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的現代化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22X(2000)05-0110-05
  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當前,我們正在致力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現代化既包括社會現代化,又包括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既是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又是實現現代化的根本前提和條件。社會的現代化,歸根結底取決于人的現代化。而人的現代化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經階段,人的全面發展則是人的現代化的最終目的和必然結果。認真研究和全面揭示人的現代化的現實內容、人的現代化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關系,對于我們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什么是人的現代化?目前,人們的認識還很不一致。筆者認為,人的現代化具有廣義和狹義兩方面的含義。廣義的人的現代化是指整個人類狀況的現代化,即適應社會現代化發展需要的整個人口素質的現代化和人的主體意識的現代化。人口素質的現代化表現為人口類型的現代化、人的身體素質的現代化和人的文化素質的現代化。人口類型的現代化是指人口的再生產類型的現代化和人口結構的現代化。人口再生產類型的現代化是指人口再生產從傳統類型向現代類型的轉變,反映的社會指標是人口的生育率、出生率和人口的增長率。人口結構的現代化主要是指人口的城鄉結構和人口的產業結構,反映的社會指標是非農業勞動者的人口比重、城市人口的比重、第三產業人口的比重等。人的身體素質的現代化是指人口的健康化程度,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有平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每個醫生服務人口率、恩格爾系數等。人的文化素質的現代化是指人口的知識化水平,反映的社會指標有社會成員的受教育程度和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程度、成人識字率、大中小學生占相應適齡人口的比重、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口文盲率、每萬人口科技人員數等。總的說來,人口的城市化、非農化、知識化和健康化是人口現代化的主要反映。人的主體素質的現代化是指在現代化進程中,要培養現代人的意識和現代人的心理素質。如開放的心理、樂于接受新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勇于改革創新的心理;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心理;具有按照技術水平和社會貢獻大小取得相應報酬的心理;自由和守法相統一的心理;普遍的信任感;信奉并且遵循“平等待人”的原則;注意計劃性、時間觀念較強、守時惜時、辦事講求效率等等。狹義的人的現代化主要是指人的個體素質的現代化,即人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的現代化以及個體素質和社會現代化協調統一發展。本文所討論的是從狹義上理解人的現代化,其實質就是要求把人的素質和能力提高到最突出的和最重要的位置,達到現代的水平。在上述人的各種素質中,其中最基本的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知識文化素質、智慧才能素質和身體生理素質。這些素質,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人的德、智、體三大素質。這三大素質在人們實踐活動中的體現、運用,就是人的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的全面發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人的身心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1~202頁。)但是,在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很低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條件下,勞動是一種沉重的負担,人被限制在狹小的勞動崗位上,因而,勞動還不能使人的身心得到充分的發展。在生產實行科學化和社會化以后,特別是在消滅私有制,消除舊式分工以后,勞動將變成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那時,“勞動會成為吸引人的勞動,成為個人的自我實現”(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3頁。)和人的身心的充分發展的手段。同樣, 人的其他活動也會成為人的身心發展的手段。二是人的活動能力的多方面的發展。它是由人的身體與精神相統一的結構所產生人的活動能力,是人的身體和精神的全面發展在人的活動能力上的具體表現,因而人的活動能力的多方面發展能夠明確而具體地表現出人的全面發展的程度。三是個體和社會的協調統一和全面發展。這是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具體地歷史地把握人的全面發展。人不是抽象、孤立的個體,而是在社會中存在的個體,社會在人的勞動過程中不斷發展著,這是人的本質的外在表現,是人類發展水平的客觀標志;同時,特定的社會條件作為每一時代的人們存在的基礎和前提,既促進個體的發展又制約著個體的發展,因此,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不僅是同步的,而且是同一問題的兩個側面。脫離開社會來討論人的全面發展,只能是一種理論研究中的抽象。人的身心的全面發展既要以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高度完善為條件,又要以進一步推動和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即全面發展作為人的自由特性,就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不斷擺脫自然力、社會關系和舊思想的束縛,提高自由的程度;充分發揮自然和歷史賦予個人的各種潛能素質,并使之日益增強;不斷提高認識和駕馭客觀規律的程度,增強改造世界觀的自覺性;在社會進步的基礎上,通過個人對社會的積極貢獻,使個人的物質、文化需要日益豐富,從而更加激發和增強人們自由、全面發展的熱情和動力。一句話,就是使人的智力、體力、性格和潛能均得到充分發展和自由運用。
  實現人的現代化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但同時,人的全面發展與人的現代化又是有區別的。首先,人的自由、充分、全面的發展是建立在私有制、商品生產、舊分工被消滅,并已實現共產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此時社會財富極大豐富,人們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不存在階級剝削和對抗,人們對社會關系有很大的主動性和調控能力,其道德水平、文化水平空前提高,等等。而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礎之上的。雖然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但這種公有制的水平不高,且不完善,存在著多種經濟成分,還存在剝削和分配不公,甚至貧富分化;分工已獲得很大發展,但舊的分工體系仍然存在;高度的分工專業化還依然束縛人的發展;社會產品按勞分配而不是按需分配;勞動還是謀生的手段而不是生命的需要、發展的需要,而且在勞動能力和勞動成果方面存在事實上的不平等。其次,就是在將來的現代化社會中,民主和法制雖然高度發展,人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但人們在事實上還是存在著不平等。因此,社會生活的民主、法制化仍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則沒有剝削和壓迫,人們享受真正的自由、平等,人的主體性、個性獲得充分而自由的提高與發展。因此,人的現代化是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經發展階段,而人的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最終走向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既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又是衡量人的全面發展的客觀尺度。在馬克思看來,人的生存和發展包含著由低到高的多方面需要,人在享受自己產品的同時,又萌發出新的需要。新的需要產生的過程就是人的主體素質或個性的不斷豐富的過程。主體素質的這種豐富又反過來促進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因為人本身是進行各種生產的基礎。“因此,所有對人這個生產主體發生影響的情 況,都會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變人的各種職能和活動,從而也會改變人作為物質財富、商品的創造者所執行的各種職能和活動”(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0頁。 )。人的生產職能和活動受人的需要及其轉化而來的目的支配,即新的需要“創造出生產的觀念上的內在動機”,這是“生產的前提”(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0頁。)。可以說,新的需要的滿足過程,也就是創造出新的生產動機的過程。作為主體的人,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不斷豐富與客體的對象性關系,造成新的交往方式,發展其本質力量即主體能力,由此形成整個社會的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而具體個人的發展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屬于人的發展的特定歷史階段。馬克思根據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內在聯系,把人的發展過程概括為三個基本歷史階段。這三個歷史階段也就是人的發展由低級向高級演進的三種歷史形態。