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有效的歷史教學  ——歷史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自從任鵬杰主編和趙亞夫教授提出“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后,在全國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界掀起了討論,網絡上的研討也很熱烈。從討論的情況看,大家對什么是“有效性”理解不一,有人把“有效”理解為“有效率”,有人理解為“有效果”“效果熱鬧”,有人理解為“高考考到高分”。筆者認為,歷史教育最重要的應該是培養學生理性的獨立思考能力,只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歷史教育才叫做有效的歷史教育 愛因斯坦曾說:“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象。”美國哈佛大學物理學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溫伯格也說:“不安于書本上所給你的答案,而要去嘗試一下,嘗試發現有什么與書本上不同的東西,這種素質可能比智力更為重要,它往往是區別最好的學生和次好的學生的標準。”就三維目標的關系言,如果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知識的傳授很容易淪落成填鴨式的知識強灌;如果沒有獨立思考作前提,所謂的“情感”“人生觀”“價值觀”“愛國主義”教育很可能就會淪為說教式“忠黨愛國”的意識形態灌輸、狹隘民族主義的濫觴,從而引起學生的反感。可以這么說。近五十幾年的歷史教育最大的失敗就在于過于強調知識的傳授和狹隘的“政治思想教育”,結果不但沒有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和健康的愛國意識,反而造就了大批不分青紅皂白的“憤青”,甚至于根本不管不顧事實真相如何,只是一味狂熱地要崇拜這個,打倒那個。如果任憑這種狀況蔓延,其后果將是非常嚴重的。
  歷史新課程除了史學觀念的更新,最大的成就就是強調對學生能力——尤其是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并將“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寫入課程標準當中。與之配合,新課程《考試大綱》也要求考生能夠“辨別歷史事物和歷史解釋”“使用批判、借鑒、引用的方式評論歷史觀點;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不同看法”。所謂獨立思考能力,是指不盲目接受任何一個結論或暗示,而是對材料所呈現內容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完整性,分析過程的邏輯性、嚴密性、關聯性,進行認真思考與審視,提出質疑與判斷,思考了認可了才接受,并可能提出自己獨立的見解。通俗地說,就是“不唯書不唯上不唯權威”。從思維品質上說,獨立思考能力包含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在中學歷史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質疑意識、重史料重證據意識,有利于學生的“獨立人格、自由思想”和理性、包容的品格以及多元信仰的養成,使之成為合格的現代公民。歷史學習的最大樂趣就在于它的思辨性,在于撥開重重迷霧尋找到歷史的真相。惟有獨立思考,才能真正深入理解歷史,學生學歷史才不靠死記硬背,學生學歷史才會有綿厚的動力和自發性。那么,在我們的日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首要環節:讓學生明白歷史表述、歷史解釋和歷史事實本身的區別,以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
  每一屆新生的第一節歷史課,我就會跟學生說:我們日常所說的“歷史”其實有四個涵義:第一,歷史上真實存在和發生過的人和事;第二,能反映歷史上真實存在和發生過的人和事的原始記載、遺存;第三,后人對歷史上真實存在和發生過的人和事的記述和研究;第四,以歷史上真實存在和發生過的人和事為素材的文藝作品。第四涵義的“歷史”如《還珠格格》《康熙大帝》《激情燃燒的歲月》等會和真實的歷史偏離很遠;而第二和第三涵義的“歷史”一樣會有很多不符合史實的地方。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比較抽象的理論問題,我們可以用他們熟悉的日常生活來說明(美國的中學歷史教材就習慣從學生日常生活導入到歷史專業話題),比如,某班的張三同學和李四昨晚打架了,班主任把他們找來問他們為什么要打架,要他們每人寫一份2000字的檢討,把整個事情交代清楚。打架本身這是已經過去了、真實發生過的事,是第一涵義上的歷史;而2000字的檢討是對這件事的“記述”,是第二涵義上的歷史。我們可以猜猜,他們各自會在他們檢討里怎么記述和解釋這件事?張三肯定會說:李四“平日腐敗墮落魚肉鄉里”,欺壓同學,經常辱罵我們,我一直以來以大局為重一忍再忍,今天實在忍無可忍,才被迫為大家討個公道!李四可能會說:我平時為人處世處處小心謹慎,熱愛集體熱愛同學,和同學們關系也都很好,但張三總在同學們面前說我壞話。挑撥我和大家的關系,昨天晚上我看到他又在那里說我的壞話,我好聲好氣叫他不要這樣,他不但不聽,反而罵我變態,說我怎么長得這么丑,對我進行人格侮辱,并且還推我,我實在受不了這個氣,為了我做人的尊嚴才還手的。直覺告訴我們,這兩人肯定有一人(甚至兩人都)說了謊、編造了“歷史”!我們歷史教科書就是第三涵義上的“歷史”,雖然編者已經非常盡力了,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難免存在謬誤,需要我們警覺、發現、糾正!
  在教學實踐中,我還曾以唐太宗刪改史書為例來說明“歷史”的四個涵義。說故事、舉例子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進而認識到偽造歷史的動機一般是“趨利避害”,妖魔化別人神圣化自己,為現實自己的利益服務。其手段主要有:隱瞞部分對自己不利的事實,偽造部分對自己有利而對對方不利的事實;故意混亂、偷換概念;不顧邏輯而強行得出結論。我們學習歷史,不僅是在與歷史對話,還要尊重歷史、理解歷史。
  主要難點:引導學生掌握歷史解釋、歷史觀點中的概念和推演邏輯,以提高理解能力與反思意識。
