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文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筆談)  駢文研究斷想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關于駢文研究領域,是應該有所總結,亦應該有所前瞻了。有這樣一個筆談的機會,讓全國駢文研究領域的學者在一起討論一下是十分有意義的。我主要談兩個問題。
      一、駢文研究的學術氛圍與研究隊伍建設
  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與詩、小說、戲曲相比,古代散文研究是很冷的。而駢文的研究尤其冷,可以說是冷門中的冷門。在建國后的前30年,駢文研究可算是個禁區。駢文等同于形式主義、唯美主義。而在那個年代里,形式主義、唯美主義加上所謂內容空虛的罵名是等同于反動的。因此,這30年幾乎是沒有研究,即使是否定、批判,也是籠統的,缺乏認真的描述。那個時代的學術已喪失了學術的品格,沒有了學術的嚴肅性與科學性,學術研究淪為了為政治服務的工具,為現實需要的注腳。進入80年代,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新思潮給學術研究提供了一個自由的天地。這樣對駢文的研究才開始復蘇。80年代至今駢文研究取得了長足的推進。在80年代以后的17年間,發表的駢文研究論文(不含作品鑒賞評析)近百篇,出版的著作13部,顯示了空前的活躍。應該說,這與我們這個時代提供的自由的學術環境是分不開的。可見,駢文研究的學術進步得益于學術空氣的自由活躍。現在,我們應該在這一良好的環境中孜孜以求,更進一步地推進我們的研究水平。
  目前學術界的氛圍是比較好的,駢文研究的學者都比較團結,大家同心同德,竭力多出成果,以促使駢文研究的繁榮局面。即使有“疑義相與析”也比較融洽,雙方都比較寬容,不因見解不一而不相為伍,而是求同存異。這是一種正常的百家爭鳴的學術風氣。比如譚家健先生1996年在《文學評論》上發表了《關于駢文研究的若干問題》(見該刊第3期)一文,對駢文學界的一些觀點提出了一些看法,在學術界引起了反響。楊東甫先生在《廣西師院學報》上發表了《駢文雜論——兼與譚家健先生商榷》(見該刊1997年第3期)一文,大膽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見。這是學術討論的正常現象,總比一潭死水要好。我覺得,在駢文學界今后應鼓勵更多一些這樣的爭論。只有在這樣的學術切磋中,學術認識才能進步。這比時下流行的一團和氣、互相吹捧的不良學風要好。學術討論只要堅持講學術之理,不引入非學術的東西,就能保持學術風氣的純潔,就能使學術得到發展。
  但認為駢文為小道的傳統觀念制約了駢文的學術進展,一些學者認為詩學研究才是正宗,研究駢文不免有研究“雕蟲小技”之感,這種想法也限制了一些學者關注這種文學樣式。所以,有一部分高校講授古典文學的學者對這一文體的特性及演變缺乏深入的了解。這種忽視駢文的傾向既有傳統否定駢文而以散體文為正宗的因素,也有以研究駢文為小道的心理因素。如果學者心里有這種想法,則不愿涉獵此領域。如學術管理者,包括出版社、學術刊物的編輯有這種想法則不利于學術成果的順利發表,也就會阻滯學術的發展與繁榮。本來,駢文研究就是冷門,它的成果不會象詩歌、小說的研究那么受到關注。如果學者和編輯出版者有這樣的“心理障礙”,則不利于形成駢文研究的良好氛圍。也許正是由于這種重詩輕文的原因,目前駢文研究隊伍太弱小,相比較詩學、詞學,乃至古代散文領域的散體文的研究隊伍而言,從事駢文研究的人數太少太少。除少數幾位學者把主要精力放在這個領域外,大多數都是偶爾涉足一下駢文研究。由于隊伍的限制,也制約了駢文研究水平的整體推進。正是在這樣的狀況下,近十余年的駢文研究能取得目前這種成就已屬不易。值得可喜的是,據筆者所知,已有兩位博士以駢文為研究對象作博士論文,其中鐘濤的《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內蘊》已由東方出版社出版。而以駢文作碩士論文的人數則更多。1996年6月在桂林召開的全國首屆駢文學術研討會在古典文學界產生了很大影響。這次盛會上成立了中國駢文學會籌委會,將全國的駢文研究學者團結了起來。1997年10月駢文學會籌委會與《文學評論》、《文學遺產》兩家極有影響的文學研究刊物聯合舉辦了首屆駢文研究優秀論文獎評獎活動。《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和《柳州師專學報》開辟專欄發表駢文研究論文。這些無疑都是對駢文研究的有力推動。相信隨著學術研究氛圍的越來越好,和整個社會對人文精神的重視,致力于駢文研究的隊伍會日益壯大,靜下心來研討駢文以發掘古代文化的精華的人會越來越多。
      二、邁向文化史的駢文研究
  駢文是古代文學中最典雅、最深奧的一種文學樣式,所以一般讀者對此知之甚少,對其作品閱讀亦不多。大多數讀者對駢文這種文學形式難以欣賞、難以接受。確實,駢文在當代社會已基本喪失了其存在的現實基礎,但駢文作為古代文明的遺產,亦是古代文化的一種載體,忽略它的存在就是忽略華夏文明的昔日輝煌。因此,不能因為駢文在當代缺少讀者和知音就不去研究它,恰恰相反,由于對它的研究遠遠不夠,我們更要進一步去探討。那么,駢文研究的走向將是怎樣呢?
  綜觀80年代以來的駢文研究,雖然取得了相當多的成就,但也存在著水平參差不齊,總體水平不高的情況。多數論文仍停留在一般的描述上,停留在文本的例證式分析上,而且低水平的重復也不少見,視野宏闊、開掘深入的精論不多。人們對駢文的形式特征的了解已經比較明晰了,不應該再停留于一般的分類例證式分析,停留在對作品的簡單分類上。我以為,駢文研究要有新的進展必須注意文化史角度的發掘。也就是說,把駢文的存在放在時代的文化史演進的過程中來考察,從更廣闊的背景上來觀照駢文的存在,并把駢文創作現象作為一個時代人文精神活動的一種方式來對待,并由此解剖一個時代的文人活動場景與方式,乃至一個時代的審美心理與文人心態、社會心態,并進而揭示出駢文存在及其風格特征形成的歷史合理性。這樣可以豐富我們對中國文學史乃至中國文化史的認識。之所以要倡導這種研究視角,是因為我們今天研究駢文的目的并不是要重興這一文體,倡導人人都喜歡這一樣式,而是要通過駢文這一領域認識我們民族文化史上曾經有過的輝煌,豐富我們對古代文明的感受。
  因此,我以為,駢文研究要在整體上有所突破,首先就要在“史識”上有所突破。這種突破就表現在把以往的文本研究轉到“駢文創作活動”的研究。只有從文化史這一高度去審視駢文才能走出駢文研究水平徘徊不前的局面,從整體上使之上一個新臺階。
  
  
  
柳州師專學報1~9J2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莫道才19981998莫道才 廣西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桂林,541004 作者:柳州師專學報1~9J2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莫道才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50:30

[新一篇] 馬爾庫塞否定的辯證法及其歷史命運

[舊一篇] 高山仰止  ——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