史。在第二進的東西兩側,布置了“世界著名軍校”等展覽,將黃埔軍校與英、美、蘇俄等先進國家的著名軍校進行了橫向的排比展示,顯現了“世界視野下的黃埔軍校”形象,使觀眾站在世界的高度,把對黃埔軍校的了解提高到了一個更廣闊的層面。“情系黃埔,魂系中華”展覽,集中反映了黃埔軍校同學會1984年成立以來的發展歷程及黃埔老人的活動、現狀。這種先面后點、從整體到專題的參觀路線,符合觀眾的參觀心理和認知特點,讓觀眾對黃埔軍校的歷史、地位和影響有了全面、正確的定位和認識。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5)
  現在紀念館所復原的校本部各個辦公室、教室、會議室都是根據一些當年的資料圖片重新布置的,現代人看起來真的是太簡單了,學生宿舍里只有一排排鐵架床,教室里也只有簡單的長桌椅,甚至連一些校領導黃埔軍校校長會客廳人的辦公室,都是一張辦公桌和一把木椅,同樣是那么簡樸。
  在走馬樓二樓西向的一個角落里是蔣校長辦公室,室內木門木地板,約20多平方米。清一色的滿洲木棱窗格就像那段歷史一樣,被風雨剝去了原色,又被歲月染成了灰白色。木門里面是木地板,一個木書柜、一條長沙發、一個掛衣架、一個大寫字臺后面有一個木圈椅,比較顯眼的是木地板上有一塊織花地毯,顯示出房間主人有相當級別。圈椅后面的墻上掛著蔣介石自撰的聯句字幅:“養天地之正氣,法古今之完人。從容于疆場之上,沉潛于仁義之中。窮理于事物始生之處,研己于心意初動之時。”環視室內簡陋的設施,顯得掛著這間房子主人照片的墻壁更加空曠。照片上身著戎裝的蔣介石,眉宇間英氣逼人,但毫無表情,誰也別想從這張臉上看出他的內心。
  有黃埔畢業生回憶說,建校初期的蔣介石勵精圖治,每日清晨起床號一響,就開始巡視全校寢室。他親自教唱校歌,狠抓軍紀,為軍校題“親愛精誠”校訓,要求學生絕對服從和不怕犧牲,平日視《三民主義》、《曾國藩家書》、《俾斯麥傳》為至寶,這3本書現即陳列在房間一側的書架上,當然并非原物。蔣介石很重視考查學生,在校長辦公室的一側墻上貼著軍校第1期學生名錄,在陳賡的評語欄上寫著:“外形文弱,但性格穩重,能刻苦耐勞,可帶兵。”可正是這個校長眼中“外形文弱”的學生,在第二次東征時,背著兵敗被圍、絕望之時欲“殺身成仁”的蔣介石逃出險境,救了他一命。
  校政治部在走馬樓第一進首層西側,室內陳設簡單,僅有工作簿、文件筐、水杯等物品。在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主持下,軍校參照蘇聯紅軍經驗,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創造性地制定了一整套軍隊政治工作的理論和制度。建校初期,軍校允許不同黨派和學派的理論傳播,既講三民主義,也講共產主義。政治課最多時達43門,包括《中國近代史》、《社會科學概論》、《政治學》、《蘇聯研究》等。除了必修課,政治部還采用演講會、研討會、文藝演出、出版刊物等方式,進行政治教育。劉少奇、何香凝、魯迅等曾應政治部邀請來校演講,毛澤東應邀作過農民運動報告。
  整潔的教室內,淺灰色的軍帽全部放在課桌左上方;大倉庫一般的學生宿舍里,是一排排的大通鋪,木板床上的白布單、軍毯疊得方正如整齊的豆腐干;木隔板上的制服、臉盆、口盅、草鞋等物品擺放有條不紊。來
  黃埔軍校大講堂
  這里參觀的游客,立即被當年黃埔學生的生活環境所吸引,剛才還嘰嘰喳喳的成群小學生頓時安靜下來,隔窗凝神細看。由黃埔健兒創造、流傳下來的戰斗故事,留給今天懷揣戎裝夢的青少年無限遐想。
  在校本部舊址及其他一些館室中,現主要舉辦有“軍校校史”等圖片展覽,紀念館收藏的大部分文物、文獻、照片等陳列在這里。一把佩劍、一床軍毯、一封家書……無不隔著歷史的長河向參觀者訴說著黃埔志士的豪情,反映著黃埔軍校從創辦到發展的歷史,再現了大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黃埔軍校師生的艱苦生活和英勇戰斗場面。
  校本部內,現在還設立了青少年訓練基地、職員學生軍訓營,開設野戰項目,學習軍事文化。軍校舊址紀念館每年都要接待大批參觀、軍訓的學生和公司職員,尤其是每年夏天,一批又一批來此受訓的“黃埔軍人”來往穿梭于校本部的教室、宿舍、操場。他們穿當年的舊軍服,吃當年的雜糧飯,睡一人寬的木板床,在黃埔長洲島這塊躍馬談兵之地上進行軍訓操練。受訓者在這遠離塵世喧囂的凈土上,重溫當年革命的烈火雄風,感懷風云激蕩的崢嶸歲月,自然別有一番壯志豪情,隊列整齊,神情激昂,口號嘹亮。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6)
  孫中山故居——最早對外開放的重要景點
  孫中山故居,舊稱學海樓。原是清代廣東海關黃埔分關舊址,故又稱海關樓。當年孫中山先生在建校后每次來黃埔島都是在這里辦公和休息,因此這里被島上的人們親切地稱為“中山故居”,或稱孫總理紀念孫中山故居學海樓室,現樓名“孫中山先生故居”是黃埔第1期學生、首任黃埔同學會會長徐向前于1952年題寫的,故居是黃埔軍校舊址最早對外開放的重要景點,曾作為黃埔軍校史跡陳列室。
  這是一座磚瓦混凝土結構的兩層小樓,建筑風格處處透露出西洋的別墅風韻。僅如房間內的壁爐,這是西方國家常用的取暖設備,然而廣州溫暖潮濕的氣候是用不著燒火取暖的,建房設置壁爐顯然沒有多大實用價值,只是當時的主人在建筑時尚上的一種刻意追求。小樓緊靠江邊,院內芳草翠竹,綠葉紅花,清新幽雅。1917年,孫中山先生南下護法和1924年創辦軍校時,曾多次在此辦公、休息和居住。軍校開學后曾作為教職員工的辦公處,1926年3月該樓改作軍校校舍,著名共產黨人蕭楚女、惲代英等政治教官曾在這里居住。1926年11月,黃埔軍校政治部先后決定在這里設立總理革命博物館和總理紀念室。1928年11月,軍校陳列館在這里布展,軍校創建以來的文件檔案、先烈遺物以及軍校紀念物集中到這里保管陳列。軍校第7期時,曾在這里開設臨時醫務所,樓下為醫務室、門診部,樓上為病房。1938年,日軍飛機轟炸黃埔島,此地也難逃戰火。1949年秋,廣州臨近解放,蔣介石曾到此地小住,在樓上召開有軍政要人參加的重要軍事會議。
  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島海軍部隊對小樓進行重修,將樓板改
  為鋼筋混凝土,樓梯則從西側改在室內,外貌基本未變。1956年,在此
  黃埔軍校校總理室
