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當我向我的患者介紹一些簡單的方法,讓他們運用天賦的理性力量來改變消極信念和行為時,大部分患者都明顯地表示失望。對于其中某些人來說,這種方法似乎是不科學的,天真得難以令人置信的。然而,它卻有一個好處——行之有效。我們下面可以看出,它是以科學成果為依據的。
人們廣泛接受了這樣一種錯誤的說法,認為理性的、邏輯的、有意識的思維沒有力量支配潛意識過程或人的機制,認為要改變消極的信念、感覺或行為,就需要從“潛意識”中挖掘和抽取內涵。
你的自動機制,或如弗洛伊德所說的“潛意識”,絕對不是人為的。它象機器一樣運轉,本身沒有“意志”。它總是根據你對環境所抱的信念和采取的解釋作出適當的反應。它總是設法給你適當的感覺,達到你有意識地決定的目標。它僅僅根據你以觀念、信仰、解釋、意見等形式給它輸入的數據進行運轉。
你的下意識的機器的“控制鈕”,正是“有意識的思維”。這部下意識的機器,正是通過有意識的思維——雖然可能是非理性的和非現實的思維——來發展其否定的和不現實的反應模式,因而,只有通過有意識的理性思維,才能使自動反應模式得到改變。
不要自尋煩惱
在潛意識中“埋藏著”過去失敗的記憶、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經歷,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東西必須得“發掘出來”,讓人看到并加以分析,才能有效的改變個性。我們曾經指出,一切技藝的學習,都要經歷試驗和錯誤:先試驗一下,如果沒有達到目標,就有意識地記下錯誤的程度,下一次試驗時再糾正偏差,直到“命中”目標,或者說成功地達到原來的目的。這樣,成功的反應模式就被記憶下來,并在以后的試驗中再次出現或者加以“模仿”。一個人在學習擲鐵餅、投標槍、唱歌、開汽車、打高爾夫球,同其他人進行交往,或者學習其他技藝,都要經歷這一過程。于是,一切“伺服機制”都出于本性而包容著過去的錯誤、失敗、痛苦和其他否定經驗所組成的“記憶”。只要我們適當地把它們當作“否定的反饋資料”,并且認識到它們背離了人所希望的肯定目標,這些否定的經驗就不會消失,而對學習過程產生有益的影響。
然而,要想對錯誤認識到這種程度,并能作出適當的糾正,就必須有意識地忘掉錯誤,記住并“儲存”成功的記憶,這也同樣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我們的意識思維和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要達到的肯定目標上,往日失敗的記憶就沒有什么危害。所以,我們最好不要去招惹這些記憶,不要自尋煩惱。
我們的錯誤、過失、失敗甚至屈辱,都是學習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東西。不過,它們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只要它們完成了任務,就應該被拋在腦后。如果我們有意識地沉溺于錯誤之中,甚至因為它們而產生負罪感、時常責備自己,那么錯誤和失敗本身就會不知不覺地成為一種“目標”,有意識地盤踞在想象之中。一個人最可悲的事莫過于死死糾纏在往日的幻想之中,不斷地譴責自己過去所犯的錯誤,不斷地詛咒自己過去的罪惡。
我永遠也忘不了一位女患者,她用不幸的過去折磨自己,以至于喪失了現在能得到幸福的一切機會。她在痛苦和懊喪中生活了許多年。她生有比較嚴重的免唇,因此躺著不敢見人。多年以來,好的性格受到壓抑,脾氣暴躁,甚至完全變成了一個憤世嫉俗的人。她沒有任何朋友,因為她覺得誰也不會同一個相貌如此“丑陋”的人建立友情。她想方設法躺著大家,更糟糕的是,她以尖刻、防范的態度使人們疏遠她。外科整形解決了她肉體上的問題。她試著調節自己,開始與人們和睦相處,但是發現過去的經歷阻礙著她。她覺得,雖然自己的容貌改變了,卻交不上什么朋友,也不感到快活,因為大學不會原諒她手術之前的所作所為。因此她重蹈覆轍,象過去一樣感到不幸,直到她不再譴責自己過去的行為,不再沉溺于對往日不幸遭遇的回想時,她才開始了真正的生活。
責備自己過去的過失和錯誤不但于事無補,反而可能使你想改變的行為延續下去。如果我們一味糾纏在過去的錯誤上,并且愚蠢地得出結論說,“我昨天失敗了,因此今天必然也要失敗”,那么,過去造成的錯誤會對目前的行為產生惡劣的影響。不過,這并不“證明”潛意識的反應模式本身有重復和延續的力量,也不是說我們非要把埋葬了的失敗的記憶“徹底根除”以后,才能改變我們的行為。根源是我們的意識,思維的心理,而不是我們的“潛意識”。因為我們所下的結論和選擇我們注意的“目標意象”,是取決于我們個性的思維部分。我們改變主意,停止給“過去”輸入能量的那一瞬間,過去及其錯誤就失去了控制我們的力量。