第一個歷史階段是人的依賴關系占統治地位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個人沒有獨立性,直接依附于共同體。人們之間的社會聯系只限于共同體內部,只是在孤立的地點和狹窄的范圍內發生的地方性聯系。在這種原始社會關系下,“無論個人還是社會,都不能想象會有自由而充分的發展,因為這樣發展是同(個人和社會之間的)原始關系相矛盾的”(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頁。), 但在這一階段中,“人”畢竟已經從完全意義上成了真正的人,已經徹底擺脫了純粹的“獸性”,而具備了“人性”,開始了人自身的發展過程。第二個歷史階段是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獨立性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交換成為一切關系的前提,社會形成了普遍的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要求及整體能力的體系,首次實現了人對“人的依賴關系”的解放,它用物的經濟關系、商品交換及貨幣關系代替了人的依賴關系。在這一歷史階段,超經濟的統治和奴役關系不再是主導形式。一方面通過經濟機制,人類的物質財富獲得了巨大發展;另一方面在這種經濟機制的運作中,造成了人對豐富的社會關系的全面依賴。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財富的劇增,使得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必須通過勞動產品的交換——表現在交換價值上來實現和證實,因而它必然使人的社會關系和能力通過物的社會關系和能力來實現和證實,物的王國將人全面物化,社會關系以異化的物的關系的形式同個人相對立,人的發展受到了社會關系的束縛和壓抑。然而,這種生產方式,特別是商品交換為人的獨立、自由和平等提供了一定的現實基礎,使勞動者在主體意義上獲得了人身(人格)的獨立。與第一階段相比,人的主體地位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第三個歷史階段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頁。)的階段。 在這一階段中,社會關系不再作為異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們的共同控制之下。人們將在自覺、豐富、全面的社會關系中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成為具有自由個性的人。這就是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中,人們將會得到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雖然這種分析主要是從經濟關系的角度來反映“人”的歷史演進,但它同時展現給我們的還有作為完整意義上的人,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建構、完善、發展自身素質的過程。
  人的現代化是人的全面發展歷史過程的必經階段,這一個發展階段是由我國目前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從1840年到下個世紀中葉,是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時期”。20世紀是這個過渡時期的一個最重要的階段。經過20世紀再塑造的“當代中國人”——“我們”,正是處在這個“過渡時期”的這個“最重要階段”上。“我們”站在歷史的這一“基點”上,傳統社會是我們的“過去”,我們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走出了過去,但又沒有完全地、徹底地走出來;現代性社會是我們的“未來”,我們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走近了未來,但又沒有完全地、徹底地走進去。我們正在“過渡”,我們正從過去走向未來。這一廣闊的現實背景因素必然決定了我國現代人的總體素質、生活行為、思想觀念等方面具有不發達、不成熟、不平衡、不完全的過渡性特征。
  首先,現代中國經濟的二元結構,即傳統農業經濟與現代商品經濟并存。中國通往現代的基點,是以小農業為主體的經濟形態。中國在現代化起步階段,是在傳統農業部門沒有得到根本改造的情況下,初步建立現代工業部門的,從而形成傳統經濟部門與現代經濟部門并存的現象,造成城鄉二元結構的歷史格局。這樣就決定了:一方面,目前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仍屬于經濟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很低,農業產值在其中所占比重較高,服務業在其中所占比重較低,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高,城市化率還比較低。在生產力發展水平比較低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的勞動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是謀生的手段,并非完全是自由自覺的行為,城鄉居民的職業生活缺乏流動性和自主性,現階段還要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在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前提下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目前我國的分配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仍較突出,人民的生活質量不高,城鄉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中都還面臨著居住、就業、求學、婚戀、家務等多重困難,這就限制了現代人生活方式、生活態度向健康、文明方向的發展。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生產關系不發達和舊的分工格局未能真正突破,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以及各個民族和各種職業之間的重大差別遠未消除,人們的社會流動還受到傳統體制的多重限制,影響了人的多種才華和潛能的發揮。
  其次,現代中國文化的二元結構,即它同時具有傳統型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結構特征,或者說有兩種文化類型的因素,兩種文化模式并存,因而人們仿佛生活在兩種文化中,同時受到兩種文化模式的教化、支配和制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文化的產物。“背景”規定著人們在生活“舞臺”上的活動情境和角色規范。當代中國人正在經歷著從傳統文化背景向現代性文化變遷和轉型的過程中。中國人的變化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從“傳統人”向“現代人”的方向轉變。由于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文化的二元結構中,因此,當代中國人的突出特點就是身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這樣兩種文化,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兩種文化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一腳剛從“傳統”中拔出,一腳剛踏上“現代”。既與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又對現代文化有著無盡的思慕。同時,由于中國現代化是與中西文化的碰撞過程緊密聯系著的,所以當代中國人還帶有某種程度上的文化“邊際人”的特點。在我們身上,既保留著中國文化的某些精神蘊涵和文化“遺傳”,因而我們永遠是一個“中國人”,同時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特質,因而在一些方面已經“國際化”了。這樣,現代中國人在歷時性上身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在共時性上身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因而在現代中國人的心靈中就包含著、反映著不同文化的矛盾、對抗和沖突,執行著“雙重價值標準”,本身成為一個分裂和沖突的角色,一方面形成了若干新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仍舊保留了很多舊的性格特征,即人們同時兼有新舊兩種性格的特點。從傳統文化的觀點來看,人們已經不是“傳統人”,已經背離了傳統文化對他的角色期望;從現代文化的觀點來看,人們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人”,因為在心理素質和行為方式上還帶有許多“傳統人”的特點。
  再次,教育發展滯后對現代人的素質提高的限制。國民素質的提高從根本上取決于教育,而國民素質的種種缺陷其根源也在于教育。在我國目前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教育體制和環境都不適應人的充分發展的需要,教育投資偏低,受教育的人口、特別是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太少,整體教育水平不高。目前學校教育基本上還是“應試教育”,還沒有徹底轉到全面素質教育上來。在學校教育中存在種種弊端,如片面強調科學教育,相對忽視人文教育;在科學教育中,重視科學知識教育,忽視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論教育;在人文教育中,偏重人文知識教育,忽視人文精神教育,等等。從整個社會成員來講,生產勞動和家務勞動仍然是沉重的負担,缺乏良好的閑暇生活環境和組織引導,從多方面制約著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和完善。
  全面認識和把握現代中國的具體國情及其對人的發展的影響,對于我們自覺地實現人的現代化、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強有力的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有著重大的意義。我們的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我們的著眼點是努力實現人的現代化,我們的基點是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與發展,這是我們偉大實踐的統一歷史過程。
  收稿日期:2000-04-17
  