  地開始開辦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主要展示孫中山當年的生活環境和遺留下來的一些書畫文物。1984年初,正式建立的“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曾暫時設在此處辦公,徐向前元帥題寫了館名。孫中山故居的陳列安排,主要是圍繞故居歷史上的兩個輝煌時期做文章:在故居1樓原辦公室及倉庫,陳列的是“小樓昨日——粵海關黃埔分關及其舊址變遷”展覽及原黃埔分關辦公室的復原陳列,勾畫出了19世紀黃埔海關的概貌;2樓主要舉辦軍校校史陳列和孫中山在廣東的革命活動圖片展覽,以孫中山和他成長初期的社會環境作為主題。立體而多元化的陳列展覽,充分地再現了孫中山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思想體系和革命實踐,展示了孫中山出生和成長初期的社會歷史環境。后設置的“孫中山、梅屋莊吉與黃埔軍校”展覽和孫中山臥室的復原陳列,展示了故居作為孫中山專題博物館和紀念室的功能,反映了軍校與世界的聯系。復原后的孫中山臥室,陳設很簡單,一張銹跡斑斑的鐵架床,一頂蚊帳,一張桌子,幾把椅子。
  當年孫中山先生一生顛沛流離,革命屢經挫折,直到辦軍校之后才感受到革命前途的一片光明。因此他對培養革命軍的軍校關懷備至,多次來這里辦公,并在軍校舉行開學典禮時發表重要演講。而今偉人已逝,足跡已遠,但這里留下了他曾經生活過的痕跡和歷經滄桑的軍校舊址。陳列館中所展現的歷史圖片,再現了那段令人熱血沸騰的歲月,令游客神思。樓前那棵孫先生親手栽下的白玉蘭,已高聳云天。
  孫中山在黃埔島上的寢室為了把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打造成一個世界級的著名軍校紀念地品牌,使游客在此地更多地集中了解軍校歷史和孫中山、蔣介石、周恩來等軍校名人的故事,軍校“孫中山故居”正逐步擴建成為“軍校名人館”。并以黃埔軍校史跡為核心,在附近投巨資建造一個以黃埔軍校為主體的軍事文化旅游區,包括新建“世界軍事發展史博物館”,在附近江面上停泊退役的軍艦,再現昔日黃埔軍校生活情景和黃埔師生指揮的經典戰役場面,把黃埔軍校將帥的英姿展現在新建的敞開式“黃埔將帥主題文化廣場”上。游客可從廣場上樹立的世界軍事著作碑刻和格言碑林中,了解到古今中外著名的軍校、軍事家和戰役。在游覽黃埔軍校時,如身臨昔日軍校師生在槍林彈雨中沖鋒陷陣的場景,重溫軍校當時艱苦溫暖的校園生活,一睹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美國西點軍校、英國皇家軍事學院的風采。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7)
  孫中山銅像傳奇——“文”字豐碑屹立黃埔島
  到過廣州黃埔島的游客自然會對島上豎立的那尊孫中山銅像有深刻印象。這尊銅像是由黃埔軍校師生于20世紀20年代豎立的,銅像的背后還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
  1925年3月,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黃埔軍校的創始人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噩耗傳來,黃埔軍校師生無比悲痛,紛紛以各種方式悼念偉大的領袖。孫中山的光輝業績為世人所敬仰,因此,為紀念他而建造的各種塑像在他逝世后不久遍布全國。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同時同地鑄造出的大小一樣的4尊孫中山銅像,其中一尊就是安放在廣州黃埔軍校舊址的這一尊。其余3尊分別安放在南京中山陵、廣州中山大學和澳門國父紀念館,供人瞻仰。
  黃埔島上的孫中山銅像和紀念碑(1986年11月攝影)
  銅像是由孫中山先生的生前好友梅屋莊吉贈送的。梅屋莊吉是日本實業家,中國民主革命的支持者,生于1868年11月,卒于1934年11月。他早年興辦各種實業,曾在香港開設照相館,購入法國哈特公司產的電影,在新加坡、東京逐步興起電影事業,是日本電影界的元老。孫中山在革命活動中,在香港結識了梅屋莊吉。孫中山第二次流亡日本時,就住在梅屋莊吉的寓所,并得以資助,他們就此結下了30年不渝的深厚友誼。孫中山逝世后,梅屋莊吉悲痛萬分,他被孫中山的革命精神和為人所感動,決定自己出資鑄造孫中山銅像,希望通過形象的方式來宣傳孫中山的思想。梅屋莊吉在當時正逢生意破產,經濟十分窘困。他為了籌集鑄造銅像的費用,一面投入米市經營,一面向他的女兒借錢。女兒非常理解父親的想法,私下將嫁妝費交給了父親。鑄造銅像的工作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但當時緊張的中日兩國關系險些終止了銅像的鑄造計劃。1928年5月日本制造了濟南慘案,6月炸死張作霖,圖謀占領東北三省。10月29日,日本東京警視廳發出指令,聲稱“銅像建設一事,礙難照準”,其原因,據報道:“孫中山是革命家,考慮到他的思想及其后果,由內務省發下禁止的內部指令。”梅屋莊吉在極其艱難的困境中努力爭取,使銅像的鑄造工作最終得以勉強進行,他委托日本當時的第一流的銅像制作商篠原雕金店的店主篠原金作具體負責策劃,著名雕塑家牧田祥哉制作,根據孫中山生前宣傳講演時的神態鑄造銅像。銅像高2.6米,重1噸余。雕塑成形的孫中山銅像身穿西服,面向正前方,神態安詳,右手前伸,左手叉腰,仿佛正在宣講自己的政治主張。
  孫中山銅像于1928年底鑄造完成。1929年3月4日,由梅屋莊吉和他的妻子、女兒,以及自民黨議員森下國厷等護送,乘日本郵船“伏見丸”號運抵上海,后又分送各地。這4尊銅像中較為著名的又因安放地而顯赫的有兩座,其一是南京中山陵的銅像,其二便是黃埔軍校舊址的銅像。
  安放在南京的銅像,于1929年3月6日由專車從上海運抵南京。最初安放地也在黃埔軍校校本部校園內,當時軍校名稱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是日,正值軍校在南京建校1周年,慶祝銅像安放儀式非常隆重。1937年底,日軍占領南京后,曾將銅像扳倒。從日軍隨軍記者在當時拍攝的照片中可看到,日軍士兵們騎在傾倒的孫中山銅像上,擺出了凌辱的姿勢,以慶祝他們占領中國首都的勝利。抗日戰爭時期,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政權,為了標榜自己,掩飾漢奸的罪惡行徑,拆除了原新街口廣場中心的一座噴水塔,在1942年將軍校內的孫中山銅像遷移到廣場中心。這座銅像也就是在這里迎來了1949年4月南京的解放。“文化大革命”開始時的1966年夏,有些人在“左”傾思潮影響下,曾企圖將銅像毀壞掉,中共南京市委、市政府負責人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在中山陵園管理處、市公安局等有關單位的協助下,秘密將孫中山銅像運往中山陵等地保藏。前后三易其地,終于完整無損地將這座銅像保存了下來。1980年,梅屋莊吉的后人專程來南京瞻仰中山陵和中山銅像。當他們架梯登高看到銅像底座上“篠原金作工場謹造”的鑄印字后,非常敬佩中國人民對這尊銅像的妥善保管。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個月,江蘇省委、省政府和南京市委、市政府決定將這尊銅像安放在中山陵牌坊前原銅鼎處,至此,這尊銅像又與民眾見面。1985年,時值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60周年,為恢復中山陵原貌和紀念活動的需要,大銅鼎又放回原處,孫中山銅像仍安放在陵園內紀念館。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8)