忘掉過去,追求未來
在這里我們又能看到催眠術令人信服的證據。一個害羞而靦腆的“墻邊之花”(舞會上找不到舞伴的女子)接受催眠。催眠者告訴她,并且使她相信或以為她是一個大膽、自信的表演者,她的反應模式馬上就改變了。她現在相信什么就去做什么,她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積極向往的目標上,絲毫不去考慮過去的失敗。
D.布朗德在《醒來生活吧》一書中講到一種觀念,使她成為更多產、更成功的作家,并且挖掘了她過去從來不知道的才華和能力。在親眼看到一次催眠示范后,她又好奇又驚訝,后來偶然讀到心理學家F.F.H.梅耶斯的一句話,她說這句話改變了她的整個一生。梅耶斯的這句話解釋說,被催眠者發揮的才華和能力,歸功于在被催眠狀態“凈化”了過去失敗的記憶。布朗小姐自問到:如果這在催眠狀態下是可能的,如果一般人平時就有很多才華、能力、力量被過去失敗的記憶所限制而得不到利用,那么,為什么在清醒狀態下的人不能夠忘記過去的失敗,“認為他不可能再失敗”,因而使這些力量得到運用呢?她決心自己試一試,在行動的時候先假設自己有必要的力量和能力,而且可以利用這些力量和能力。在一年之內,她的創作量增加了一倍,作品的銷售量也增加了一倍。令人驚奇的后果出現了:她發現了一種公開演說的才能,覺得自己需要成為一個演說家,而且樂于成為一個演說家。但是在過去,她不僅在演說中沒有表現出什么才能,而且非常不喜歡演說。
羅素的方法
B.羅素在《爭取幸福》一書中說過:“我并不是生下來就幸福的人。小時候,我喜歡的圣歌是:‘厭倦了塵世,背負著我的罪惡受苦’。………青年時代,我厭惡生活,幾近自殺的邊緣。不過,我學習數學的欲望克服了自殺的念頭。現在的情況已經完全相反了。我熱愛生活,簡直可以說,每過一年我對生活就更多一層愛戀…….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對自己的過分關注越來越少。同其象受到清教教育的人一樣,我過去有一種習慣,常常沉浸在自己的罪惡、愚昧和缺點之中。我對于我自己來說無疑就是一個不幸的活標本。漸漸地,我學會了對我自己的缺點無動于衷,開始把注意力日益集中在外在事物上,注意世界上的各種情況,各種知識,以及我所關心的那些人。”
在這本書里,羅素談到改變以錯誤信念為基礎的那些自動反應模式的方法。“運用正確的技巧來改變潛意識的幼稚暗示,甚至改變潛意識的內涵,都是完全可能的事。當你因為某種行為感到懊喪,而理智告訴你那并非是邪惡時,檢查一下懊喪情緒的起因,詳細地向自己說明這些起因的荒謬之處。讓你的意識信念充滿活力,強調這種信念對你的潛意識有強烈的印象,足以搞衡在你孩提時代由你的保姆或母親給你造成的印象。不要滿足于理性時刻和非理性時刻的交替,要仔細審查這種非理性,同時下決心對它予以藐視,不允許它來主宰你。只要它把愚昧的思想和感情強加于你的意志,就把它們連根拔起來,清查一下,然后丟在一邊。不要做一個優柔寡斷、在理性和愚昧幼稚之間搖擺不定的人……。
“但是,如果反叛行為是了為成功地給個人帶來幸福,使個人生活中有一個固定的標準,那就不要在兩者之間猶豫不決。你必須對理智所告訴自己的一切加以深思熟慮。大部分人在表面上拋棄了孩提時代的迷信之后,就覺得沒有什么可担心的了。他們沒有意識到這類迷信仍然在暗中潛伏著。獲得一種理性的信念之后,就需要仔細研究它,了解它的后果,在你的內心查一查是否有同它不一致的其他信念…..我的意思是,一個人應該對自己的理性信念有足夠的重視,不允許相對立的非理性的信念不受約束地產生或者支配自己,不管這種信念是什么。這實際上需要自己在有可能產生幼稚想法的時候用理性約束自己。但是,如果這種理性表現足夠有力的話,它很快就能發揮作用。”用觀念改變觀念,而不是用意志改變觀念
可以看出,B.羅素尋找與深刻的信念不一致的觀念時所使用的方法,與普萊斯科特.雷奇的方法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雷奇的方法是讓人“看到”自己的否定觀念與其他深刻的信念不一致。雷奇相信,“心理”的本性就是:構成“個性”內涵的一切思想和觀念必須互相一致。如果意識到某種思想不一致,就必須排斥它。
我有一位患者是推銷員,他一見到“大人物”就“嚇得要死”。他跟我談過一次話以后,就克服了這種恐懼與緊張。我在談話時問他:“你見到一個大人物時,是不是愿意四腳著地爬進他的辦公室里、拜倒在他腳下?”
