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 寒樹依微遠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韋應物
     寒樹依微遠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

       [譯文]   天邊隱約可見稀疏的樹木在寒氣中枯落,夕陽映照在洶涌的河水中,忽明忽暗地閃爍不定。

      [出典]    韋應物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

       注:

       1、《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

                                    韋應物  

             夾水蒼山路向東, 東南山豁大河通。
         寒樹依微遠天外, 夕陽明滅亂流中。
         孤村幾歲臨伊岸, 一雁初晴下朔風。
         為報洛橋游宦侶, 扁舟不系與心同。

        2、注釋:

           (1)依微:依稀,朦朧。

           (2)明滅:閃爍不定。

          (3)亂流:指眾多水流。

           (4)伊岸:伊水畔。“臨伊岸”的“孤村”可能是指作者在洛陽的居處。

           (5)“一雁”:既寫實景,也象征東南行的自己。

           (6)洛橋:洛陽洛水上的天津橋。

           (7)扁舟:小船。扁舟不系:比喻行蹤的飄泊無定和內心的無牽無掛。

       3、詩首敘行程,寫自鞏縣沿洛水東行,蒼山夾岸,東南折入黃河后,河面陡然開闊,景象浩茫,精神為之一爽。次寫途中所見,天邊隱約可見稀疏的樹木在寒氣中枯落,夕陽映照在洶涌的河水中,忽明忽暗地閃爍不定。再寫昔在孤村久住,今如鴻雁新來,有虛有實。最后言舟行水上,不系于岸,正像此心無所沾戀,以抱昔日同僚。

       4、韋應物(737-約792),唐詩人。京兆萬年(屬今陜西西安)人。少年時以三衛郎事玄宗,生活豪橫放浪。安史之亂起,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后中進士,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故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 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著名詩人,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涉及時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頗有佳篇。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2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

 

      5、從題目可以知道,這是一首贈別詩,詩人乘船由伊洛河進入黃河,時間是在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此時,詩人離開長安到滁州上任,中途乘船從洛水到鞏縣入黃河東下,河洛匯流之景讓他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詩,寄給他以前任洛陽縣丞時的同僚朋友。

    "夾水蒼山路向東,東南山豁大河通。”首聯由廣處入景,寫伊洛河畔秀美的風光。青山夾著綠水一路向東,東南山勢開闊與黃河相通。在詩人筆下,山是青的,水是綠的,越往前行,視野越開闊,水面也越寬廣,船順著水流快速東下,不知不覺已入了黃河。

    “寒樹依微遠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頷聯則從細微處渲景:寒樹若隱若現于遠天外,夕陽忽明忽暗于亂流中。詩人的視角在不斷變化,先是遠處的寒樹,后是近處的亂流;而且化靜為動,“寒樹”和“夕陽”這些靜的事物,通過“亂流”和“遠天”的映襯,也變得活動起來。

     “孤村幾歲臨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風。”頸聯繼續寫景,但又有了變化——孤村什么時候建在伊洛河畔,一雁趁著雨后初晴從北方飛向南方。顯然,孤村不是現在就有的,詩人的視角由現實回到了歷史。安史之亂已過去二十年了,這里的人們還沒有完全恢復家園,伊洛河畔什么時候才能村落成片呢?這是詩人所希望的,也是人民所渴望的。

    “為報洛橋游宦侶,扁舟不系與心同。”尾聯由寫景轉向寫意,自然收束全詩,但又有收有放,耐人尋味。“我”此時的心情就象這只小船一樣,隨波逐流,任意西東。詩人真的沒有什么抱負嗎?還是空有報國之志,而不能施展呢?或是害怕辜負了僚友的期望呢?這都留給讀者去思考。

 

      6、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韋應物從尚書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他在夏末離開長安赴任,經洛陽,舟行洛水到鞏縣入黃河東下。這詩便是由洛水入黃河之際的即景抒懷之作,寄給他從前任洛陽縣丞時的僚友。