  黃埔島上的孫中山銅像和紀念碑(2002年11月攝影)
  南京的孫中山銅像歷經波折,備遭磨難。而廣州黃埔軍校舊址上的孫中山銅像則從安放時起,始終穩立在黃埔島上,從未移動過。
  黃埔軍校是在孫中山親手創建下成長發展起來的,孫中山親任軍校總理,對軍校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幾年時間,就實現了先建校后建軍的夙愿,培養出了一大批將帥之才。黃埔軍校師生對孫中山先生是有著深厚感情的,當他們得知有一尊孫中山銅像將要安放在廣州黃埔軍校校園內時,便積極捐助集資,先建基座。孫中山銅像的安放位置選在了軍校西側名為八卦山的高地上,紀念碑于1928年10月11日奠基,由軍校主要負責人、代校務何遂主持籌建。這一期間,由于經費不足,工程一度停頓。紀念碑的建造分為3期工程,第一期平整山頭,建筑塔碑;第二期調裝銅像,舉行揭幕典禮;第三期把銅像下的大平臺鋪上石板和鋪砌上山的水泥臺階,并以銅像為中心,進行全面裝飾。1930年5月,梅屋莊吉和他的兩個侄子護送銅像于28日抵達廣州。9月26日,整個紀念碑落成,廣州黃埔軍校師生隆重舉行孫中山銅像揭幕暨第7期學生畢業典禮大會。
  紀念碑工程設計者將黃埔島上的這座建筑別具匠心地設計成了一個“文”字,孫中山名“孫文”,以代表紀念“孫文”之意。“文”字的一撇一捺相互交叉,是通往紀念碑基座下的兩條石階小道,外有欄桿相護。上面一橫是紀念碑基座平臺前的一條貫通的欄桿。這一“撇”一“捺”,從下拾級而上,直通“橫”的兩端,然后進入一塊平地,紀念碑在平地正中拔地而起,這正是“文”字上的那一點。從山下往上望去,登山臺階與平臺相連,與銅像結合,恰好構成一個“文”字。
  紀念碑面對珠江,碑文正面書“孫總理紀念碑”6個金色隸書大字,是當時的代理大元帥胡漢民的手筆。碑的左面刻著“和平、奮斗、救中國”7個大字,是何遂的手筆,這是孫中山臨終前不停念叨的話。碑的右面刻著總理訓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1929年此訓詞正式頒布為中國國民黨黨歌,1943年又頒布為中華民國國歌。碑的后面刻著總理像贊:“先生之道,天下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國,允執厥中。況在吾校,化被春風。江流不廢,終古朝宗。”這是國民黨要人張靜江的手筆。紀念碑平臺正面上刻“親愛精誠”4字校訓,則是仿校長蔣介石的筆跡而作。紀念碑基座周圍還刻著孫中山及當時一些國民黨軍政要人對軍校師生的訓詞等。
  黃埔軍校的這座紀念碑基座工程之浩大,是其他幾座孫中山銅像的基座無法比肩的。紀念碑削山而建,僅碑座就高達40米,加之碑座是建在小高地上的落差,占據制高點,更顯得紀念碑十分雄偉壯觀。紀念碑正對著滔滔珠江水,那里有孫中山革命斗爭的遺跡,寄托著軍校師生對孫中山先生的深切懷念。但是,由于設計這個紀念碑基座時,孫中山銅像還未運到,紀念碑基座的設計者不知是疏忽,還是由于被軍校廣大師生對孫中山的愛戴精神所感染,在他們的心目中,孫中山先生的銅像是非常高大的。黃埔軍校豎立的孫中山銅像是由牧田祥哉親自監工鑄造的,軍校建造銅像基座時,銅像還沒有運到,當孫中山銅像運到后,基座已經建成。這時才發現銅像與基座的比例很不相適,但也只好如此將就著把銅像放了上去,40米高的座頂上的2.6米高的孫中山銅像卻顯得矮小了。到過黃埔島的人們,只要留心都會發現這一比例失調的現象,這不能不說是這座紀念碑的美中不足之處。但這也恰好從另一方面說明了軍校師生對孫中山的真摯感情。真可謂,原是弄巧成拙,反而又拙中見巧,拙中見其精神。
  黃埔島上的孫中山銅像周圍是一片開闊的綠化地,此地原是中山公園。公園內原來還有10余座題名碑,將黃埔軍校開辦以后的官佐員生姓名刻于石上,以示勉勵,但碑石早已不存。現舊址紀念館的工作人員結合景點,整治和美化周邊環境,在銅像下布置了具有嶺南特色的、低矮的園林綠地,以保持視線的開闊通暢。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9)
  梅屋莊吉出資鑄造的這4尊孫中山銅像現雖已鑄立70余年,但在有關部門的管理和保護下,仍是栩栩如生。滄海桑田,星移斗轉,孫中山銅像依然挺拔在高山之巔,巍然屹立,俯視著中華大地。他身披大衣,若有所思的昂然神態,讓人肅然起敬。如今,大批的游客來到銅像下參觀、瞻仰、留影,緬懷孫中山先生的偉業,評點腳下山川勝跡,論說剛翻過去不遠的那頁歷史。
  景色宜人的中正、仲愷、濟深公園
  隨著軍校不斷壯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多,軍校還在黃埔島上依山傍水、風光旖旎之處開辟公園,供軍校師生在假日和閑暇時間休息和游玩。黃埔島面積雖小,卻修建有4個公園。軍校在建設中山公園(孫總理紀念碑山腳至珠江邊)過程中,還同時建設有仲愷公園(東征烈士紀念坊內)、中正公園(又稱黃埔公園,在現黃埔造船廠辦公樓至牛膀山)、濟深公園(北伐紀念碑南,現成為黃埔造船廠宿舍區)。如今,這些公園多數湮沒在其他建筑物之中,只有慢慢去搜尋才能找到一些遺留的痕跡。
  中正公園,是為了紀念當時的軍校校長蔣介石而建,蔣介石后改名中正。該公園由黃埔公園改建而成,位于柯拜船塢西側小山周圍。原來的黃埔公園建于清光緒年間,大門上方掛有兩廣總督岑春煊寫的“黃埔公園”牌匾。此地是島上重要歷史遺跡之一,山上遠眺古亭,珠江帆影,魚雷局、柯拜船塢盡入眼底。黃埔公園內小樓曾是孫中山多次來到島上進行革命活動的落腳點之一,特別是在南下護法時期,多次重要活動即在這里舉行。1917年9月1日,國會非常議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當日下午,孫中山在黃埔公園舉行大元帥授印禮,發表就職答詞和就職宣言。孫中山在遷移到市區河南大元帥府之前,還曾把黃埔公園作為暫時的帥府,并曾經在此地指揮艦隊反擊叛軍。孫中山北上與吳佩孚談判前,曾在此園內對黃埔軍校師生作最后一次演講。據黃埔老人回憶說,孫
  黃埔島上的中正公園一角(1986年11月攝影)
  中山講話時,不用麥克風,偌大的公園,每個角落都能聽得清晰透耳。1926年底,黃埔軍校在島上籌建幾大公園的同時,將黃埔公園進一步擴大,修整美化,將此園改名為“中正公園”。1947年,國民黨海軍造船所在公園牛膀山山頂建造一座兩層磚木結構洋樓,取名為“中正樓”,是蔣介石南巡時到黃埔軍校小住的官邸。經過幾十年的變遷,遺址改觀很大,中正公園現已經成為黃埔造船廠的一角,昔日的建筑物只留下兩個古樸的涼亭,舊貌猶在。該園現仍用“中正公園”舊名。從園內“中正樓”遺留下的花階磚、地基,仍可依稀辨認出當年的舊址痕跡。中正公園在現代史上有著一定的歷史地位,“中正樓”現今是島上的主要旅游景點之一。
