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作文教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海原中學 張克庭)
  80年代以來,中學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一樣,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中作了不少探索,大體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以“控制論”為指導,研究作文教學定向、定質、定量、定序等內容;2.以“系統論”為指導,探討作文教學中教師、學生、知識(能力)等結構的功能在系統整體中的最佳組合,探討作文教學的序列;3.以“信息論”為指導,探求信息輸入、檢索、傳遞、輸出、反饋等環節的最佳狀態;4.尋求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最佳結合方法,或讀寫結合,或以讀促寫,或以寫帶讀;5.強調學生的思維、語言訓練;6.注意學生的生活實踐,指導觀察、分析、積累;7.改進作文教學過程中的某些環節,以培養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分類只是為了論述方便,實際上它們是相互交叉滲透,難以截然分開的。這些探索研究的深度、廣度盡管不盡相同,但卻各具特色,無疑都是有益的嘗試。
  但是,與閱讀教學一樣,作文教學并沒有因此扭轉效率低的被動局面。如果把閱讀與寫作比作語文教學的兩條腿,盡管閱讀這條腿還遠非人們期望的那樣健壯,而作文這條腿較之“閱讀”明顯短了一截!其原因值得認真研究。
  任何一種教育研究都應該具有三個層面:一是理論研究,即用一定的哲學原理來闡述和規定某一種教育的本質、規律和目的等;二是教育原則研究,即運用理論研究成果來確定此一處教育的內容,基本要求,指導性原則,檢測標準等;三是教育(教學)方法研究,用以規范實施上述要求、原則的具體操作方法、操作程序等。這三個層面的研究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相輔相成。
  反觀作文教學研究現狀,我們不難發現,作為作文教學研究的哲學基礎層面,理論研究的隊伍小,研究成果也缺乏深厚的理論內涵,有的論文僅是某一時期迎合某一熱點話題的即興之作。因而很難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這必然影響教育原則研究的理論層面。公正地說,這十幾年來,作文教育原則的研究是有成績的,如語文教學大綱、教材的不斷修訂和完善;作文檢測標準的改進等都表明作文教學研究的成績。但由于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作文教學改革的成績仍不盡人意,例如,比較符合漢語語言特點的統編作文教材至今沒有問世;試圖通過對內容、語言、結構三種獨立成分的“分項累計”或“分項綜合”而試行的作文質量檢測標準,效果仍不理想;有一些經過試點并逐步推廣,長期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先進經驗至今仍屬于“民間行為”,教育主管部門顯得過分謹慎,因而推廣不力,難以大面積豐收。最活躍的當推操作性很強的教學方法研究。廣大語文教師對作文教學落后局面有切身感受,于是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前進,大膽改革。有的提倡學生多寫多練,有的指導學生辦手抄報,有的堅持課前五分鐘講話,有的鼓勵學生對教師批改寫“讀后小記”,有的規定學生寫日記、周記、讀書筆記……內容十分豐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但這些僅僅是少數教師的個體行為,難以形成作文教學改革的“大氣候”。
  作文教學研究中存在的整體結構上的渙散,成果推廣上的不力,經驗總結上的不深,是導致作文教學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著一定的教學實踐,理論研究中的某種先天不足,勢必導致實踐中的某種失衡或失誤,作文教學中實際存在的“四重四輕”就是這種失衡或失誤的表現。
  一、重形式、輕內容。作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是要解決“寫什么”和“怎樣寫”兩個問題,即內容與形式問題。作文教學現狀是,大部分教師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指導學生“怎樣寫”上。審題立意、布局謀篇、遣詞造句、過渡照應、開頭結尾等等都要詳細講,反復講;學生則認真練,反復練。但效果往往不佳,因為它喧賓奪主、本末倒置了。葉圣陶先生在《作文論》中指出:“我們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術等等問題,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問題。”他還在《語文教育書簡》中指出:“通過寫作關,大概須在思想認識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認識是文章的質料。”張志公先生在《傳統語文教育初探》一書中指出:“前人在作文訓練中很注意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這種經驗,顯然是值得重視的。”這里的質料(思想認識),原料(思想情感),寫作興趣,思考能力等等,我們不是沒有注意,而是缺乏足夠重視,或者說重視的程度不到位。作文是人寫的,但我們的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往往比較注意作文本身,而忽視寫作文的學生,把作文教學引向傳授知識、技巧的死胡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失誤。