“當然不愿意,”他氣憤地說。
“那么你為什么在心理上卑躬屈膝呢?”我又問他:“你進一個大人物的辦公室時,愿意象個乞丐一樣伸著你的手,乞討一角錢去買咖啡嗎?”
“當然不愿意。”
“你明不明白,你過分關心對方是否贊許你,這本質上就等于乞憐于人?你難道不明白,你這樣做就是伸出手去——乞求他的贊許,乞求他把你當人看嗎?”
雷奇發現,改變信仰和觀念有兩個重要手段。每個人幾乎都恪守他自己的“標準”信念,這就是,(一)感覺或相信自己能夠作份內的事情,表現自己的特色,有一定的獨立性;(二)相信內心有一種東西是不允許受到侮辱的。
檢查和重新評價你的信念
理性思維之所以難以認識,原因之一是它很少被人們使用。
挖掘一下在你的否定性表現背后存在的對自己、對外界或對其他人的信念。總不是“總要發生某種事情”使你錯過唾手可得的成功機遇?也許你私下里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成功或者不應該得到成功。你是否不習慣與周圍的人進行交往?也許你認為自己比別人低下,或者其他人都對你抱有敵意。你是否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里也會毫無來由地感到焦慮和恐懼?也許你相信你所生存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敵意、缺乏友善、危機四伏的地方,或者是你“應該受到懲罚”。
請記住,行為和感覺都起因于信念。根據那些對你的感情和行為產生影響的信念——對你自己問一個“為什么”。你是否希望做某件事,希望通過某種途徑表現自己,卻又感覺“我做不了”,因而畏縮不前?問一問你自己,這是“為什么?”
“為什么我認為我做不到?”
再問一問自己——“這個信念是以事實為根據,還是以一個假設或者一個錯誤結論為根據?”
然后問問自己下面幾個問題:
1. 這一信念是否有合理的原因?
2. 這一信念是否導致我犯錯誤?
3. 別人在同樣的情況下是否同我的結論相同?
4. 如果沒有理由相信它,我為什么還要繼續這樣做,這樣感覺?
不要隨隨便便把這些問題放過去,要好好動一動腦筋,用心考慮一下。要帶著感情色彩看待這些問題。你是否發現自己欺騙了自己,貶低了自己——不是因為某一個“事實”,而僅僅是因為某一種愚蠢的信念?如果真是這樣,就要努力喚起輕蔑甚至憤怒之情。輕蔑和憤怒有時候也可以解除錯誤觀念的束縛。
一位老農夫說到他在一天之內徹底戒煙的事。那一天,他把煙草忘在家里,回家去取要走兩英里,路上,他“算出”自己屈辱地被一種習慣“支使”著。他不禁勃然大怒,轉過身又朝田野走去。從此之后,他再也沒有抽過煙。
著名律師克萊倫斯.達羅說他的成功是這樣開始的:有一天,他想抵押一批財物借二千美元來買新房子,交易就要做成時,借款人的妻子在旁邊插了一句,“別犯傻了——他永遠也賺不夠不夠還債的錢。”達羅本人原來也很懷疑自己是否還得起借款,但是聽到她的話后,“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這一天他氣得簡直要發瘋,對這個女人、也對自己感到極端的輕蔑,因此下決心要取得成功。
強烈欲望的力量
要使理性思維有效地改變信念和行為,必須伴隨以深切的感覺和強烈的欲望。
想象自己會變成什么樣子或者會得到什么,暫時假定這些是可以實現的,喚起一股強烈的欲望和熱情。在心里不斷地想著這些事情。你目前的否定信念是由思想加感情形成的。調動你的感情或者深切的感受,你的新思想和觀念就會把舊的否定信念清除出去。
經過分析之后,你會發現,你在運用過去經常用的一種方法——憂慮!唯一不同的是你將否定的目標改變成肯定的目標。在你產生憂慮時,你首先在想象中非常生動地構思著一幅你不希望出現的結果或目標。你并沒有努力或者運用意志力,但是你執著于“結局”。你不停地想,集中精力地想,在你心中想像它是“可能的事”。你受支配的觀念是:事情“可能會發生”。
這樣不斷地重復,想到“可能的情況”,使結局對于你來說變得越來越“真實”,經過一段時間后,相應的情緒也會自動地產生出來——恐懼、焦慮和失望。這些情緒都適應著你所憂慮的那個不希望出現的“結局”。但是,如果你改變“目標圖象”,你就能很容易地產生“良好的情緒”。你要不斷地想象和思索一個你希望出現的結局,也可以使它的可能性越來越真實,于是相應的情緒——熱情、歡樂、鼓舞、幸福,等等,也會自動地產生。耐特.鄧拉普博士說,“要形成‘良好’的情緒習慣、革除‘不良’的情緒習慣,我們必須首先解決思想和思想習慣上的問題。‘人作為人就要在內心思維。’”