  黃埔島教思亭(2002年攝影)仲愷公園,是為了紀念軍校黨代表廖仲愷而興建的。該公園位于島中部的平岡,北臨珠江,南靠東征陣亡烈士墓園,面積約有1萬平方米,由原來的軍校平崗療養院改建而成。由于經費不足,公園建設曾中途停工,直到1928年,公園才勉強建成。其建筑和設施雖然簡陋,但四周林木繁茂,林陰小道迂回曲折。1936年蔣介石來廣州巡視時,決定擴建東征墓園,仲愷公園被并入東征陣亡烈士墓園。今日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停車場和東征史跡陳列室一帶的地方,就是當年仲愷公園的園區范圍。
  濟深公園,是1928年11月黃埔軍校總部為紀念副校長李濟深命名并建立的,是繼中山、中正、仲愷公園之后在本島上設立的第4個公園。該公園位于島中部的平崗,東連蝴蝶崗,西臨仲愷公園,占地約4萬平方米。公園東西路口各設有石柱門樓,中間豎立著一塊高140厘米,寬80厘米的花崗巖海青石,上書“濟深公園”4個大字,落款是“蔣中正題”,由此也可見修建此公園有蔣介石拉拢李濟深之意。當年,這里地勢高平,林茂景幽,古木參天,氣象恢弘。登高望遠,全島景物盡收眼底。公園內還建有“教思亭”和未完工的“迎日亭”、“愛晚亭”,1930年又建立了北伐紀念碑。教思亭,有人考證是當時對師生進行反共思想感化的地方,另外兩個空架據說是為了建“迎日亭”和“愛晚亭”,只建了框架就停了下來;但也有人說是有意造成這樣,用以祭祀天地用,但具體是用來做什么的,現在無人能具體說得清楚。1984年黃埔軍校60周年校慶前夕,有關部門曾對濟深公園舊址的“教思亭”進行過一次整修。亭身是一座六角柱式涼亭,亭匾為黃謙題寫,亭內石柱上分別刻有標語和對聯,其中有“立志作軍隊中的健兒”、“寧殉主義以成仁,不愿偷生以受辱”、“身心許黨國,鐵血濟蒼生”、“犧牲奮斗是革命軍人的本職,殺敵治國是革命軍人的志愿”、“繼續增長革命活力,努力促進世界大同”、“聯合士農工商,聯合中華民族,建設新邦”等語句。如今濟深公園早已面目全非,因時光流逝,環境多已變遷。在軍校北遷后,濟深公園年久失修,衰敗荒蕪。現在大門柱上“濟深公園”4字匾額亦剝落殆盡,門柱坍塌,遺跡猶在,由蔣介石題詞的“濟深公園”石碑亦已遭破壞,園內其余景觀已是不復當年,惟有高聳的北伐紀念碑,古樸的教思亭,蔥蘢的林木,可以依稀追尋昔日的風采。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10)
  俱樂部——軍校文化中心
  黃埔軍校俱樂部在孫中山紀念碑之西約50米處,當年稱為大禮堂,是軍校師生集會、節日慶典、舉辦文藝演出等文化娛樂活動的公共場所。從一定意義上說,在今天留下的黃埔軍校舊址的各個建筑中,俱樂部是少數沒有重建的設施之一,基本上保持了原建筑的風貌,而且見證了軍校的發展過程及學生生活豐富多彩的一面,最具有歷史文物考古價值。
  黃埔軍校俱樂部
  1925年4月,黃埔軍校政治部為了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決定建立軍人俱樂部,并在走馬樓內劃出場地作為俱樂部的活動之處。俱樂部包括政治、經濟、美術、戲劇、音樂、體育6個小組。隨著軍校的迅速發展,學生宣傳、娛樂活動的日益頻繁,原有的房子已經無法滿足需要,建設新的俱樂部迫在眉睫。為此,1926年3月學校決定在珠江畔建設新的俱樂部,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可容納4000人,鋼筋混凝土結構。1926年11月1日,俱樂部落成,正好趕上11月15日第5期學生開學典禮。新修建的俱樂部規模頗大,高大寬敞,建成時已有舞臺,裝有電燈和風扇,配備了近千個座位。俱樂部內大禮堂常用于開大會、上大課和文藝演出。據一些“老黃埔”回憶,國共兩黨著名活動家經常來這里演講或授課,也在這里舉行宣傳和演出,大禮堂成為宣傳革命思想的課堂。
  俱樂部布置得莊嚴而政治氣氛濃烈。外面樓頂正面半圓形的裝飾墻上有“俱樂部”3個大字。俱樂部內的擺設,不同的時期有所不同。最初,俱樂部禮堂正面高懸著3幅油畫,一幅是林則徐在廣州虎門焚燒鴉片,一幅是義和團在天津追擊八國聯軍,一幅是沙基慘案。四壁懸掛著廖仲愷、朱執信、史堅如、陳秋霖等22人的畫像,供師生瞻仰和作為學習的楷模。之后,俱樂部的擺設發生變化。在禮堂舞臺正中懸掛著身著戎裝的孫中山像,兩旁掛著國民黨黨旗和中華民國國旗,下面是譚延闿手書的孫總理遺囑,四周為國民黨領導人的畫像。舞臺南北兩側和禮堂西側的墻壁上,除了原先的3幅油畫之外,增加了反映第二次東征中的攻打惠州城的油畫。
  俱樂部是軍校舉辦文藝演出、舉行重大集會的重要場所。特別是每逢節日或慶祝會,經常舉辦豐富多彩的文藝表演。1926年1月4日,軍校舉行新年各界聯歡大會,前來參加慶典的來賓和在校師生約有6000多人,聲勢蔚為壯觀。白天在大操場舉行隆重的慶典活動,晚上則在俱樂部舉行游藝大會,節目琳瑯滿目,直到深夜,晚會才結束。文藝演出既有明星表演,也有學校文藝社團自己的演出,如軍校的“血花劇社”即主要在這里排練和演出。“血花劇社”是當時很出名的學校文藝社團,取意于“革命之血,主義之花”。這個劇社成立之初主要由“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掌握,在共產黨員蔣先云等人的推動下,曾演出了《還我自由》、《鴨綠江》、《黃花崗》等反帝反封建的著名劇目,在廣州、武漢乃至戰爭前線,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漢口,劇社還曾與世界著名的鄧肯舞蹈團同臺,觀者人山人海。廣州大新公司的名角金艷秋曾在軍校俱樂部演出過《空城計》、《紡棉花》、《大劈棺》等劇目,名噪一時的交際花紫羅蘭也曾應邀到校表演舞蹈。
  俱樂部除了進行文藝演出外,還是重大集會、演講以及來訪者參觀和
  休息的重要場所。如1926年12月22日,黃埔農工商學兵聯合會和黃埔
  區15公里以內各學校來校參觀時,就首先到新落成的俱樂部休息。省港
  罷工工人代表大會代表、中央華僑運動講習所等團體來黃埔軍校活動時,
  也到過俱樂部參觀。1926年,曾在俱樂部召開過一次歡迎國際勞工局局
  黃埔軍校禮堂內景
  長湯姆遜及各國勞工代表團的盛會。
  昔日的俱樂部內不僅充滿著軍校師生的歡歌笑語,而且也留下了駭人聽聞的血腥場面。1927年蔣介石集團在南京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4月中旬,廣東反動當局接著在廣州發動反革命政變。當時黃埔軍校的“清黨”活動就是在俱樂部中進行的。4月18日在這里被抓的共產黨員有200多人,許多被逮捕或受清洗的共產黨員從這里被解除武裝,捆押上船,這些師生后被押往虎門和魚珠炮臺被殺害,史稱黃埔“四·一八慘案”。從此,黃埔軍校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軍校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因此,后來到此地參觀的游客特別是黃埔師生總有種百感交集的情緒在其中。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11)
