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現代農業發展的幾個問題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目標。現代農業是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提供勞動力就業、保護生態環境資源等為主要目標,以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裝備、現代管理方法、現代經營理念為支撐,以政府對農業的宏觀調控和支持保護為保障,通過市場機制使產供銷、貿工農等農業再生產環節相銜接,由現代知識性農民和現代企業家共同經營的一體化、多功能的新型農業產業體系。2007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發達的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發展現代農業應該成為全國各地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成為解決“三農”問題、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抓手,并貫穿于新農村建設始終。理性分析目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尋求發展的政策思路對于新農村建設意義重大。
  一、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分析
  (一)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低
  從總體上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不夠高,農業產業鏈不長,農產品加工增值轉化還比較低,大宗農副產品大多以原料和初級產品直接進入市場,初級產品多,高附加值的加工成品少。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率大都在80%以上,我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只有40%左右;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重大多在2.0-3.7∶1以上,而我國只有約0.4∶1;發達國家的加工食品約占飲食消費總值的90%,而我國僅25%左右。同時,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和利益關系還不夠緊密,關系松散,帶動覆蓋面不廣。社區集體經濟組織在農業產銷環節中的協調、管理、服務職能又沒有很好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正在起步階段,農民組織化水平低。這些都制約了我國現代農業的進程。
  (二)農民整體素質仍然偏低,農民的科技文化吸納能力不強
  目前,我國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較低,致富能力不強,據統計,2005年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結構為,小學及以下的占37%,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及以上的占13%。這既制約了農民就業致富的機會和途徑,也制約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現代農業的發展。
  (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仍然薄弱,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
  近年來,我國加大了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農業生產條件有了比較大的改善,各級財政為支持現代農業建設,開展了海塘、水庫的除險加固、大江大河治理、圍墾海涂等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還開展了農機化建設。但是總體上說,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仍然薄弱,農機裝備和水利設施與現代農業發展還有較大差距;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沒有明顯提升。目前全國一年的災害損失就達千億元;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僅相當于國內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1/8、第三產業的1/4左右。
  (四)農業資源性矛盾突出,生態環境在惡化
  我國農業耕地和水等自然資源嚴重不足,農業資源性矛盾制約了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耕地資源十分緊缺,2004年我國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積0.17公頃,戶均經營規模不到0.55公頃,不僅遠小于歐美等國,而且也不及日本和韓國。這樣不利于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制約現代農業發展。從目前看,中國農業的資源性矛盾和小規模經營短期難以改變,而且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快速推進,耕地和水資源還將不斷減少,人增地減、規模變小的趨勢還在加劇。
  F2R882.jpg
  更值得注意是,耕地質量也不容樂觀,土壤的有機物含量在減少,質量在退化。工業“三廢”污染使農業環境整體惡化。還有,我國農業自身面源污染涉及范圍廣,隨機性大,不易檢測,控制難度大,不但進一步加劇了土地資源的短缺,而且已經成為影響我國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的主要污染源。我國現代農業面臨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嚴峻挑戰。
  (五)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仍然薄弱,成果推廣應用緩慢
  盡管80年代以來科技進步成為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05年我國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已經上升到48%,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60%~80%的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的農業科技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遠遠不能適應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要求。絕大多數土地仍然采用傳統生產方式、經驗與技術耕種,畜牧業主要采用散養、放養的飼養方式,現代農業技術利用率不高,普及率低,地區間、行業間生產技術水平差距明顯。而且,目前我國的農業科技及科研成果相對集中在產中領域特別是在農產品生產過程的常規技術方面,而對農產品產前、產后的相關技術開發不夠,農產品加工領域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含量低。我國的農業科技儲備嚴重不足,缺乏像雜交水稻、地膜覆蓋等適應范圍廣、增產幅度大的先進技術;對未來發展中如氣候變暖、突發性自然災害等問題,缺乏技術調控和應變能力,農業科技取得重大突破的難度越來越大。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僅有30%~40%,比發達國家低20~30個百分點。并且,已經轉化技術的普及率也僅為30%左右。此外,氮素化肥的當季利用率僅有30%~40%,比發達國家低20~30個百分點;農業灌溉用水的利用率為30%左右,年浪費水相當于黃河年有效供水量的2倍以上。我國的農技推廣機制還不能適應農業產業化的要求,新品種引進、試驗、推廣步子緩慢,科技隊伍結構的不盡合理,農技推廣渠道狹窄,專業型、特色型的農技人員少,知識老化,專業技術水平偏低,也影響了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和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以上表明,我國的農業科技研究創新和推廣應用還不能為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總之,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是嚴峻的,盡管中國農業已經開始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歷程,但是農業現代化受到許多方面的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程度總體還比較低,中國要完成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二、推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
