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的發展與人的現代化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一
  人的全面發展是與人的本質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根據唯物史觀,人的全面發展至少應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說:“自由自覺的勞動是人的類特征”。人是勞動的主體,也是勞動的產物。后來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中的作用》一文中,就勞動對人類存在和發展的意義,從人類發生學的方面,作了全面、深刻的闡述。他指出,勞動是人的本質,人的生命活動,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整個人類的特性,如自由創造、社會性等等都是以勞動為基礎的,人類的歷史就是通過勞動自我創造的歷史。勞動的產生就是人類的產生,勞動的自由是人類的基本的自由,勞動的異化就是人類的異化。馬克思特別分析了分工作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聯系的中介,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意義的二重性:一方面,作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進一步發展的條件和結果,分工自身體現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性質,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它不但帶來了不斷豐富的物質財富,而且也是精神生產從一般人類生產中分化出來的必要條件和表現,分工也體現了生產關系的性質,而生產關系又是基本的社會關系。因此,分工的發展體現了人的社會關系的豐富和擴大。但是,另一方面,分工的專門化又阻礙人的全面發展,它使人長期甚至終生都固定在某一專業、技能之上,使人的其它方面的興趣和能力得不到充分的發展,造成人的職業上的癡呆、智力和體力上的畸形化,造成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城市與農村的對立……。
  所以人的全面發展就是要人們從舊的分工體系中解放出來,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職業,發展自己的愛好和天賦,從事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人的自由發展主要是從人的內在需要出發自覺自愿地發展自己,為自己的發展而發展。馬克思強調“個人的獨創和自由的發展”、“全部才能的自由發展”、“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任何人不受分工的限制,完全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工作,社會自覺、有效地調節整個社會的生產,因而“我有可能隨我的心愿,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161頁]。 在以勞動為主體的實踐過程中,人形成各種各樣的能力。所謂能力,就是人類在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調控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的自我意識、自我調整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自身生產的能力,等等。關于人的勞動能力的發展,馬克思常用“全面發展自己的能力”、“發揮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人類全部力量的全面發展”等等來表達。
  人的本質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它的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8 頁)人的本質存在于人的社會關系,存在于物質生活條件、歷史文化環境之中。社會關系是一個外延廣泛的概念,它包括與人的生存和發展相聯系的一切歷史的、現存的、自然的、社會的條件和關系。其中與勞動相聯系的生產關系、經濟關系以及在階級社會中的階級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人們的一切活動都要受到社會關系的制約,但人是一個具有知、情、意的能動的社會動物,適應和改造社會關系是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特別是當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不適應或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時候,進行社會改革和社會革命就能極大地反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這“革命的群眾的盛大節日”(列寧語),人們就會爆發出巨大的熱情和力量,成為舊的社會關系的破壞者、新生活的創造者。而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一切剝削制度都被消滅,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頁)。
  人的本質在于人的需要。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說:“在任何情況下,個人總是‘從自己出發的’,但由于從他們彼此不需要發生任何聯系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不是唯一的,由于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把他們聯系起來(兩性關系、交換、分工),所以他們必然要發生相互關系。但由于他們相互間不是作為純粹的我,而是作為處在生產力和需要的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個人而發生交往的,同時這種交往又決定著生產和需要,所以正是個人相互間的這種私人的個人關系、他們作為個人的相互關系,創立了——并且每天都在重新創立著——現存的關系。他們是以他們曾是的樣子而相互交往的,他們是如他們曾是的樣子而‘從自己’出發的,至于他們曾有什么樣的‘人生觀’,則是無所謂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第514——515頁)。在這里馬克思強調的是人的需要(主要是物質生活資料和物質利益與勞動和其他社會活動的關系),突出了社會關系對滿足人的需要的制約關系。需要和生產都是人類存在的必要前提。需要是生產的要素和內在動力。人類的存在和發展都是以需要和生產為基礎的。需要和勞動一樣體現著人的發展水平和自由程度。因此,不斷滿足人類的需要:包括人的自然需要(物質生活資料)、社會需要(如交往)和精神需要(如審美、榮譽、人格),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和途徑。
  人的本質是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統一。就人的自然屬性而言,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一切天賦都得到充分發展。馬克思多次強調人的“自由而充分的發展”、“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指人的智力和體力自由而充分的發展。個性是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統一的表現,個性的發展是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的本質內容。自由個性的充分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綜合表現和最高指標。它是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為前提,以個人獨特的個性或行為特征、以心理品質和能力素質等充分發展為主要內容。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沒有個性,物的關系、偶然性壓抑人的個性,使人成為片面發展的個人。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有個性的人才能代替“偶然的人”、“片面的人”,人的獨特性、整體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整個社會才能成為自由、全面發展的人的聯合體。
