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 創新 改革——2000年歷史教學國際研討會綜述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歷史教學國際研討會2000年11月1~5日在上海召開。這次研討會的主題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國各地的教師、教研員、教育工作者150多人出席了會議。會議收到論文50多篇,在數十篇在會上進行了交流。上海市楊國偉等8位代表作了精彩的教學觀摩課,對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了有益的嘗試,引起了與會代表的極大興趣。我國臺灣、香港地區以及日本、韓國、英國等國的歷史教育專家代表出席了研討會,并分別介紹了本地區或本國的歷史課程教材和教學情況。現將研討會情況綜述如下。
  一
  歷史教學在基礎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關鍵時期。與會代表就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代表們一致認為,歷史教育的活力在于開發學生學習的創造性,中學歷史教學應該把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從課程、教材、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手段等方面,圍繞教、學、練、考、評等環節,多角度、全方位推進,形成一個完整的創造教育體系。
  代表們指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讓學生融入教學氛圍,去追尋歷史的答案,使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形成;2.擴充與課文相關的史料,讓學生在諸多史料的映襯中,領悟歷史的本來面目,使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訓練中得到強化;3.用人類優秀的創新事物,來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鍛煉其實踐能力;4.營造和諧的學科互勵形態,讓學生在追求知識遷移、知識融合中,激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馬執斌在論文中,從諸多具體生動案例出發,論述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理論和經驗。(全文見本刊2000年第12期)
  北京師范大學馬衛東強調: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是一個有明顯階段性的漫長過程。這一目標只能通過終身教育才能實現。不能脫離基礎階段的教育目標和中學生自身發展規律過高強調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對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目標的認定和落實,應與學生的創造能力所處的階段與水平相一致,即側重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有效地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創新思維習慣。
  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教授全寅永認為,“歷史學的本質在于正確理解現存問題的根源和歷史的聯系性,研究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對社會生活、因果關系、發展、變化等歷史事實的理解,將會引起新的‘歷史思維’,培養新的‘歷史意識’。”“歷史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一個史實放在諸多歷史當中,開展思維活動,培養客觀判斷能力。”他又說:“歷史教育的基本意義是培養能動地適應時代的、具有創造力的人。”
  經過論文交流和會議討論,與會代表深深感到:設置合理的課程教材,優化教學模式,全面改革中學歷史教育,培養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當今歷史教學刻不容緩的任務和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
  構建適應素質教育、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歷史教學模式,是推進歷史教學改革發展的重要問題。代表們對此發表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
  上海崇明中學王思毅認為:歷史教學應當用人類歷史發展的軌跡去點燃學生的思維之火,把握過去,指導現實,洞察未來。為此,構建教學模式應抓住以下幾點。1.抓住計劃的制訂、實施、檢查等環節;2.實施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緊抓關鍵、立體教學,整體發展、有序導學,教學相長、互為導學的策略;3.創設導的氛圍,激發學的興趣;揭示導點,把握學的切入口;引導自學,鼓勵質疑、好問、交流討論,教師點撥、學生加深理解,變式訓練、及時反饋等步驟;4.遵循系統、控制、適度、發展、創新、互補等原則。
  廣東省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室陳工凡指出:開放式教學(即開放的教學目標、開放的教學氣氛、開放的問題、開放的教學手段、開放的考核方式、開放的教學環境等),對于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活動中充分體現和發揮自己的能力,獲得成就感、滿足感,充分體現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在學生的個性發展方面有著顯著作用。
  上海奉賢縣肖塘中學陸巍青,總結了實踐“情境——主體”教學模式的經驗。他在教學改革中,重視構建問題情境和相似模似情境,提倡師生合作,建立民主課堂;提倡因材施教,建立開放型思維方式,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江西上饒市教研室周延、周國華向與會代表介紹了他們構建“靈魂”教學模式的經驗:緊扣教材的“靈魂”(主題、中心),優化教法、學法。抓住教材的“靈魂”,確定教學中心;緊扣教材的“靈魂”,優化教學內容;依據材料的“靈魂”,優化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圍繞教材的“靈魂”,優化課堂設計;通過強調教材的“靈魂”,優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探究教材的“靈魂”,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上海閘北教科所張蜀耕,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探究和發現,構建了“探究發現”教學模式。他的思路、作法是通過激疑、質疑、探究和釋疑,使學生成為教學中的主動參與者,興趣盎然地進一步探究發現新的歷史知識;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從無數生動的歷史事實中,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維、實踐能力。