  (一)注重開發農業的多功能性
  現代農業發展需要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業資源優勢為基礎,按照國內外市場需要和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注重開發農業的多功能性。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經驗。
  1. 要繼續穩定和發展糧食生產,提高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前提和基礎。
  2. 積極培育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以牛(肉牛、奶牛)、羊、豬、禽等畜產品、名優特經濟林、特色水產品為重點,加快發展畜牧業、林業和水產業,加大對這些特色農業和優勢產業的扶持力度,形成專業化、基地化、規模化的生產格局。扶持經濟林、蔬菜、花卉、水果、藥材等高效經濟作物生產基地建設。
  3. 積極拓展農業的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大力發展都市設施農業、循環農業、綠色農業、創匯農業、觀光休閑農業、生態農業、旅游農業等各種新型現代農業模式,使其成為我國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二)走農業產業化、專業化、一體化道路
  走農業產業化、專業化、一體化和社會化的農業發展道路是當代發達國家建設現代農業的基本方向。現代農業要求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流通等環節有機連接起來,形成完整高效、相互促進的農業產業體系。這應當成為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經營形式。因此,要從政策上積極扶持農產品加工、儲運、保鮮等項目建設,扶優扶強一批競爭力、帶動力較強,具備一定規模和較好經濟效益或具有較強科技創新能力和良好經營管理機制的農業龍頭企業和龍頭項目,建設農產品生產、加工、出口基地,引進開發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對龍頭企業開展農業產業化自主創新,利用高新技術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貼息補助標準,對農產品加工基地基礎設施、環保設施品牌創建給以扶持,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優化農業龍頭企業的融資環境。同時要積極吸納更多的工商企業投資農業,發展區域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集約利用農業生產要素,轉變增長方式,以工促農,以商活農,貿工農一體化,形成農產品的專業化、區域化、集約化生產,配套地采用現代設施和先進技術,促進加工、儲運、營銷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三)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
  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國外經驗表明,政府對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培育和發展,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對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需要認真貫徹執行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加快制定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辦法、財會制度和配套支持措施等一系列實施細則,政府要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稅收、金融政策扶持和資金扶持力度。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市場統一銷售、信息服務、技術培訓、農產品加工儲藏和農資采購經營等活動。可以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積極引導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立健全現代管理機制、市場經營機制、有效激勵機制、利益分配機制,不斷增強合作組織的凝聚力、輻射力、影響力,促進合作組織持續穩定發展。
  (四)促進農業規模化集約經營
  農業規模化集約經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我國農戶經營規模普遍較小,這與發達國家在農業企業化經營、集約化、規模化運作水平上相差甚遠。農業經營規模的擴大是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穩定農戶土地承包權的前提下進一步健全土地流轉機制,堅持自愿、有償、依法的原則,積極推進農用地使用權流轉,通過政策引導促進土地等生產要素向專業大戶、合作農場等經營主體和核心農戶集中,培育大批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新型農場主,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為先進農業科技的應用,提高農業規模效益創造條件。政府需要在引導土地集中和流轉方面出臺進一步的激勵政策,促使我國規模化集約農業的發展。當然,也應當看到,經營規模擴大的實現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一方面,可以在農民自愿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權不變的原則基礎上,土地的使用權可以流轉和集中,從而形成規模較大的家庭農場。另一方面,農戶也可以在不改變各自土地占用規模的條件下,通過農業生產產前、產中和產后聯合,同樣可以實現經營規模的擴大。要嚴格防止借當前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之名,違反中央政策,侵害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和經營自主權。發展現代農業與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是不矛盾的。國外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也都是建立在家庭農場的基礎上的。不要一談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業規模化集約經營就去否定家庭承包經營制度。
  (五)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現代農業的發展其實就是先進科技不斷進入農業,不斷完善農業科研及推廣體系,不斷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過程。因此,農業科技創新是現代農業的本質內容。從根本上說,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靠科技創新。國外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投入大,研究開發力量強,農業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科技對于現代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在60—80%,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支撐,值得我國借鑒學習。
  1. 大幅度增加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研投入體系,形成穩定的農業科技投入增長機制。
  2.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努力推動農業技術研究、推廣、生產三結合,加快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重點解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性科技問題,特別是雜交水稻、蔬菜、水產、禽畜等優勢農產品生產的關鍵技術科研攻關,對種子種苗、種養技術、貯運保鮮、精深加工等方面的技術項目和成果轉化予以重點扶持。力爭在特色農產品的新品種培育、病蟲害防治、地方特色農產品的加工增值、生態環境建設、資源的高效節約利用、動植物防疫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高我國農業技術創新能力。同時,重點引進優良品種、先進栽培和養殖技術、農產品保鮮及深加工技術,并努力做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工作。