  1938年日軍飛機轟炸黃埔軍校時,俱樂部樓房多處被炸毀。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島海軍接收軍校時,曾對俱樂部進行過維修,多次加以改造,但是與原貌相差甚遠。1993年,廣州文物部門重新對俱樂部進行復原維修,使它基本上恢復了歷史原貌,在內部按原貌陳設,保持了原有的演出、集會和文藝活動的功能。根據發展旅游經濟的需要,21世紀初重新布置后的俱樂部,通過陳列蠟像、油畫、雕塑、多媒體透視合成景箱、視頻展示臺等美術、技術手段,再現了黃埔軍校的光輝歷史和軍校師生英勇作戰的場面。
  俱樂部內的多少神秘,多少傳奇,引發多少人的興趣,紛紛來此地尋覓。
  與珠江海水共潮生的軍校游泳池
  軍校游泳池位于俱樂部西側約100米處的珠江之濱,并排有兩個,西為淺水池,東為深水池。
  軍校修建游泳池,完全是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當時軍校的學生有許多人來自于北方,不習水性。創校初期,就有學生黃秀山、符濟群因為不會游泳,溺死在珠江中。1924年7月,又有蘇聯軍事顧問包和羅夫在石龍河翻船淹亡。所以,為適應部隊在南方水網地帶作戰的需要,提高學生的作戰能力,軍校在經費極度困難的情況下,仍然修建了游泳池。1926年,為適應校軍在南方水網地帶作戰的需要,軍校撥出了一些經費,將俱樂部西側造木船的兩個小船塢進行改建,在池底和池邊地面鋪上紅磚,用水泥修建池壁,建成了兩個長43米、寬18米的新游泳池。深水池的東北面還有一塊兩米長的跳板,會游泳的學生可在跳板上練習跳水。但水性較好的同學,仍然喜歡離開游泳池到珠江里去鍛煉。游泳池的建成,既適應了軍校訓練的需要,又為學生的體育活動和身體鍛煉提供了物質條件,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在當時經費相當困難的情況下,建成這樣的游泳池,確實是具有戰略眼光和治校才能的。
  黃埔軍校游泳池由于建設游泳池時沒有配備更衣室,學生需要在宿舍內換上褲衩,在眾目睽睽之下再走到游泳池,這在講究軍容風紀的軍校里,實在是有規難守,立紀自犯,并且有失斯文。1928年6月15日,軍校安排副官處將日久失修、堆滿雜物的游泳池清理好,供學生練習游泳,并嚴禁學生赤身示人,以免有傷文明風化。1929年校慶前,考慮到執信、真光、教忠、省女中的學生都來軍校參加聯歡和演出,于是在兩個游泳池之間的空地上建了一排10間磚砌鐵皮蓋頂的簡易房子作為更衣室,使設施稍加完備,并在附近還開設了一個小賣部,出售一些洗浴用品。
  軍校本部北遷南京后,黃埔島上的軍校游泳池隨之被廢棄。由于長期廢置,在新中國建立之初,已是僅剩下兩個水坑的輪廓,當年的風貌蕩然無存。1984年開始維修,后又多次清疏,重鋪池底地臺,修補池邊,恢復了原有的游泳功能。原貌再現的游泳池,池中水依然和珠江水相通,隨著珠江水潮起潮落,成為供游人參觀的一個景點。順著池水中的倒影,歷史的長卷在游客面前打開,黃埔師生在時代風云中乘風破浪的矯健身姿分明就在眼前。
  東征烈士墓園——黃埔先烈安魂處
  從黃埔軍校校本部沿江邊向西走,在珠江岸邊有一座凱旋門式的牌坊建筑,拱形的大門莊嚴肅穆,琉璃瓦頂極具民族特色。穿過高大莊嚴的牌坊往上走,沿著古樸寂靜的墓道,即來到東征烈士墓園。1925年廣東革命政府為統一廣東,對陳炯明叛軍等軍閥進行討伐,在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1986年攝影)歷次戰斗中,軍校師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東征陣亡烈士墓園就是為了紀念在歷次戰役中犧牲的烈士們而建立的。墓園里,曾經“聞著相互的汗臭味,相視而笑”的靈魂,在松柏深處相偎長眠。
  東征陣亡烈士墓園,是黃埔島上最大的墓群,安葬著516位烈士遺骸,坐落在黃埔軍校校本部西南面平崗萬松嶺。墓園始建于1925年,次年6月落成,面積5萬多平方米,由紀念坊、墓道、墓冢、記功坊、入伍生和學生墓群、士兵集體墓群、蔡光舉烈士墓、17少將墓等構成,氣勢宏偉,有“小黃花崗”之稱。其中,紀念坊、墓道、墓冢、記功坊構成了墓園長達數百米的中軸線,從珠江邊直達半山腰。蔡光舉烈士墓位于中軸線東側,17位出自軍校的將校墓位于中軸線西側。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12)
  1936年,黃埔軍校在墓園正門前增建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和碼頭。紀念坊面臨珠江,用花崗石和紅磚建成,有3個斗拱形門,上蓋琉璃瓦,門頂上方刻著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題寫的“東江陣亡烈士紀念坊”9個鑲金大篆體字。沿著墓道直上,就是規模宏大的烈士墓冢,墓冢成正方形,鋼筋水泥構筑,安葬兩次東征時陣亡的黃埔軍校師生的遺骸或骨灰,總面積100多平方米。墓群四周繞鐵欄桿,中間是一座由4根古羅馬式圓柱拱起的斗笠式碑亭,是墓群的主墓。碑亭正中立石碑,刻“東征陣亡烈士墓”。碑亭是東征陣亡將士墓群的主體建筑。
  碑亭后有一座兩層3個門洞的城樓式記功坊,門洞的墻壁上鐫刻烈士的英名。坊內側分別有樓梯上行,坊上刻“東征陣亡烈士記功坊”,坊內壁鑲有3塊石碑:其一是“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陣亡將士紀念碑”,鐫刻黃埔軍校官兵在東征中的輝煌戰績,他們都是當年在討伐東江東征陣亡烈士記功坊軍閥陳炯明戰斗中犧牲的黃埔將士,其中共產黨員占絕大多數;其二是“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陣亡將士題名碑”,列有237位烈士的英名(含1926年6月在獵德陣亡的連長王聲聰),此碑立于1928年,當時國共兩黨分裂,許多共產黨員烈士的姓名沒有列入;其三是“陸軍中將劉君墓碑”,記述的是國民革命軍第4團團長劉堯宸的生平和他在攻打惠州時的犧牲經過。