  沈陽市教研室、教師進修學校韓波、胡百靈提倡“談古論今”的教學模式。他們強調學習活的歷史,強調歷史知識的運用,強調學生的獨立思考與探索。在教學中,就古評今、以古鑒今、以今證古、據往知來,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
  面對國際化教育改革的趨勢,以創新和實踐為主題編寫與更新中國歷史教材體系,是歷史教育界迫在眉睫的任務。與會代表就課程教材改革問題展開了充分深入的研討。
  代表們認為:如今信息社會“知識爆炸”,嚴峻的生存形勢不僅要更新知識,而且要有獲得新知識的手段,即對知識的開拓、創新以及發展應該有的應變能力。因此,學校教學就不應僅僅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上,教學目標就不能限制在落實“雙基”上。必須以歷史演進脈絡為知識線索,以人的素質發展為出發點,以歷史知識體系和結構為邏輯,以科學性、通俗性與可讀性為原則重編教材。
  代表一致認為:教材的生命線在于使學生發現問題與謀求解決問題。
  深圳市翠園中學孫曙光,根據開展活動課的經驗提出:教材改革,基礎課要濃縮;綜合活動課要拓展。綜合教材應定位于“反思的歷史”與“哲學的歷史”,使學生學會在廣闊的社會生活領域如何品悟歷史的真諦,洞察現實生活內涵,把握歷史前進的脈絡,定位人的生活價值。孫老師根據經驗,認為活動課應多種多樣,活動課教材大致可分為:閱讀、說寫、藝術、技能和社會五大類別。
  揚州大學朱煜提出,習題是訓練學生思維和培養能力的一把“鑰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關系極大。加強歷史教科書習題改革已經迫在眉睫。他認為,認知性習題或開放題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媒介。教材習題應科學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健康的情感;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形式應多種多樣。在會上,他還介紹了日本、德國近年來以培養學生思想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宗旨編寫的歷史教科書習題。
  沈陽市第二中學王英姿,介紹了他編寫動態活頁教材、培養創新能力思維的教材改革經驗。他認為動態活頁教材,要創設與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相適應的新情境,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陳其在論文中特別指出,歷史學科是揭示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進行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際化教育,培養保持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增強學生在未來國際競爭、合作、交流中能力的重要學科。在新形勢下,歷史學科在對人的素質的培養方面有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必須在歷史學科的性質、任務、目標的表述等方面體現新的時代要求。他還認為,增進世界各民族相互了解應是21世紀歷史教材的重要任務。在新一輪教材中,應對原有的教材知識結構體系加以重新建構,努力突破原來偏重歐美的傳統結構,留給亞洲、東亞更多的篇幅。
  人民教育出版社王宏志以“迎接新世紀,重視歷史教育”為題,談了她對歷史課程設置的想法。1.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是歷史課的重要功能。整合的社會課里零散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只能給學生一些個別的印象,不能形成牢固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忽視歷史教育,必然使我們的新一代喪失民族意識。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嚴重問題。2.課程設置,既要吸收外國的經驗,更需要根據本國的國情。從我國國情出發,我們不但要開設歷史課,而且還要適當加強歷史課。3.在面向新世紀的課程改革中,各國在增減課程時,不僅保留了歷史課程,而且對其都更為重視。即使發達國家,至今也都沒有取得將歷史課融入社會課的成功經驗。我國的課程改革應當以此為借鑒。4.在課程內容上,提倡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主要并不在于增加生活史的內容,而在于培養怎樣做人的問題上,也就是要在學生的精神動力上下工夫。5.中學階段,包括初中、高中,都應當開設歷史課程。一定要讓他們在一生中有一次學到較為系統的中國歷史,這是影響青少年成長的一個根本問題。
  港臺與會代表介紹了當地的歷史教學情況。臺灣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史學家王仲孚教授說:“臺灣的中國歷史課時越來越少,很令人担憂。沒有了歷史的認同,就沒有了民族的認同。”“我們是中國人,應加強中國歷史教育,否則會數典忘祖。”他認為對學生的能力培養,還應該包括歷史的反省能力。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楊秀珠說:“香港的歷史課程也需要重新改革,要重人文領域、重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教學方法上,要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
  關于教材編寫問題,與會代表普遍認為:編寫教材不能僅僅敘述史實,教材作為教師的教本,應當以學生為主體,要讓他們學會閱讀分析歷史資料,還要引導他們寫出有自己見解的發言稿或小論文,集體研討,從而使學生進入自主的、探究性的、創造性的學習境界。
  國外專家學者也在會上發表了各自的見解。日本上越教育大學教授二谷貞夫在發言中指責了“要求刪除初中歷史教科書中有關‘從軍慰安婦’的敘述”,并指出“日本必須正視侵略歷史”。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教授全寅永說:目前“歷史教材只養成規定好了的思考方式,對發展創造力和想象力極為不利。”他認為:教材是學校教育方向和運營方法的決定性的東西;在新世紀,歷史教學課程應以創造新知識的方法和能夠解決各種現實問題的能力為主要內容。開放性、獨創性和彈性的教材改革是必需的。
  代表們表示:人教版歷史教材是現有中學歷史教材中比較好的一套。關心教材,提出意見是好的,但應以事實為依據,不能把歷史教學的正常秩序搞亂。他們希望人教社在教材改革中再立新功。人教社的代表表示:我們的態度是歡迎批評,有錯必糾。我們一定會認真檢查、改正每個錯誤,但我們不能接受商業炒作和人身攻擊,更不能接受對50年教育成就的否定,我們會加倍努力,為新世紀獻一流教材。
《中小學教材教學》京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王乃英20012001 作者:《中小學教材教學》京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王乃英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0:50:59

[新一篇] 實用有序基礎上的多元化教學  ——論當前德國語文教育的特點

[舊一篇] 實踐性道德教育的探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