  二、重批改,輕指導。批改也是指導。新大綱規定,作文評改可以采用詳細評改、瀏覽檢查等多種方式,使教師得以從“精批細改”的重壓下喘息片刻。但問題并沒有因此解決。教師之所以“業至辛勤”地批改作文,除了責任心之外,更多的是為了應付來自四面八方的挑剔性的檢查。教師積極改進批改方法,本意是想提高作文指導的效率,正因為這樣,學生作文本上“朱筆留痕”可能少了,某些病句、錯別字可能漏過了,忽略了。這能得到領導和家長的理解和首肯嗎?顯然,這里的“重批改”對于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涵義,糾正的關鍵在于上下左右要達成共識。
  我說的作文指導,并不等同于所謂“作文教學的三道程序”(作文指導——作文批改——作文講評)。因為作文教學的內容遠非這三道程序所能涵蓋的。陸游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這種“三道程序”說使“詩外”的東西如觀察、積累、情感、興趣等等統統不見了。那么說成“作文課”的三道程序行不行?還是不行,因為無論是命題、批改、批評都是在指導。雖然不同階段的指導各有其側重和特點,但誰也否認不了批改、講評都是指導這個事實。朱紹禹先生在《作文教學過程試探》中把它稱作“作文前指導、作文中指導、作文后指導”這樣說比較準確、科學。這不是在搞文字游戲而是為了科學地界定作文教學的內涵和外延,更充分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重灌輸、輕反饋。“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葉圣陶《論寫作教學》),在現行的作文指導中,教師是學生作文的第一讀者,擁有評價的特權。但由于時間、精力乃至情緒、審美情趣等因素的影響,教師很難對學生作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情感、語言、結構技巧等方面作出全面公正的評價。因此有人提出“真正的反饋,一定要避免評價,避免灌輸”。教師應該把“自己應該完成的反饋和評價的任務大量地交給學生去做”(美·約翰·梅爾《對學生作文盡量少作評價》)。這就需要變重灌輸為重反饋,變單項反饋為多向反饋,努力擴大讀者源,滿足學生的發表欲望。這方面工作,其實同行們多有嘗試,效果也非常好。如讓學生分組討論修改;或謄寫一兩篇作文掛在黑板上集中討論修改;或張貼優秀習作供學生揣摩、借鑒;或讓學生辦“手抄報”展覽評比;或編印《作文選》讓作品“發表”等等。問題是其中一部分尚處于自發階段,未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此外,還要特別注意“差生”作文中反饋出來的點滴進步,對其“進步”應及時予以鼓勵誘導,愛護其積極性,而不應求全責備。葉圣陶在《語文教育書簡》中曾明確指出:“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點。”對“差生”更應如此。
  四、重課內,輕課外。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現狀是“說起來清楚,做起來糊涂”。比如人人都知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實際上教師又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引導學生找米、積米上。他們不管學生有沒有東西,只管大講如何選料、配料、掌握火候,講究色香味等等。這有什么作用呢?與其這樣,不如先設法使其“庫存”充實起來。培養一個“巧婦”談何容易,何況作文教學的目的不是培養文學家。“勝義精言,世間本沒有許多”(葉圣陶《論作文教學》)。即如我們這些為人師者,也常有眼高手低之感,又何必苛求于學生呢?
  課堂教學,系統的課本知識學習,是學生打基礎、長知識、增才干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我們還更應重視學生的課外活動,想方設法通過各種途徑、方法組織學生走向社會大課堂去接觸社會,體驗人生;組織課外興趣小組,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上學期我校組織兩位青年教師(均為寧夏作協會員)分別搞了“小說創作”和“詩歌創作”講座,學生很感興趣,把一個可容納200多人的大會議室擠得水泄不通,連走廊都擠滿了人。學校領導、語文教師去遲了也只能站在窗外。學生的這種熱情,不是很值得我們深思嗎?
  學生的課余生活豐富了,視野開闊了,思維活躍了,有所見,有所思,有所感,便有了一吐為快的寫作沖動,這時候,尤其需要加強指導,教會學生去觀察、分析、積累、選擇、運用,寫出各類體裁的文章。
  有感于中學作文教學滯后的現實,對其研究和現狀作了粗線條的分析與描述,意猶未盡,卻苦于無力訴諸筆端,由此更體會到教學生作文之難了。
                  (責任編輯 陳會琴)
  
  
  
寧夏教育銀川31-32G31中學語文教學張克庭19961996 作者:寧夏教育銀川31-32G31中學語文教學張克庭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49:22

[新一篇] 中學作文教學的反思

[舊一篇] 中學寫作教學的困境與對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