  當年的黃埔軍校為緬懷先烈,讓后人銘記東征將士的英雄事跡,在第一次東征結束后就決定建立東征陣亡將士公墓,并于1925年4月間,在黃埔島勘察選擇建墓地點。4月21日,周恩來奉命組織“撫恤東征陣亡將士委員會”,調查各位東征陣亡將士及其埋葬地點,開始籌建東征陣亡將士公墓。12月15日,黃埔軍校決定在本島的平崗修建東征陣亡將士公墓,并派人前往東江惠州、河源、淡水、五華、棉湖等地的戰場上收集烈士遺骸,運回墓園安葬。東征陣亡烈士墓園于1925年12月動工興建,1926年4月下葬烈士遺骸,墓塋6月竣工。6月16日,黃埔軍校舉行東征陣亡烈士墓園竣工暨軍校成立兩周年大會。國民政府要員、高級將領、社會名流和黃埔軍校師生數千人參加。蔣介石主持大會,率眾致祭。他致辭說:“所有兩次東征及掃除楊、劉及沙基慘案各位殉難烈士,差不多統統集中葬在這里,這一點是我們同志所可安慰各位烈士英魂的。”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闿、蘇聯高級顧問鮑羅廷、國民革命軍第1軍軍長何應欽、第7軍軍長李宗仁等分別在會上致辭。東征陣亡烈士墓園的整個工程,分為兩個階段建造完成。第一階段,即1926年6月竣工的工程,墓園簡陋,規模較小;第二階段,即1936年的擴建工程,建成現在所見到的較為完整的墓園。1936年8月,蔣介石到廣州時,決定把仲愷公園并入東征陣亡烈士墓園,擴大墓園規模。9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廣州行營撥出專款,由廣州市政府負責建造。擴建后的墓園內青松翠柏,綠竹紅花,更加氣勢宏偉,莊嚴肅穆。“十七少將墓”位于東征烈士墓園西側,陵墓內安葬的是1936年在“兩廣事變”中陣亡的黃埔軍校出身的17位國民革命軍少將。碑的正面刻“正氣長存”,碑座正面刻吳滄桑等17位少將的名字,背后刻陸軍中將第155師師長李漢魂撰寫的吳滄桑事略。這是根據蔣介石的命令于1936年附葬于墓園的。這17位少將的姓名是:吳滄桑、張國維、王鴻德、張中邦、梁士浩、孫螽振、湯增林、葉稼書、古尚英、葉簡修、符素真、黃循尚、葉繼梅、林季謙、丘達、李子韶、陳曉天。吳滄桑是廣東大埔人,黃埔軍校第4期學生,曾任軍校戰術教官,獨立師參謀長,1936年6月在韶關戰斗中被俘,后死于黃花崗。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出身北伐陣亡將校紀
  念碑之一(2002年攝影)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東征陣亡烈士墓園的保護和修繕。1954年廣州市政府撥款進行維修,改變了墓園殘舊的狀況;1975年修復了墓道;1984年維修墓園紀念坊、記功坊、紀念碑,又重修了“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東征陣亡將士題名碑”,在記功坊內新增建墓碑記,并把入伍生墓集中遷到主墓園后面,構成入伍生墓群;1985年6月,復原入伍生墓碑61座;1986年,修復了曾被破壞的墓道;1988年,按原貌修復了“十七少將墓”;1989年,廣州市政府又撥款對墓園進行復原修繕,將穿過墓道的公路改道在墓園東側經過,并筑起了墓園圍墻以保護墓園。墳前墓碑石刻,銘記著每位烈士的英名和生卒年月,那短暫的歲月,閃光的年華,令今日來訪者肅然起敬。1991年,又新建“東征史跡陳列室”,以文物、歷史照片、模型等形式,詳細展示出黃埔軍校師生兩次東征和平定楊、劉叛亂的光輝歷史。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13)
  東征陣亡烈士墓園初建時,正值國共兩黨合作為革命共同奮斗的時期,兩黨精英同集軍校,為統一和鞏固廣東政權誓同生死,沖鋒陷陣,并同眠在這里。東征烈士墓園,可說是難得的國共兩黨英靈共葬的墓冢。
  21世紀初,有一群中學生參觀東征陣亡烈士墓園后有感而發,寫下“雛鷹之情”:我們遠遠地瞻仰著——雄偉的大理石基座和碑身,將戰旗和軍帽鑄成了永恒。來到這里,尤感地火熊熊,燃燒著新一代青年的愛國之情。歷史車輪駛越黃埔,昔日風云卷過軍校,但對我們來說,生活依然繼續,而且背負著歷史的責任——傳承愛國主義。
  建立在全島制高點上的北伐紀念碑
  北伐紀念碑,是黃埔軍校師生為緬懷在北伐戰爭中犧牲的軍校將士而修建,坐落在黃埔長洲島平崗侖頭山頂上,這里是全島的制高點。花崗石紀念碑高達10米,呈方錐臺形,正面刻“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出身北伐陣亡將校紀念碑”。碑的主體東、西兩面分別刻有“捐軀救國”、“為民犧牲”等字樣,碑座四周刻有立碑記事及北伐中陣亡的曹淵等351位黃埔軍校學生的名字。
  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出身北伐陣亡將校紀念碑之二(2002年攝影)北伐是軍校總理孫中山的遺愿。1926年,東征戰役勝利結束后,隨后開始的是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的北伐戰爭。6月5日,國民黨中央臨時會議通過了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案,廣州國民政府任命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副校長李濟深為總參謀長,教育長鄧演達為總政治部主任。7月4日,國民黨中央臨時全體會議通過并發表《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宣言》,向全國軍民宣布出師北伐,打倒軍閥,統一全國。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市東校場舉行北伐誓師大會,北伐戰爭正式開始。黃埔軍校師生為完成孫中山北伐中原、統一全國的遺愿,積極參加北伐戰爭。軍校許多負責人出任國民革命軍的重要職務,第1至第3期畢業的軍校學生大多數担任北伐各軍將領和戰斗骨干,軍校第4期政治大隊、第5期入伍生炮兵團、工兵營、迫擊炮連、無線電信隊、交通工程隊、憲兵營等都隨軍出征。北伐軍三路均先后告捷,飲馬長江。他們英勇戰斗,出師不到10個月,便從廣州打到武漢、南京、上海,掃蕩中原,席卷大半個中國,殲滅了不可一世的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幾十萬大軍,寫下了光輝的篇章。黃埔軍校師生在北伐戰爭中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為國捐軀,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北伐戰爭的勝利。
  為緬懷軍校烈士功績,告慰軍校先烈英魂,黃埔軍校決定在烈士母校附近修建北伐紀念碑。紀念碑于1928年2月開始修建,1929年建成,由代校長何遂主持建成。何遂撰寫碑文:“平崗之石齒齒兮,黃埔之水淙淙;屹豐碑以萬世兮,將以重紀于無窮”。碑座的東、西、北3面刻有北伐陣亡的獨立團第1營營長曹淵等351位黃埔軍校學生的名字。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以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失敗而告一段落,因此,紀念碑上所刻記的烈士名單也就有選擇。大部分共產黨員烈士的名字未能刻記下來,造成了永久的遺憾。紀念碑后曾又被破壞,碑上文字全部用水泥填平。1984年4月之后,經多次維修,恢復了原貌,供人們參觀瞻仰。