      二
  人的現代化是人的發展在當代的表現。要想正確地理解人的現代化,除了以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為指導外,我們還必須了解我們社會的人的發展狀況和現代化的特征。前者的基本事實是:近年來,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迅速,但總體上落后且發展很不平衡。
  全面實現現代化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但是,我們所說的“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遠遠不能包涵現代化的全部內容,甚至不能包涵它的主要內容。它至多列出了現代化的幾個“硬件”,而有限的幾個硬件是不能使自己運作起來的。所謂的“軟件”應包涵人的現代化和社會制度、社會生活的現代化。按我們的理解,所謂中國的現代化就是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民主化、法制化。所謂人的現代化就是由傳統社會的人轉變成現代社會的人,具體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1.就人的自然屬性,自然形態而言,應由粗壯或孱弱型向健美型方向發展。傳統社會是農業經濟社會,勞動以體力勞動為主,并存在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對立。所以,人要么去做過分繁重、單一的體力勞動,身體某些部位過分發達或畸形,而其他部位長期得不到充分的活動和鍛煉,造成身體的部分萎縮,不能正常發育;要么長期不參加體力勞動,又不重視鍛煉,身體得不到相應的活動而孱弱、多病。而現代化的人雖然勞動緊張、生活節奏加快,但工作時間逐漸減少,有較充分的自由活動和休息時間,并隨著生活質量、審美能力的提高,人的體格將越來越健壯、健美。
  2.在心理、性格、觀念方面,傳統社會的人質樸、保守、狹隘、忍讓或暴躁,屬經驗型思維模式;而現代社會的人則是積極、開朗、理智、豁達、強調個性獨立、解放、自主自決和社會公德。屬理性思維模式。
  3.在勞動、就業方面,傳統社會分工很不發達,勞動對人的文化知識要求不高,勞動技能基本上靠個人積累、傳授。人們長期固定在某一工作中,而且長期生活、固定在某一地域,社會交往極其有限。而在現代社會,分工更細密、更多樣化、專門化。在就業方面,人們有很大的選擇范圍,自主性大大增強,而且通過學習和培訓,人們的知識、技能更新加快,可以從一個行業轉到另一個行業,工廠、辦公室的電腦化、智能化將逐漸減少行業之間技能差別,為人們自由地跨行業地選擇自己的工作打下了可靠的現實基礎。健全的法制,使人的各種自由、權利得到保障。教育的普及和迅速發展為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提供了可靠的現實基礎。
  4.在社會關系方面,在傳統社會中,民主、法制很不健全,社會生活靠某種權威和習慣維系,人們的交往范圍極其有限,人們參加社會活動的深度、廣度也受到很大的先天的和人為的限制。管理國家和社會是作為一種階級特權存在的,社會基本上存在著“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不合理現象。而在現代社會中,民主、法制制度比較健全,民眾越來越積極、有效地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參政、議政的水平大大提高,民主法制意識逐漸增強,法律和社會公德指導著個人生活,個人的交往、表達能力日益受到重視……。人們的社會關系得到很大的豐富、發展,更加合理化、正常化。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的個性、才能得到正常的、很大的發展,人們的主體性、創造性大大增強。
  但是,人的全面發展與人的現代化具有本質的區別。首先,人的自由、充分、全面的發展是建立在私有制、商品生產、舊分工被消滅,并已實現共產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社會財富極大豐富,按需分配,不存在階級剝削和對抗,人們對社會關系有很大的主動性和調控能力,人們的道德水平、文化水平空前提高,等等。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建立在社會主義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雖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但這種公有制的水平不高,且很不完善,存在著多種經濟成分,還存在剝削和分配不公,甚至貧富分化;分工已獲得很大發展,但舊的分工體系仍然存在;高度的分工專業化還依然束縛人的發展,使人具有有職業特長的奴隸的性質;社會產品按勞分配而不是按需分配;勞動還是謀生的手段而不是生活的需要、發展的需要,而且在勞動能力和勞動成果方面存在事實上的不平等。其次,在將來的現代化社會中,民主和法制雖然高度發展、社會生活的民主度、法制化,人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但人們在事實上不平等。因此社會生活的民主、法制化仍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則沒有剝削和壓迫,人們享有真正的自由、平等,人的主體性、個性獲得充分而自由的提高。
  在這里,我們應該對市場經濟對人之發展的影響的二重性有一個充分的認識。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的獨立是其必然產物或者說是商品經濟的人格化表現。人們的各種勞動、由勞動而形成的社會地位在質上是一樣的,人在經濟意義上沒有質的區別,如經理和車夫都是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商品的交換以獨立的所有權,自由的人格為前提,以自由競爭為條件,以等價交換為原則,本質上是一種自由的契約關系,要求意志和行動自由。在市場的自由、平等基礎上,人的個性獲得較充分的發展,形成相對獨立的人格,個人和個人利益受到尊重并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的運行的軸心和社會發展的動力。
  但是,人的這種獨立性在商品社會中是片面的、有限的。因為它是建立在人對物(商品、金錢)的依賴性的基礎之上。這種依賴性表現為社會關系的物化和客體化,人受物的統治,社會關系的商品化決定了人的商品化。也就是說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使個人從原始共同體意義上的對集體的依賴關系中解放出來,成為相對獨立的個人;另一方面,又通過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成為社會的人或世界歷史的個人。但是,市場經濟規律作為“一只無形的手”,盲目地支配社會和人間的禍福。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受勞動性質、勞動形式、勞動地域的束縛。社會生活條件和分工的多樣化給人在日常生活、職業選擇上以很大的自由,但社會關系的不合理,特別是分工的高度專業化又使人成為社會關系的奴隸或機器的一個部件,它壓抑人的多種多樣的興趣、天賦和才能,甚至社會人為地培養、造就這種人的片面化和畸形。
  當然,市場經濟在不同的社會環境、社會制度中對人的發展的影響有很大的不同。在公有制基礎之上的商品經濟中,人們對社會關系表現出更大的主動性、自主自決性,商品生產更重視人的需要和社會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把二者協調起來。經濟發展模式是以人的發展為中心,雖然它仍以獲利為動因,但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而在私有制商品經濟中,它不可能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個體行為以獲取最大個人利益為目標,企業效益高于社會效益,人的發展是通過商品形式自發地表現出來,“社會進步以社會個體犧牲為代價”(馬克思語)。在公有制基礎上,雖然也存在這種現象,但二者不是對抗性的,它可以在全社會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得到自覺的有效的調節和補償。
  
  
  
臨沂師專學報  8~10B1哲學原理  孟憲清19981998  南開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 作者:臨沂師專學報  8~10B1哲學原理  孟憲清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43:57

[新一篇] 論中國30年代現代派詩歌藝術

[舊一篇] 論人的現代化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