  
  
齊魯學刊曲阜110~114B1哲學原理杜金亮/李慧萍20002000廣義的人的現代化是指整個人類狀況的現代化,包括適應社會現代化要求的人口素質的現代化和人的主體意識的現代化;狹義的人的現代化主要是指人的個體素質的現代化以及個體素質與社會現代化協調統一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身心的全面發展、人的活動能力的多方面發展及個體和社會的協調統一。人的現代化與人的全面發展是既有區別又相統一的。人的現代化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經階段,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現代化的最終目標和必然結果。實現人的現代化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人/現代化/全面發展/關系杜金亮(1949—),男,石油大學社科系副教授;山東 東營257062。  李慧萍(1965—),女,東營市財經學校講師;山東 東營257000。 作者:齊魯學刊曲阜110~114B1哲學原理杜金亮/李慧萍20002000廣義的人的現代化是指整個人類狀況的現代化,包括適應社會現代化要求的人口素質的現代化和人的主體意識的現代化;狹義的人的現代化主要是指人的個體素質的現代化以及個體素質與社會現代化協調統一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身心的全面發展、人的活動能力的多方面發展及個體和社會的協調統一。人的現代化與人的全面發展是既有區別又相統一的。人的現代化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經階段,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現代化的最終目標和必然結果。實現人的現代化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人/現代化/全面發展/關系

網載 2013-09-10 20:43:58

[新一篇] 論人的發展與人的現代化

[舊一篇] 論農業現代化的涵義及其發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