  國民革命軍第4軍獨立團在汀泗橋戰斗中繳獲的部分武器
  站在紀念碑的平臺遠望,滾滾珠江,萬頃沃野,無限風光盡收眼底。數平方公里的長洲島上,高樓林立,車輛穿梭,呈現著一派勃勃生機。潔白的碑身,挺拔于蔥綠的松柏林中,與藍天相映,昭示著黃埔軍校國共兩黨師生“為民犧牲”的壯舉。環視全島,也不由使人由衷嘆服孫中山先生選擇此處為培養革命軍事力量發源地的眼力。
  袖海亭——駛上陸地的“中山艦”
  “袖海亭”是廣州黃埔島上的一處風景名勝史跡,建于江邊小路上,是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避難珠江口“永豐”艦,再舉戰旗,留下的一處紀念建筑。這座蕭瑟江風中巍然挺立的飛檐拔柱的亭子,曾深深印記在黃埔軍校早期畢業生的腦海中。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14)
  1922年6月16日,廣東軍閥陳炯明叛軍圍攻總統府,孫中山避難停泊在珠江上的“永豐艦”,等待北伐援軍回師廣州,與叛軍相持50余天。在這一期間,“永豐”艦曾錨泊黃埔長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編《黃埔軍校》封面洲島水面,也就是兩年后由孫中山親自創建的黃埔軍校門前附近,歷盡艱險。兩岸的叛軍曾數十次向“永豐”艦傾瀉無數炮彈,奇怪的是炮彈從未落在甲板上,僅在艦四周炸起沖天的水柱,“永豐”艦安全無損。稍后,“永豐”艦闖過叛軍的火力網三山口地帶,駛入較為安全的白鵝潭,一直堅持到8月9日孫中山離艦赴滬。
  1924年6月,黃埔軍校開學,特別是翌年3月孫中山逝世后,人們緬懷國民革命的先驅,追憶孫中山避難“永豐”艦這段傳奇歷史,將“永豐”艦改名為“中山”艦,以志紀念。除此之外,還在當年孫中山指揮“永豐”艦戰斗過的黃埔軍校校址水面不遠的岸邊,建造了一座中式的亭子。白色的4根圓柱,撐起四角飛檐的黃色琉璃瓦亭蓋,在綠陰叢林中,十分耀眼。面對江水的一方,亭楣下有一與亭合為一體的橫匾,上書“袖海”兩個篆體字,以記載和歌頌國民革命領袖孫中山在這珠江入海口所建立的偉功奇勛。
  “中山”艦在抗日戰爭中壯烈殉國,在武漢附近沉入長江水底。而“袖海亭”作為紀念孫中山避難“永豐”艦的惟一建筑物,雖歷經戰火紛亂,卻得以保存了下來,仍屹立在珠江岸邊,面對著滔滔不盡的江水。只是由于黃埔島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作為軍事要地,這一小亭也就鮮為人知。即使有些客人甚至是島上的年輕人,從此亭旁經過,還以為是所在地黃埔造船廠的江邊路旁小憩場所。
  20世紀80年代,國家旅游部門應廣大游客呼吁,黃埔島自1986年底逐漸對外開放,并在島上建起了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去黃埔島的游客,可順便去觀光離軍校大門不到200米的“袖海亭”。
  “袖海亭”在當年的革命熱土上落地竣工,不知聆聽了崢嶸歲月中的多少風雨壯歌,現如今仍挺立于世紀風云中,它同黃埔軍校舊址的其他建筑一樣,此地作為昔日中國將帥的搖籃,在新的世紀里將擁有新的金碧輝煌。
  風雨黃埔,如煙非煙。
  著名的船舶修造地——柯拜船塢
  中國近百年歷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產力的發展是這一變化的決定因素。那么,代表先進生產力的中國近代工業又發祥于何處呢?史學家通過考證,一般認為中國近代最早的工業便是廣州黃埔長洲島上的“柯拜船塢”。
  1840年,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外國商品紛紛涌入中國市場。外國資本家為了商品運輸的需要,在中國開始經營船舶修造業。英國人柯拜在1845年首先在廣州黃埔島投資建造了船塢,中國近代工業的新端在這里悄然開始。
  該船塢是由一位中國設計師規劃的。塢長160多米,寬20多米。有兩道塢門,分內外兩區,可以同時或分別使用。專家考證認為:該塢設計新穎,與一般船塢不同點是,設計人員把船塢設計的略有彎度,并不是筆直的塢壁,這樣就可以充分利用斜度的力點,便于船只進出塢和修造方便,可同時修造2艘5000噸位的船。該塢曾于1856年冬毀于戰火,1861年重修。1893年再次維修。這是外資在中國建立的最早石船塢,歷史上通常稱為“柯拜船塢”,是中國現今存世的惟一一個近代石船塢。
  “柯拜船塢”在當時是中國沿海著名的船舶修造地。據記載,柯拜在此地幾年時間就賺去了20萬大洋。柯拜死后,由其兒子繼承,繼續營業。
  1924年6月,“柯拜船塢”近旁多了一家鄰居,這就是黃埔軍校。軍校師生們在課余飯后來到船塢一側散步、閑談,參觀船塢中修造船只的過程,他們的理想也在這個船塢旁揚帆起航。許多師生在日后的回憶文章中曾把“柯拜船塢”寫入史書中,思戀往日在船塢旁的青春歲月。
  “柯拜船塢”一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初,還接船修造。20世紀50年代初,人民政府對船塢進行了妥善的保護和維修。“文化大革命”時期,一批又一批紅衛兵曾打著“砸爛封、資、修”的旗號,要毀壞船塢,在此挖什么備戰防空洞,受到時任廣州市市長陳郁的堅決制止,所在單位的黃埔造船廠廣大干部、職工利用添土的方法,巧妙地將船塢保護了下來。直到1976年“文革”結束后,職工們才將船塢中的泥土挖出,恢復“柯拜船塢”的本來面目,并在船塢一旁樹碑立傳,以示世人。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15)
  由于黃埔島在新中國成立后作為重要軍事基地,“柯拜船塢”也就鮮為人知。1986年底,黃埔島逐漸開始對游客開放,到黃埔島參觀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的游客,便可以到紀念館近旁的中國近代工業的先驅“柯拜船塢”參觀游覽。那一潭清水,映照著黃埔島的景物,讓人陶醉在歷史的長河中。
  咽喉要道上的長洲炮臺遺址
  位于廣州市東端珠江主航道南岸的黃埔長洲島,處在由海上水路進入廣州的咽喉要道,鎖江上交通線,一直是防衛廣州海路的要沖。因此,自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時期開始,清政府在這里修筑了多個炮臺。清政府設廣東海關黃埔分關時,林則徐即在這里修筑長洲炮臺。這些江防炮臺遺址群,主要排列在島上的東部,位于軍校舊址左側后,與南岸沙路炮臺、北端魚珠炮臺、蟹山炮臺彼此成犄角之勢,構成長洲要塞。長洲炮臺與沙路炮臺之間還建有木橋相通,以便互相支援,加之珠江航道在此筑有兩道鐵柵水閘,可阻敵艦船侵入,炮臺曾在虎門銷煙、三元里抗英斗爭中顯示了巨大威力。