用理性思維決定做與不做
請記住,你的自動機制可以很容易地發揮作用,或者是作為一種“失敗機制”,或者是作為一種“成功機制”,這取決于你所供給它的數據和你所為它確立的目標。它基本上是一個追求目標的機制,而它所追求的目標是你決定的。我們有很多人不自覺地、無心地抱著否定的態度,在自己的想象中習慣性地描繪失敗的畫面,從而也就確立了失敗的目標。
還應當記住,你的自動機制對于你供給的數據不會進行推理和反詰,它只是占有這些數據,對它們作出適當的反應。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自動機制應當得到與環境有關的真實情況,而這乃是有意識的理發思維的任務:了解真相,形成正確的評價、估計和意見。在這層關系上,我們多數的人的傾向是低估自己而過高估計了我們所面臨的困難的性質。艾米爾.居葉說,“永遠應當把你要干的事想得容易一些,事情也就容易辦了”。心理學家丹尼爾.W.約瑟林說,“我作過大量的實驗,去尋找使人的思維遲鈍的一般原因,實際上這好象總是因為人們有夸大腦力勞動的困難性和重要性的傾向,從們把事情看得過于認真,唯恐自己不能勝任。在平常的談話中,有些人能滔滔不絕,但是一上講臺他卻啞口無言了。你必須懂得,如果你能使鄰居有興趣,當然也就能使所有的人都有興趣。這樣,你就不會在大庭廣眾面前張不開口了。”
實踐出真知
理性而有意識的思維的任務是檢查和分析輸入的信息,接受真實的信息,排斥不真實的信息。
很多人往往被朋友所說的一句不留心的話弄得意氣消沉:“你今天早晨氣色不太好!”如果他們覺得被人排斥和看
不起,他們會盲目地“咽”下這個“事實”:這句話意味著自己不如別人。我們大部分人每天都可能得到否定的暗示。如果我們開動腦筋想一想,就不必盲目地接受這些暗示。“這也不見得”,這是一句很不錯的格言。
有意識的邏輯思維的任務是形成符合邏輯的、正確的結論。“我過去失敗過一次,所以以后還可能失敗“,這既不符合邏輯,也沒有任何道理。不經過自己的嘗試,在沒有任何相反的證據時就事先做結論說“我不行”,這是不合理的。有人在被問到是否能彈鋼琴時說“我不知道”。“你說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因為我還沒試過”。我們應該向這個人看齊。
決定你所要做的事
理性而有意識的思維的任務,是決定你要做的事,選擇你希望達到的目標——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事上,而不是關注你所不希望做的事。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你不想做的事情上也是不合理性的。前總統艾森豪威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担任統帥,有人問他:如果突擊部隊從意大利海灘被擊退到海上時,對盟軍行動會產生什么影響,他回答道:“那將是相當不妙的,不過我從來不考慮這種可能性。”
辦事要專心致志
你的有意識思維的任務還在于特別注意你手頭的工作,注意你正在做的事和你身邊發生的事,使你感官收到的信息,能夠讓你的自動機制及時參考你的環境,做出自然的反應。在棒球術語中,這就叫“眼睛盯著球”。
然而,你的理性而有意識的思維的任務不是去創造或者
“完成“手頭的工作。如果在該運用的時候沒有去運用意識的思維,或者在不該運用的時候又想去運用它,都要惹出麻煩來。我們不能通過意識的努力,從創造性機制中榨出創造的思維。我們也不能憑借有意識的努力來完成該干的工作。正因為我們嘗試過而不能如愿,我們才感到担心、焦慮、受挫折。自動機制是無意識的。我們看不到那輪子的轉動。我們不知道水面下發生的事。因為它針對目前的需要自發地產生反應,我們事先不能確保會得到答案。我們不得不信任它。只有憑借信任與行動我們才能收到信號或發現奇跡。總而言之,意識的理性思維選擇目標,收信信息,做出結論、評價和估計,然后才使自動機制運行起來。然而,它不對后果負責任。我們必須學會做自己的工作,根據最可行的設計行事,讓結果去自由發展。
獨眼易龍編輯整理 2013-08-28 12:59:0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