  理解是歷史解釋的前提,理解的過程是構建歷史解釋的關鍵。新課程賦予我們老師開發資源的權利與義務,所以,在用好教材的同時,還要圍繞教學內容組織與整合教學資源,補充一些相關常識,以完善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幫助學生了解前人的想法、信念、行為以及前人所生活的環境和所處的情形,以便確切了解相關歷史教學內容的意義與影響。另外,教材中關于過去的歷史知識是編者對歷史的解讀,所以,在教學中還應該反復提醒學生:我們不應該無前提地信任任何結論,不管是誰說的,都應該經得起追問——得出這個結論的“史實”依據是什么?“史實”是否真實?有沒有與此相反的材料與敘述?核心概念的界定是否清晰?關聯性、因果性是否統一?邏輯推演的過程是否嚴密?有沒有與此相左的觀點與結論?不同觀點的依據又是什么?等等。
  教學實踐中,每每遇到教材中只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好的一面時,我就會問自己:有沒有不好的一面?有沒有不足的一面?反之,如果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過度貶低時,我就會想:有沒有起過什么好的作用?有沒有什么值得諒解的地方?惟有如此,我們才能對學習的歷史主題持一種開放、對話的態度,即一種與前人平等對話、為前人設身處地、將過去的人和事置于具體的環境中看待的方式。而且,這種態度是建構公正而可信的歷史解釋的根本保證。
  催化劑:提供一些不同的觀點、史料,設計一些有意義的問題,以促進學生了解歷史敘述的形成過程。
  為了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我在講述一些歷史問題時經常提供一些不同的觀點,或者是來自史學界的爭論,或者是來自網絡的討論,而且,在多種觀點中還經常選擇相互對立的觀點。如在講述鴉片戰爭一課時,我曾向學生介紹了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及其相關爭議;在講有關《馬關條約》的內容時,圍繞“有人說李鴻章是賣國賊,也有人說李鴻章只是腐敗愚昧清政府的犧牲品,其本人并沒有賣國”的爭論,介紹史學動態,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在講宋教仁之死時,補充唐德剛先生《袁氏當國》一書中的相關材料;在講太平天國運動時,引用陳旭麓《太平雜說》、http://www.lsfyw.net/political/yuelu/rise/revolt中的材料,提供洪秀全所寫的“后宮詩”,以開闊學生視野。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還經常設置些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或者逆向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作發散性思考。如在講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的偉大歷史意義后,我問學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沒有什么缺陷?”短暫思考后,很快有學生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其實是恢復小農經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但‘家庭手工勞動’不利于生產技術的革新,不利于提高生產效率,不符合未來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生產的發展趨勢。”從學生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理解和對我國農業發展問題的思考就不再是停留在一個僵化的點上,而有了“與時俱進”的理解與創新。
  突破點:教給學生搜集資料和自主探究的方法,適時地將獨立思考推向自主合作探究。
  毫無疑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煽動學生思想上造反,雖然我們提倡大膽質疑,但我們更要引導學生小心求證。如果學生只是零星冒出一些“反動”念頭,或者在多個不同觀點面前不知“是非曲直”,也是不利于學生心智發展、人格成熟的。要質疑,也要解疑,更要求證。而質疑、解疑、求證都離不開歷史材料。沒有歷史材料就沒有歷史,歷史材料是史學的基礎,是史家認識和重建過去的中介,也是我們引導學生認識歷史、理解歷史必不可少的素材。除了圖書館等傳統資源外,我們還要善于利用互聯網技術與資源,例如,要教給學生如何上網查找相關史實的方法,教會學生分辨一手史料(原始史料)、二手史料,分辨網絡信息的真偽,以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另外,為了提高探究的質量,我們適時引導學生分組,篩選與確定要探討的問題,進而實現分工合作、自主探究、共同進步、分享成果。
  最后一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評價來激勵和促進其成熟。
  按照我們事先制定的說明,學生在主題探究結束后,一般都要將他們探究的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幻燈片,在匯報成果課上展示并講解給全班同學看、聽,所有同學都可就展示的成果提問,并就資料的真實、詳略的處理、幻燈的制作、講解的儀態等給予全方位點評。每一學期結束時,我們用投票的方式選出本學期主題探究中比較精彩的前五名,給予表揚、獎勵。
  我們這樣做不是為了培養歷史學家,而是為了培養理性的現代公民,就目標言,是一種思維習慣、思維方法和探究能力,因而在歷史專業方面也不宜鉆得太深,否則可能會影響學生的綜合發展。當然,任何改革在克服舊的弊端時,往往也會產生新的問題,即使如此,也不要放棄,一定要堅持,改革中出現的問題仍然要通過改革來解決。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時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不能矯枉過正,忽視對學生主干歷史知識的了解和其他基本能力的培養。第二,要逐步推行,不宜全面鋪開。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17~19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周建定20082008
周建定,廣東博羅中學。(516100)
作者: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17~19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周建定20082008

網載 2013-09-10 20:49:51

[新一篇] 人的存在方式與教育的烏托邦品質

[舊一篇]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