  1883年(清光緒九年),晚清政府在島上又新建了白鶴崗炮臺、白兔崗炮臺、新西崗炮臺、蝴蝶崗炮臺、大坡地炮臺等5所。炮位計有15座,
  配置洋炮15尊。最大的一尊炮,口徑為24厘米,安置于新西崗炮臺。
  1884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又積極倡議建設整個長洲炮臺工程,使島上的
  黃埔島上長洲炮臺遺址的大炮(2002年攝影)
  各個炮臺構成完整的防御體系,成為長洲要塞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炮臺分別建在長洲島東南方向的7個山岡上,全長近2公里,成扇面形,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各炮位之間距離不等,所配置大炮的數量和炮位的大小也因為地勢而不同。各炮位陣地均有輔助設施,如兵勇宿舍、彈藥庫等。巷道及房間通風良好,其建筑是磚石結構,水泥抹面,均有拱頂、厚壁。清末民初,在島上成立長洲要塞司令部,管轄炮臺各炮位。白鶴崗炮臺在長洲各炮臺中規模最大,是長洲炮臺司令的指揮臺。
  晚清時期的長洲炮臺,常駐兵1000余人,分為勇營和綠營。駐守炮臺的軍隊很特別,采取世襲制,一家人祖祖輩輩都是炮臺守軍。老祖父兩眼昏花,依然認為炮臺上少了自己不行,堅持當瞄準手,兒子和孫子只好去搬炮彈。好在打炮的事多少年碰不到一回,平時一家老小在島上種菜,以賣菜為生。炮臺裝備的大炮在當時還是比較先進的,多由德國克虜伯廠制造,使用的炮彈重120公斤,1米多長,所以炮身也頗長。無戰事時,各炮每年春季要試炮3響,以檢驗炮臺的戰備功能,引得附近的居民圍觀欣賞。試打的炮彈在珠江水中爆炸,被炸死的魚漂浮于江面,群眾爭相捕撈。為此,每年的試炮,被視為黃埔長洲島的一大盛事。民國初年,這里又成立了長洲要塞司令部。
  1963年12月6日晚,周恩來參觀廣州黃埔軍校舊址。
  黃埔軍校在本島創辦時,長洲炮臺仍發揮著防御的重大功能。軍校每逢重大活動,炮臺即鳴炮以壯軍威。隨著軍校的發展,大坡地炮臺和沙路炮臺曾經作為軍校的營房、教室和訓練場。大坡地炮臺還作為軍校禁閉室,關押過謀殺廖仲愷的嫌疑犯。1938年秋,日軍占領黃埔長洲島后,將島上各炮臺拆除,多數炮管被拆卸去化鐵。各炮臺歷經數十年風雨,被棄置毀壞或作別用,殘破不堪,但主體建筑現猶存,往日雄姿依稀可見。1993年之后,各主要炮臺經修復,英姿重現。長洲炮臺現已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四通八達的大路小道
  美麗的黃埔島,山水壯觀;壯哉的黃埔島,遍地史跡;歷史的黃埔島,故事傳奇。島上的軍校舊址分散建筑和其他紀念建筑還有多處,有待修復和挖掘。今日黃埔島,已重現昔日風姿,既是游覽、度假的好去處,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地方。
  如今,黃埔軍校各主要景點由島上新修的各主要道路連通,無論是車行,還是步行,都比較方便。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16)
  黃埔島上的道路,在軍校建立之初都是土路,是名副其實的鄉間小道。軍校師生即是在那泥水四濺的道路上操課、散步,走向中國革命的時代前沿。島上的道路,多年以來沒有大的改變。筆者1986年兩次到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考察時,在交通方面感受最多的除了由市區到黃埔長洲島的汽車轉輪渡等待時間太長外,尤感島上的交通狀況很差,那時除了靠近碼頭的幾條主要道路是水泥路面外,其余基本上都是寬僅兩米左右的土路,很少見到機動車輛。20世紀90年代,筆者再上島時,這里的交通雖然有了較大改善,但仍滯后于市區建設和游客的需要。如主要進出通道魚珠和長洲兩座車渡碼頭,在低水期和高水期都無法營運,一年之中停航的時間合計約有20多天。島上惟一的主干道金洲大道只有7米到10米寬;金蝶路等主要道路只有3米到5米寬,每當有機動車輛通過時,行人和自行車只能靠邊讓路。
  校慶60周年時制作的紀念品工藝立盤
  象征大團圓,企盼祖國統一。21世紀初,黃埔軍校舊址和所在地長洲島上的多處革命遺跡,越來越成為市民和游客的旅游熱點。進出長洲島和島上的交通已不適應發展的需要,給參觀黃埔軍校以及革命遺跡、旅游景點和島上居民的出行,造成了極大的不便。廣州市在開發長洲文化旅游風景區工作中,決定改善長洲島的交通狀況,并在2004年黃埔軍校建校80周年慶典前夕,完成了金洲大道以及金蝶路等道路的擴建改造以及魚珠碼頭、長洲碼頭等改造工程,升為市政級的幾條貫通全島的主要道路修建完成,并通向各景點;由廣州市區到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參觀游覽,可乘坐多路公共汽車到魚珠碼頭、長洲碼頭,再轉輪渡到島上。改造后的魚珠碼頭客運碼頭一改往日破舊的形象,新矗立的碼頭是一座如同要遠航的大船形象,旅客候船室舒適、明亮。改造后的長洲、魚珠車渡碼頭,基本上可以保證全年正常營運各種類型的車輛進出長洲島。碼頭運送車輛的能力也由原來的每天3000輛增加到5000輛。改造后的車渡碼頭可保證車輛全年過江,交通狀況有了較大的改觀,長4.4公里的金洲大道,車行道12米寬,北端從長洲碼頭起貫穿整個島,南端連接赤坎大橋到大學城,另外還設有非機動車道。有建筑物的地方在兩側各修建了3米寬的人行道,沿途路樹、路燈成行,道路的排水系統亦有污水分流系統。
  隨著長洲、魚珠碼頭改造工程的完成,廣州市客輪公司推出了“天字碼頭→黃埔軍校愛國教育專線”,受到很多游客的歡迎,尤其是深受曾經有過這一段歷史記憶的老人的青睞。由于黃埔軍校的知名度很高,長洲、魚珠碼頭改造工程完成后,由市區到島上的旅游變得方便快捷,價格也隨之降低,吸引了許多本地市民和遠方游客到此地旅游。如黃埔軍校80周年慶典期間,客輪公司票價(含往返船票,15元黃埔軍校門票,免費小食,船上午餐):成人38元/人,1.1米以下小孩,65歲以上老人(憑優待證)28元/人。去程:11時在沿江中路北京天字碼頭登船出發,12時15分抵達黃埔軍校碼頭,14時15分開始返回。回程:原路返回,約15時30分到天字碼頭下船。
  航船拢岸,回首黃埔,晚霞中的長洲島猶如出水蛟龍,橫亙在煙波迷蒙的珠江水面上。江水拍岸騰卷,朦朧如歷史的回聲。綠影柔水中的黃埔島,因軍校所在,注入了充盈挺拔的陽剛之氣,美麗而莊重。它的美麗,是那種不事張揚的亮麗;它的莊重,是那種不顯板結的凝重。“黃埔”坐擁山水,從容唱響經久不衰的愛國之歌。
 


網載 2013-08-27 16:17:14

[新一篇] 中國黃埔軍校 世紀黃埔激情

[舊一篇] 中國黃埔軍校 附錄1 黃埔軍校同學錄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