  詩人順洛水向東北航行,兩岸青山不絕,漸漸地,東南方向的高山深谷多了起來,而船卻已在不知不覺中駛入黃河了。于是詩人縱目四望黃河景物。這是秋天的傍晚,滾滾黃河與天相連,天邊隱約可見稀疏的樹木在寒氣中枯落。夕陽映照在洶涌的河水中,忽亮忽暗地閃爍不定。那種清廓的景象,使他想起了幾年前在伊水邊看到的那個孤零零的村落,自經安史之亂,殘破蕭條已甚。往事不堪回首,而眼前雨霽晴展,北風勁吹,只見空中有一只孤雁向南飛去。此刻,詩人的心情如何?他告訴洛陽的僚友們說,他的心情就象《莊子·列御寇》中說的那樣:“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也。”他覺得自己既非能干的巧者,也不是聰明的智者,而是一個無所求的無能者,無所作為,無可憂慮,就象這大河上的船,隨波逐流,聽任自然,奉命到滁州做官而已。顯然,這是感傷語,苦澀情。他的僚友們會理解他的無奈的憂傷,不言的衷曲。

  唐德宗從建中元年即位以來,朝政每況愈下,內外交困,國庫空虛,賦稅濫征,軍閥割據,民不聊生。韋應物了解這一切,為之深深憂慮,然而無能為力。此次雖獲一州之任,亦是榮升之遇,有可作為之機,但他懂得前途充滿矛盾和困難。因此只能徒具巧者之才,空懷智者之憂,而自認無能,無奈而無求。也許他的洛陽僚友曾給他以期望和鼓勵,增添了他的激動和不安,所以他在離別洛陽之后,心情一直不平靜,而這黃河秋天傍晚的景象更引起他深深的感觸,使他無限傷慨地寫下這首詩寄給朋友們。

  這詩寫景物有情思,有寄托,重在興會標舉,傳神寫意。洛水途中,詩人仿佛在賞景,實則心不在焉,沉于思慮。黃河的開闊景象,似乎驚覺了詩人,使他豁然開通,眺望起來。然而他看到的景象,卻使他更為無奈而憂傷。遙望前景,蕭瑟渺茫:昔日伊水孤村,顯示出人民經歷過多么深重的災難;朔風一雁,恰似詩人只身東下赴任,知時而奮飛,濟世于無望。于是他想起了朋友們的鼓勵和期望,感到悲慨而疚愧,覺得自己終究是個無所求的無能者,濟世之情,奮斗之志,都難以實現。這就是本詩的景中情,畫外意。

 

         7、讀一二如讀《水經注》相似,便將自洛入河,一路心眼都寫出來。又如讀《莊子》外篇《秋水》相似,便將出于涯涘,乃知爾丑,何不王于子之門,實見笑于大方之家一段慚愧快活,都寫出來也。三四,寒樹”“遠天夕陽”“亂流,言山豁河通后,有如許眼界也。

       五六,正雙寫末句不系也。伊岸孤村,為已久如,朔風一雁,現見初下,然而今日扁舟,適來相遇,我直以為村亦不故,雁亦不新。何則?若言村故,則我今日寓日,本自斬新,若吉雁新,則頃刻舟移,天成故跡,此真將何所系心于其間也乎。

       8、這首詩在寫法上需要品味的地方不少,尤其是以下兩點。一是化靜為動。“寒樹依微遠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是精彩之筆,畫家可畫出“寒樹依微遠天外”之靜景,卻畫不出“夕陽明滅亂流中”之動景。夕陽閃光于亂流之中,瞬息萬變,畫筆沒辦法捕捉到,唯詩人這支神來之筆,才能把它描繪出來,真是妙筆生花!二是寫景很富于層次的變化。全詩共八句,前六句都是寫景,如果沒有層次的變化,很容易讓人感覺呆板。在詩人的筆下,寫景卻是跌宕起伏,搖曳多姿。首聯自宏觀描摹,頷聯從微處點染,頸聯又景中寄情。船在河中走,處處是景,又處處不同。或遠或近,或動或靜,移步換景,虛實相生,觸景生情。詩人之筆如畫筆,卻又高出畫筆之上,寫出畫筆畫不出的“夕陽明滅亂流中”之景。讀了此詩,我們不能不嘆服其高深的文學造詣。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5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