  3. 推進農業企業研發機構建設。鼓勵涉農企業的技術推廣,逐步形成以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和各種產業化組織為主的多元農業科技研究開發推廣體系。國外發達國家的普遍經驗已經表明,只有多元化的農業科技研究推廣體系才能夠滿足農民的需求。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受國家財政能力所限,就更應鼓勵社會技術開發推廣服務體系的發展。重點培育研發基礎強、市場前景好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以科技產品或高新技術項目為核心,向現代農業企業和農業科技企業的方向發展,積極打造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的載體平臺,努力形成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集團。大力引導農業企業特別是農業中小企業加強科技創新,政府對經認定的農業創新型企業予以經費扶持,用于研發條件建設。建設一批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發揮其農業科技的示范和輻射帶動能力,使之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孵化基地和成果轉化的示范窗口。
  4. 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推行生態農業和綠色生產模式。依靠科技進步創新促進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和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改變農業生產的粗放經營,提高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
  (六)加快培育大批現代新型農民
  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現代農業建設的主體。西方經典的經濟發展理論認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主要因素是新技術和新生產要素的引入以及由此帶來的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而決定這一過程能否順利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資本的形成即勞動力素質的提升。因此,從發展現代農業的角度而言,要根據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帶發展和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求,建立起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網絡,拓展農民培訓的廣度和深度,加大對新型農民的文化科技知識、管理能力和技能水平的培訓,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重點是搞好專業大戶、職業農民和新型農場主等核心農戶的農業實用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的培訓,為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業專業化生產培養合格的生產經營管理人才。
  (七)構建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服務體系
  政府投入以及對于農業的支持服務和反哺政策,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有力保障是發達國家發展現代農業的普遍規律。圍繞發展現代農業,我國必須創新農業政策,構建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服務體系。
  1. 構建穩定的現代農業投入增長機制。進一步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的財政扶持力度,健全農業支持補貼制度,調整農業投入方向,著力解決一家一戶難以解決的問題并引導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項目,把投入重點用于農業公共基礎設施、社會公益性事業、農業科技創新推廣示范以及農業產業化經營、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現代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農業產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建設等。
  2. 發揮政府的農業公益性服務功能。完善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政策體系包括農業技術創新推廣支持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監測體系、動植物保護和病蟲害防控體系、資源節約和生態保護體系、農業政策性保險制度。
  3. 加快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農業機械化包括糧食生產和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的配套機械,提高現代農業的設施裝備水平。培育扶持和發展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服務組織,健全農機服務體系,推進農機服務市場化和產業化。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
  4. 加快農業標準化建設。抓緊制定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衛生標準,逐步建立農產品質量的市場準入制度,健全檢測檢驗的規范和手段,大力發展安全、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實現農業標準化、布局區域化、農藝科學化、產品安全化,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對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實施全過程的管理監控。
  5. 發展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加強農產品批發和集貿市場建設,加快農產品新型流通業的發展,以規范化的農產品市場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6. 建立健全現代農業信息系統建設,推廣信息化應用。建立農業綜合開發管理信息系統,通過網絡為廣大農民提供農產品交易平臺,提供農業科學技術、農產品產銷信息、氣象信息及進出口信息等服務。
經濟問題探索昆明34~37F2農業經濟導刊周琳瑯20072007
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現代化
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產業化水平、組織化程度、農民整體素質、農業基礎設施、資源性矛盾和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等因素的制約,中國要完成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需要在注重開發農業的多功能性,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走農業產業化、專業化、一體化道路,農業規模化集約經營,創新農業科技、培育現代新型農民,構建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服務體系等方面積極應對。
作者:經濟問題探索昆明34~37F2農業經濟導刊周琳瑯20072007
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現代化

網載 2013-09-10 20:42:30

[新一篇] 關于民族地區現代化的幾個重大問題的思考

[舊一篇] 關于現代化過程中國家問題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