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班級日常生活中提煉班會主題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班會課作為滿足和提升學生健康成長、發展需要為目的的一項重要工作,逐漸在現代學校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然而,我國中小學的主題班會活動長期以來受到政治、思想意識觀念強,全校統一安排等因素的束縛。
  當代的班級建設改革,針對現實存在的問題和新人培養的需要,始終把班級建設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領域進行研究。在當代教育日益強調學生主體性、學生個性化的前提下,系列班級活動的建設首先要改變的就是以往班級活動主題的單一化、割裂化。要上好一堂班會課,首先要關注的問題應是如何確立主題,這也是班會課能否成功的關鍵。在現實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對此產生了很多疑問,有的甚至對上班會課產生了畏懼之心。其實,理論來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教師應學會從班級日常生活中發現并確定班會主題。
  一、為何要從班級日常生活中尋找班會主題
  1.班級日常生活反映出學生學習生活的基本狀況
  學生在班級中的反應往往包含了他們的認知、情緒、社會適應性等人格因素,甚至學生在家庭中的感受也會通過其在班級日常生活中的狀態表現出來。班級日常生活中囊括了中小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它最能反映學生的真實生活狀態。
  2.班級日常生活直接影響學生成長狀態
  正因為日常班級生活反映學生的真實生活狀態,所以在班級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對學生成長的影響也最為直接。
  3.班級日常生活最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班集體相當于中小學生的第二個家庭,在這個大家庭里發生的每件事情都會成為他不同程度關注的對象。往往他本人就是這次事件的直接參與者或是利害相關者,因此,從班級日常生活中提煉出的班會主題,常會讓教師驚喜地發現,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竟然變得要說話、有話說了!這樣的主題能夠探觸到學生的興奮點,充分調動他們參與其中的積極性,而越是積極參與的學生,受教育的效果也越顯著。好的班會主題確立后,學生在前期準備過程中就自然愿意投入更多精力,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在此前提下開展的班會活動,更有助于他們在討論、互動中深化認識、產生實踐智慧,產生了雙重教育效果,教學目標的落實不再打折扣,相反會增值。
  二、如何從班級日常生活中確立班會主題
  1.基于學生成長的階段性意識
  國內外很多心理學家都對人在青少年階段的基本特征進行過研究分析,證明了不同年齡段的中小學生會有其相應的年齡特征,這是中小學教師指導學生健康成長應該學習的參考知識。
  在日常工作中,同年級及高年級教師間經常性的相互交流,有助于教師發現本年級、班級較為集中的問題,甚至預測到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未雨綢繆,發現班級中潛在的問題。
  許多教師在班會課的準備工作上花了不少心思,效果卻往往不如意,究其原因,正是因為忽視了學生年齡段的特征,盲目從個人經驗出發,為學生制定發展目標、選取課堂素材,結果落腳點含糊不清,也即我們常說的教學目標不清晰,學生出現的問題依然存在,甚至因為得不到及時、正確地引導,學生變得比班會課以前更困惑,不利于學生成長。
  X小學五年級的一堂班會課的主題定為“學會校園行為安全知識”。五年級學生已經是小學的“大哥哥”、“大姐姐”了,自主能力相對比較強,心智也相對成熟,他們對于在校園中可能出現的不安全行為已積累了很多經驗,自我防護都做得較好,事實上可以做校園里的“安全小衛士”了。然而教師L卻忽略了這點,她的主題在“自護”和“小衛士”之間搖擺不定,五年級學生在學校作為“大哥哥”、“大姐姐”應有的作用未得到體現,學生對自己在校園行為安全活動中扮演的角色無法明確定位。此外,設計的知識搶答題內容過于簡單,與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未劃上等號,結果學生認知水平沒有提高,還占用了寶貴的課堂時間。由此可見,課前對學生某一階段各方面可能具備的發展水平有清楚地判斷,對于班會主題確定非常重要。
  2.基于學生的自我意識水平
  主題班會課的確定不是要方便教師掌控,而應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依靠敏銳的觀察力判斷學生成長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或是發現其閃光點,制定出符合學生意識發展水平的主題。
  根據學生自我意識水平確定的主題貼近其最近發展區,這樣的班會課才能更有質量,更具實效性。
  自我意識水平不是外顯的特征,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較強的歸納能力。通過從班級日常生活中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通過鼓勵學生對問題發表真實看法,從而做出初步判斷,確定班會主題。比如L校九年級的班會課“我的未來不是夢”,教師的課堂目標是緩解學生面臨中考產生的壓力,并激勵他們為夢想奮斗。學生在課上很配合地表示了他們的偉大夢想和努力的決心。但是,這堂課卻讓人感覺空洞乏味,為什么呢?在隨后與部分學生的談話中,答案似乎出現了。孩子們都有屬于自己的夢想,但當詢問他們夢想實現的可能性時,我們只聽到一句缺乏說服力的話:“只要努力就能成功!”。顯示出他們對未來毫無計劃性,缺乏應對困難的心理準備。這充分顯示了他們對自己認識的匱乏,對自我與外界關系的模糊不清。教師把主題定位在讓學生“有夢想”,卻忽略了學生的真實困難所在,即不知夢想到底該如何才能實現,這對于自我認識不足的學生們來說毫無價值。
  3.基于教師和學生的日常性溝通
  教師應掌握學生成長的階段性特征,但不能因此忽視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同一學校、同一年級的不同班級群體發展也會參差不齊,不能簡單地根據群體特征斷定所有學生發展的狀態和出現問題的原因。日常班級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需要細心的班主任和其他任課教師共同關注,留心觀察。教師的工作繁雜,有時對于班級中出現的問題可能會忽略或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錯誤的判斷,避免這一情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與學生保持經常性的溝通,了解班級中最近出現了哪些狀況,同時了解學生對于這類問題的看法,及時歸類、歸因,即把問題類型化、典型化,從而提煉出明確的班會主題。
  H小學四年級的C教師通過與班內多個同學溝通,發現本班學生對有關“朋友”的話題比較敏感。根據這一線索,教師要求班級同學寫出自己在班內的好朋友,然后對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發現朋友間存在不配對的問題。通過找同學了解、溝通,發現了班級里存在一個由一部分成績好的女生組成的稱作“小蝴蝶”的小團體,她們交往的原則是“聰明、成績好”。教師通過這些現象判斷出,在學生的心目中對于“朋友”這個概念并不明晰,認識深淺不一。在精心準備后,在班級開展了“找美”、“發現身邊美”、“幫朋友改缺點”等一系列的主題班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豐富和深化了學生對朋友的認識,還提升了學生價值判斷、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沒有教師與學生的溝通,這些問題可能就會被忽視,學生的這一成長需要也就無法得到滿足了。
  三、可能出現的問題
  1.治標不治本
  有的班會課課堂很熱鬧,提出的問題似乎也得到了解決,但常常有教師反映學生們“屢教不改”,太難管了!真實的原因是教師不能從班級現象中歸納出問題的真實根源,導致學生今后遇到同樣的問題時還是用原來的那種處理方式,原先的“好表現”只是對教師要求的“暫時服從”。教師千萬不能只根據看到的現象作判斷,而要經過深入的調查、分析后再確定班會主題。
  2.脫離學校整體發展目標
  學校往往會對一學期的學生工作計劃作出規劃,班級建設活動不僅要根據班級具體情況,也要重視學校的整體目標實現,不能脫離學校文化建設。班會主題的確定有時會與學校整體計劃產生時間、內容等方面的沖突,這時教師要以大局為重,選擇恰當的班會主題。值得關注的是富于智慧的教師往往能根據本班的情況找到與學校規劃的結合點,以此確定班會主題,一舉兩得。
  3.不能發現潛問題
  很多教師形容他們以前在主題班會活動中的角色是“消防員”,哪里出現問題就趕到哪里“撲火”,這是一種被動等待問題出現的狀態。教師對學生在特定的年齡段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有預測性,早提醒、早防治。對一些不良現象可能導致的后果,也要通過利用主題班會課的形式,讓學生提前認識并有效預防,不能等到出現明顯的后果才去尋找、解決問題,這樣做的結果往往事倍功半。

基礎教育滬47~49G30中小學學校管理牛志娟20082008
主題班會/班級日常生活/提煉
牛志娟,上海市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
作者:基礎教育滬47~49G30中小學學校管理牛志娟20082008
主題班會/班級日常生活/提煉

網載 2013-09-10 20:49:54

[新一篇] 從文化傳統看中西方教育科學研究觀念的差異

[舊一篇] 從素質教育看中學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